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53BP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MALT淋巴瘤中的表达情况,探讨53BP1表达强度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和MALT淋巴瘤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对12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20例MALT淋巴瘤和10例肿瘤周围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组织切片做53 BP1的抗原标记,检测其各自表达情况,结合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53BP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高强度表达,表达强度与在MALT淋巴瘤和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组织的表达强度有明显差异(P<0.01);在MALT淋巴瘤中和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组织中呈低强度表达,表达强度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53BP1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强度较高,在MALT淋巴瘤中的表达强度较低,53BP1的表达强度可能作为诊断淋巴瘤恶性程度的潜在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API2-MALT1融合基因在桥本氏甲状腺炎和甲状腺MALT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表达情况.以了解融合基因表达与甲状腺MALT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发生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用逆转录降落PCR和巢式PCR结合检测8例桥本氏甲状腺炎、12例甲状腺MALT淋巴瘤和3例DLBCL中的API2-MALT1 mRNA,5例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作为检测的阴性对照;通过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的分析了解融合基因对两种甲状腺淋巴瘤预后的影响。结果 5例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和8例桥本氏甲状腺炎均未检出融合基因转录,15例甲状腺淋巴瘤检出2例有融合基因转录.1例为MALT淋巴瘤.1例为DLBCL,2例均伴有桥本氏甲状腺炎.临床分期为IE期,无淋巴结累及。结论 甲状腺MAL,T淋巴瘤中API2-MALT1融合基因mRNA的检出率虽较低,但不能完全排除API2-MALT1表达在桥本氏甲状腺炎向甲状腺淋巴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具有融合基因转录的甲状腺淋巴瘤可能表现出更加惰性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和C-myc癌基因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相互关系,评价Survivin和C—myc癌基因作为NHL患者预后指标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一9000两步法检测Survivin蛋白和Cmyc蛋白在62例NHL肿瘤组织和18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eactive hyperplasia of lymph node,RH)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Survivin、C—myc蛋白在NHL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58%和77.42%,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11%和22.22%,NHL组织中Survivin、Cmyc表达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P〈0.05);Survivin、C—myc的表达水平均与NHL的恶性程度、临床分期及近期疗效有关(P〈0.05),与患者的年龄、全身症状、PS评分、结外病变数目无相关关系(P〉0.05);Survivin、C—myc在NHL组织中阳性表达与NHL的恶性程度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r=0.333,r=0.462和r=0.530,r=0.447,P〈0.05),而与近期疗效呈负相关(r=-0.273和r=-0.296,P〈0.05);且NHI.组织中Survivin与C—myc表达呈正相关(r=0.313,P〈0.05)。结论:Survivin与Cmyc的异常表达与NHL患者恶性程度、临床分期、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可作为新的评价NHL患者预后的生物学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凋亡抑制蛋白Survivin和C-myc癌基因在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相互关系,评价Survivin和C—myc癌基因作为NHL患者预后指标的价值。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V一9000两步法检测Survivin蛋白和Cmyc蛋白在62例NHL肿瘤组织和18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reactive hyperplasia of lymph node,RH)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Survivin、C—myc蛋白在NHL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2.58%和77.42%,在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1.11%和22.22%,NHL组织中Survivin、Cmyc表达高于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组织(P〈0.05);Survivin、C—myc的表达水平均与NHL的恶性程度、临床分期及近期疗效有关(P〈0.05),与患者的年龄、全身症状、PS评分、结外病变数目无相关关系(P〉0.05);Survivin、C—myc在NHL组织中阳性表达与NHL的恶性程度和临床分期呈正相关(r=0.333,r=0.462和r=0.530,r=0.447,P〈0.05),而与近期疗效呈负相关(r=-0.273和r=-0.296,P〈0.05);且NHI.组织中Survivin与C—myc表达呈正相关(r=0.313,P〈0.05)。结论:Survivin与Cmyc的异常表达与NHL患者恶性程度、临床分期、治疗效果密切相关,可作为新的评价NHL患者预后的生物学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CD44V6在眼附属器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3例眼附属器淋巴瘤中CD44V6的表达情况。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22例,首次诊断为DLBCL 12例,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复发演变为DLBCL 10例;MALT淋巴瘤41例,26例为初发病例,15例为复发病例;另选10例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病例作对照。结果:CD44V6阳性者细胞膜呈棕色。CD44V6在DLBCL的表达率和阳性程度均比MALT淋巴瘤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在淋巴瘤中的表达率和阳性程度比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DLBCL和MALT淋巴瘤各自组内的表达率和阳性程度均无有统计学差异(P>0.05)。CD44V6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均无关。结论:在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异常增生疾病中,CD44V6的表达随病变程度加重而增强,提示其在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MALT1和Bcl2表达对黏膜相关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MALT)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影响及肿瘤中两种蛋白表达的相互关系。方法:收集MALT和DLBCL64例,常规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两种淋巴瘤的组织形态学特点,检查肿瘤细胞的免疫表型和MALT1、Bcl2的表达,收集临床病理资料并随访,对所有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MALT1和Bcl2两种蛋白表达在MALT和DLBCL差异无显著性,较晚临床分期病例的表达明显多于较早分期病例,有淋巴结累及病例的表达明显多于无累及病例,肿瘤中两种蛋白的表达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生存状况MALT1阳性病例较阴性病例差、Bcl2阳性病例较阴性病例差,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Bcl2在MALT和DLBCL的表达可能与MALT1引起的NFκB异常活化有关,两种蛋白的表达对MALT和DLBCL的临床病理特征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7.
