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脑电图对于急性散发性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在入院24小时内对临床拟诊为急性病毒性脑炎的病人进行脑电图(EEG)、头颅CT、MRI、腰穿脑脊液检查。其中53例确诊为急性病毒性脑炎,分析病人头颅CT、MRI、脑脊液及中至重度异常脑电图阳性的几率,进行比较,并随访脑电图。结果头颅CT异常率为22.64%(12/53),头颅MRI异常率为37.74%(20/53),脑脊液检查异常率为50.94%(27/53),EEG中至重度异常率为71.70%(38/53)。经配对χ^2检验比较EEG、头颅影像学检查及脑脊液检查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电图对急性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有重要价值。其早期诊断病毒性脑炎较头颅影像学及脑脊液检查有更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电图在诊断病毒性脑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7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0例病毒性脑炎患者,分别接受头颅 CT、脑脊液以及 EFG 检查。脑电图(EFG)检查具体判断分为正常、轻度异常、中度异常以及重度异常四种类别。结果:头颅 CT、脑脊液以及 EFG三种方法对患者病毒性脑炎的检出率60.0%、64.4%和81.1%,EFG 检查对病毒性脑炎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种方法,差异性显著,EFG 与脑脊液检出率对比(χ2=4.37,P <0.05),EFG 与头颅 CT 检出率对比(χ2=12.02,P <0.05)。结论:EFG 对病毒性脑炎患者的检出率要高于头颅 CT、脑脊液检查方法,可作为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的重要手段,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99 mTc-甲氧基异丁基异腈(Tc-99m methoxyisobutylisonitrile,MIBI)平面显像及断层显像诊断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的效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疑诊PHPT并在术前完善甲状旁腺99 mTc -MIBI平面显像及断层显像的78例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分别计算99 mTc-MIBI早期平面显像、延迟平面显像及延迟断层显像的诊断效能,采用χ 2检验进行比较。 结果 78例患者术后病理证实PHPT 75例。从患者水平分析,早期平面显像的灵敏度为 60.00% (45/75),特异度为 66.67% (2/3),准确率为 60.26% (47/78);延迟平面显像的灵敏度为 81.33% (61/75),特异度为 0% (0/3),准确率为 78.21% (61/78);延迟断层显像的灵敏度为 89.33% (67/75),特异度为 66.67% (2/3),准确率为 88.46% (69/78);延迟平面显像及断层显像的灵敏度、准确率均显著高于早期平面显像(χ 2 =8.233,P=0.004;χ2 =17.058,P < 0.001和χ2 =5.898,P=0.015;χ 2 =16.272,P < 0.001)。从病灶水平分析,早期平面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 55.42% (46/83),83.33% (5/6)和 57.30% (51/89),延迟平面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 73.49% (61/83),16.67% (1/6)和 69.66% (62/89),延迟断层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 90.36% (75/83),66.67% (4/6)和 88.76% (79/89);延迟平面显像的灵敏度显著高于早期平面显像(χ2=5.916, P=0.015);延迟断层显像的灵敏度及准确率均显著高于早期平面显像和延迟平面显像(χ2=25.639, P < 0.001;χ2=22.364, P < 0.001和χ2=7.975, P=0.005;χ2=9.860, P=0.002)。 结论 99 mTc-MIBI延迟平面显像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的诊断效能明显优于早期显像,延迟断层显像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的灵敏度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及预测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病毒性脑炎患者80例。让患者均进行脑脊液和脑电图检查,以及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结果80例患者CT或MRI检查出异常为40例,异常率为50%;而脑脊液检查异常为48例,异常率60%;脑电图检查异常为72例,脑电图检查异常率为90%。CT或MRI检查和脑脊液检查结果的异常率低于脑电图(P<0.05)。此外,脑电图检查结果显示重型病毒性脑炎准确率为92%,中型准确率为90%,轻型准确率为80%。结论脑电图有利于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以及判定病毒性脑炎的严重程度,还可以预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生物标记物人乳腺珠蛋白(hMAM)联合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C-erbB2) mRNA在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患者中阳性表达情况,阐明其用于诊断乳腺癌外周血微转移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74例乳腺癌患者、21例乳腺纤维腺瘤患者和10名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采集外周血,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外周血hMAM、MMP-9和C-erbB2 mRAN表达水平,比较hMAM、MMP-9和C-erbB2联合检测阳性表达率,并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之间hMAM、MMP-9和C-erbB2联合检测的差异。