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上脘、中脘、下脘穴为任脉上的三个重要腧穴,但历代医家对其体表定位的描述并不统一.现经查阅、比较古今文献记载的三穴的体表定位并结合现代解剖学知识对腧穴深层解剖结构的研究,明确了该三穴在不同解剖层次上的组织结构及其体内投影的脏腑器官,旨在为三穴的临床应用和针刺安全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郭尔夫从事针灸临床工作38年,博览群书,精于歧黄,尤擅针灸,刻苦学习《内经》、《难经》、《针灸甲乙经》等经典著作和现代医学,对经络学说、腧穴定位和针法有独特的见解。善于挖掘针灸绝技,擅长芒针深刺募穴、药罐等,对五输穴临床运用得心应手。现就郭老师多年运用芒针深刺募穴的临床经验总结如下:1 中 脘 中脘穴又名太仓,位于任脉经、脐上四寸处,为胃之募穴,是手太阴、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足厥阴及任脉之会。中脘又是手太阴之所起,足厥阴之所终,任脉之所发,手太阳、手少阳、足阳明三脉之所生。中脘穴上一寸有上脘穴、下一寸有下脘…  相似文献   

3.
Li LJ 《中国针灸》2010,30(10):856-857
介绍李延芳老师针灸"中气法"取穴、刺法经验、治疗原理及治疗中风、不寐等病症的临床经验。该法针灸处方共选用上脘、中脘、建里、下脘、水分、肓俞、气海等7个腧穴为主,配合严格的操作手法和针刺深度,适用于临床多种病症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朱金凤 《陕西中医》1995,16(7):319-319
采用针灸足三里、内关、下巨虚、上脘、中脘、下脘等穴治疗腹部术后腹痛腹胀53例,总有效率96.23%。提示本法有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心痛的选穴规律,为临床针灸治疗心痛类症状提供参考。方法:检索“针灸古籍中腧穴主治的计算机检索系统”,按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并提取腧穴处方,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25.0、IBM SPSS Modeler18.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和关联、因子分析。结果:共筛选出《黄帝内经》《中国简明针灸治疗学》等73本古籍中有效处方共394例。描述性分析提示,针灸治疗心痛使用频次前5位的腧穴是中脘、上脘、巨阙、大陵、内关;任脉、心包经、膀胱经是最常选取的经脉;特定穴方面,主要选取五输穴、募穴、原穴;高频穴对为中脘、上脘,巨阙、中脘,内关、大陵。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得到针灸治疗心痛的核心腧穴处方为中脘-上脘-巨阙;因子分析共提取出9个公因子组。结论:古代文献中,针灸治疗心痛,一般选用心系经脉或相表里经脉腧穴,而对于因其他脏腑气机逆乱所致的心痛,一般选择针灸其原发脏腑或与其相表里脏腑经脉之腧穴;兼见其他脏腑症状者,取相关脏腑之经脉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6.
遇到胃痛、胃酸、胃胀,许多人都会想到吃胃药,其实充分发挥好人体腹部上脘、中脘、下脘3个穴位的作用,即可解决胃部的许多烦恼。上脘穴: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上5寸,和食管相对应,是食物进入胃的通道。按压上脘穴,对人们因吃得太快、吃得太饱或者其他原因而导致的反胃、胃胀、呕吐、打嗝等都有很好的疗效。中脘穴:在胃的中部,肚脐上4寸处,占据了胃的主体部分,因此主治脾胃疾病,对于促进胃的蠕动,治  相似文献   

7.
杨力 《科学养生》2016,(9):26-27
正任脉起于子宫,出于会阴部,向前循腹里,行于上半身的前正中向上经咽喉到面部,最后到达眼睛的下面。本经共有24穴。分布于人体前正中线,起于会阴,止于承浆。本经腧穴主治腹、胸颈、头面的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病症有较好的作用,部分腧穴有强壮作用,少数腧穴可治疗神志病。穴位名如下: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  相似文献   

