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在深入探析《内经知要》中“营卫留止”本义的基础上,认为其描述了营气与卫气不协调、不畅达的状态,可看作痹病的内因之一。结合现代风湿免疫疾病中部分血管炎的临床表现,探讨“营卫留止”思想对于临床诊疗的启示意义,从而丰富对于风湿免疫疾病的中医证治认识。并附评医案1则。  相似文献   

2.
该文对仲景太阳中风病机之表虚,卫强,荣弱,营卫不和作了深入探讨。认为太阳中风表虚证之表虚,是卫虚感风所致之表虚,而非单纯卫虚之表虚;卫强是病理性卫强,而非生理性卫强,荣弱主要指病后营 阴内守的正常机能减弱,而非指病前或强调病后病理上的营阴不足;营卫不知是卫气不能和于营气,其责在卫。中风与杂病皆可见之,是因其具有共同的病理基础,阳虚兼阴损,调和营卫,乃补益卫气,使营阴内守之谓,白其义,无非温阳兼益阴  相似文献   

3.
经筋与卫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农虞 《中国针灸》2015,(2):185-188
为了探讨经筋与卫气的关系,查阅相关文献,从经筋禀受卫气,始发于足太阳;经筋受卫气于四末,数筋并发;经筋乃卫气输布之处;卫气与邪气相合则筋痹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经筋十二痹属痹症范畴,其病因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病机与卫气运行失常有关。故经筋与卫气密切相关,体现在生理、病理等方面,对经筋病的诊疗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总结杨文辉教授基于营卫理论针药结合治疗斑秃的临床经验。杨教授将斑秃划分为营气病和卫气病,认为卫气病者,病位在皮肤腠理,与肺肾相关;营气病者,病位在局部经络,与心、脾胃相关。病在皮肤、经络时依靠针灸治疗;脏腑、经络兼病者,则当针药并施。针灸方面,杨教授运用调和营卫针法治疗斑秃,其基本内容包括调营卫之本源、调营卫之虚实、调局部营卫之运行。中药方面,认为卫气病者可以中药外洗,选用疏风解表、通经活络之品;营气病者,病情较轻者中药外洗,病程日久者中药内服,以桂枝汤为底方,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5.
内外因是哲学中的一对范畴,内外因之间的辨证关系科学地揭示了事物的变化与发展缘由,将以内外因辨证关系的视角来解读和阐释我国传统医学医家之宗的《黄帝内经》中对疾病的认识,尤其是对"痹"病的认识。营卫不和致痹理论首见于《素问·痹论》,篇中言"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该篇对营卫之气致痹只用寥寥10余字给了简单扼要的描述,因而常常被后世诸多医家所忽视。为更好地探求其致病机制,指导临床,通过查阅文献,对营卫致痹理论进行深入探究后,认为营卫不和是导致痹病的发生和缠绵难愈的根本内在原因。同时营卫不和病机的发生,与气血相关,和肺脾肾三脏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小青龙汤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过敏性鼻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祖国医学认为,卫气具有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之功。营气行于脉中具有生化血液、运行气血的作用。现代医学认为卫气是指皮肤、粘膜的防御屏障,是机体抗感染和桔抗变应性炎症的第一道防线。若卫气虚,邪气盛,所谓“逆其气则病”,若卫气强则从其气免于生病。正常情况下卫气与营气协同发挥着机体的免疫功能。而营卫之气皆出于中焦,只有脾胃功能健运,营卫得其充足的给养才能各司其职。脾气虚则不能运化水湿、通调水道,故水湿浊邪即会上泛鼻窍而见鼻流清涕的症状。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肺气的盛衰往往反应了人体的免疫状态…  相似文献   

7.
马永剑 《河南中医》2016,(11):1868-1870
丁象宸教授认为《灵枢·营卫生会》围绕营卫二气之生成运行及相关生理病理而论述,二气生成于胃,而出于三焦,继而发挥其功用,文中之三焦乃指三焦所出之气。上焦所出之气与营气及心肺之气相合而成宗气,宗气行血脉,司呼吸;中焦所出之气——营气,营运周身,内注五脏六腑;下焦所出之气——卫气,外行四末分肉皮肤肌腠之间,昼行于阳,夜行于阴,周于五脏,三气互用,使人体之气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相似文献   

8.
通过针刺治疗筋脉肉皮骨五痹的疗效观察,思考气至而有效的原因;从卫气概念、卫气循行、营卫关系、营卫功用等方面深入研究《内经》卫气学说,从而阐释气至而有效的效应机制。认为气至乃卫气先至以扩充脉道,继而营血再至,气血共同濡养筋肉、脉道、皮肤及骨干,并提出养卫气、调卫气理念。  相似文献   

9.
人体之气包括二个方面:一指物质之气,它由肺吸入之清气与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气相合,聚于胸中,上奉心肺,助肺呼吸,促心运行。行于脉内的为营气,行于脉外为卫气。二指脏腑之气,如肺气主宣散治节,心气化营为血,脾气健运输精,肝气疏泄调畅等均为脏腑之气的表现。气与人体健康、疾病、生命关系致密,气机调畅,人即安和,气机紊乱,则百病从生。古代医家从实践中体会到:“百病皆生于气。”说明气机涉及广泛。又有“气和则安,气乱则病,气散则死”之说,可见气之重要性。所以张景岳指出“行医不识气,治病从何据。”  相似文献   