结果:MMP-9、C-erbB2 mRNA阳性表达率在有无淋巴结转移患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50,P < 0.05;χ2=5.636,P < 0.05),hMAM mRNA阳性表达率在HER-2阳性与阴性患者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04,P < 0.05)。乳腺癌患者hMAM及联合MMP-9和C-erbB2 mRNA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7.84%(28/74)、59.46%(44/74)和48.65%(36/74),三者联合阳性表达率为64.86%(48/74),均高于健康对照组(χ2=5.676,P < 0.05;χ2=3.102,P > 0.05;χ2=5.339,P < 0.05;χ2=2.310,P > 0.05)、乳腺纤维腺瘤组(χ2=8.438,P < 0.01;χ2=4.491,P < 0.05;χ2=7.982,P < 0.01;χ2=4.844,P < 0.05)和非乳腺癌组(对照组+乳腺纤维腺瘤组)(χ2=13.093,P < 0.01;χ2=6.471,P < 0.05;χ2=11.837,P < 0.01;χ2=6.103,P < 0.05)。与Ⅰ+Ⅱ期比较,Ⅲ+Ⅳ期乳腺患者hMAM mRNA单独及联合阳性表达率均增加,其中hMAM mRNA单独及联合C-erbB2 mRNA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57,P < 0.05;χ2=4.912,P < 0.05)。结论:hMAM诊断乳腺癌微转移的阳性率较低,联合MMP-9和C-erbB2 mRNA检测可以提高诊断阳性率,对于早期乳腺癌微转移诊断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讨论脑电图对小儿急性病毒性脑炎的诊断价值、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对疾病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对60例确诊病毒性脑炎病例行脑电图、头颅CT、脑脊液检查,并对结果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电图异常率为86.7%,头颅CT异常率为25.0%,脑脊液异常率为58.3%,采用配对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脑电图的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病情轻重和预后呈平行关系。结论:脑电图检查简便易行,没有创伤及副作用,在小儿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评估疗效及预后等方面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ies, ANA)阳性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8年12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428例RA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资料,回顾性分析ANA阳性RA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特点。统计学方法符合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定性资料采用χ2检验,1≤理论频数<5采用校正四格表χ2检验,理论频数<1采用确切概率法。结果:收集到ANA阳性患者共231例(54%),ANA阳性组中女性占比明显多于ANA阴性组(82.7% vs. 63.5%, χ2=20.355,P<0.01);ANA阳性组出现跖趾关节受累(22.1%)低于ANA阴性组(33.0%, χ2=6.414,P<0.05),ANA阳性组中合并继发性干燥综合征(secondary Sj?gren’s syndrome, sSS)的比例显著高于ANA阴性组(19.5% vs. 4.1%, χ2=23.300,P<0.01);ANA阳性组合并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 RF)阳性(77.1% vs. 53.8%, χ2=25.743,P<0.01)及抗环瓜氨酸多肽(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阳性(74.9% vs. 59.4%, χ2=11.694,P<0.01)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阴性组。ANA阳性组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水平[(15.1±5.1) g/L vs. (13.8±5.3) g/L, t=2.359, P<0.05]及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水平[1.25(0.92) g/L vs.1.05(0.65) g/L, Z=-3.449, P<0.01]高于阴性组,而血红蛋白(hemoglobin, Hb)水平[(109.64±17.98) vs. (114.47±18.48) g/L,t=-2.734, P<0.01]、血小板(platelet, PLT)水平[(266.4×109±104.6×109) vs. (295.9×109±100.1×109) /L,t=-2.970, P<0.01]低于阴性组。结论:ANA阳性RA患者合并sSS的比例显著高于ANA阴性者,前者IgG水平更高,而Hb及PLT水平则更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中的临床检查意义。