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厨房余热回收热电热泵储水式热水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热电热泵热力学分析的基础上,设计研制了一台用于回收公共厨房排气余热、容积为36L的热电热泵储水式热水器,该装置采用热管散热器对热电热泵冷、热端散热,在回收厨房余热的同时制取生活热水.针对该热电热泵储水式热水器,对其制热性能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热电热泵冷、热端温差是影响热电热泵制热性能的重要因素:排气温度越高,热水温度越低,则冷、热端温差越小,制热系数越大.在此基础上,对热电热泵储水式热水器进行优化,并对样机的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工作电压对热水加热时间影响较大,工作电压越大,加热时间越短;在电压20V时将热水从28℃加热到46℃,样机相比普通电热水器节省电耗30%以上.  相似文献   

2.
日本《节能》杂志,1986年第4期报道了日本1986年十三项优秀节能产品,其一是东京电力公司和三棱电机公司共同开发的园艺温室用热泵。此热泵是以空气作热源的多功能热泵,与过去的园艺设施热泵相比,它不仅能够改善外界气温下降时的性能系数,而且还能够加热除温。这种热泵适用于寒冷地区的  相似文献   

3.
提出一种太阳能吸收子系统过冷压缩循环的新型压缩吸收耦合热泵系统,由压缩子系统、吸收子系统和太阳能集热子系统3部分组成;在夏冬两季均可使用。针对该新型太阳能热泵在恒定工况下的制冷、制热性能进行稳态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显示,夏季制冷时,在冷冻水进口温度12℃,冷凝器出口制冷剂温度50℃时,新型太阳能热泵系统的制冷最低COP为4.02,与同工况的常规压缩热泵相比,制冷COP提高13.88%;冬季制热时,存在COP的极值转变温度。在实验环境温度为16℃,冷凝器热水出口温度59℃时,新型耦合系统最小的制热COP为5.44,与同工况常规压缩热泵相比,制热COP提高11.52%。显示了新型系统的巨大优势,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为降低压缩机排气温度、优化热泵系统性能,设计了 一种利用太阳能集热器加热压缩机排气,利用蒸气显热制取高温热水的新型太阳能辅助热泵系统.结合天津地区的辐射日照条件对新型太阳能辅助热泵系统进行了可行性和热力性能分析,并将其与直膨式太阳能辅助热泵系统的性能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系统通过提高蒸发温度,可以降低制冷压缩机排气温度...  相似文献   

5.
相变储热预热式热泵热水器系统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集储热、预热与放热于一体的相变储热预热式热泵热水器系统的工作性能进行了研究,并对储、放热过程中相变材料、制冷介质的温度变化及压缩机的功耗情况进行了分析,该储热式热泵热水器系统采用分段加热,利用储能材料对水的预热作用,减小水与系统工作介质之间的换热温差,降低压缩机的功率消耗,使系统COP提高,若储热阶段结合谷电的应用,系统节能效果将更加显著,该试验研究为此类热泵热水器的理论模拟及性能优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张翠珍  杨茉  卢玫 《太阳能学报》2011,32(12):1816-1821
对热电冷联产中一种新型热回收系统——溴化锂制冷-热泵系统进行了系统设计与性能分析.该系统利用热泵回收溴化锂制冷系统的冷凝热来加热锅炉除盐水,可以减少除氧器中加热用的背压蒸汽消耗量,提高能源利用率,产生显著的节能、经济、环保效益.  相似文献   

7.
通过建立太阳能集热设备和水箱温度模型,模拟仿真太阳能-空气源热泵辅助加热热水系统的系统性能。并以南京地区家用热水器全年供热水为例,对三种供热水系统的经济性能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得出采用太阳能-空气源热泵辅助加热供热水系统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从实际工程应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了用洗浴废水作为低温热源的4种热泵热水系统的换热方案,并针对循环加热和一次加热共2种不同加热模式下的热泵热水系统进行了研究,分别对其无预热和有预热系统的技术经济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从理论角度对相变储热式热泵热水器的节能效益进行分析.相变储热式热泵热水器将相变储能技术与热泵技术相结合,减小压缩机的功率消耗,结果表明由于分段加热及逆向换热方式,与常规热泵热水器相比,降低了加热过程中的传热温差及系统的平均冷凝压力,提高了系统的能效比,且储热阶段储热时间对系统能效比也有一定影响,储热式热泵热水器的研究为该项技术的推广应用奠定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谢继红  陈东 《节能》2008,27(5):47-48
介绍回收热泵压缩机散热的4种技术方案:利用待加热的低温气体吹过压缩机表面,利用待加热的低温液体流过压缩机表面的换热器,利用低温热泵工质液体喷入压缩机内部的工作部件表面,利用特定性质的热泵工质降低压缩过程中热泵工质的温度。对各方案的实施方法进行了分析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混和型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俊  胡映宁  李助军  王成勇 《太阳能学报》2007,28(11):1206-1212
介绍了自主设计实施的土壤换热器与冷却塔并联以及土壤源与空气源并联的两种混合型地源热泵系统,并对两种混合型地源热泵系统的运行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采用单因素实验方法,研究了热水温度、循环水泵功率、环境温度对不同混合型地源热泵系统制热能效比的影响,提出了系统在不同工况下的合理运行方式。  相似文献   

