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高山型血吸虫疫区疫水暴露与血吸虫感染率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评价3项常用疫水暴露指标的优缺点和适用性。方法2001年11月在高山型血吸虫病疫区随机抽取1033名常住居民,采用Kato-Katz3片法和3送3检孵化法诊断血吸虫病感染。用回顾问卷方式法调查当年4~10月疫水暴露频次(频次),平均疫水暴露时间(指数A)和平均疫水暴露强度(指数B)。结果3项疫水暴露指标与血吸虫感染率之间均存在剂量.反应关系。在既往调查血吸虫感染率≥10%的自然村中,频次与感染率之间存在典型的剂量.反应关系(X^2趋势=17.76,P〈0.01),在感染率〈10%的自然村指数A与感染率的剂量.反应关系明确(X^2趋势=11.08,P〈0.01)。其他条件下疫水暴露指标与血吸虫感染率的关系呈波动状态,剂量.反应关系不明确。结论在高山型血吸虫疫区,频次可用于感染率较高人群的疫水暴露评价。指数A可用于感染率较低人群的疫水暴露评价。  相似文献   

2.
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余干县实施了大规模分层化疗和血防健康教育,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由20.8%提高到80.6%,娱乐型接触疫水频率由19.2%下降至2.0%,生产生活型接触疫水无明显变化。全民化疗覆盖率由66.8%提高到95.4%。一层村居民感染率、感染度分别由20.6%、0.90下降至4.2%、0.18。二层村居民感染率、感染度分别由4.20%、0.16下降至1.60%、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2008—2012年湖北省血吸虫病流行状况,为下阶段全省血吸虫病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和科学依据。方法开展人畜查治病、钉螺控制等传染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评价2008-2012年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治效果。结果2008—2012年,全省共治疗血吸虫病人973082人次,扩大化疗4075897人次;治疗病畜13148头次,扩大化疗999361头次;累计灭螺面积128893.40hm。,环境改造灭螺28955.96hm2;共淘汰耕牛、以机代牛153215头,建设三格式无害化厕所453350座。血吸虫病人数由2008年的255594人下降至2012年的146484人,下降了42.69%;居民血检阳性率、粪检阳性率以及血吸虫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r=25540.14,P〈0.01;X2=6913.38,P〈0.01和x2=18524.51,P〈0.01)。病牛数由2008年的5555头下降至2012年的499头,下降了91.02%;家畜(耕牛)感染率整体呈下降趋势(X2=4654.97,P〈0.01)。结论湖北省实施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效果显著,但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要根据疫区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血吸虫病防治措施,最终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血吸虫病化疗依从性的家庭聚集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居民化疗依从性的家庭聚集现象。方法 在东、南、西洞庭湖区各选择一个血吸虫病高度流行村进行调查,然后统计分析居民化疗服药惰况,并用二项分布配合适度χ^2检验,进行居民化疗依从性的家庭聚集分析。结果 居民未服药率和户未服药率分别高达50.66%和21.65%,并且化疗服药者在家庭中的分布显著地超越了二项分布的概率范围。结论 居民化疗的依从性呈明显的家庭聚集趋向。在制定健教方案和实施健教干预措施时,应特别注意家庭的单元性和重视发挥家庭单元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潜江市血吸虫病流行情况,为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6—65岁常住居民按《湖北省血吸虫病查病方案》要求开展查病。结果人群血吸虫病感染率为3.80%。与2004年相比,一类流行村减少78.4%(P〈0.01),三、四类流行村分别增加20.6%(0.01〈P〈0.05)和204.5%(P〈0.01)。结论潜江市血吸虫病流行范围没有变化,但流行程度较2004年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1992-1998年江苏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 按分层随机抽样法,在不同类型流行区抽取9个试点县,每个试点县各抽取1个地,以7-60岁的居民为目标人群,并根据不同目标人群接触疫水方式和感染血吸虫的特点,分为成年男性,妇女 ,学生3个组。在基线调查基础上,分别对3组目标人群连续7年实施针对性干预措施,用定性和定量方法对干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实施干预后,目标人群血防知识知晓率分别由50.3%,48.9%和51.2%上升为90.0%,88.9%和96.0%。娱乐性和生活性接触疫水率分别由8.68%,28.57%下降为2.15%,18.50%。查病和化疗依从率由61.1%,73.0%上升为92.2%,97.9%。血吸虫感染率(COPT)分别由2.96%,2.41%,1.88%下降为1.32%,0.63%,0.33%。结论 健康教育能有效地控制血吸虫病,并对血吸虫病其他防治措施具有促进作用。以学校和农村卫生保健网络为基础的健康健康促进模式是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有交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7.
