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药房》2012,(21):2005-2005
<正>本刊讯2012年4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第46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示关注雷公藤制剂的用药安全。雷公藤是常用中药,具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功效,临床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免疫系统疾病。雷  相似文献   

2.
熊巍  谌婕 《现代临床医学》2014,40(6):403-405
雷公藤(Tripterginum Wilfordii,Hook.f)又名黄藤、断肠草,为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味苦、性寒,有大毒,有祛风除湿、活血通络、消肿止痛、杀虫解毒功效[1]。临床应用有颗粒剂、糖浆剂、胶囊剂、丸剂、片剂等,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病、红斑狼疮、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等。但雷公藤制剂可损伤患者血液、生殖、消化、泌尿系统及引起变态反应等[2],其中生  相似文献   

3.
正雷公藤在临床中常作为国内首选的免疫抑制剂之一,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银屑病等疾病。近年来,随着雷公藤应用的增多,有关肝毒性报道也逐渐增多。2012年,在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发布的一期关于雷公藤制剂用药安全问题的通报中,雷公藤制剂引起的药物性肝炎被列为典型病例。因此,在雷公藤的实际运用中,如何保证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雷公藤片及雷公藤多苷片中雷公藤红素的含量方法,并比较11个不同生产企业66批次雷公藤制剂中雷公藤红素含量。方法采用Welch UltimateTMXB-C18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80∶20)为流动相,柱温25℃,流速1mL.min-1,检测波长425nm。结果雷公藤红素在0.472~188.8μg.m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9),在雷公藤片及雷公藤多苷片中平均加样回收率(n=9)分别为98.32%(RSD=3.13%)和101.19%(RSD=2.17%)。结论该方法简单,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雷公藤制剂中雷公藤红素的含量测定。不同生产企业甚至同企业不同批次雷公藤制剂中雷公藤红素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HPLC法快速测定雷公藤制剂中雷公藤红素的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雷公藤制剂中雷公藤红素快速提取方法,用HPLC法测定其含量,并比较市售5个不同生产厂商6个批次的雷公藤制剂中雷公藤红素含量。方法:样品以甲醇溶解后超声提取直接上样检测,采用Aglient Zorbax EclipseXDB-C8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1%醋酸(83:17);流速:1 ml·min-1;检测波长:425 nm。结果:雷公藤红素保留时间在6.7 min左右,线性范围为6.33~202.60μg·ml-1(r=0.999 6),平均加样回收率99.33%,RSD为2.04%(n=6);雷公藤制剂中雷公藤红素含量每片在17.67~400.62μg。结论:本法简便快捷,准确可靠,适合于雷公藤制剂中雷公藤红素快速定量分析。不同生产厂商、不同批次的雷公藤制剂中雷公藤红素含量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用雷公藤制剂所致肝损伤的中医证候及联合用药特点。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4年12月22日至2020年12月10日于洪湖市中医院使用雷公藤制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肝损伤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组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或Nemenyi检验,以探讨其中医证候及联合用药特点。结果 共收集到使用雷公藤制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635例;年龄40~59岁人数居多(56.69%);成年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1∶3.12;其中发生肝损伤患者349例(观察组),匹配同时期使用相同治疗未发生肝损伤患者286例(对照组)。其中合并高血压(P=0.003)发生肝损伤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上均使用黄藤浸膏片配合中医辨证用药,其中以加用清热通痹片(湿热痹阻证)占比最多,且发生肝损伤患者比例降低(P=0.043)。多数患者还与其他药物联用,其中联用中药汤剂(P <0.001)、中药酒剂(P=0.026)、美洛昔康(P=0.03)、来氟米特(P <0.001)和/或非甾体类抗炎药(P=0.012)的患者发生肝损伤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在肝损...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利用紫外谱线组动态变化整体地分析雷公藤制剂全成分图谱,为雷公藤制剂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方法 对6个厂家、8个批号的雷公藤制剂以石油醚、三氯甲烷、无水乙醇、纯化水进行超声提取,进行相应的紫外光谱检测,波长范围190~500 nm,狭缝宽度2 nm,扫描速率为中速扫描. 结果不同厂家雷公藤制剂紫外扫描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 结论 通过紫外谱线组法可以初步判断不同厂家雷公藤制剂的质量差异.  相似文献   

