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吕静  周传煜  王伟峰 《节能》2009,28(1):10-13
分析CO2在热泵热水器中跨临界循环的原理及特点,阐述了CO2用于热泵热水器的优势,概述了国内外跨临界CO2热泵热水器的应用情况及关键零部件的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2.
杨宗凌  陈汝东 《节能》2007,26(4):37-39
分析了CO2跨临界循环的特点,介绍了CO2工质在热泵热水器中的研究与应用发展现状,探讨了其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与传统制冷剂相比,CO2在热泵热水器中的应用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分析CO2作为制冷剂的优良特性及其跨临界循环的特点,在给定工况下,对1台CO2热泵热水器的水箱、压缩机进行选型和设计计算,并提出提高CO2热泵热水器效率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节能》2016,(1)
二氧化碳因其具有良好的环境性能及其在跨临界循环运行下所具有的独特热力学优势,一直是制冷、空调、热泵行业的研究热点。为了研究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热泵热水器的系统运行特性,项目组设计并搭建了水源型二氧化碳热泵热水器测试系统,测试了在不同气冷器进、出水温度,不同蒸发器进水温度及不同电子膨胀阀开度下,系统运行时性能系数(COP)、制热量及制冷量的变化值,初步掌握了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热泵热水器系统的运行特性。  相似文献   

5.
《可再生能源》2017,(6):940-948
为减少严寒地区生活热水制备过程中的能源消耗,以CO_2热泵热水器为研究对象,建立了采用跨临界循环方式的CO_2热泵热水器的稳态仿真模型,模拟分析了CO_2热泵热水器在严寒条件下的运行性能。分析结果表明,在室外温度高于-13.9℃的条件下,CO_2热泵热水器能够正常运行,系统运行时COP高于2.67。文章的研究结果可为CO_2热泵热水器在严寒地区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热泵热水器季节性能的评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任学 《太阳能》2005,(6):32-34
1引言 在很多国家采用带空气源或太阳能升温的蒸发器的热泵热水器。为了比较它和太阳能热水器的性能,需要季节性能的评估方法。热泵热水器的全年性能依赖于气象条件和热水使用要求的负载循环。热泵空间采暖系统的季节性能,通常用和气象条件相结合的瞬时性能标准的分析方法来决定。结合气象条件的性能评定方法,依赖于空间采暖(或制冷)负载和热泵依赖于环境温度的性能。这些方法不能用来评定热泵热水器的性能,因为热水负载只是二次性地依赖于气候条件。  相似文献   

7.
CO_2跨临界双级压缩带回热器与不带回热器循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氟利昂制冷剂的ODP(臭氧层破坏势)和GWP(温室效应)问题,运用热力学方法,对CO2跨临界双级压缩带回热器循环TSCV+TGC+IHX与不带回热器循环TSCV+TGC建立了数学模型,并基于Visual Basic程序基础,开发了两种双级循环性能分析平台。结果表明,相同对比条件下,循环TSCV+TGC+IHX平均性能比循环TSCV+TGC高5%~10%,最优中间压力比循环TSCV+TGC低约5%~15%。本研究为高效、节能的CO2跨临界循环热泵热水器产品的开发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8.
介绍热泵热水器的工作原理和国内家用热泵热水器的研究现状,分析了各种热泵热水器的优劣及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CO2跨临界低温地热源水-水热泵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用CO2跨临界循环热泵系统开发低温地热资源,详细介绍了CO2跨临界循环热泵系统的运行机理、装置特点、热源选取。通过低温地热源的模拟实验,给出实验最优工况的调节方法,这对开发应用CO2热泵系统用能效率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跨临界CO_2循环制冷系统的研究发展非常迅速,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竞相研究的热点.综述了跨临界CO_2循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跨临界CO_2循环的商业应用研究和发展前景.经分析发现,跨临界CO_2循环系统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提高循环性能、充注量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和跨临界CO_2毛细管节流这三个方面.总结了跨临界CO_2循环应用于热泵热水器、汽车空调和超市冷冻冷藏领域的研究状况.总之,CO_2是一种非常具有发展潜力的制冷剂,在超临界CO_2制冷方面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逐步解决生产技术、运行效率、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跨临界循环高温热泵系统中,对循环高压、负荷的控制是保证系统稳定、高效运行的关键.本文介绍了几种在高温热泵跨临界循环中对循环高压的控制方法,如毛细管控制法、膨胀阀控制法等,以及系统负荷的频率控制法,并讨论了各自的优缺点.在此基础上,提出在满足负荷要求的前提下,压缩机最优频率的调节和系统最优循环高压控制相结合的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2.
从热泵的工作原理入手,探讨了热泵热水器的节电原理,并结合工程实例分析了利用热泵热水器制备生活热水的节电效果,最后指出制约我国热泵热水器行业发展的主要障碍并展望了本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首先,文章分析了当前严峻的节能减排形势。国内外的节能减排政策相继出台,国内将热泵热水器纳入可再生能源的呼声越来越高,而国外已经将热泵纳入可再生能源。同时,热泵热水器国家能效标准即将出台,类似于空调能效等级一样,对热泵热水器划分能效等级。超高效热泵热水器专用压缩机就是在这种形势下诞生的,它综合了最新的技术研发模块,优化了电机性能曲线,采用了新焊接工艺,经过了长期严酷的可靠性考核,也必将受到热泵热水器厂家的追捧。  相似文献   