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9月~2012年9月病毒性脑炎患者共100例,本组100例患者行CT或者MRI检查、均行脑脊液检查及脑电图检查。脑电图评定分为正常脑电图、轻度异常脑电图、中度异常脑电图和重度异常脑电图。结果:本组100例中,脑电图检查显示异常共88例,脑电图检查异常率为88.0%;脑脊液检查显示异常共56例,脑脊液检查异常率为56.0%;CT或MRI检查显示异常共48例,CT或MRI检查异常率为48.0%。病毒性脑炎脑电图检查异常率显著高于脑脊液检查异常率及CT或MRI检查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脑电图检查提示轻型病毒性脑炎准确率为81.2%;脑电图检查提示中型病毒性脑炎准确率为87.8%;电图检查提示重型病毒性脑炎准确率为92.5%。结论:脑电图检查有助于病毒性脑炎的早期诊断,有助于评定病毒性脑炎的严重程度,有助于判断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检查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天津市从业人群肺结核患者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从业人群结核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2-2016年个人到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健康体检的从业人员做胸部X线检查以检测肺结核并对其健康检查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年共体检62 319人,确诊肺结核患者63人,检出率为0.101%;各年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582,P<0.05)。从总体上看,从业人群肺结核患者检出存在3月高峰和8月高峰;不同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54,P<0.05);不同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859,P<0.05);不同户籍所在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41,P<0.05);不同行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153,P>0.05);除原发型外各型肺结核均有检出,以双侧肺结核检出最多。结论 :外地户籍的青壮年男性是天津市从业人群结核病防治的重点人群,3月及8月是重点监测时段,应强化体检机制、加大宣传力度、重视区域协同合作。  相似文献   


10.
党改芳 《中原医刊》2014,(22):80-80
目的探讨脑电图对中老年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中老年病毒性脑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及脑电因资料,对其头颅MRI或CT及脑脊液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脑电图检查异常率为88.9%,头颅CT或MRI检查异常率为37.7%,脑脊液检查异常率为44.4%。结论脑电图为早期诊断病毒性脑炎重要的参考指标,较影像学更敏感,且使用方便、快捷、价格低廉等,对临床上诊断病毒性脑炎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宫颈扩张单球囊与双球囊在促宫颈成熟中的作用。方法 将本院406例具备引产指征的足月单胎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给予宫颈扩张单球囊)和对照组)给予宫颈扩张双球囊),两组各203例。比较两组产妇宫颈改善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宫颈改善有效率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χ2=0.11,P>0.05);观察组自然临产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χ2=5.89,P<0.05);两组球囊放置至活跃期时间、分娩时间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t=0.09、0.14,均P>0.05);两组产后出血量的比较,并无明显差异(t=0.23,P>0.05);观察组剖宫产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χ2=4.04,P<0.05);两组宫内感染、脐带脱垂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χ2=0.68、0.32、0.19,均P>0.05)。结论 宫颈扩张单球囊与双球囊在改善产妇子宫颈条件中均具有一定的作用,但相比宫颈扩张双球囊,应用宫颈扩张单球囊后能够明显提高产妇自然临产率,有效减轻剖宫产率,同时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因此其对促宫颈成熟具有较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陕北地级市男性在岗职业人群吸烟现状及相关因素,为制订控烟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级分层整群抽样,对1355名男性在岗职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陕北地级市男性在岗职业人群现在吸烟率57.45%, 95%的置信区间 45.61%~60.29%。单因素分析吸烟的相关因素有:职业(χ2=35.36 P=0.000)、文化程度(χ2=20.546,P=0.001)、对被动吸烟危害认识(χ2=10.13,P=0.001)、对戒烟的态度(χ2=20.15,P=0.000);与家庭月平均收入无关(χ2=7.408,P=0.192)。多因素分析年龄是危险因素(OR=1.251,95%CI:1.087~1.439),医护与教师职业(OR=0.570,95%CI:0.439~0.740)、文化程度高(OR=0.593,95%CI:0.416~0.845)是保护性因素。