胃肠B细胞淋巴瘤的增殖与凋亡及其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胃肠B细胞淋巴瘤(B cell lymphoma,BCL)的临床病理特点、不同组织学分型胃肠,BCL肿瘤细胞增殖与凋亡情况,以及BCL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方法进行肿瘤组织学分类、HP的表达、细胞增殖性及凋亡相关因子检测;末端转移酶生物素标记法[TdT(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dUTP nick end-labeling,TUNEL]检测细胞凋亡数.结果:57例胃肠BCL中,MALT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MALT)15例(胃9例,肠6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42例(胃28例,肠14例).MALT和DLBCL的平均凋亡指数(apoptotic index,AI)分别为O.16%和2.54%,平均增殖指数(proliferation index,PI)分别为2.22%、8.71%,p53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和35.7%,并且PI值(P=0.026)及p53(P=O.044)差异有显著性;而Bcl-2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0.0%、35.7%,HP的阳性率分别为66.7%、23.8%,且差异有显著性(P=0.005).结论:HP与胃肠MALT淋巴瘤关系密切.DLBCL的细胞凋亡和增生活性较MALT高,MALT Bcl-2的高表达可能与其低凋亡率有关.p53促进凋亡,p53基因突变可能在MALT向DLBCL转化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抗HP抗体免疫组化染色必要时可以用于胃肠BCL中的HP检测.  相似文献   

8.
胃肠粘膜相关淋巴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粘膜相关组织淋巴瘤 (简称MALT 淋巴瘤 )属淋巴结以外与粘膜相关的一种肿瘤。以前曾被误认为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或假性淋巴瘤 ,现在已明确将它定性为一特殊类型的淋巴瘤 ,即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mucosa associatedlymphoidtissuelymphoma ,MALT)。是一组惰性的低度恶性淋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STAT3磷酸化对胃MALT淋巴瘤细胞凋亡的调控作用。方法 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了 45例胃MALT淋巴瘤细胞及 13例滤泡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 (RH)的p -STAT3、促凋亡基因 /蛋白fas和抗凋亡基因 /蛋白bcl-2的表达。结果 p -STAT3、fas及bcl-2蛋白在胃MALT淋巴瘤细胞中均呈过度表达 (阳性率分别为 64 .4%、60 .0 %和 66.7% ) ;低度恶性组的fas蛋白阳性信号强度明显低于高度恶性组 (P <0 .0 5 ) ,而bcl-2蛋白则明显高于高度恶性组 (P <0 .0 5 ) ,在低度与高度恶性组间的p -STAT3阳性表达强度无明显差异 (P >0 .0 5 ) ;p -STAT3与fas蛋白在胃MALT淋巴瘤细胞中的阳性表达呈明显的负相关 (r=-0 .6791,P <0 .0 5 ) ,而与bcl -2蛋白的阳性表达则呈明显的正相关 (r=0 .72 3 1,P <0 .0 5 )。结论 STAT3活化可能通过抑制细胞凋亡导致胃MALT淋巴瘤细胞的恶性转化及高增殖性 ,并在其演进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筛选胃黏膜相关组织(MALT)淋巴瘤的micro RNAs(mi RNAs)谱,并探讨mi RNAs表达与胃MALT淋巴瘤临床病理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收集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03年1月~2013年6月间手术治疗胃MALT淋巴瘤47例,检测手术切除标本的石蜡mi RNAs水平,并比较mi RNAs谱中mi R-142-5p及mi R-155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结果胃MALT淋巴瘤组织中有38条mi RNA上调,包括差异17倍mi R-142-5p和4.5倍mi R-155;另外,有28条下调包括mi R-34a表达差异为4.9倍。