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镜质体反射率-深度剖面恢复出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地层的剥蚀厚度,并结合烃源岩加热降温热模拟实验研究上古生界烃源岩的热演化特征。研究认为,反射率-深度剖面模型可分为3类,即单段式、双段式和三段式。盆地东部剥蚀厚度大,为1400~2200 m;西部剥蚀厚度小,为400~1000 m。据烃源岩时温互补热演化模拟实验,岩样在加热到一定温度后降温,随时间增加Ro值虽在增加,但Ro值增加速率不断降低,且在相同时间段内,降温幅度越大,生烃能力越低,当降温到一定程度时,随时间增加,生烃能力非常小。表明了源岩受热的时间尺度与热效应之间,温度起着主导作用。由于中东部剥蚀厚度远大于烃源岩热演化停滞时的最小剥蚀厚度,烃源岩热演化作用已处于停滞状态,西部剥蚀厚度较小的布1-天1地区,烃源岩的热演化作用在新生代仍有可能继续缓慢进行。  相似文献   

2.
东濮凹陷热演化史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多种方法研究东濮凹陷不同构造单元的热演化史发现,中央隆起、东部次凹和西部次凹在石炭-二叠系顶面的尺。值比白庙地区和西部斜坡的Ro值高,并且古今地温接近。东部次凹和西部次凹的古生界在三叠纪沉降幅度大,地层沉降增温;中生代晚期未沉积侏罗系-白垩系,处于抬升降温过程;新生代以来沉降幅度较大,随着埋深不断增加,古生界烃源岩温度不断升高并开始生烃,因此,东部次凹和西部次凹为有利的二次生烃区。而从白庙地区和西部斜坡带的Ro值与埋藏深度的关系判定,白庙地区新近系、古近系之间为欠补偿接触,并且该区的古地温明显高于今地温,说明新近纪以来地层抬升剥蚀较大,烃源岩热演化程度受古地温控制,新近纪以来无二次生烃过程。图7表2参19  相似文献   

3.
声波时差法恢复剥蚀量在二连盆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层抬升剥蚀,再经沉积,压实作用得以保存下来。利用保存下来的沉积压实可以定量恢复剥蚀量,通过用泥岩声波时差法对二连盆地晚白垩纪—第三纪的沉积间断的剥蚀量进行定量分析,从而恢复原始沉积厚度和估算剥蚀量,结果表明二连盆地原型盆地受到过改造,这有助于对烃源岩进一步认识,可为地质评价、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黄骅坳陷古近系深层烃源岩成烃演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黄骅坳陷古近系深层烃源岩普遍存在超压现象。热压模拟实验、烃源岩自然演化和勘探实例研究表明,深层烃源岩演化明显受到超压的抑制。板深35井中的烃源岩虽然都处于超压系统内,但Ro值与深度关系不连续,分为不平行的5个梯度段,低R值梯度段对应高TOC、S2和(或)S1含量段,高Ro值梯度段对应低TOC、S1和S2含量段。在超压早期发育、原始有机质丰度高和有机质热演化产物大量滞留的情况下,超压对有机质的热演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图3表2参15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煤系烃源岩生烃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准确认识四川盆地北部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天然气成藏过程,基于近年来煤系烃源岩生排烃特征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盆地模拟技术,对该区煤系烃源岩埋藏热演化史、生烃史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分别建立了盆地的地质、热力学和生烃动力学模型,其次,选取古水深、沉积水界面温度、古热流值作为模拟参数,对该区17口钻井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①须家河组烃源岩生气时段发生在快速沉降阶段,总体表现为快速生气的特点,元坝地区的生气时间略早于通南巴地区;②须家河组烃源岩在中侏罗世中期Ro达到0.6%,开始生气,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Ro达到0.7%,开始大量生气,晚侏罗世-早白垩世Ro达到1.0%,进入生气高峰期;③随着埋深进一步增大(在早白垩世末期达到最大埋深),烃源岩进入高-过成熟阶段,至晚白垩世盆地整体大幅度抬升,地温降低,逐渐停止生烃。  相似文献   

