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陈建设 《中医研究》2009,22(3):13-15
病机是连接中医理论与临床的纽带。“辨证论治”、“审机论治”的核心是病机。中医治疗学的根本在于针对病机进行治疗,故寻求病机、把握病机是中医临床的基础,关系到治则的确立、方药的选择及疗效的获得。在长期临床诊治疾病的实际过程中,医者主要是通过思辨,总结出中医学关于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病机规律。  相似文献   

2.
论"识机"     
病机是疾病发生、发展、变化之枢机.辨识病机("识机")为临床诊疗之核心环节,上承"辨证",下启"论治".文章认为有必要将"识机"从"辨证"中分离出来,彰显"识机"的独立性和重要性."识机"主要包括3个方面:其一是凝练"基本病机",这是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一般规律;其二是抓住"主要病机",这是疾病特定阶段病机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3.
基于"络虚邪瘀"核心病机观,总结出慢性复杂性疾病与"久病入络""久病多瘀""百病多由痰作祟"的高度一致性,并对其治则、治法、方药以及临床用药规律加以论述,探析其现代内涵机制,以期建立"络虚邪瘀"病机观特色辨证治疗体系,从而为慢性复杂性疾病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提供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4.
气血水致病是阐述肝硬化腹水发生、发展的重要理论,该理论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多种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其中,肝硬化腹水病机演变离不开气、血、水三者的动态变化,其病势缠绵,迁延难愈为本病的治疗增加难点。本文基于气血水理论,分别从“病机观”“治疗观”出发,结合古今医家研究及临床应用,为肝硬化腹水的诊疗提供新思路。肝硬化腹水主要特点为气滞、血瘀、水停互结于体内,水液输布失司。在治疗中,始终应注意理气不破气,行血不留瘀,利水不伤正,并且注重顾护机体正气。  相似文献   

5.
病机是认识疾病病变的关键,抓住核心病机演变发展的规律,是中医临床诊疗的主旨和核心。病机兼化理论由中国中医科学院胡镜清研究员提出,用以从病机层面理解疑难复杂疾病病证关系和把握其演变规律,在明确疾病基本矛盾的同时,兼顾疾病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文章通过构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机兼化框架,揭示其病机演化规律,认为新冠肺炎属于“湿毒疫”范畴,湿毒始终是本病的病变核心,初期寒化,进展期热化,恢复期虚化是本病病机的传变方式。知本病之机,可未病先防,知病机传变,可截断扭转,有利于临床上增强对疾病发生发展趋势的预见性。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临床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运用中医药治疗效果显著.王彦刚教授基于"核心病机观"理论,提出从五脏论治FD.王教授认为本病的核心病机为肝郁脾虚,且此病机贯穿FD的整个病程,可分别从心、肺、肾角度辨治FD.治疗上以疏肝健脾为核心治法,辅以清心安神、宣肺理气、调补先天之法,通调五脏,并善于运用经方中的药对...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对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病机变化最为重视,"随证治之"强调始终围绕病机论治,深刻体现了《伤寒论》以病机为核心的辨证观。举小青龙汤证、太阳中风证、阳明病提纲原文为例说明。  相似文献   

8.
中医“三不”病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病机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医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之间的纽带,在现有中医病机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深入研读中医古籍,提出了既具高度概括性又具普遍适用性的以"不通"、"不荣"、"不平"为主要内容的通路病机理论;并通过对《续名医类案》中相关病案的病机分析,进一步验证通路病机的高度概括性、普遍适用性和临床指导性。  相似文献   

9.
对中风病机的认识影响了对该病治疗大法的选择,导师陈绍宏认为中风的核心病机以元气虚为本,痰、瘀、风、火为标,即以"虚"为核心的中风病机观,对临床有重要价值,本文对其进行了深入阐释。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7,(9):1852-1854
"开玄通府"理论基于《黄帝内经》学术体系中关于"玄府"的理论,经后世医家的发展和丰富而来,认为其是"水的进出渠道""气的门户"和"神机"所在,可以为临床治疗各种皮肤疾病提供治疗思路,该文通过对"玄府"含义和特性的讨论,分析玄府理论与皮肤疾病的发生的主要病机认为"玄府郁闭,脏腑失和是皮肤病发生的主要病机",强调"以通为重",并为临床皮肤疾病的治疗提供指导思路——根据早期、中期、晚期不同的病机特点予以给药,从而实现"开玄通府"理论调治皮肤疾病的目的,强调疏通气机、给邪气以出路,使邪气去,病自安,从而气血和畅则正气充盛。  相似文献   