8.
古法腹部按摩是中国现存的最古老的推拿术之一,鲜有文献典籍可查,掌握此技者甚少。隋卓琴是津门古法腹部按摩名家刘希曾的亲传弟子,隋老古法腹部按摩的手法特点有三:其一,腹部按摩主取上脘、中脘、下脘穴;其二,按摩主穴善用按法;其三,医者患者均须"守神"。  相似文献   

9.
胃脘痛系指胃脘近心窝处(剑突下)疼痛为主证的疾病。胃为六腑之一,胃的上口贲门部分为上脘,下口幽门部分为下脘,上下脘之间为中脘。其在体表部分是上自歧骨处之鸠尾,下至脐之神阙,同身寸为七寸。胃脘痛发作,主证均为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以上下脘穴为直径作一圆周,在此范围内疼痛者病在胃,若痛在此圆周范围而连及胁下,则兼及于肝;若痛以上脘为主,及于鸠尾,则病在胃之上部;若痛以下脘为主及于水分、神阙,则病在胃之下部,并及于脾,久病不愈,甚则影响及肾。由于定位在胃脘,定性为痛,故称胃脘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寻古人治疗胃脘痛的针灸方法,摸索古人以针灸治疗本病症的取穴规律,为指导现代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确立胃脘痛相关检索词,构建数据库,运用频数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的关联规则,考察古代针灸治疗胃脘痛不同腧穴和经脉的使用频次、腧穴间配伍使用的规律。结果古代针灸治疗胃脘痛使用频次和支持度居前的腧穴有中脘、足三里、内关、上脘、膈俞、公孙、建里等,以经穴为主;多选取走行穿经上腹的经脉上的腧穴;腧穴间配伍以辨证选穴与对症选穴配合为主。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毫针点刺治疗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6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儿采用毫针点刺上脘、中脘、下脘、关元、双侧天枢穴、双侧足三里穴、四缝穴治疗,隔两日治疗1次,共治疗3次,观察临床疗效。结果:痊愈58例,有效7例,无效0例,治愈率为89.2%,总有效率为100%。结论:小儿功能性消化不良采用毫针点刺的方法治疗,简单易行,疗效确切,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12.
呕吐是临床上经常遇到的一个症状,很多疾病都能出现呕吐的症状,而呕吐又是引起失水和电解质紊乱的主要诱因之一。针灸对此症,有一定疗效。选穴历来多取中脘、内关、足三里、公孙、合谷、内庭、上脘、胃俞、膻中、丰隆、下脘、太冲、脾俞……等穴,而用肩井者则少见,笔者曾遇一例神经  相似文献   