6.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古构造恢复及地质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地层厚度对比法、用相对剥蚀量代替绝对剥蚀量的方法恢复了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的4期剥蚀量。同时,用回剥法恢复了目的层的古厚度和古埋深,编制了单井埋藏史图和目的层在关键变革期的古构造图,并探讨了演化特征及对页岩气成藏的地质意义,对指导该区的进一步勘探开发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白莲洼陷流沙港组烃源岩热史及成烃史研究可为福山凹陷油气资源评价提供基础参数。利用BasinMod盆地模拟软件,在重建地史的基础上应用EASY% Ro模型恢复白莲洼陷热史和成烃史。研究结果表明,福山凹陷在裂陷阶段早始新世初期热流值较高,最大为68.6 mW/m2,随后古热流逐渐减小,到晚中新世晚期热流值降为55.6 mW/m2,从上新世初期开始,热流值有所回升,现今热流值为57.8 mW/m2. 白莲洼陷流沙港组烃源岩进入生油门限(Ro=0.5%)时间为38×106a,达到生油高峰(Ro=1.0%)时间为30×106a,进入生气门限(Ro=1.3%)时间为20×106a. 白莲洼陷深洼地区流沙港组烃源岩埋深较大,成熟度更高,生烃能力更强,可为福山凹陷提供丰富的油气资源。  相似文献   

8.
江汉盆地地层埋藏史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建立了适合江汉盆地的压实摸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岩石,选用了不同的压实校正公式,并建立起泥质岩声波时差与孔隙度的转换关系,恢复了晚第三纪末期的地层剥蚀厚度.利用“剥皮法”对每口井逐层进行压实恢复,编绘出了各个地层在不同时期的平面展布、厚度变化、埋深变化的地层埋藏史图.整个工作中的大量计算与绘图都是利用计算机完成的.   相似文献   

9.
南华北盆地济源凹陷古地温及热演化史恢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ASY%Ro模拟方法综合考虑了温度和时间对有机质演化的影响,是叠合盆地最高古地温和剥蚀厚度恢复的有效方法之一。南华北盆地济源凹陷中生代烃源岩经历了多期叠合演化,不同地质时期的地温场可以通过不同构造单元的最高古地温进行恢复。通过EASY%Ro模拟计算,济源凹陷中生代地温梯度为4.29℃/100m,新生代古近纪地温梯度约为3.3℃/100m;白垩系和古近系渐新统剥蚀厚度分别约为1900和1600m。济源凹陷中生界生烃主要发生在白垩纪,古构造是油气勘探的有利对象。  相似文献   

10.
长岭凹陷断陷期生烃阶段性与成藏圈闭的选择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辽盆地长岭凹陷断陷期烃源岩主要发育在火石岭组、沙河子组和营城组,由于受断拗转换期构造运动和嫩江运动的影响,烃源岩演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依据长岭油气田现今埋深与烃源岩成熟度的关系,分别建立了断陷期和拗陷期烃源岩埋深与烃源岩成熟度的关系式,进行了剥蚀量恢复和古地温梯度求取,系统研究了断陷期烃源岩的生烃演化过程,认为烃源岩具有早期生烃和二次生烃的特点;结合圈闭形成时间的分析,认为不同阶段生成的油气具有成藏选择性:生烃早期只有地层和岩性圈闭能够成藏;进入高–过成熟阶段,构造圈闭可以成藏,而当烃源岩进入拗陷期的二次生烃阶段,各种圈闭均可再次进行天然气的充注。  相似文献   

