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李志道,男,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针灸学会腧穴分会副会长,天津市针灸学会常务理事,师源针灸世家,临证针药,两法兼备,尤善针砭。临证取穴,独领一帜,"循按、劲推、重扣",法从"三间三边"。博极医源,熔铸古今,师古不泥,西为中用,中西相彰,倡阅善本,校谬勘误,考证腧穴,提腧穴需标准化建设。精研医典,传承创新,探究针法,创遗留针感法、阻力针法、阳性出针、阴性出针,发挥"丘墟透照海"临床应用,认为针感的驾驭是针刺产生疗效  相似文献   

2.
胡蓉 《光明中医》2009,24(10):2019-2020
目的:培养高职高专针推专业学生适度基础理论知识、较强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技能.方法:以<足阳明胃经经络与腧穴>为例进行说课设计.结论:在<经络腧穴学>教学中应充分重视知识和技术的应用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3.
对提高针灸推拿专业教学质量的几点建议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李永春 《中医教育》2008,27(1):34-36
各大中医药院校的针灸推拿专业是培养针推高级人才的摇篮,在各高校扩招的背景下,如何提高针推专业的教学水平是当务之急。笔者提出在专业课程的设置方面要注意先后,在经络腧穴学课程中增设初级手法概述一章,并把实验针灸学的课程安排提前,以利于学生提前练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使其能更快地适应临床工作;为督促学生在校期间有更多的时间练针,对针灸推拿手法的考核建立连续动态的考核机制:对针推专业的优秀学生应重点培养,使针灸高级人才后继有人。  相似文献   

4.
<腧穴学>是针推专业的基础课,主要内容是围绕腧穴的定位、局部层次解剖、主治、配伍、刺灸法及现代研究进展等进行细解及分析.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牢固掌握每一个穴位的准确定位,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灵活地掌握每一个穴位的主治功效及临床操作技能,有效地为患者解除病痛.  相似文献   

5.
针对浮针进针点“去腧穴化”现象,笔者梳理了浮针进针点的演变过程及特点,从形态及结构、定位、命名、数目及分类归经、作用主治、针刺手法6个方面,将浮针进针点与传统腧穴进行比较,认为:(1)浮针进针点具备腧穴的基本属性,不仅是操作部位,也是病症反应部位,更是有着显著疗效的治疗部位;(2)优化后的浮针进针点将有不同的名称,以及相对固定的位置和数目;(3)浮针进针点与传统腧穴将进一步交集、整合,部分传统腧穴将成为浮针进针点;(4)接纳融合浮针进针点,扩大腧穴范畴,可能是传统腧穴学面对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6.
李戎 《中国针灸》2000,20(9):567-568
针推辞书在整个辞书领域中属于专科性辞书,而针推辞书中又有针推的专科辞书(如针灸经络腧穴辞典、临床针灸辞典、针灸医籍辞典等)、专题辞书、专人辞书(如皇甫谧辞典,可收《甲乙经》及其所有著作词目)、专书辞书(如《甲乙经辞典》、《灵枢辞典》之类)等专性辞书和针推的综合辞书。截止目前,针推辞书的编纂在取得相当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某些不足,本文对这些不足作了初步的分析,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一些设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7.
刘运珠  莫靖新  赖若云 《光明中医》2008,23(12):2051-2052
《针灸治疗学》作为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针推专业的必修课,探讨其教学方法。教学中加强脏腑经络腧穴基础理论复习巩固,突出辨证论治,尤其是经络辨证,发挥针灸临证的特色,使用案例教学和多媒体教学,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6,(6):1128-1131
目的:通过腧穴之间的针刺感应传导差异、针刺感应敏感度与SEP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循经感传敏感体质的中枢传导时间(CCT)的特点。方法:健康人为对象,检测下肢部腧穴的针刺感应以及SEP,比较腧穴与腧穴、经脉与经脉之间得气反应特点,以及针刺感应敏感度与Onset(Onset Latency)N13与Onset N20成分的相关性。结果:阳陵泉、解溪穴的针感传导计数低于其他腧穴(P0.05);悬钟穴的左右侧针感传导差异较大;针刺小腿部8个腧穴时的针刺感应传导率为32.6%、小腿部的胆经腧穴为26.1%、胃经腧穴为34.8%;A组(针感传导腧穴计数6)的Onset N13左右侧差异大于B组(针感传导腧穴计数≥6)、A组Onset N20左右侧差异小于B组(P0.05)。结论:小腿部8个腧穴的针感传导率为32.6%,针刺感应传导计数最高的是上巨虚穴,最低的是阳陵泉、解溪穴。针感传导率高的体质中,Onset N13左右差异较小、Onset N20左右侧差异较大,暗示针刺感应与经络-腧穴-体质之间的密切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腧穴学》是中医院校针推专业的基础课 ,是针灸学教学的重点课程 ,是理论联系临床的桥梁 ,《腧穴学》教学质量的高低 ,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弱 ,将直接影响到治疗疾病的效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 ,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 ,对腧穴的教学方法进行了总结 ,现介绍如下。1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师 ,传授给学生课本知识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多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实践中 ,我们了解到学生对中医课程 ,特别是专业课 ,共同的感受是枯燥乏味 ,难以掌握 ,内容零乱 ,难以记忆。针对此情况 ,我们在《腧穴学》总论的教…  相似文献   