13.
郝利芳 《山西中医》2012,28(5):42-43
赵立新主任医师是山西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全国第三批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人,临床经验丰富,注重腧穴配伍,特别是运用益气补中针刺法治疗多种临床疾病疗效显著,现整理验案3则,简介如下。1处方简介益气补中针法源于王乐亭老先生所创的"老十针"[1],其穴位组成是: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天枢(双)、内关(双)、足三里(双)。赵立新老师在此基础上加用百会、三阴交穴,合用具有益气升阳、健脾和胃之功效,谓之益气补中法,应用于临床诸多疾病,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以胃脘痛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归属中医"胃痛"范畴。朱曙东教授多年临床工作中以辨证论治为基础并按疼痛发生的部位不同分上脘、中脘、下脘论治本病,同时结合对症治疗,取得了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针灸配合拔罐治疗腹部癌症术后胃瘫的临床疗效。方法:36例腹部癌症术后胃瘫患者,运用针刺整体疏通经络,穴取胃俞、上脘、中脘、下脘、天枢等,闪罐直接作用于局部促进胃肠蠕动,温和灸中脘、神阙、足三里。每天治疗1次,治疗5次为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统计疗效。结果:36例患者中,痊愈27例,有效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1.7%(33/36)。结论:针灸配合拔罐治疗干预腹部癌症术后胃瘫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6.
<正> 笔者随绵阳地区中医学校梁英材针灸医师进修时,学习沿皮下透刺四穴,用于治疗因胆道蛔虫,肠蛔虫、胆囊炎、阑尾炎所致之急性腹痛症以及胃脘痛,有针进痛缓之效,经临床验证多年,确获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针刺方法患者取仰卧位,双腿略向上弯曲,术者左手固定绷紧上脘穴周围皮肤,右手持3寸毫针,经消毒后,从上脘进针,沿皮下平刺,直透中脘、建里、下脘三穴,反复捻转,得气后留针10—30分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点按三脘穴对慢性肾脏病3-4期伴消化功能紊乱患者消化功能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慢性肾脏病3-4期伴消化功能紊乱患者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促进胃肠动力、保护胃黏膜等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点按三脘穴(上脘、中脘、下脘)。2周后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临床疗效、胃泌素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症状(上腹胀、腹痛、早饱、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较干预前均有一定改善;组间比较,干预组临床症状减轻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比较,干预组总有效率93.3%,对照组66.7%,干预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泌素检测结果,两组患者均较干预前有一定程度上升;组间比较,干预组临床疗效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点按三脘穴(上脘、中脘、下脘)对慢性肾脏病3-4期伴消化功能紊乱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产后抑郁症属于中医学“郁病”范畴,认为肝气失常、神失所养为产后抑郁症的主要病机,提出疏肝调神的治则治法,并据此制定整合针灸治疗方案,即综合运用针刺、精灸、刺络、埋针等中医特色疗法,以“一针二灸三巩固”为方案。一针指针刺时主辨肝气虚实,肝气实则平肝气、调神志,主穴选取四关穴(太冲、合谷)、百会、印堂;肝气虚则补肝气、安神志,主穴选取太冲、内关及引气归元四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百会、印堂。二灸指精灸和刺络法,其中精灸取细小的艾绒精准刺激穴位,以补为通,选取位于任脉的引气归元四穴(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及巨阙、膻中为主穴;刺络为泻以调脏腑,选取五脏俞之心俞、肝俞为主穴。三巩固指运用耳穴和背俞穴埋针,其中耳穴多选取心、肝二穴,背俞穴多选取刺络五脏俞对应的五志穴。  相似文献   

19.
<正> 自76年以来,我们应用长针透穴针刺治疗顽固神经性呕吐26例,收到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针刺方法:用5寸长毫针从下脘穴刺入皮肤,沿皮下向上经建里、中脘、上脘直透到巨阙穴,得气后轻轻向下拉针(病人有下坠样针感,但不退针)10分钟后开始留针,待针感消失后拔针。同时配足三里、内关。每日针刺1次,10次为一疗程。  相似文献   

20.
陆颖  李青  李洁 《中医杂志》2012,53(21):1856-1859
目的 通过文献分析探讨国内临床针刺减肥的经络腧穴运用规律.方法 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及手工检索部分杂志中的针刺减肥临床研究文献,检索截止日期为2010年7月.设计数据提取表,提取文献中主穴的经络、腧穴、部位、特定穴应用情况,配穴的腧穴应用情况和辨证取穴情况.结果 共纳入文献80篇.主穴经络中应用频次前3位为足阳明胃经、任脉、足太阴脾经;主穴体穴应用频次前3位为天枢、足三里、中脘,耳穴应用频次前3位为内分泌、脾、胃;主穴主要分布在腹部和下肢;主穴重视特定穴的应用,交会穴运用最多;配穴的高频体穴为足三里、脾俞、三阴交,目前临床常见证型为胃热湿阻型和脾虚湿阻型,高频配穴分别为曲池、内庭和阴陵泉、脾俞.结论 针刺减肥的取穴规律遵循局部取穴和远端取穴相结合的原则,重用特定穴.选穴特点体现“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经络所通,主治所及”的治疗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