11.
地层的抬升与剥蚀是沉积盆地中普遍存在的地质现象,剥蚀量的大小对油气生成、运移和聚集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恢复地层的剥蚀厚度是研究沉积盆地构造演化史和油气成藏史的重要基础工作.为此,采用声波时差法和优化孔隙度法恢复了地层剥蚀厚度,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研究区烃源岩埋藏史及生烃演化史,同时阐述了地层剥蚀与该区异常低压之间的关系.研究...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主力气源岩太原组、山西组煤系地层热成熟史的研究对本区天然气充注过程和有利目标区预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对研究区烃源岩评价和一维、二维地质建模研究的基础上,利用BasinMod盆地模拟软件对单井以及研究区内二维剖面、平面进行了煤系烃源岩热演化史模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该区在中三叠世进入生烃门限,中侏罗世以后,烃源岩持续埋深,早白垩世末期至最大埋深(4000 m左右),绝大多数的天然气都在这一阶段生成,早白垩世末构造抬升以后只有少量天然气生成;(2)研究区上古生界太原组和山西组煤系源岩最大累积生烃强度可达到2200×108m3/km2,对现今天然气的分布具有较强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随着油气勘探不断向地层深部拓展,弄清烃源岩层生烃底限对于确定含油气盆地有效勘探领域范围和评价油气资源潜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以渤海湾盆地东濮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烃源岩为研究对象,根据烃源岩层生排烃机理,采用有机元素变化分析法、生烃潜力法、残留烃量法和排烃量法4类7种方法对该区烃源岩的生烃底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用不同方法确定的沙河街组烃源岩生烃底限相差不大,全区生烃底限对应的镜质体反射率值(Ro)介于3.23%~3.97%,平均为3.71%,全区生烃底限对应的深度H值介于5 244~5 525m,平均为5 433 m;2凹陷北部生烃底限Ro介于3.61%~3.97%,平均为3.81%,其生烃底限H值介于5 415~5 545m,平均为5 488 m;3凹陷南部生烃底限Ro介于3.20%~3.74%,平均为3.48%,其生烃底限H值介于5 265~5 375m,平均为5 278 m。结论认为:该区南、北地区生烃底限存在差异,北部地区生烃底限对应的热演化程度(Ro)值和深度值明显高于南部地区,这与凹陷北部沙河街组发育巨厚膏盐层有关,主要体现为南、北地区在有机质类型、地层温度和压力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性。  相似文献   

14.
呼伦湖凹陷是海拉尔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区。该凹陷沉积厚度大,地层发育全,主要烃源岩层是南屯组,其次是铜钵庙组和大磨拐河组,生油条件十分优越,然而至今尚未对其热演化史进行系统研究。呼伦湖凹陷现今地温梯度为30.7 ℃/km,属于中温型地温场。根据镜质体反射率、包裹体测温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法恢复呼伦湖凹陷的古地温梯度为42~56 ℃/km,大于现今地温梯度值,古地温高于今地温。古地温恢复及热史模拟表明,呼伦湖凹陷在伊敏组沉积晚期(约90 Ma)达到最高古地温,古近纪-新近纪以来是一个降温过程,下白垩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主要受古地温场控制。古地温演化史结合含油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结果表明,伊敏组沉积晚期应该是呼伦湖凹陷一次非常重要的油气成藏期。伊敏组沉积晚期凹陷发生抬升剥蚀,地层温度降低,烃源岩埋深变浅,生烃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15.
利用镜质体反射率恢复地层剥蚀量的几个重要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利用Ro恢复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的原理。对某一构造层恢复其顶面剥蚀厚度时,在使用Ro数据恢复剥蚀厚度的前提条件得到满足的情况下,直接将该构造层的ln(Ro)-H线性回归关系外推至ln(0·2)处而得到近似的古地表位置,古地表位置与不整合面位置的距离即为剥蚀厚度。通过图解说明,上、下构造层古地温梯度的大小关系不同,下伏构造层Ro的补偿过程就不同;只要Ro没被完全补偿就能够用来恢复地层剥蚀厚度,但当下伏构造层被进一步压实而Ro仍未被补偿时,应对结果作适当校正。  相似文献   