吸烟者开始吸烟年龄在15~35岁,平均年龄(20.8±3.26)岁,小于25岁者占85.25%。每日平均吸烟量在一包以内者占82.26%。结论 陕北地级市男性在岗职业人群现在吸烟率较高,控烟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层流无菌床在治疗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中的作用,为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复康提供有效新途径。方法 采用列表研究方法,选择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在我科住院,小于6月龄毛细支气管炎患儿 146人,随机分为干预组78例和对照组68例,两组患儿均进行常规治疗,对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医院感染发生率、抗生素使用率、药占比、住院天数、住院费用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儿年龄和性别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儿感染发病率比较,干预组明显低于对照组,(χ2=6.3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抗生素使用率(χ2=11.48,P<0.05)、药占比(χ2=9.52,P<0.05)、住院天数(Z=6.58,P<0.05)、住院费用(Z= 5.96,P<0.05)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层流无菌床能有效预防毛细支气管炎患儿的医院感染,降低抗生素使用率、药占比,缩短住院天数,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府谷县2015—2018年开展布鲁氏菌病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的效果。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首先在每乡镇随机抽取一个行政村,进行居民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高危人群健康行为形成率基线调查。从2015年开始,在逐年加大健康教育的同时,也对高危人群进行行为干预,并于次年初在每个乡镇随机抽取一个行政村,进行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的调查。结果 调查评价显示,总知晓率从2015年的74.84%上升到2018年的85.72%,呈逐年显著上升趋势(χ2=1432,P<0.05)。居民通过村医或熟人、兽医介绍途径获取布病知识明显高于其他途径(P值均小于0.05)。高危人群健康行为形成率从2015年的15.71%上升到2018年底的58.57%,虽然上升缓慢,但4年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29.73,P<0.05)。结论 加大居民健康教育力度和开展高危人群行为干预后,居民布鲁氏菌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和高危人群健康行为形成率明显提高,人群感染率和发病率明显下降,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动态脑电图在病毒性脑炎病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2例病毒性脑炎患者的脑电图资料。结果脑电图异常发生率高于脑脊液异常和CT/MRI检查(87.50%,55.55%,47.22%)(P〈0.05);重型病毒性脑炎脑电图异常率高于中型、轻型(P〈0.05);随着时间延长脑波异常减弱。结论脑电图可作为病毒性脑炎早期诊断参考,也可作为判定病毒性脑炎病情程度的依据,脑电图的动态观察更能较好地反映病情、病程经过、治疗效果和转归。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定期超声检查在中心静脉置入设备相关深静脉血栓诊治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9月于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应用中心静脉置入设备(CVAD)肿瘤患者4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221)和对照组(n=219)。观察组每隔3周超声检查记录是否出现中心静脉置入设备相关深静脉血栓(CRDVT),对照组则在出现临床症状后行超声检查诊断是否存在CRDVT,对两组确诊的CRDVT患者,进行不少于90 d的超声评估直至CVAD去除,记录治疗过程中是否存在血栓复发。比较两组间CRDVT诊断率、非计划CVAD去除率、血栓复发率以及血栓后综合征(PTS)发生率。 结果 两组基本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RDVT诊断率为9.5%(21例),对照组CRDVT诊断率为4.6%(10例),两组间CRDVT诊断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92,P=0.043);观察组CVAD非计划去除率为0.9%(2例),对照组CVAD非计划去除率为4.1%(9例),两组CVAD非计划去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634,P=0.031);观察组和对照组CRDVT患者90d的累积血栓复发率分别为15.3%和10.0%,两组累积血栓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0.003,P=0.953);观察组和对照组CRDVT患者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4.7%和40%,两组间PTS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6,P=0.049)。 结论 定期超声检查可以提高CRDVT的诊断率,减少非计划CVAD去除率及PTS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术中联合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和托烷司琼对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疗效。