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对具有线群结构的输入缓冲ATM交换网络在双优先级业务下的时延和吞吐率性能进行了分析。借助概率母函数的方法,给出了高低优先级信元在缓冲器中的队长分布,时延分布平均队长和平均时延以及交换网络最大吞吐率的封闭表达式,并通过计算机仿真验证了分析结果的精确性。由于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克服了传统的数值叠代计算方法的复杂性,因此,在ATM交换网络的工程设计中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提出了具有组合的窗口接入和线群输出结构的输入缓冲ATM交换网络并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概率生成函数方法得到了计算该交换网络最大吞吐率,平均信元时延和信元丢失率的封闭表达式,并通过计算机模拟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精确性,研究结果表明,在随机均匀业务下,当窗口尺寸和输出群尺寸分别为4和16时,最大吞吐率可达到99%。  相似文献   

3.
ATM交换网络结构及其性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ATM交换技术是B-ISDN中的关键技术之一。ATM交换网络作为ATM交换机的核心部件,已经得到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本文从缓冲的概念出发,对各种单播ATM交换网络的结构及其性能进行了全面的评述,并对不同缓冲结构ATM交换网络的性能和实现复杂度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4.
在WATM(无线异步转移模式)网络中,无线链路与ATM(异步转移模式)的光纤链路相比存在着误码率高、时延长和带宽有限等问题。针对RACH(随机接入信道),在介绍了DSA^++协议所采用的冲突分解算法的基础上,融入了SDMA(空分多址)技术,得出了分析结果,表明RACH的吞量和时延性能都得到了很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5.
对于输入缓冲和输出缓冲ATM组播交换系统,目前主要有两种信元调度算法:窗口调度算法和输出缓冲算法。这两种算法分别用于输入缓冲和输出缓冲系统中,其缺点是对处理器速度和存储器访问速度要求较高。笔者给出的算法对交换网络的处理速度和存储器访问速度要求不高。可以大大改善了交换机的延迟-吞吐率性能。  相似文献   

6.
APON的MAC协议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结合以ATM为基础的无源光网络(APON)的G.983建议,提出了一种低信元时延变化(CDN)、低信元时延(CD)、无碰撞、公平,高效的媒质接入控制(MAC)协议,并对该协议的性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具有纵横输入互连方式和缓冲结构的递归Knockout交换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具有纵横输入(CrosbarInput)互连方式和输入缓冲(InputBufered)结构的递归Knockout交换网络(CIBRKS).通过采用纵横输入互连方式可减少内部小交换单元的数目,并可使信元传送顺序不会受群输出端口数目的影响.而通过在每个输入端放置缓冲器可在保持丢失率性能不变的情况下,可使整个交换网络的级数减少,从而也就减少了信元在群网络中的传输时延.另外,在该结构中,通过把信元滤址的功能从每个小交换单元中提取出来放在每个输入端口,又进一步减少了小交换单元的功能.通过比较,我们认为,作为大规模ATM交换网络结构,CIBRKS结构比传统的RKS结构具有较好的性能/复杂度特性.  相似文献   

8.
本文首先给出Banyan-n网络的概念,在指出了传统缓冲Banyan-n中存在的内部阻塞现象以后,提出了一种具有信元分布网络(CellDistributionNetwork,CDN)结构的Banyan-n网络,该网络几乎无内部信元阻塞,同时,通过在每个交换单元中采用Knockout交换结构,可使其内部加速因子保持恒定,从而使其能够作为构成大规模ATM交换网络的一种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9.
本文首先给出了Banyan-n网络的概念。在指出了传统缓冲Banyan-n中存在的内部阻塞现象以后,提出了一种具有信元分布网络(CelDistributionNetwork,CDN)结构的Banyan-n网络,该网络几乎无内部信元阻塞。同时,通过在每个交换单元中采用Knockout交换结构,可使其内部加速因子保持恒定,从而使其能够作为构成大规模ATM交换网络的一种基本结构。  相似文献   

10.
输入缓冲ATM交换结构是实现复杂度最低的ATM交换结构(ASF),但由于队头阻塞问题大大限制了其应用。文中给出了基于Hopfield神经网络(HNN)调度信元的输入缓冲ASF方案,该方案消除了队头阻塞造成的输入缓冲ASF性能恶化。计算机仿真表明,该方案非常有效,明显改善了输入缓冲ASF的性能。  相似文献   