16.
赣南某盆地版石组地层烃源岩丰富、总有机碳含量高,具有非常好的油气勘探前景。但由于该盆地多为红层覆盖、地面条件复杂、深部火山岩分布广泛,导致地震资料品质较低,目的层埋深、厚度等信息不清。将广域电磁法(WFEM)应用于该盆地油气勘探,揭示了研究区内富有机质页岩层为低阻,厘清了研究区地层展布、厚度、埋深等关键信息,落实了主要目的层版石组分布范围及参数井井位,为油气资源评价和选区工作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7.
砂泥岩薄互层段中断层封闭性的定量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砂泥岩薄互层段内断层是否具有封闭性取决于断层岩与储层的排替压力差。断层岩的排替压力又取决于断层岩泥质含量和成岩程度,断层岩的成岩程度取决于断层岩承受的断面压力,断面压力的大小与断层倾角和断层岩埋深有关。而储层排替压力与其泥质含量和埋深有关。根据岩石的排替压力封闭原理,提出了砂泥岩薄互层段中断层封闭性的定量评价方法。操作步骤如下:①视断层岩的泥质含量等于断移地层的泥岩层厚度与地层厚度的比值;②建立不同泥质含量岩石排替压力随埋藏深度的变化关系;③计算断点处断面的正压力;④根据地静压力与地层埋深关系,计算该断面压力所相当的地层埋深;⑤在不同泥质含量排替压力与埋深关系图上确定断层岩排替压力;⑥根据储层的泥质含量及埋深,确定储层的排替压力,用断层岩排替压力减去储层排替压力,得到两者排替压力差,该排替压力差即为所研究断层点处的断层封闭能力。在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已知封闭能力断层的验证表明,该方法具有非常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南盘江盆地秧坝凹陷自海西晚期以来曾遭受多次抬升剥蚀和改造,凹陷内上三叠统及以上地层缺失,上二叠统一下三叠统亦大部残缺。为此,依据秧l井镜质体反射率和测温资料,应用Hood法与古地温换算公式对该井的剥蚀厚度进行计算。计算结果表明,该井印支晓-燕山期(T3末-KI)剥蚀厚度为3745.9m,剥蚀层位主要为上三叠统,海西晚期(P3末)剥蚀厚度为364.8m,剥蚀层位主要为上二叠统长兴组和吴家坪组。同时,结合该井烃源岩成熟度资料,将上述二期抬升剥蚀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分析,认为海西晚期泥盆系烃源岩刚进入生油期,该期抬升剥蚀对油气成藏影响不大;印支晚-燕山期全部烃源岩进入高—过成熟阶段,由于该期抬升剥蚀厚度大、时间长、对油气藏的破坏较大。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大量分析数据和实测资料对二连盆地白音查干凹陷的今地温特征、烃源岩热演化史进行了深人细致的剖析,恢复了中生代早白坚世的古地温梯度和古剥蚀厚度.地热史研究表明,今地温梯度为3.13℃/100m,而古地温梯度为5.5℃/100m.古地温明显高于今地温.说明该凹陷在地质演化历史时期,曾经历了较大程度的抬升剥蚀过程.剥蚀厚度为920~1160m.综合古地温演化史和烃源岩热演化史等各方面的资料,该凹陷白奎系烃源岩热演化程度较高,成烃门限深度为600~1000m,生烃高峰埋深为1200~2000m.结合埋藏史资料,确定该凹陷主成烃期在早白至世都三段一赛汉塔拉组沉积期.  相似文献   

20.
盐湖盆地的古厚度恢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针对盐湖盆地地层结构特点,采用一种沉积物厚度去压实(古厚度计算)的改进算法,考虑了由剥蚀作用、盐运动及互层引起的厚度和埋深变化。根据岩层现今厚度、岩性、剥蚀厚度、异常压实及盐层厚度的变化,计算各地层时代末期的古厚度。这将为准确进行盐湖盆地埋藏史分析,构造演化分析提供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