方法 以2019年1月至6月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行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手术的48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以下2组:(1)A组(n=242):诱导前静脉滴注2 ml生理盐水,手术结束时静脉滴注托烷司琼5 mg;(2)B组(n=243):诱导前静脉滴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40 mg,手术结束时静脉滴注托烷司琼5 mg。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麻醉时间、手术时间以及术后0~24 h和24~48 h PONV发生率,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恶心呕吐的补救治疗率。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吸烟史、体质量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分、病史、手术侧别、PONV史、手术时间及麻醉时间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A组患者在0~24 h和24~48 h的PONV发生率分别为35.5%和18.2%,均明显高于B组患者的18.5%(χ 2=7.331,P=0.007)和8.2%(χ 2=4.364,P=0.037)。A组患者0~24 h和24~48 h加强止吐药物的比例分别为15.2%和8.7%,均明显高于B组患者的5.3%(x 2=5.327,P=0.021)和2.0%(χ 2=4.432,P=0.035)。 结论 术中联合应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和托烷司琼可以有效预防面肌痉挛微血管减压术后PONV的发生,其效果优于单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脉络膜黑色素瘤和脉络膜转移癌患者氟-18-脱氧葡萄糖(18F-fluorodeoxyglucose,18F-FDG)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电子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影像特点及代谢参数,探讨其在两者的诊断及鉴别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2年3月首次因眼部症状就诊,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核医学科行18F-FDG PET/CT 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或临床最终诊断为脉络膜黑色素瘤或脉络膜转移癌的患者的影像和代谢参数。对比两组间影像学表现及18F-FDG PET代谢参数,后者包括病灶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max)、峰值标准摄取值(peak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 SUVpeak)、病灶糖酵解总量(total lesion glycolysis,TLG)。应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评价代谢参数与病变大小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共纳入76例患者,其中脉络膜黑色素瘤58例(58只眼)、脉络膜转移癌18例(18只眼)。两组间性别、年龄、患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病变位置(χ2=9.263,P=0.041)、形状(χ2=21.735,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脉络膜黑色素瘤组平均隆起高度明显高于脉络膜转移癌组(t=2.539,P=0.013);两组之间基底最大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代谢参数中,脉络膜黑色素瘤组SUVmax低于脉络膜转移癌组(P<0.05),两组间SUVpeak及TL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脉络膜黑色素瘤组病灶SUVmax、SUVpeak、TLG与病变基底最大径(r=0.528、0.613、0.732,均P<0.001)、隆起高度(r=0.521、0.605、0.730,均P<0.001)均呈正相关。脉络膜转移癌组SUVpeak、TLG与病变基底最大径(r=0.528、0.661,P=0.024、0.003)、隆起高度(r=0.591、0.688,P=0.010、0.002)均呈正相关,而SUVmax与病变基底最大径、隆起高度均无显著相关性(均P>0.05)。 结论 18F-FDG PET/CT影像表现及代谢参数SUVmax对于脉络膜黑色素瘤和转移癌的鉴别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调查偏头痛病人中右向左分流(RLS)的发生率和程度去评估RLS与偏头痛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偏头痛病人216例及门诊无偏头痛组正常就诊者127例,应用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c-TCD)诊断比较两组病人RLS的阳性率及分流程度。结果 偏头痛组RLS阳性率47.2%,对照组RLS阳性率22.8%,两组RLS总阳性率比较,偏头痛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RLS程度的比较,偏头痛组中大分流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小分流率两组无明显差别。结论 研究显示,偏头痛与RLS有相关性,特别是当分流比较大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