10.
答:桂枝汤所治为中风发热自汗之证。其病所出之汗系外感表虚。病机在于卫不与营和之自汗出。风中肌肉,著于营分,而卫气不伤故卫强而营弱,行水之卫气不伤,故毛孔自能作汗,行血之营气受困,故肌腠不能作汗,营卫不和。曹颖甫称此等出汗为病汗。桂枝汤能发肌理之汗而使营卫自和。为此甚至要用热粥、卧床温覆,曹颖甫言此汗当名曰药汗,而别于病汗。病汗、药汗之区别有二:①病汗常带凉意,药汗则带热意;②病汗虽久,不足以去病,药汗瞬时,功乃大著。药汗有排除毒素的作用,故服药后营卫调和,出汗之后再无病汗。显然,桂枝汤通过微发其汗而收止汗之功,《医宗金鉴》谓桂枝汤“发汗中寓敛汗之意”。  相似文献   

11.
<正> 《黄帝内经》专门阐述痹证的专篇有《素何·痹论》和《灵枢·周痹论》,而散在他篇中论及痹病概念的有约40篇,初步形成了一套理法方药,为后世治疗痹证开创了先河。笔者对内经中有关痹证的病因病机进行了归纳总结提出了痹证‘三说’,对临床治疗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现分述如下:1.二合说《素问·痹论》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刀又提出“荣卫之气,亦令人痹乎?”答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提出了形成痹病的二个前提:一是风寒湿三气合而为痹,三气虽错杂而至,不合而侵袭人体不能成痹。二是风寒湿三气相合而至不与营卫之气合是不致发生痹证的,这就是‘二  相似文献   

12.
1来源关于卫气的来源,各家有争议,有卫气来源于上焦说、中焦说、下焦说,有来源于三焦说等。追本溯源,从《内经》原文分析,卫气来源于三焦说更为合适,即卫气者生于中焦,宣发于上焦,根于下焦。1·1卫气生于中焦《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素问·痹论》云:“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可见,脾胃乃卫气的生化之源,卫气是水谷之精气,生于中焦。1·2卫气宣发于上焦《灵枢·决气》云:“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素问·调经论》云:“阳受气于上…  相似文献   

13.
<正> 痹论篇第四十三“痹”,闭也,有气血闭塞不通之义,这里指痹证。本篇主要论述痹证之病因、病机、治疗、预防和分类。重点内容有:一、痹证是风寒湿三气杂至而引起。因三气偏盛不同,而有行、痛、著三种痹证,因发病与季节有关,又分为筋、脉、肌、皮、骨五痹;病久不去,可随其合深入成为五脏六腑之痹。二、叙述痹证之预后,认为在肌表者易已,留连筋骨者疼久,客于脏腑者预后差;以及针治的原则是随病之所在而刺之。三、指出营卫之气的来源、功用和痹证的关系,痹证的症状、病机和热痹的概念。痿论篇第四十四  相似文献   

14.
笔者根据《素问》中“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的原则,自1998年9月至今,用调和营卫法治疗痹证18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卫气顾名思义即护卫之气,是中医基本理论中人体正气的一种。卫气的概念最早见于《内经》。《灵枢·营卫生会》云:"人受气于谷,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五十而复大会"。《素问·痹论》:"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灵枢·本藏》:"卫气  相似文献   

16.
浅谈营卫     
祖国医学中的“营卫”说最早见于《内经》,其《灵枢》部分论述最详,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在解释生理、病理及临床医疗实践中,被广泛应用和发挥。兹不揣浅薄,将个人学习体会试述如下,请同志们指正。一、营卫的基本概念《素问·痹论》云:“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说明了营气、卫气皆水谷精微所化。而卫气之“悍”,不过说明其性强悍,运行滑疾而已。与营气并无本质区别,皆是饮食物经过消化吸收而形成  相似文献   

17.
汪履秋主任医师治疗痹证,经验丰富,临证详审病机,细辨脉证,区别标本,推判转归,以变应变,随变而治,致许多顽痹得解。现将江老治疗痹证的经验归纳如下。1证治分型,随证加减痹证的形成内为正气不足,外为风寒湿热侵袭。正如《灵枢》云:“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素问》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机体,势必影响卫气营血津液,营卫不和则生寒热,气血不和则气滞血瘀。如《素问}}云:“血凝于肤者为痹,凝于脉者为泣”。《灵枢})云:“沫得寒则聚”。综述痹证的病因病机,为风寒湿热痰瘀之邪留伏骨…  相似文献   

18.
营卫失常可招致痹病,调和营卫则可治疗痹病。《素问·痹论》帝曰:“营卫之气,亦令人痹乎?岐伯曰: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盲膜,散于胸腹。逆  相似文献   

19.
以《内经》理论为基础,阐述营卫与呼吸的关系,探讨营卫失常特别是卫气失常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病机相关性。呼吸与营卫密切相关,营卫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由上焦布散周身。营卫协调,要在卫气,故营卫病变,卫外不固最为常见,邪自外感,损伤肺气;饮食失节、情志失调、行为失常,营卫损伤,以致郁热、痰浊、水饮、瘀血诸邪内生,犯肺致病。邪蕴于肺,肺卫亏虚,营血滞涩,津停痰结,导致气壅息阻,卫气失常贯穿于疾病全过程。提出以下观点:(1)将慢阻肺之呼吸壅塞,名之曰息阻,建议以此作为慢阻肺中医病名;(2)营卫受损,卫气失常以致邪结肺系,气壅息阻是其病机关键;(3)卫气失常是探索慢阻肺病机的最佳切入点;(4)通调营卫,固卫护肺,保持呼吸清顺是防治慢阻肺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20.
虽然《黄帝内经》《难经》对于“营气、卫气、宗气”的论述十分明晰,但是内容相对分散,导致现代中医理论中的“营气、卫气、宗气”均处于概念模糊、细节缺失的状态。文章通过整理分析散在条文,重新梳理营卫之气的生成、分布、运行与功能,并厘清宗气的本质。在此过程中,提出了“营气即经气”“卫气亦夜行于身”“宗气即营卫之气”等观点,为中医理论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