8.
李文英 《首都医药》2012,(16):47-49
目的探讨雷公藤及其制剂的不良反应与防治措施。方法通过应用雷公藤引起的临床不良反应类型、发生机制及特点、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阐述。结果通过改变剂型或改变给药途径及结合现代生物技术,可以降低雷公藤制剂的毒副作用,进而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治疗。结论严格控制剂量时间,加强监测,开发雷公藤新剂型,减低其毒性,对满足临床用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通过雷公藤总碱对照器的制备以及标准曲线的绘制,用氧化铝柱层析-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复方雷公藤的制剂中生物碱的含量,从而进行复方雷公藤制剂质量标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雷公藤口服液总生物碱的含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雷公藤口服液总生物碱的含量。方法 :用醇提 -氧化铝柱层析 -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雷公藤口服液中的雷公藤倍半萜类生物碱含量。结果 :平均回收率为 98.0 8% ,RSD为 0 .35 9% (n=5 )。结论 :适用于雷公藤制剂中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雷公藤制剂中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内酯酮、雷公藤晋碱、雷公藤次碱和雷公藤红素的含量.方法:采用电喷雾正电离模式和多反应监测模式.雷公藤甲素、雷公藤内酯酮、雷公藤晋碱和雷公藤次碱含量测定,以含5 mmol·L-1碳酸氢铵的水溶液和纯甲醇作为流动相,采用梯度洗脱方式在ACE UltraCo...  相似文献   

12.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F)系卫矛科雷公藤属植物.临床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疗效肯定。以雷公藤的乙酸乙酯提取物制成的雷公藤片已投产。工艺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04—2019年河南省雷公藤制剂不良反应/事件(ADR/ADE),分析雷公藤制剂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特点,为雷公藤制剂的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河南省内2004年1月—2019年5月有关雷公藤制剂不良反应报告203例。回顾性分析此203例患者ADR/ADE的时间、性别、年龄、既往史分布、用药原因及合并用药情况、剂型、累及系统及临床表现、结局。结果 203例发生ADR/ADE的患者中,以2017年比例最高(13.30%),其次为2018年(10.34%);季度分布上1~3月发生率最低,年度/季节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构成比分别为56.39%、46.31%,以45~64岁年龄层发生率最高(47.29%),但性别与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3例患者中,4例既往有过敏史、8例有吸烟史、3例有肾病病史、2例为妊娠期女性、4例饮酒史。片剂剂型比例最高(90.15%)。ADR/ADE发生时间以用药后2~6 h比例最高,其次为用药后6 h~1 d。药物使用时长<1周、1~3周、>3周的构成比分别为71.43%、17.24%、11.33%。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的比例(25.12%、24.14%)最高,其中91.13%为单药治疗,8.87%为联合用药。胃肠损害比例(54.68%)最高,其次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0.84%),用药部位损害、免疫功能紊乱和感染、内分泌紊乱罕见,构成比分别为0.49%;在临床表现上,以恶心、呕吐出现频次最高。203例患者中181份报告类型为一般,22例为严重;其中结局为痊愈、好转患者构成比分别为58.13%、39.41%,仅1例未好转,构成比为0.49%;未见ADR/ADE所致的死亡事件。结论 医务人员应重视雷公藤制剂的不良反应观察,了解雷公藤制剂所致的ADR/ADE的临床规律及特点,严格遵循说明书适应症及剂量操作,最大限度降低雷公藤制剂ADR/ADE相关风险。  相似文献   

14.
雷公藤内酯醇抑制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雷公藤制剂在调节机体免疫状态中有重要作用,但仍不清楚雷公藤是否通过DC而发挥药理作用[1,2]。本实验将研究雷公藤内酯醇对DC表面人白细胞抗原DR(HLADR,为MHCⅡ主要成份之一)和免疫分子B7表达水平及DC免疫功能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该影响在雷公藤制剂调节机体免疫状态中的可能作用。1 对象及方法1.1 实验对象及材料 健康成人10例,男女各5例,30~44岁,平均年龄38岁。雷公藤内酯醇由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提供。鼠抗人HLADR单克隆抗体(McAb)为DAKO公司产品。鼠抗人CD83McAb为TedderTF博…  相似文献   