11.
从中医基础理论和现代医学的病因病机两个方面,论述"肝肾同源"理论与骨质疏松症之间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相关性。认为骨质疏松症与"肝肾同源"学说紧密相关。骨质疏松症病位在骨,涉及多个脏腑,主要与肝肾脾相关。其病因复杂,主要病机是肾精亏虚、肝气郁结、脾气亏虚。根据肝郁肾虚脾虚病机,其治疗原则宜补肾柔肝健脾。文章为"肝肾同源"理论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百病生于气也"始见于<素问·举痛论>,旨在说明各种疾病的发生与气的运动变化的密切关系,成为历代医家治重调气的理论渊源.从发病观、病机观、治疗观进行探讨,认为气机调畅为生命之常,气机失调为生命之变,调畅气机为防病治病之关键,可广泛用于脏腑病变、血水病变.辛味药为调畅气机之首选.  相似文献   

13.
"异病同治"是指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采用同一方法治疗的法则。"异病同治"的理论基础在于辨证论治。"慢性难愈合创面"是指因多种外界或内在因素引起,经治疗1个月以上,愈合进展缓慢或仍未愈合的创面,多种疾病的过程中皆可出现"慢性难愈合创面",主要包括创伤性溃疡、糖尿病溃疡、下肢静脉性溃疡、压迫性溃疡,亦包括消化性溃疡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溃疡等,中医同属"溃疡"的范畴。虽发病机制复杂,其辨证总属"气虚毒损证"。故文章以"异病同治"为指导,系统论述"慢性难愈合创面"病因证治,从而为中医药治疗"慢性难愈合创面"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临床中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发病机制复杂。魏玮教授从医30余载,精研中医古籍,临床经验丰富,认为该病病机符合现代社会慢性疾病的共性病机——"滞""郁""虚""瘀"。本文以此病机为关键点,探讨IBS的中医病机和西医发病机制,探索中、西医学理论认识的相通之处,以期为更好地理解IBS疾病本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郭永红 《陕西中医》2011,32(12):1683-1685
<正>证候是疾病本质的反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它是以一组相关的脉症表现出来,能够在不同程度上揭示病位、病性、病因、病机,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指明方向[1]。寒、热、虚、实、气、血、阴、阳等病机,是证侯的核心,称为"核心证候";  相似文献   

16.
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均为中医临床诊治疾病的常用方法,二者各有所长。"病"反映的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代表了该病的基本矛盾,"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肾病临床表现往往较少或无,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寡证"或者"无证",临床实际诊疗过程中,肾病患者常常面临无证可辨的境地,而同一种疾病往往有自己独特的规律,此时辨病论治起到了更好的效果,因而相对于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在肾病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临床诊疗中,对于症状不明显的肾病患者,可以依照"无证遵从有证,寡证遵从多证"的原则,注重"病"的不同进行辨病论治,可以得到更可靠的临床疗效。在肾病的临床治疗中,以辨病为主,与辨证治疗相结合应作为主要治疗思路。  相似文献   

17.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疾病,是癌前状态中最常见的阶段。脾虚夹滞是慢性萎缩性胃炎核心病机,随着病程的进展,其发病机制会在核心病机基础上根据脾胃生理病理特征发生演变,衍生出新的病机因素,多种病机因素相互交结,导致该病迁延不愈,日久或会导致胃黏膜癌变。故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核心病机出发,围绕病机演变规律,并结合内镜下不同病理表现,论述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的演变过程与病邪兼夹,以期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辨证论治是中医亘古不变的命脉,在特殊历史时期孕育出诸多中医流派,丰富的流派思想给中医诊治添砖加瓦,也为中医的获效立下汗马功劳,但有时却难以择优。情志病属当今临床常见但又较为棘手的一大类疾病,以症状纷杂著称,包括了“不寐、郁证、癫狂病、惊悸病、百合病、脏躁、梅核气”等等。易在诊治中因舍取不当导致疗效不佳。丰广魁教授在前人基础上,师古而不泥古,优化既往病机和主症理论,指出核心病机是病证发展的根本机制,是透过核心主症产生的;而核心主症是证候的标志物,具有高度的特异性。提出抓“核心病机、核心主症”对情志病进行诊治,通过“核心”思维,将病机、主症精准化,做到一矢中的,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五神"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理论学说,包括"神、魂、魄、意、志"5种要素。郁闷不舒状态是中医5种心理紊乱状态之一,其基本病机为肝郁气滞。"五神"是情志产生的神志基础,5种要素之间协同关系的紊乱必定会导致疾病的发生,因此,"五神"与郁闷不舒状态的发生、发展之间必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从"五神"学说的角度探讨郁闷不舒状态的基本病机以及临床表现,可对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中医病因病机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认识到病因病机的重要性:"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应"审察病机,无失气宜"。在中医临床辨证施治过程中,也需要抓住病机才能确立治疗的核心。当前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也使人类对自然界与疾病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