14.
日前,广东五星太阳能公司推出一款用空气烧水的新型产品——热泵热水器,比电热水器节能70%以上。热泵机组用1份电能可以从环境中吸取3~5份热能,再用这些热能烧水,而消耗的1份电能也能用于烧水,最终可使热效率达380%~600%,是电热水器的3倍多。热泵热水器又称空气源热泵热水器,被誉为电、燃气、太阳能热水器之后的“第四代热水器”。  相似文献   

15.
中高温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的工质优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热泵热水器的工质对机组的性能和热水器的出水温度都有较大的影响,是研发高性能热泵热水器的重要课题之一。对目前热泵热水器常用的工质、部分中高温热泵工质以及新开发的中高温热泵热水器工质TJR01从基本物性、安全性、环保性、溶油性进行了分析,又通过CSD方程对循环特性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新工质TJR01直接充灌到R22压缩机里,既能保证热水器的出水温度要求,又能保证机组高效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6.
并联式太阳热泵热水器中热泵子系统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太阳热泵热水器中的热泵子系统建立了相应的数学模型,并对热泵子系统的循环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循环水量对热泵子系统的性能系数、压缩机功耗、加热时间以及保温水箱的实际终了加热温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日前,广东五星太阳能公司推出一款用空气烧水的新型产品——热泵热水器.比电热水器节能70%以上.热泵机组用1份电能可以从环境中吸取3~5份热能,再用这些热能烧水,而消耗的1份电能也能用于烧水.最终可使热效率达380%-600%.是电热水器的3倍多。热泵热水器又称空气源热泵热水器,被誉为电、燃气、太阳能热水器之后的“第四代热水器”。  相似文献   

18.
直膨式太阳能热泵热水器及其热经济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直膨式太阳能辅助热泵热水器(DX-SAHPWH)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计算了直膨式太阳能辅助热泵热水器、空气源热泵热水器、太阳能热水器、电热水器和燃气热水器的运行能耗.分析了直膨式太阳能辅助热泵热水器的市场潜力、经济性以及社会效益.几种热水器比较结果表明,直膨式太阳能辅助热泵热水器能耗最小,运行费仅为电热水器的1/3,燃气热水器的1/2,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的415;与电热水器相比,使用直膨式太阳能辅助热泵热水器,户均年运行费可减少约1500元,2年左右即可回收额外的初投资.直膨式太阳能辅助热泵热水器与空气源热泵热水器的市场价格相当.由于其节能、环保、安全等,自身优势明显,预期该热水器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9.
提出跨临界CO2热泵和朗肯循环耦合实现加热炉的余热回收。基于热力学研究方法,分别对影响耦合循环效率和CO2跨临界热泵性能的关键参数进行了研究。随着热泵性能COP的提高,耦合循环的效率提高。当热泵性能超过限定值后,压缩机耗功比值越大,耦合循环效率越低。排气压力范围内,热泵性能和耦合循环效率均有极值。给定条件下最优排气压力为8.5 MPa,热泵性能COP为4.2,耦合循环效率为0.35。蒸发温度提高或冷凝温度降低,均有利于热泵性能和耦合循环效率的提高。此研究为回收加热炉余热和提高电厂效率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虽然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成为最具潜力的工质替代技术,但其循环的效率还是比常规工质循环低,因此开发膨胀机提高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系统运行效率是推动实际应用的关键问题。本文给出了二氧化碳膨胀机的设计特点,同时利用实验手段对带膨胀机的二氧化碳跨临界循环水源热泵系统进行测试,了解膨胀机的运行特性以及对系统的影响,同时改变外部参数条件,了解系统运行规律。通过实验表明,膨胀机的运行效率与膨胀机的转速有关,而且存在极值。系统的运行也受其影响,但系统性能系数是一个综合作用的结果,应对系统运行参数进行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