10.
腧穴针感在针刺防治疾病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从针刺作用的感受器,腧穴针感的外周传入神经,以及针感与中枢神经的关系,诸方面,列举大量实验结果和理论,阐明针感形成的物质基础是神经系统。  相似文献   

11.
论针灸临床教学创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Chen L 《中国针灸》2011,31(9):834-836
为适应针灸临床教学发展需要,就针灸临床教学中面临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等问题进行研究与探讨,提出有机组合临床诊治密切相关的现代医学知识;及时补充国内外研究进展、学术发展动态及有关新技术、新方法;重新组合教学内容,突破教材的传统编排方法等教学内容改革.提出体验式教学、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开放式教学、完善评价体系等教学方法的改进.注重中医学思维模式的培养、灌输规范标准理念、鼓励中医学术思想学派的渗透等教学思维改变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针灸临床教学创新.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2个年级针灸推拿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比较在针灸治疗学课程中,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进行施教的学生成绩,对“案例教学法”进行初步评估。结果显示接受案例教学法的学生平均成绩优秀率和优良率均高于接受传统教学法的学生成绩。从而证实通过案例教学法,学生对于病例的分析能力有显著的提高,对于中医基础理论知识的理解也有明显的深入。该案例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临床教学中的不足,使学生在增加了临床经验的同时,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规范化,并为其建立了较为系统的临床辨证论治思维。提前使学生进入从学生到医生的角色转换,为日后的临床实习奠定坚实的理论及临床技能基础。  相似文献   

13.
对刺法量学要素的商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光 《中国针灸》2004,24(5):359-360
为了避免针灸学的量学研究背离中医学的原则和精神,指出新版中医专业针灸学教材中提出的关于针灸操作的量学要素的一些不妥之处.认为针灸的刺激强度不是一个机械的规定,而是应该根据不同个体对针灸的反应性来定,要"因人制宜";针刺的间隔时间,不应根据西医学的个别指标来定,要重视历史的经验,考虑到临床的可行性.指出针灸学的量学问题是一个复杂而牵涉面广的课题,要花大力气研究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关于新世纪针灸临床教学的几点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针灸专业学生普遍存在知识面不广、临床适应性弱的问题,就新世纪里如何加强针灸临床教学发表见解。认为围绕针灸临床技能及其作用特点、适应病症和影响因素这四大要点进行反复训练是提高学生临床水平的切实有效保证,对于引导学生掌握针灸临床诊疗思路及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就此对四大要点作了简要归纳和介绍。  相似文献   

15.
针灸专业技能"全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董勤 《中国针灸》2008,28(4):309-312
社会对针灸临床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特点,决定了针灸专业技能的实训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现行的实训教学多将各门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来考察,缺乏课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兼容的完整性、系统性思考,致使学生的技能实训间断,实践机会不足。由此提出建立针灸课程交叉、跨学期、连续性、综合性的实训技能教学体系,同时课程教学又与中期、后期的临床实习有机衔接,将专业技能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构建一体化全程实训教学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近10年来针灸学术的发展与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10年来针灸学术发展的梳理,实事求是地、客观地反映针灸学科在针灸基础、临床、器材、教学和标准化等方面的发展状况,展示针灸学术发展的科技进步成果和亮点,分析针灸学术发展进程中的瓶颈与困难.结果表明,目前针灸研究主要存在针灸理论研究规模小、投入少,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脱节,经穴-脏腑相关性有待系统深入研究,穴位主治作用的临床研究设计水平有待提高等问题.今后应遵循中医药传统理论和整体思维方法等固有规律,探索和发现针灸学术发展的新规律,以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的需要,全面推进针灸学术事业可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经络腧穴学》腧穴部分内容进行分析、探讨,对《经络腧穴学》教材的编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腧穴的各种概念应力求严谨、简洁;腧穴定位当务求精确,符合临床实际,并减少谬误;新版《经络腧穴学》应对奇穴进行合理取舍、补充;增加穴名释义、腧穴功能、配穴条目;充实针刺操作内容;合理增删古代、现代报道摘录等,以顺应时代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许云祥 《中医教育》2005,24(4):54-56
针灸治疗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理论与临床分离;教学与科研脱节;教材与临床不符;古今文献处理不当;教材层次单一;双语教学人才匮乏.提出教学改革的对策是:理论联系实践;教学科研渗透;加强教材建设;改进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手段;加强中西医结合;加强双语教学;创造机会,早动手、多动手;改革考试方法.  相似文献   

19.
许云祥 《中国针灸》2006,26(9):673-675
目的:为培养复合型针灸高级人才,对针灸学双语教学进行探讨。方法:从双语教学的概念出发,结合针灸学自身的特点,分析与探讨针灸学双语教学实践中所涉及的问题。结果:针灸学的双语教学应该从统一思想、正确定位出发,同时注重双语教学教师、教学对象、教学模式、教学教材、教学考试等的选择,并采用适当方式使双语教学成效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巩固与升华。结论:针灸学的双语教学是顺应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重要举措,只有妥善处理针灸学双语教学实践中所涉及的各个环节,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因时制宜"作为针灸治疗的关键原则之一,针灸临床中应充分理解"时"的内涵,把握四时、昼夜作用于人体而呈现出的生理、病理上的时间性规律,基于气血阴阳的变化规律及邪正盛衰的进退规律,抓住时机、适时干预。将腧穴的动态性规律与病机病位的变化规律相结合,精准取穴、施术、起针;将时间因素贯穿针灸临床诊疗的全过程,为临证分析和临床实践提供一定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