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的发生原因及治疗方法。方法选取食管癌、贲门癌病人3815例,术后确诊吻合口瘘320例,分析吻合口瘘发生的原因及相关因素。按照吻合口瘘保守治疗方法不同分成两组:内引流组(内镜直视下经瘘口放置引流管)38例,外引流组(胸腔闭式引流)282例。比较两组拔管时间、住院时间及围手术期死亡率。结果食管癌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为8. 39%,死亡率为1. 88%,吻合口瘘与年龄、吻合口部位、术后前3天平均胃液引流量具有相关性(P 0. 05)。内引流组、外引流组拔管时间分别为(23. 50±18. 64)d,(30. 60±14. 08)d;住院时间分别为(32. 45±20. 60)d,(54. 12±25. 08)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死亡率分别为0和2. 13%,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 0. 05)。结论病人年龄60岁,主动脉弓下吻合,前3天平均胃液引流量多者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低。内镜直视下经瘘口放置内引流,能快速改善病人症状,缩短拔管及住院时间,临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食管癌术后消化道瘘的治疗经验,探讨其个体化治疗方法。方法 2004年1月至2009年11月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食管癌患者并行食管癌切除、胃食管吻合术338例,术后出现消化道瘘22例(6.51%),全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44~77岁,中位年龄62岁。颈部吻合口瘘8例,胸内吻合口瘘11例,胸胃瘘3例。再次手术治疗5例,植入食管支架2例,保守治疗15例。结果治疗时间5~181d,平均47.0d,主要并发症为肺部感染11例、呼吸衰竭5例、败血症3例;死亡7例,病死率31.8%(7/22)。5例再次手术治疗,其中死亡3例,治愈1例,再发生瘘1例,改保守治疗后治愈;2例经支架治疗均治愈;保守治疗15例,其中10例治愈,治疗时间20~73d,平均46.3d。结论对食管癌术后消化道瘘的局部处理,应根据患者瘘发生的时间、部位、瘘口大小和局限程度等给予个体化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吻合口胃侧荷包缝合在食管胃胸内器械吻合术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行食管胃胸内器械吻合术治疗的238例胸段食管癌和24例食管胃结合部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2例吻合口按常规方法处理(常规组),140例改进了处理方法,吻合前在吻合口胃侧吻合器中心杆处予以1号丝线作浆肌层荷包缝合并结扎(改进组),比较两组患者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发生率等临床指标.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或者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24 h胸腔积液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pTNM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10,0.798,0.634,0.362,x2=0.605,P>0.05);两组患者吻合器使用类型、吻合口位置、吻合器食管端组织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 =0.118,0.221,t=0.459,P>0.05);两组患者术后肺部并发症、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进组吻合器胃端组织质量大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56,P<0.05);改进组术后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吻合口胃侧荷包缝合操作简单、安全,不延长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可以有效减少食管胃胸内器械吻合术后吻合口瘘和吻合口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管癌三切口术后胸内瘘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河南省安阳市肿瘤医院胸一科自2010-08—2016-10间行食管癌三切口手术286例,术后明确吻合口瘘98例,其中单纯颈部吻合口瘘77例、吻合口纵隔瘘14例、吻合口右胸内瘘7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单纯吻合口瘘经积极治疗后,全部愈合。纵隔瘘经持续胃肠减压和鼻饲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后,也痊愈出院。7例胸内瘘患者,有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痊愈出院,住院时间在44~189 d,平均76 d。通过对286例食管癌三切口手术的分析,特别是7例胸内瘘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观察其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规律,找寻合适的治疗方案。结果单纯吻合口瘘经拆除颈部切口缝线,定期更换辅料后,平均13.6 d愈合。吻合口纵隔瘘经敞开颈部切口引流,延长胸胃减压时间和肠外和肠内营养支持后,平均35 d愈合。7例胸内瘘患者,采取相应治疗方式后,2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5例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76 d。结论食管癌三切口术后吻合口右侧胸内瘘虽发生率低,但病情多较危重。在病情尚允许情况下,行吻合口造影,能早期明确诊断。给予颈部切口敞开引流,胸腔积液定位后闭式引流,充分胃肠减压及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可以迅速改善病情,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术后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再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6月于林州市人民医院行食管癌、贲门癌开胸手术后发生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3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7例患者行再次开胸手术治疗(再手术组),男14例、女3例,年龄(59.76±7.54)岁;其余22例患者行传统经皮置管胸腔引流治疗(传统引流组),男17例、女5例,年龄(59.18±7.24)岁。比较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结果传统引流组治愈20例,死亡2例(9%);再手术组治愈17例,无死亡病例。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VS.0%,P〉0.05)。再手术组患者第一次手术后住院时间[(29.76±7.92)d vs.(41.58±8.73)d,P〈0.001]、体重下降[(4.83±5.47)kVS.(10.05±6.21)蚝,P〈0.05]均优于传统引流组。结论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后再手术治疗可选择应用于大部分诊断明确的患者,合理的手术治疗效果优于传统引流治疗。  相似文献   

6.