12.
CO2跨临界循环地源热泵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给出了CO2跨临界循环地源热泵的系统流程,并在考虑输气系数和绝热效率的基础上,与R22和R134a等进行了循环性能比较。结果表明,用于需要较高供水温度的空调系统或热水供应系统时,CO2可具有和常规工质相当的性能。同时对于一特定的CO2地源热泵,分析了在热水流量和热水温度变化时的运行特性,并讨论了CO2地源热泵容量调节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地源热泵供暖空调的经济性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李新国  赵军  朱强 《太阳能学报》2001,22(4):418-421
地源热泵是利用地表浅层土壤能量(地下水、土壤或地表水)作为冬季热泵热源供暖和夏季冷源进行空调的系统,地源温度全年相对稳定的特性使得地源热泵比传统空调系统运行效率要高,地源热泵是否具有经济竞争性仍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该文对地源热泵与传统的供暖空调系统进行经济性比较。首先将地源热泵与传统供暖方式,如燃煤、燃油和天然气锅炉进行供暖经济性的比较,再将地源热泵与常规电制冷空调方式进行空调经济性的比较,然后将地源热泵与锅炉加空调两种方式共四种方式共四种方案进行综合经济性的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4.
太阳能-空气复合热源热泵热水器的性能模拟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国英  张小松 《太阳能学报》2006,27(11):1148-1154
介绍了一种新型太阳能—空气复合热源热泵热水装置(SAS-HPWH)。该装置通过使用独特设计的螺旋翅片蒸发管的平板型集热/蒸发器,可以在不同的天气情况下切换运行太阳能热源热泵模式、太阳能与空气双热源热泵模式和空气源热泵模式,制取生活热水。论文主要针对自行设计的一台150L的SAS-HPWH,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并以太阳能输入比例为准则研究系统的运行模式与特性。模拟结果显示该热水器在不同天气特征情况下可高效率地制造55℃热水。论文还分析了太阳辐射、环境温度以及压缩机的容量对系统特性的影响,提出使用变频压缩机,根据不同的天气情况调节制冷剂流量,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决地热热泵系统输出能量和用户需求能量之间的动态平衡问题,该文对系统的两个主要参数(冷凝器侧水流量和压缩机输入频率)对地热热泵循环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相应的实验研究。在小型地热热泵系统上进行了变频及变水流量实验研究,频率变化范围为30Hz~55Hz,冷凝器水流量变化范围为0.054kg/s~0.174kg/s;然后,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发现了系统各参数,如COP值、制热量、压缩机能耗等随频率及水流量的变化规律。该文的结论可以在制定地热热泵系统能量输出的调节策略中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管群地埋管换热器,在不同夏冬季建筑负荷比运行条件下,对一种简单分区运行与不分区运行方式的循环水温度变化及系统能耗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不分区运行相比,采用简单分区运行方式时,地埋管循环水温度随运行时间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能耗降低,节能率随运行时间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夏冬季负荷比的增大,分区运行节能效果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冬夏季负荷不平衡时,采用简单的地埋管换热器分区运行方式,可提升系统运行效益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针对管群地埋管换热器,在不同夏冬季建筑负荷比运行条件下,对一种简单分区运行与不分区运行方式的循环水温度变化及系统能耗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与不分区运行相比,采用简单分区运行方式时,地埋管循环水温度随运行时间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小,能耗降低,节能率随运行时间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夏冬季负荷比的增大,分区运行节能效果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冬夏季负荷不平衡时,采用简单的地埋管换热器分区运行方式,可提升系统运行效益及可靠性。  相似文献   

18.
建立一种不可逆的四温度位吸收式热泵模型,导出其最小传热面积与四热源熵变化率的关系并得到了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类比表达式,获得了最佳供热率、性能系数和传热面积之间的优化关系,所得结论可为四热源吸收式热泵的优化设计和最佳工况选择提供新的理论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