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杨明 《当代体育科技》2020,(10):247-248
文化空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形态,具有时间性和空间性。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空间是一个完整而包容的整体,是民族精神与其核心价值观的象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变迁是一个随社会变化而不断演化的过程,文化在这个空间中的生产与再生产有效地保持了文化的活态性。运用文化空间这一概念来思考少数民族体育,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2.
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征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文献资料等方法对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特征进行整理.指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殊的文化形式.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文化性特征表现为鲜明的地域性、浓厚的民族性、独特的传承性、宗教信仰性、融合与多样性和多元与规约性;其体育特征表现为健身娱乐性、竞技与对抗性、极强的观赏性和广泛的参与性.  相似文献   

3.
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与归纳演绎等方法对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起源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起源丰富,宗教信仰与祭祀、神话传说、英雄崇拜、生产与生活、军事与战争、文化交融、健身娱乐、自然环境与民族习俗等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源流。有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起源众说纷纭,如舞炮龙、威风锣鼓、达瓦孜等起源出现多元性。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创造了风格迥异的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民族传统体育产业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以发展少数民族体育旅游业为切入点,科学合理地开发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使少数民族体育产业成为黑龙江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5.
广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本质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体育项目及其文化背景资料进行研究和考证 ,发现广西少数民族体育的形成与生产方式、军事、民俗、文化崇拜及文化生活密切相关 ;广西少数民族体育项目既具有本民族独立的个性特点 ,又具有几个相似民族的交叉特点以及多个民族间的普遍特点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广西少数民族体育还具有自成体系、历史积淀深厚、保持原始传承性、与节日民俗相亲和以及同时向文化核心聚合和向世界体育拓展的双向发展特点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诠释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社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思想物化品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产生、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这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内涵中最高层次的部分,是历史文化的铢积寸累。它不仅积淀着一个民族过去全部的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而且还蕴含着其走向未来的一切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基因。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激荡,面对民族文化同经济和政治的相互交融,开发与保护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对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少数民族地区,促进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强各民族间文化交流与合作,提高国民身体素质,丰富社会文化生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植于少数民族文化土壤,凝聚着少数民族的精神内涵与民族价值观。该文以大湘西地区为研究对象,从分析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特征入手,阐述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现实意义,接着剖析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现状,最后提出新时代少数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实施对策,期望对大湘西地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从宏观的角度看可分为“器物实践化”与“精神抽象化”两套传承系统。由于各民族体育文化具备的内涵和发展模式千差万别,因此就从根本上规定了这两套系统在不同民族体育文化发展中具有的不同传承角色。充分认识这种不同并正确把握这两套系统在不同民族体育文化中的传承比重成为深入研究民族体育文化,尤其是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9.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与旅游开发构想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对民族体育商品化与文化真实性的探讨,对当前日益高涨的资源开发热潮提出质疑.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息息相关.基于人类学对民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借鉴和运用人类学"舞台真实"理论,审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旅游开发,有利于用更加长远的眼光和多维的视角把握少数民族体育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的关系,以符合生态文明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10.
论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体育观念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丰富,形式活泼,生动有趣。少数民族体育文化氛围浓郁,具有民族性和传承性、稳定性和封闭性、独特性和地域性的特征。少数民族体育文化对大学生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有着潜在的影响。建议大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促进民族体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文化人类学视角分析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文化价值和生存困境,并利用文化变迁理论重点研究了黔南地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变迁方式。从中得知,在本民族文化不断被汉族和西方文化所"涵化"的背景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要通过"二次创新"和"传播"机制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同时,那些不适应当今社会的传统体育也不可避免地要遭遇"文化遗失",逐渐消亡。  相似文献   

12.
以非物质文化学遗产为研究视角,运用文化学和教育学等相关学科理论与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的建设需要以民族传统体育发展为着眼点,遵从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学科特性,促进学校教育与民族体育的融合,构建特色民族传统体育校本课程,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并体现出校本课程的"文化性""健身性""传统性"和"科学性"等特点。  相似文献   

1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赖以存续的社会基础在当代全球化与强势竞技体育文化涵化下正面临着淡化、异化、同质化等严峻问题。在当代多元文化背景下,运用文献资料研究和实地考察的方法,以"从差异入手、从时间点发现、从同一系统之间的状态出发"的社会变迁思想视角,就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生境、场域变迁和文化系统前后状态之间的变化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活态存续应鉴照"多元共生"的社会特点,应打开封闭环境以葆惟新,应在沉潜中解禁狭隘的视域,需在对峙中选择性重塑;要以时间之维寻找和开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从"技"上下功夫,建立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实践体系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4.
节庆体育文化作为广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严峻挑战中,失去了价值依托,丧失了信仰支撑,极大地制约了节庆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开展。传承节庆体育文化,创新开展模式势在必行。要将信仰回归到节庆日中,使原生态的乡土文化气息得以传承;以人为本,依据不同人群的年龄特征、需求和节庆日特色对节庆体育活动进行类化参与、类化开展,创新开展模式,让各少数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永葆内涵并得以延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邹学亮 《湖北体育科技》2016,(11):1012-1014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具有密切联系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的总和。它不仅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同时也是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从非遗视角就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和传承探讨和分析,先从目前民族传统体育保护情况为出发点进行介绍,然后剖析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最后针对性地提出能够促进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和传承的方法策略,希望能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重新引发大众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关注和期待,最终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产生一定的助益作用。  相似文献   

16.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羌族传统体育文化提出了一个崭新的传承理念,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发展平台。通过非物质文化保护把羌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纳入政府部门管理发展,指导羌族民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在新的历史时期对羌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所蕴含的广博深远内涵的提炼有着重要的作用。分析了羌族传统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法、访谈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主副项教学认知程度、主副项设置缘由,设计思路,实施的合理性、可行性,课时分配合理性以及对教师业务能力等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南疆高校体育课程开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既可达到强身健体和培育技能的学习目的,也可以起到弘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增进各民族同学之间民族感情的作用。(2)南疆高校师生对现行主副项授课体系满意度和认可度较高,而且在接受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方面具备一定的地域优势和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丁兵心  李孝伟 《精武》2014,(4):102-103
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内涵丰富,具有项目地域性与地域文化统一性及文化的现代与传统兼备等特征,它的价值在于其发展过程中对文化变迁和民族传承的影响。随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社会处在一个融合发展的时期,本文通过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过程中面临的多方面冲击进行分析,提出相应建议,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