食管贲门癌术后严重并发症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665例食管贲门癌患,行手术切除1572例,切除率94.4%,手术死亡3例。死亡率0.19%。术后吻合口瘘23例(1.46%),死亡6例;颈瘘4例开放引流自愈;胸内瘘19例,6例保守治疗,治愈2例,死亡4例,13例再手术,11例治愈,2例死亡,吻合口狭窄发生13例(0.83%);膜状型6例,经扩张术治愈,环状型2例经纵切横缝治愈,管状型5例中3例行吻合口切除胃食管端端吻合治愈,2例置管,乳糜胸18例(1.15%);1例胸膜固定法治愈,17例再手术治愈,食管贲门癌术后严重并发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技术熟练,操作规范是减少并发症的关键。并发症的发生需早诊断,早治疗,从而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带蒂大网膜覆盖包绕吻合口对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的作用.方法 将食管癌根治性切除食管胃弓上吻合术加带蒂大网膜覆盖包绕吻合口的102例患者作为治疗组,将行食管癌根治性切除食管胃弓上吻合术的113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发生吻合口瘘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组发生吻合口瘘3例(2.94%),对照组发生吻合口瘘5例(4.42%).两组病例吻合口瘘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发生吻合口瘘病例的临床症状较对照组轻.结论 带蒂大网膜覆盖包绕吻合口对食管癌术后胸内吻合口瘘无明显预防作用,但是对减轻发生吻合口瘘后的临床症状有明显作用,有助于吻合口瘘的后续治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8.
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2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告食管癌贲门癌根治术后发生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治疗经验。方法 1984~1998年,共施行食管癌贲门癌根治术,胸内食管胃手工吻合术1065例,发生吻合口瘘28例,发生率2.6%,3例放弃治疗。主动脉弓上吻合19例,弓下吻合6例。前期17例采用保守治疗,后期8例再次开胸手术。结果 前期17例采用保守治疗,死亡12例,死亡率70.6%;后期8例采用再次开胸手术,死亡1例,死亡率降为12.5%。两种治疗方法临床差别显著。结论 胸部X线检查,口服美兰,食管造影是早期诊断吻合口瘘的主要手段,只要患者全身和局部情况允许,再次开胸手术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的保守治疗方法.方法 19例食管癌、贲门癌根治术后并发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的患者,随机分为A组(10例)和B组(9例).A组应用三管法治疗即高位空肠营养管肠内营养治疗+胃管持续食管胃减压+胸内、脓腔内引流管持续负压引流;B组应用两管法治疗即静脉营养治疗+胃管持续食管胃减压+胸内、脓腔内引流管持续负压引流.结果 (1)两组吻合口瘘治愈率均为100%;(2)吻合口瘘治愈后消化道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在A组为10.0%,在B组为55.6%;(3)A组治疗所需费用人均3408.22元,B组治疗所需费用人均12078.56元.结论 应用三管法、两管法治疗胸内食管胃吻合口瘘,二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应用三管法吻合口瘘治愈后消化道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和治疗所花费用均明显低于两管法,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三管法优于两管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食管癌、贲门癌切除术后吻合口及胸胃瘘发生的高危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 分析 1990年 1月~ 2 0 0 3年 12月间 136 9例行食管癌、贲门癌切除、食管重建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颈部吻合口瘘的发生率为 16 .2 4 %。胸内吻合口及胃瘘发生率为 2 .0 % ,死亡率2 8.0 % ;前 6年和近 7年相比 ,胸内瘘的发生率为 3.33%对 1.4 6 % (P =0 .0 31)。胸内机械吻合瘘的发生率为 0 .5 1%。结论 吻合口瘘及胸胃瘘是食管重建术后严重的并发症 ,应用机械吻合、熟练掌握手术技巧和加强围术期管理是预防瘘发生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Anaesthesia》1984,39(1):80-80
The Faculty of Anaesthetists of the Royal College of Surgeons of England, 35–43 Lincoln's Inn Fields, London WC2A 3PN. Telephone: 01-405 3474.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通过对深圳市某两所小学发生的流行性腮腺炎突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差异性进行分析,为制定科学、高效的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3年5~7月深圳市大鹏新区某两所小学爆发流行性腮腺炎,以学校为整体研究对象,分别标记为学校A(24个班,学生1210例)和学校B(27个班,学生1274例),对比两所小学的疫情流行病学差异性。结果分析发现,学校A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为4.30%,发病班级所占比54.17%,均较学校B1.73%和29.63%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显示学校A学生出现疫病平均年龄为(11.2±1.1)岁,较学校B(9.34±1.0)岁,对比差异明显(P<0.05);且两组疫病患儿在接种疫苗率对比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疫情发生时,学校B疫苗紧急接种率明显高于学校A,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学作为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的主要场所之一,疫病爆发高峰季节前,针对易感染人群给予相应的疫苗接种等预防控制措施,同时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监测,对于降低感染人群数量,减轻、遏制疫情有着积极的意义,值得相关防控部门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