11.
具有质量控制功能的ATM交换节点的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一种用于ATM网的质量控制方法-动态到达控制(DAC),分析了采用DAC的ATM交换节点中,各类业务信元的丢失概率和平均时延,分析结果表明,DAC是一种有效的质量控制方式,它能够提供多种服务等级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减小所有信元的平均时延,提高系统的有效吞吐量。  相似文献   

12.
CDMA作为一种多址接入技术在无线网络中已广为应用。本文在多码 CDMA和单码 CDMA研究的基础上, 构造了时隙多码CDMA和单码CDMA在无线分组数据网络中的随机多址接入模型,并且分析了两种系统 的吞吐率特性和归一化时延特性。  相似文献   

13.
刘亚社  刘增基 《电子学报》1999,27(4):11-14,18
本文提出了具有纵横输入(Crossbar Input)互连方式和输入缓冲(Input Buffered)结构的递归Knockout交换网络(CIB-RKS)。通过采用纵横输入互连方式可减少内部小交换单元的数目,并可使信元传送顺序不会受群出端口数目的影响。而通过在每个输入端放置缓冲器可在保持丢失率性能不变的情况下,可使整个交换网络的级数减少,从而也就减少了信元在群网络中的传输时延,另外,在该结构中,  相似文献   

14.
石昌贤  杜军 《通信学报》1996,17(6):81-85
VSAT网络诉更新,都是以改进网络性能为目标的。本文对FATMA-一种新兴的时应多址协议进行了性能分析,结果表明FATMA可以大度提高网络的总吞吐亘,具有更好的时延特性和工作稳定性。而且频率个数F越大,协议性能越好。  相似文献   

15.
黎红长 《世界电信》1999,12(2):19-21,24
目前用户接入网广泛采用混合光纤/同轴网(HFC)和非对称数字用户线(ADSL)技术,在此基础上建立ATM网实现ATM到家以适应未来宽带网的发展需要。基于HFC网的ATM网以ATM节点交换、用户终端单元和头端单元设备来作支持。而在ADSL上完成ATM交换业务时,则有两种方案可选:(1)通过在ATM交换机与ADSL调制解调器之间加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器实现;(2)将离散多音频(DMT)与ATM相结合。  相似文献   

16.
首先介绍了几种基于ATM的话音交换方案,重点提出一种64kbs的话音ATM交换(VOA)的实现模型.该系统包含了传统STM交换与ATM交换间的相互转换,并能有效地解决诸如信元打包时延、信元时延抖动,以及系统带宽利用率等关键环节.最后还介绍了有关话音ATM交换(VOA)技术的其它热点  相似文献   

17.
ATM SAR处理器发送数据业务的信元调度算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叙述了ATM SAR(Segmentation And Reassembly)处理器发送信元的机理,讨论了基于发送调度表的业务成形方式产生的信元时延抖动(Cell Delay Variation,CDV)以及信元时延抖动容限(Cell Delay Variation Tolerance,CDVT),推导了CDVT的计算公式,设计了使最小的信元调度算法NVST(Near Virtual Sden T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ATM交换网络的并行处理能力以适应ATM交换机高速传输链路的要求,在中大规模ATM交换机中普遍采用内部无阻塞的自选路由ATM交换网络。目前满足这一要求的传统交换网络结构Batcher-banyan网。由于Batcher-banyan网络中的Bather排序网络不能进行模块化扩充,因此Batcher-banyan网络在大规模ATM交换机中的应用仍然受到一定的限制。针对这一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模块化内部无阻塞的自选路由ATM交换网络——内嵌banyan网(NBN,nestedbanyannetwork)。NBN与传统的Batcher-banyan网相比,有很强的模块化扩充能力和较小的处理延迟,对于中大规模ATM多级互联交换网络的设计和实现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9.
文章针对ATM同播树型交换网络的设计,提出了一种模块化ATM拷贝网的设计方法,它克服了拷贝风设计中对复制信元数的限制和转换表的复杂性问题,可用在大规模同播交换网的设计中。性能分析表明,它有良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20.
徐大勇  项海格 《电子学报》1999,27(1):133-135
传统的S-ALDHA随机接入协议用于通信网络,其理论上的极限通过量为36%,但在这种情况下,系统的时延随着负荷的增加也变得越来越大,因此传统S-ALOHA方式不适合于时延要求较高的通信系统,本文通过研究系统在较低负荷的情况发现采用CDMA技术的随机接入方法在占用相同的系统带宽的条件下,可以获得与传统S_ALOHA方式相同的通过量,而时延却大大降低,而且随着CDMA领域抗干扰技术的发展,它的系统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