本研究结果发现胃MALT淋巴瘤组织mi R-142-5p及mi R-155表达显著高于相应正常胃黏膜(P<0.01),且Hp感染阳性胃MALT淋巴瘤病例mi R-142-5p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Hp感染阴性病例(0.65比1.29,P=0.022),且较大肿瘤(≥5 cm)病例的mi R-142-5p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小肿瘤(<5 cm)病例(1.63比1.36,P=0.038),肿瘤浸润深度超过肌层及全层病例的mi R-142-5p表达显著高于肿瘤浸润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病例(1.19比0.67,P=0.041),且Ⅱ+Ⅲ+Ⅳ期组mi R-142-5p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Ⅰ期病例(1.36比0.67,P=0.034)。另外,本资料表明Hp感染阳性胃MALT淋巴瘤病例mi R-155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Hp感染阴性病例(1.34比11.46,P=0.010),且较大肿瘤(≥5 cm)病例的mi R-155相对表达量显著低于小肿瘤(<5 cm)病例(1.34比4.36)(P=0.048),肿瘤浸润深度超过肌层及全层病例的mi R-155表达显著高于肿瘤浸润局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病例(1.86比1.37,P=0.048),且Ⅱ+Ⅲ+Ⅳ期组mi R-155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Ⅰ期病例(13.90比1.81,P=0.009)。结论胃MALT淋巴瘤组织与正常胃组织之间mi RNAs表达差异显著,尤其是mi R-142-5p及mi R-155基因,且这两种基因表达与肿瘤大小、核分裂像及恶性程度等密切相关,提示mi RNA在胃恶性淋巴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TIMP-2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TIMP-2,并探讨其体外表达效果。方法应用已克隆得到的人TIMP-2基因和分子克隆技术构建pcDNA3-TIMP-2,酶切鉴定,并用体外培养人THP-1细胞,电穿孔转入pcDNA3-TIMP-2,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外源基因转染效果,Zymography检测培养上清MMPs活性。结果构建pcDNA3-TIMP-2经酶切和测序鉴定正确,电穿孔法导入体外培养人THP-1细胞后,TIMP-2mRNA约增加2.8倍,TIMP-2蛋白表达增加约2.7倍,MMP-2和MMP.9的活性分别约为对照组的32%和28%。结论成功构建了pcDNA3-TIMP-2,且证实有良好的体外转染和表达效果,为进行转移TIMPs基因抑制MMPs及探讨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病理过程的关系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新基因RS1在辐射损伤小鼠的组织表达谱情况,为RS1的克隆和功能研究提供更多的线索。方法 利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研究RS1在辐射损伤小鼠肠上皮、肝、肾、脾脏的表达情况,利用原位杂交的方法观察RS1在辐射损伤小鼠肝、肾、脾脏和心肌的表达情况。结果 RS1在辐射损伤小鼠除在肠上皮表达以外,在。肾、肝、脾等多处表达,其中脾脏和。肾脏的表达较高。结论 RS1具有广泛的组织表达谱。可以利用肾脏和肝脏来源的,RS1表达丰度高的总RNA为模板进行全长cDNA克隆。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大网膜脂肪组织中消脂素和消脂素受体基因的表达及其在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肥胖合并高胰岛素血症患者(BMI≥30 kg/m2),空腹血浆胰岛素(20 μIU/ml)和正常人(BMI<25 kg/m2)各10例,用半定量RT-PCR方法研究肥胖合并高胰岛素血症患者和正常人大网膜脂肪组织中消脂素和消脂素受体基因的表达。结果 实验组中消脂素 和消脂素受体mRN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结论 肥胖患者体内可能存在消脂素抵抗。  相似文献   

14.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PAP技术探讨了抗细胞凋零基因bcl-2在反应性淋巴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结果Bcl-2蛋白主要定位于淋巴结与扁桃体中的淋巴滤泡套区、脾脏白髓淋巴小结以及胸腺髓质的长寿命淋巴细胞中,表明Bcl-2蛋白介导的细胞凋零障碍可能参与调控B或T淋巴细胞依赖的免疫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5.
