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知识协同为切入点,分析图书馆虚拟咨询团队知识共享中的协同要素,探讨虚拟咨询团队知识协同的运行机制,并构建其模型,指出图书馆虚拟咨询团队协同知识共享的路径和方法,以期提升图书馆虚拟参考咨询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2.
虚拟团队知识转移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团队是一种任务型组织,其虚拟性、流动性和参与主体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独立性决定了虚拟团队知识转移过程必然有着区别于一般团队知识转移的特征要素和过程特性。在分析虚拟团队知识转移的基本理论特性的基础上,构建虚拟团队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模型,并探讨虚拟团队知识转移过程中的关键要素及其对知识转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虚拟团队作为研究背景,探讨了虚拟团队协同知识共享的内涵、维度、序参量以及运行机制,以期为虚拟团队知识共享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为了全面探讨咨询团队知识整合过程,搭建了面向知识咨询的咨询团队知识整合形成过程模型,对该模型中诸要素进行描述,发现知识表现为由低向高流动,读者与咨询团队及其成员之间的知识扩散、知识整合能力、知识整合平台和知识交流与共享相互依存,呈现循环上升发展趋势,这将对咨询团队开展知识咨询产生深远的影响,也强化知识管理对于咨询团队创新绩效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项目团队隐性知识按其隐性程度可划分为结果性知识和过程性知识,其中结果性知识包括最终产品知识和社会网络关系知识,过程性知识包括知识发生过程和团队管理过程两方面的知识。团队知识在隐性和显性之间的转化可通过项目团队隐性知识管理整体框架来分析,以系统论理论阐释项目团队隐性知识管理整体框架便是系统的绩效,它更多决定于所包含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是它们的独立性行动。  相似文献   

6.
基于知识势能的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的知识转移机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首先以高校中的科研团队为基础,从任务目标和人员构成的二维视角,探讨高校科研团队的组成模式。深入分析知识提供方特性、知识接受方特性和知识特性3个因素对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影响。在知识转移影响分析的成果上,基于知识势能原理,建立高校科研团队内部的知识势能矩阵,探讨科研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机理。  相似文献   

7.
个人、团队和组织层次知识的资本化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卫武 《图书情报工作》2009,53(16):112-115
知识资本是指组织、团队或个人等各知识主体所拥有的,在一定市场、技术和社会条件下由知识转化而成的,是企业投入经营运作的具有创造价值能力的各种知识总和。基于对有关知识资本概念及其结构的分析,提出组织的知识资本化过程中的主体层次性,认为知识这种无形要素总是依附于一定的资本之上,个人、团队和组织的知识分别将会转化为人力资本、团队资本和组织资本。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不同主体层次中组织的知识资本化概念模型。  相似文献   

8.
构建团队特征对新产品开发知识管理过程影响的理论模型,利用来自中国11个省市的206个新产品开发项目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知识外部获取对内部整合和创造具有正影响,知识整合对知识创造具有正影响,团队职能多样化、内部交流、团队信任正向影响知识获取和知识整合,团队信任正向影响知识创造,团队内部交流对信任具有正影响。  相似文献   

9.
李国朋 《图书馆学刊》2013,35(1):106-107,112
图书馆知识转移、团队知识转移、咨询团队、知识转移绩效与本课题研究密切相关,通过对相关主题的综述,指出已有的成果各具特色,也指出了下一步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新型知识团队构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知识管理环境下图书馆新型知识团队的构建进行了研究.论述了新型知识团队现阶段及未来的职责,以及新型知识团队员工在图书馆中担任的角色.新型知识团队员工应具备的素质是,要有专业技能、要有沟通表达能力、要有管理技能、要有团队技能、要有IT技术.图书馆应如何构建新型知识团队?一是要有有效的领导力;二是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员工招聘和挽留政策;三是要建立促进协同合作的组织文化;四是要建立员工知识.  相似文献   

