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病机真实与证据可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证据的可靠程度决定于病象与病机关系的真实程度,而不是病象本身.鉴于生命体及其疾病的自然性和整体性,中医无论主体证据还是客体证据,都是立足临床,"无失气宜,谨守病机"得到的.病机真实通过谨守病机循证和各司其属求证的辨证,把握病象的病机意义获得,离开实事求是的"辨"中医不可能形成和利用证据.病象与病机关系的真实是证据可靠的根据,证据可靠反过来证明病机真实,故中医循证立足病机,求证归结病机,通过历史的临床实验形成的病机理论具有跨时空的可重复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临床观察与实践,古今中医医家对雄激素性脱发病因病机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与演变的过程。文章通过整理中医古籍及近代文献,重新梳理历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论述。从古代中医学以"虚"立论到以"实"立论,再到近代建立湿热浸润、血热(虚)风燥、肝肾不足三大证型,以及部分学者通过对雄激素性脱发病因病机重新探索,提出的治以"升清降浊,调理阴阳"、治以"调和营卫"、从"肝"论治等较为新颖的观点,为雄激素性脱发的临床中医辨证治疗提供了丰富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认为"审察病机"是辨证论治的关键环节。"病机证素"是指辨识证候的病机要素,主要包括病理因素、病位、病性等,其核心内容是病理因素,结合病位从脏腑病机和气血病机等分析其病理变化,以确定疾病的证候性质。传统的辨证分型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辨别、区分证候类型;病机辨证则是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分析病机,以病机要素确定证名。中医辨证论治新体系构建的基本思路是以"病机证素"为核心,以脏腑为内涵,以证带病,病证结合。基本步骤包括:辨识"病机证素"、根据"病机证素"的组合确定证名、确立治则治法、选方用药。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病因不明的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属于难治型复发性疾病。通过对"络脉理论"研究,认为血络与气络形成经络相互独立而又密切联系两大网络系统,依据"气络学说"整体观思想,认为UC的发病机制毒邪产生于局部,但是并不局限于"脉络系统",而与"气络"密切相关。笔者将中医络病学说与UC发病机制相结合,提出"络虚毒滞、毒损肠络"的病机学说,也是UC恶化的关键环节。结合现代研究认为气络与NEI网络具有高度相关性和一致性,提出"NEI网络异常"是"毒损肠络"的现代生物学基础,基于"络病"理论结合现代研究对UC病机特征总结,为临床诊治UC提供新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5.
辨证求第一因和主要病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华,辨证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是根据四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从病史和临床表现入手,通过分析、综合,辨别其属于何"证",并以此作为治疗的依据.辨证的目的在于寻求病因和病机,而其中最主要的目的在于求第一因和主要病机,辨证是论治的基础和关键所在.求第一因和主要病机最能体现中医的辨证特色.  相似文献   

6.
中医病机理论研究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病机"一词最早见于《内经·至真要大论篇》,告诫医者要"审查病机"、"谨守病机".随着中医的发展,病机理论研究也取得较大进展,从概念内涵到结构框架以及各个疾病的病机都有很大的变化,但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是中医病机理论研究必须面对和解决的.  相似文献   

7.
试探证与病机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三个方面探讨了证与病机的关系:①病机是证的客观基础:辨证的前提是从症状追溯体内的病机;综合病机是证对病情整体把握的过程;整体性病机的形成和表述是对病情的理性把握;病机是动态病情发展的机制.②证是对病机的高度概括:证的概括使病机实现了有机联系;证对病机的概括实现了对病情的本质把握;证不是抽象的概括;证不是定型的模式.③中医临床施治的实质是扭转病机:中医临床治疗针对的是病机;因势利导,扭转病机;调理病机,以平为期;不可重复性反映了中医治疗的特色.  相似文献   

8.
从中医对紫癜性肾炎病名的认识、紫癜性肾炎中医病因病机的认识(风热化毒,热毒血瘀;湿热化毒,热毒血瘀;阴虚火旺,瘀毒内蕴;脾肾两虚,瘀毒阻络;"热毒、血瘀、本虚"之间的关系等)对紫癜性肾炎中医病因病机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病因病机是中医理论研究的基础,而对于病机层次的研究则是中医理论的关键问题,病机的多层次观具有普遍性,可以阐明疾病病机的全过程,解析历来在学术界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丰富中医的基础理论,并能有效地指导临床提高中医临床辨证施治的准确性和治愈率。本文针对理论基础、基本病机、病病机、证候病机分别进行论述,然而却不能囊括所有的病机层次,但亦可知其大概,希望对同道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0.
王庆溪 《光明中医》2006,21(4):10-12
本文通过对基本病机和五行病机概念的界定,粗略阐发了五行失常病机应包含的内容,并举例说明了在临床中的运用和意义,提出了应将五行失常病机列为中医基本病机范畴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病机学说在中医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素问》则开其先河。经后世充实完善,传统病机业已发生显著变化,导致对其初始义蕴理解的偏差,并影响对其进行的现代研究。文章主要基于《素问》的学术背景,探讨了病机十九条的内容构成、内容完整性和病机确定依据等,提出一些新看法。  相似文献   

