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玉米粉液化及糖化工艺条件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粉为原料,葡萄糖当量(DE)值作为评价指标,研究料液比、时间、酶添加量、温度、pH值对玉米粉液化及糖化效果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对液化、糖化工艺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将玉米粉加水配制成料液比1∶4(g∶mL)的浆料,调pH 6.2,最佳液化工艺条件为α-淀粉酶添加量8 U/g、液化温度80 ℃、液化时间60 min、液化液调pH 4.3;最佳糖化条件为糖化酶添加量250 U/g、糖化温度60 ℃、糖化时间12 h。在此最佳条件下,葡萄糖当量值达到93.1%。  相似文献   

2.
为掌握中温α-淀粉酶和糖化酶联合水解橡子淀粉的工艺条件,该研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橡子中的淀粉水解工艺进行了研究和优化。结果表明,橡子淀粉最佳液化工艺条件为中温α-淀粉酶添加量30 U/g,液化温度70 ℃,CaCl2添加量0.3%,液化pH 7.5,液化时间120 min,葡萄糖当量(DE)值为27.79%;最佳糖化工艺条件为糖化酶添加量300 U/g,糖化温度50 ℃,糖化pH 4.5,糖化时间120 min,DE值为48.13%。  相似文献   

3.
采用Ε-淀粉酶和糖化酶联合水解荔枝核淀粉,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荔枝核淀粉水解工艺进行优化。结果表明,荔枝核淀粉最佳液化工艺条件为Ε-淀粉酶添加量20u/g,温度70℃,时间1.5h,p H值6.0,液料比4:1,DE值为22.38%;最佳糖化工艺条件为糖化酶添加量150 u/g,温度60℃,p H 4.0,时间3h,DE值为84.56%。  相似文献   

4.
以薏米为原料,以葡萄糖当量值(DE值)为评价指标,对薏米酒微生物发酵前淀粉液化及糖化工艺进行研究,考察酶添加量、pH值、温度、时间对DE值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的液化工艺条件为α-淀粉酶添加量2.0%、pH6.5、液化温度60℃、液化时间3.0h;糖化最优工艺条件为糖化温度55℃、pH4.5、糖化酶添加量2.5%、糖化时间2.5h。在此条件下,最终水解液的还原糖含量和DE值分别达到6.87g/100mL和76.4%。  相似文献   

5.
以降黏和液化后的小麦加工副产物为原料,将原料中的小麦淀粉制备为葡萄糖浆,并优化其糖化工艺以提高葡萄糖的回收率。探究葡萄糖淀粉酶添加量、普鲁兰酶添加量、糖化时间、糖化温度和糖化pH各单因素对糖化液还原糖含量(DE值)的影响。通过响应面实验得出最优工艺参数为葡萄糖淀粉酶添加量300 U/g、普鲁兰酶添加量0.17 U/g、糖化温度62 ℃、糖化pH3.9,糖化时间36 h,得到的DE值为69.45%。进一步通过高效液相-蒸发光散射检测法,测出淀粉转化率为78. 70%,葡萄糖总回收率为23.82%。说明从小麦加工废液中制取葡萄糖浆是切实可行的,对实际生产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以玉米为原料发酵格瓦斯饮料的糖化工艺条件。研究了葡萄糖化酶添加量、温度、pH和糖化时间对糖化液品质的影响。经过单因素和正交实验,并以淀粉水解度为评价指标,优化糖化工艺。结果表明,最优糖化条件为:葡萄糖化酶120U/g,糖化温度50℃,糖化时间3h,pH4.0,在此条件下,糖化液DE值为59.27%,制得的糖化液颜色透明,口感甘甜,适合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7.
以谷朊粉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B淀粉为原料,通过测定反应液DE值得变化,分析糖化时间、糖化酶添加量、普鲁兰酶添加量以及糖化酶和普鲁兰酶协同作用对糖化过程的影响规律,找出最佳糖化工艺,为B淀粉的进一步发酵利用奠定基础。结果显示:反应时间为120 min,糖化酶和普鲁兰酶协同作用添加量为25 U/g(以B淀粉干基计),DE值达到93.8%。  相似文献   

8.
以碎米为原料制备果葡糖浆,研究液化和糖化的工艺条件.利用耐高温α-淀粉酶液化,通过单因素试验,得到最佳的液化工艺条件:料液比为1:5(g/mL),液化温度90℃,液化时间为35 min,加酶量40 U/g,pH6.5.此条件下的液化液葡萄糖值(dextrose equivalent,DE)为17.2%.利用含有糖化酶和...  相似文献   

9.
双酶法水解米糠淀粉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取米糠淀粉获得葡萄糖作为纳豆芽孢杆菌液态发酵的碳源,采用α-淀粉酶和糖化酶联合水解米糠中的淀粉,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运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米糠中的淀粉水解工艺进行了研究和优化.结果表明,米糠中淀粉的最佳液化工艺条件为α-淀粉酶添加量16 u/g,温度60℃,CaCl2添加量0.2%,DE值为24.31%;最佳糖化工艺条件为糖化酶添加量200 u/g,温度60℃,pH 4.0,糖化时间6h,最大DE值为98.96%.该工艺使米糠中淀粉的提取率达到了89%,并基本都水解为了还原糖,可作为纳豆芽孢杆菌液态发酵的优质碳源.  相似文献   