11.
基于知识视角,团队知识整合过程可视为团队知识运作过程,可划分为贡献知识和组合知识两个阶段,以推动知识整合的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把影响团队知识整合的关键因素分为团队环境和组合能力两个方面,并认为它们分别对贡献知识和组合知识起关键作用。指出只有团队环境和组合能力搭配良好的团队知识整合才能获得成功,针对知识整合过程不同阶段存在的问题,管理策略应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2.
生态学是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在分析图书馆咨询团队、知识转移、咨询团队知识转移及其知 识生态学定义及其内涵的基础上,具体讨论图书馆咨询团队知识转移生态学机制构成诸要素以及与自然生态系统存在 的差异、生态学模型等,为图书馆咨询团队解决协同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契机,对图书馆咨询团队创新服务实 践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虚拟团队知识共享过程与障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虚拟团队的知识共享活动,本质上就是通过虚拟团队的知识共享平台使各成员知识转化为团队知识.通过对虚拟团队知识共享过程的分析,探讨了影响虚拟团队知识共享过程的障碍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文章探讨以虚拟咨询团队为主导构建微博社区,应用微博信息交流服务平台开展知识协同服务,提出基于微博的图书馆虚拟咨询团队知识协同服务模式,并对模式的流程和实施进行阐述,以期为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知识服务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参考文献5。  相似文献   

15.
在分析CDRS、CDRS咨询团队知识整合、知识吸收能力等相关文献的概念基础上,构建了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CDRS咨询团队知识整合模型,揭示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CDRS咨询团队知识整合机理和规律,为CDRS咨询团队知识咨询的高效运行提供一个新思路与方法,进而提高CDRS知识服务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模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意义]识别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建立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模型,以期提高知识转移效能,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方法/过程]以团队效能理论为基础,以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为研究对象,使用定性研究的方法,构建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I-P-O"理论模型;通过对各变量研究维度的科学界定,构建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通过各个影响因素之间的路径分析,最终构建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的关系模型。[结果/结论]构建了包含转移意愿、输出能力、学习能力、先验知识、知识模糊性、渠道丰富性、信任水平、制度协同、政府政策9个自变量,沟通质量、创新支持2个中介变量,知识分享程度、知识吸收能力2个因变量在内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模型。  相似文献   

17.
结合生态学理论,在分析图书馆咨询团队知识的生态学特征的基础上,针对图书馆咨询团队知识和知识转移生态学系统逐一剖析,进而构建了图书馆咨询团队知识转移生态学模型,指出知识个体、知识种群与知识群落间知识构成了图书馆知识链,其中个体知识转移注重咨询馆员自身知识的迁移与完善,种群知识转移强化咨询团队知识的整合与创造,而群落知识转移则关注图书馆知识应用的整体绩效。  相似文献   

18.
在知识管理的知识创造、知识编码、知识应用三个部分中,知识应用部分很少被人们研究,但是这部分对于组织的增值最为重要,而知识整合作为知识应用的核心非常值得进一步讨论.与传统团队相比虚拟团队作为21世纪的一种非常普遍的工作机制,其研究价值毋庸置疑.为了扩展知识管理理论,本文详细研究了在虚拟环境中知识整合面临的四个限制因素:知识交互方面的限制、共同理解方面的限制、情境知识的分享和保存方面的限制、组织联系缺乏弹性的限制.  相似文献   

19.
隐性知识地图:虚拟科研团队的知识管理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吴才唤 《图书情报知识》2011,(6):107-112,119
通过内部专家与外部专家之间的文献引用关系构建隐性知识地图是组建和管理虚拟科研团队的一种有效策略。文章以某科研机构为例,以“CNKI中国引文数据库”中的文献引用数据为基础,应用Ucinet和Netdraw等软件工具进行研究,得出虚拟科研团队组建管理的具体步骤和应该注意的相关问题。认为,在应用合著、引文、博客等各种策略构建隐性知识地图的过程中,应主辅结合,综合运用,扬长避短,适时调整,以达到虚拟科研团队组建管理的最优化。  相似文献   

20.
石静  孙建军 《情报学报》2023,(10):1139-1150
团队创新是“大科技时代”的显著特征。过去关于科学团队创新过程的研究较多,但对技术团队创新的关注不足,关于技术团队知识多样性及其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仍不清晰。本文考量技术团队的特征,提出一种新方法用于识别团队,进而构建团队知识网络、测度知识多样性,从创新数量、创新质量、创新广度3个维度探究其对团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发现,知识多样性可以在上述3个维度显著提升技术团队的创新绩效。当以创新数量为目标时,大团队更能发挥知识多样性的正向效应;但当侧重创新成果的新颖性和创造性时,小团队中知识多样性对创新绩效的提升更明显。本文的研究结论,一方面,可以与科学团队相关研究形成对话,帮助理解科学团队与技术团队在创新过程中的不同特征与机制;另一方面,可以辅助技术研发主体与管理者参照创新目标合理配置资源,以实现理想的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