人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的基因克隆及原核表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获得人次级淋巴组织趋化因子(SLC)基因,并通过大肠杆菌实现人SLC的非融合表达。方法:提取淋巴结组织总RNA,RT-PCR法扩增人SLC成熟肽基因,克隆到pMD18-T载体中,DNA测序。用限制性内切酶切下目的基因,与相应酶切的表达载体pBV220连接、筛选、鉴定。42℃热诱导表达目的蛋白,SDS-PAGE和Western印迹法鉴定重组蛋白,分子筛选初步纯化目的蛋白。结果:表达蛋白占菌体15%以上,免疫印迹证实为特异性蛋白,分子筛纯化后纯度达90%。结论:成功获得人SLC的原核表达。  相似文献   

16.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基因的克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克隆细胞即刻早期基因反应产物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基因,对分析细胞基因反应及用国修复研究的理论和应用研究均具有较大意义。方法使用组织培养的方法,建立了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系在适当刺激后,提取mRNA,应用RT-PCR方法,分段克隆人结缔组织生长因子基因,并经无义突变形成酶切位点使之连接。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中内皮分化基因(Edg)2蛋白和mRNA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和RT-PCR方法检测20例正常晚孕妇女、20例子痫前期轻度和20例子痫前期重度患者胎盘组织中Edg2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3组胎盘绒毛滋养和蜕膜细胞中Edg2蛋白以及胎盘组织Edg2mR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χ2=19.063、19.063和2232.999,P<0.001),子痫前期轻度和重度组高于正常晚孕组,子痫前期重度组高于子痫前期轻度组。结论:胎盘组织中Edg2的异常表达可能与子痫前期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8.
重建端粒酶活性延长ptsA58H质粒转染的人胚肌腱细胞寿命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Xie HQ  Qu Y  Li XQ  Qin TW  Yang ZM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2,24(3):276-280,I002
目的 探讨以重建细胞端粒酶活性,达到延长经ptsA58H质粒转化的人胚肌腱细胞系(THETC)可行性。方法 构建含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cDNA的质粒pGRN145,体外转染THEC;通过形态学观察、平板克隆形成率检测、软琼脂培养、不同培养条件下细胞生长曲线的测定,免疫组化法染色分析胶原分泌类型,hTERT mRNA表达及端粒重复序列扩增-PCR法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等,对转染前后的细胞生物学特性进行比较。结果 经pGRN145质粒体外转染的THETC(telT)有端粒酶活性表达,并继续保持旺盛的增殖能力,寿命延长。telT保持原有的温度依赖性及血清营养依赖性生长的特点,并正常分泌Ⅰ型胶原,无恶性转化趋向。结论 重建端粒酶活性进行延长THETC寿命,为建立组织工程标准细胞系提供了新的实验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 p53、MDR基因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ABC法及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的方法 ,对 50例食管癌和 37例癌旁组织中p53、MDR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p53基因蛋白在食管癌中有显著表达 70 % (35/ 50 ) ,癌旁组织中有表达 62 % (2 3/37) ;其中在正常组织中占 36 % (5/ 1 4 ) ,在非典型增生中占 78% (1 8/ 2 3)。MDR基因在食管癌高、中、低分化中的表达水平有极显著意义 ,癌与正常组织中有极显著意义。在不同年龄、性别、肿瘤大小上 p53、MDR基因的表达无显著意义。结论 :p53、MDR基因在食管癌中均呈高水平表达 ,癌旁组织中MDR有表达 ,p53基因突变早于组织形态学改变  相似文献   

20.
肥胖并子宫内膜癌病人腹部脂肪组织芳香化酶mRNA的表达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①目的 了解绝经后肥胖并子宫内膜癌病人腹部脂肪组织芳香化酶mRNA的表达水平 ,并探讨其在子宫内膜癌发病中的作用及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②方法 术中留取绝经后肥胖并子宫内膜癌、单纯肥胖妇女及正常体质量妇女腹部皮下及大网膜脂肪组织 ,进行总RNA提取 ,并应用半定量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芳香化酶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测定空腹血糖及空腹真胰岛素水平。③结果 绝经后肥胖并子宫内膜癌病人脂肪组织芳香化酶mRNA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体质量妇女 (F =9.2 2、1 3.6 1 ,q =5 .39、6 .32 ,P <0 .0 1 ) ;与绝经后单纯肥胖女性比较无显著差异 (q =0 .2 6、0 .1 3,P >0 .0 5 )。绝经后肥胖并子宫内膜癌和单纯肥胖妇女脂肪组织芳香化酶mRNA的表达与空腹血清胰岛素水平呈正相关 (r =0 .6 37- 0 .737,P <0 .0 5 )。④结论 绝经后肥胖并子宫内膜癌病人腹部脂肪组织芳香化酶mRNA表达水平增高可能与子宫内膜癌发生无关 ,但是可能与高胰岛素血症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