15.
雷公藤制剂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张秋萍  宋洪涛 《中国药师》2009,12(7):881-883
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又名黄藤、黄藤木、黄腊藤、断肠草等,产于浙江、湖南、安徽、福建、台湾等省,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其根、茎、叶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基本相同,均可作为药用,但目前临床上主要药用部位为根。据临床观察,雷公藤的毒副作用发生率为58.1%,主要为生殖、内分泌系统和消化系统损害,其次为血液系统和皮肤黏膜损害,其中最突出的是对生殖系统的毒性作用。因此雷公藤在许多领域的应用受到限制,故研制高效低毒的雷公藤制剂,提高药物有效成分与靶细胞的结合力,把药物不良反应降到最低限度,成为近年来雷公藤制剂研究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16.
邵晓改  王淑芝 《河北医药》1993,15(6):379-379
我们应用雷公藤生药及雷公藤制剂——雷公藤多甙片治疗了较顽固的蛋白尿36例,效果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本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龄18~45岁,平均29.5岁。病程1~7年。本组患者均按1985年第二届中华肾脏病学术会议分型:肾病综合征Ⅰ型15例,肾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并比较临床常用3种雷公藤制剂对大鼠的急性毒性。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雷公藤片组、雷公藤多苷片组、昆明山海棠片组,各组分别灌胃给予相应的人日用量60倍药物,观察一般症状,检测血清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血清尿素氮(BUN)值,肉眼观察心、肝、脾、肺及肾的组织形态并计算脏器指数。对肝肾进行HE染色,观察并比较各组的病理损伤程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雷公藤片组、雷公藤多苷片组AST值显著升高(P〈0.05),雷公藤多苷片组ALT值显著升高(P〈0.05),各给药组AST/ALT、BUN变化均不显著(P〉0.05);各给药组肝、肾组织均出现一定程度病理损伤,其中肾组织损伤更严重,给药组间比较,昆明山海棠片肝肾损伤轻于另外两组。结论3种雷公藤制剂一次性大剂量给予大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中毒症状,造成肝肾损害,雷公藤片及雷公藤多苷片的急性毒性损伤较昆明山海棠片严重,而前两者之间的急性毒性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更安全使用雷公藤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从制备工艺上对雷公藤减毒增效的技术手段进行文献综述。结果:雷公藤减毒增效的制备工艺主要有传统的炮制减毒、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和加压溶剂提取技术。制剂新技术制备的如胃漂浮缓释片、微乳凝胶等均能明显缓解患者的不良反应,减毒效果明显。结论:不同的制备方法可为研究更加安全有效的雷公藤制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从机体脂质代谢角度出发,分析归纳中药雷公藤效/毒相关物质基础的作用途径,探讨其“物-效/毒-靶”关联性,以寻找雷公藤药效和毒性成分的创新研究方法与视角。方法 收集并梳理近年来雷公藤制剂及其活性物质在脂质代谢调控方面的相关文献,在药性理论指导上,结合临床用药实际情况与实验研究结果,构建“物-效/毒-靶”关联性的分析模式。结果 雷公藤制剂及活性物质通过参与调控脂肪酸代谢、磷脂类代谢以及固醇类代谢在内的多个关键脂质代谢环节发挥药效作用,但同时也可诱发脂质过氧化物堆积、磷脂类代谢紊乱、胆汁酸淤积等负面途径的致毒反应。结论 从脂肪代谢途径解析“物-效/毒-靶”关联性有利于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口服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Polyglycosidium,TWP)治疗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ithritis,RA)的效果。方法通过建立大鼠类风湿性关节炎模型,对正常对照组、致病组、TWP治疗组大鼠关节炎症指数、影像学、病理学等相关指标进行评估。结果口服雷公藤能明显降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评分;能明显抑制大鼠的继发性多关节炎的关节症状,还可明显减少RA大鼠的关节外表现。结论口服雷公藤能有效减轻类风湿性关节炎大鼠的关节病变,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