12.
病机是导致疾病的关键点,贯穿疾病发展的整个过程,它是不断变化的,痛机的研究是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热点,而病机演变临床及实验的研究有利于对疾病进行整体认识,并掌握贯穿整个疾病发展过程中基本病机变化,为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和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张磊 《西部中医药》2010,23(10):5-7
从"水火既济"的角度探讨高血压病的中医病机,以期拓展高血压病的辨治思路,指导高血压病的中医临床辨治。  相似文献   

14.
病机是中医诊疗的核心所在,文章回顾了中医病机近年来的研究概况,总结了中医病机研究成果并进行分析,指出在明确中医病机的概念内涵、阐明病机与辨证的关系、确立中医病机的核心地位等诸多研究方面,仍有很大的探索空间。  相似文献   

15.
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许多研究发现,多种细胞信号分子及其信号通路在哮喘气道重建形成中起着重要作用。中医注重"整体调节、扶正固本、平衡阴阳"的总原则,对支气管哮喘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将近年来关于细胞因子,如TGF-β1、MMP-9、TIMP-1、NGF、NF-κB、IL、IFN-γ、TNF-α等在哮喘发病机制中作用及中医药对其影响的研究进行了概述,以期为探索哮喘的有效中医治法提供一定的依据,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中医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分析中医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认识及治疗进展。方法:总结归纳近5年来中医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病因病机、辩证论治、治疗进展情况。结果: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中医病机为心气虚、血瘀、水停、阳虚。治疗以益气为根本,以温阳、利水、健脾、化痰、活血为总原则。结论:探究了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发病机理和治疗经验,为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肝肾同源理论的帕金森病病因病机及治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肝肾同源理论探讨帕金森病的病因病机和治法。认为帕金森病病位在脑,并涉及多个脏腑,但肝肾失调为其关键。病机以肝肾阴虚为本,风、痰、瘀、毒为标。治疗宜以滋补肝肾为主,兼顾风、痰、瘀、毒。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NF-κB介导的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双向"凋亡机制与"正虚"、"瘀毒"中医病机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20例初诊MDS患者参照有关标准分为低危组与高危组,将健脾补肾活血解毒方拆方进行体外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观察不同分组(低危组、高危组)在不同药物(健脾补肾方、活血解毒方及全方)干预下,骨髓单个核细胞凋亡率、细胞内NF-κB活性表达变化,通过以方测证的方法探究MDS"双向"凋亡机制与"正虚"、"瘀毒"中医病机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低危组MDS表现为骨髓细胞凋亡"过度";而高危组MDS则表现为凋亡相对"不足"。健脾补肾活血解毒方中,扶正(健脾补肾)药物有抑制低危组MDS骨髓细胞过度凋亡的作用,而祛邪(活血解毒)药物则有诱导高危组MDS骨髓细胞凋亡的作用。扶正(健脾补肾)药物与祛邪(活血解毒)药物均有不同程度抑制MDS骨髓细胞NF-κB活性的作用。结论:低危组MDS病机本质以"本虚"为主而表现为过度凋亡,高危组MDS病机本质以"标实"为主而表现为凋亡不足。细胞内活化的NF-κB调节MDS的双向凋亡。健脾补肾活血解毒方药能有效改善MDS骨髓细胞的凋亡水平。NF-κB介导的MDS"双向"凋亡机制与"正虚"、"瘀毒"中医病机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本文回顾了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医痴呆的认识及治疗,探讨了痴呆的病因病机,并从中医角度论述了痴呆各种辨证及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医“结”的学术理论肇端于先秦,形成于东汉,充实发展于金元。“结”理论的产生是中医学建构复杂病机理论的客观需要。《黄帝内经》时期“结”的概念零星出现在医籍中,到东汉时期《伤寒论》开始将“结”作为某种发病机理,隋代《诸病源候论》在继承秦汉以来“结”理论成就的基础上分门别类加以规范、阐释并初步形成更为系统的病因病机理论,金元时期朱丹溪从临床痰饮与瘀血理论出发,突破性地提出痰瘀胶着成“结”,开拓了中医复杂病机的先河,为中医理论和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思想启发和切入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