10.
以青稞和贡米为酿酒原料,以葡萄糖当量值(DE值)为指标,对新型青稞酒发酵前淀粉液化和糖化工艺优化进行研究,主要研究不同因素对青稞和贡米混合料中的淀粉液化及糖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优液化条件为:温度65℃,时间5h,α-淀粉酶添加量4U/g,p H值6.0;最优糖化条件为:时间45h,温度60℃,p H值5.5,糖化酶添加量100U/g。在此工艺条件下水解液中还原糖的含量和DE值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1.
刘媛洁  张良 《食品工业科技》2019,40(23):143-150
本研究以马家柚柚子皮为研究对象,采用复合酶法辅助超声波法优化了柚子皮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首先研究复合酶(纤维素酶:果胶酶)的配比、复合酶的用量、pH、料液比、酶解温度、酶解时间、超声功率和超声时间共8个要素因子对柚子皮中总黄酮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先选用Plackett-Burnman试验设计确定了具有显著性影响的因子为:复合酶的用量、酶解温度、超声功率和超声时间,再选用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了柚子皮中的总黄酮提取条件。结果表明,酶法辅助超声波法提取柚子皮中总黄酮的提取条件为:复合酶的配比(纤维素酶:果胶酶)为3:2、复合酶的用量1.70%、pH4.5、料液比1:20 g/mL、酶解温度55.0℃、酶解时间60 min、超声功率183.00 W、超声时间41.00 min,在此条件下柚子皮中总黄酮得率为2.19%。  相似文献   

12.
以红小豆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红小豆粉的液化糖化规律,优化液化糖化条件.结果表明,α-淀粉酶加量、糖化酶加量、液化温度、糖化温度以及pH值对红小豆液化、糖化的还原糖含量有显著影响.α-淀粉酶加量0.035%、60℃、pH值5时液化30min,还原糖含量为35.63mg,/mL.糖化酶加量0.9%、60℃、pH值4时糖化20h,还原糖含量显著提高,达到87.10mg/mL.糖化残渣电镜扫描观察结果表明红小豆淀粉己基本水解完全,为后续的发酵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以水解率为指标,研究α-淀粉酶与糖化酶复合水解绿豆淀粉制备微孔淀粉工艺条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酶解最佳工艺条件:α-淀粉酶:糖化酶=1:3,酶用量2.0%,时间20 h,温度42℃,pH4.2。经吸水、吸油率测试,对酶解前后绿豆淀粉进行性质分析表明,微孔淀粉吸水、吸油能力明显大于原淀粉。  相似文献   

14.
为提高芹菜中总黄酮的得率,采用超声波-纤维素酶协同方法醇提芹菜总黄酮,研究了酶解pH值、加酶量、超声功率、料液比、超声时间对芹菜总黄酮得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确定了芹菜中黄酮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即酶解pH 值为4.0、加酶量210 U/g、超声功率200 W、料液比为1∶25(g∶mL)、超声时间40 min,在此条件下总黄酮得率为1.018 4%。  相似文献   

15.
马铃薯渣同步糖化发酵生产酒精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铃薯渣为原料,采用同步糖化发酵技术生产酒精。考察料液比、α-淀粉酶用量、糖化酶用量、纤维素酶用量、酵母添加量、pH值、发酵温度、发酵时间等因素对发酵的影响,确定生产工艺。结果表明,料液比1∶5,α-淀粉酶用量15U/g,糖化酶用量200U/g,纤维素酶用量12U/g,酵母用量0.8%,pH值为4,发酵温度为32℃,发酵时间72h为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16.
多种酶法处理提高马铃薯回生抗性淀粉制备率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以抗性淀粉制备产率为考察指标,研究α–淀粉酶、糖化酶和纤维素酶种类、酶加量、酶解时间、酶解温度、酶解pH、多种酶最佳配比及酶解顺序对RS3型抗性淀粉制备产率影响。固定条件:淀粉乳10%,高压温度120℃,高压时间30min,老化温度4℃,老化时间12h,糖化酶单独处理制备马铃薯回生抗性淀粉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糖化酶加量为1,200U/mL,酶解时间为60min,pH为5.0,酶解温度为55℃,制备产率达8.862%;纤维素酶单独处理制备马铃薯回生抗性淀粉最佳酶解工艺条件为:纤维素酶加量为40U/mL,酶解时间为45min,pH为5.0,酶解温度为35℃,制备产率达17.748%。α–淀粉酶、糖化酶和纤维素酶两两联合处理、三种酶共同处理均使马铃薯回生抗性淀粉制备产率降低;而纤维素酶处理可大大提高马铃薯回生抗性淀粉制备产率。RS3制备过程系为通过破坏纤维素等阻隔淀粉分子聚集的非淀粉物质提高制备产率,比将淀粉分子分解从颗粒结构中释放出以提高RS3制备产率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7.
袁学会  易美华  潘颉 《食品科学》2009,30(18):217-221
为了优化包埋粉末油脂的木薯微孔淀粉工艺、提高吸附性能,利用糖化酶和α- 淀粉酶对木薯淀粉进行处理,先通过六组单因素试验确定反应时间、反应温度、pH 值、底物浓度、酶浓度以及糖化酶和α- 淀粉酶配比最佳范围,再通过L18(37)正交试验,研究这些因素对木薯微孔淀粉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反应时间7h、温度60℃、pH6.0、底物浓度40%、酶浓度2.5%、糖化酶和α- 淀粉酶配比为1:4(m/m)时制备的木薯微孔淀粉的吸附性能最佳,木薯微孔淀粉对油脂的吸附性与原淀粉相比,从11.5% 提高到52%,提高了4.52 倍。  相似文献   

18.
Twin-screw extrusion was evaluated as a pretreatment for the enzymatic hydrolysis of cassava starch to glucose. Extrusion temperature and pH affected the key parameters associated with the enzymatic hydrolysis of starch such as the water solubility index, the water absorption index, the apparent viscosity, and the susceptibility of the extruded starch to glucoamylase. The glucose concentration of extruded and enzyme-hydrolyzed cassava starch was approximately 5% greater than that of acid-liquefied and enzyme-hydrolyzed cassava sta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