徐树旺  徐志鑫  耿坤  李淑波  牛桓彩 《职业与健康》2013,(24):3329-3330,3333
目的对北京市昌平区2002、2005、2008和2010年18岁以上常住人口高血压患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监测结果进行分析,以评价防治效果,并探讨高血压社区健康管理模式。方法采用等比例分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4年中分别对912、2991、1724和8084人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血生化检测。结果高血压患病率分别为30.04%、44.37%、34.74%和36.31%;超重检出率分别为36.29%、43.10%、34.28%和36.49%,2008年以后又呈下降趋势(x2高血压=92.33,P〈0.01;x2超重=51.46,P〈0.01;血脂异常率和吸烟率有上升趋势(x2血脂异常=404.23,P〈0.01;x2吸烟=69.37,P〈0.01)。结论在当前人口老龄化和医疗费用急速增长的形势下,以社区卫生服务对慢性病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对高血压健康管理可提高居民的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为了逐步改变血吸虫疫区群众不良的行为习惯,提高疫区群众的自我保健意识,从而为减少血吸虫病流行、控制血吸虫病疫情提供一条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在进行血防各项常规防制措施的基础上,我们于1992~1995年,选择通江集村为试点区,开展了健教工作,现将效果评估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试点区内所有居民,包括学生。1·2 方法 县、乡、村三级政府建立健教网络,配置专(兼)职健教人员,负责执行各项健教措施。学校设有专人负责血防健教,制订血防健教计划和建立健教档案,基本做到工作有计划,活动有记录。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城区居民预防狂犬病知识、信念、行为及健康教育的需求,为制定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案和制定调整犬类管制法规提供依据。方法以天津市红桥区常住人口家庭作为调查对象,使用统一问卷,采用分层多级抽样,以户为单位开展干预前和干预后问卷调查。结果94.69%的被访户了解患狂犬病会死亡;狂犬病不能治愈知晓率从干预前40.78%上升到干预后73.42%(χ^2=178.853,P〈0.01);疫苗最佳接种时间知晓率从干预前的59.34%提高到干预后的85.66%(χ^2=143.034,P〈0.01);居民饲养宠物率从干预前的11.63%下降到干预后的9.64%(χ^2=1.727,P〉0.05);被犬咬伤、抓伤率由干预前的5.76%下降到干预后的2.72%(χ^2=9.353,P〈0.01);但居民缺少伤口处理、免疫球蛋白以及疫苗全程注射等正确知识和行为,90.85%的居民愿意接受狂犬病防治知识教育。结论针对居民对狂犬病防治知识的需求和薄弱部位,应采取乐于接受和效果明显的电视、报刊宣教等方式,开展狂犬病防治知识健康教育,遏制狂犬病疫情的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湖南省洞庭湖洲垸亚型血吸虫病疫情3年纵向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 观察洲垸亚型血吸虫病疫情纵向变化规律,分析影响因素。方法 居民病情和疫水接触史进行队列研究,家畜病情和螺情进行纵向调查。结果 五一村居民累计血吸虫病率72.2%,累计急血患病率8.3%,累计晚血患病率1.6%,疫水暴露率43%。2002-2004年居民粪检阳性率分别为13.7%、11.3%、11.7%。粪检阳性者化疗后一年内疫水暴露率93.4%,居民重复感染率35.1%。五一外洲感染螺分布广泛,钉螺感染率达0.90%,感染螺平均密度0.0263只/0.11m^2。结论 垸外草洲是主要疫源地。本地耕牛及副业渔民是主要传染源,也是重复感染的主要对象。这类地区需加强垸外草洲综合治理,压缩疫源地,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居民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11.
刘梅枝 《职业与健康》2010,26(1):105-106
目的了解肺结核症状构成比的变化,为以后结核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2002年及2008年可疑肺结核初诊登记本,对新发初治肺结核病人(包括痰菌涂阴及涂阳))就诊症状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其构成比的变化。结果咳嗽症状构成比由2002年的63.75%降至2008年的29.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3.58,P〈0.01);体检发现构成比由2002年的3.02%上升到2008年的6.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48,P〈0.01),其他症状构成比由2002年的23.87%上升到2008年的55.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9.27,P〈0.01)。结论2002年与2008年肺结核各症状构成比均有显著性变化。咳嗽、咯血症状构成比显著下降,体检发现及其他症状构成比明显上升。以后的结核病防治工作重点也应做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深圳市吸毒人群中外来和常住人口的HIV流行状况及相关行为危险因素的差异性,为制定预防控制对策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对吸毒人群进行调查。结果:调查198例吸毒者,HIV的阳性率为1.5%。按不同户籍进行比较,深圳户籍和非户籍人口中对艾滋病的知晓率分别是49.1%、26.7%(χ^2=202,P〈0.01);注射吸毒(IDU)的比例,分别是67.9%、57.0%(χ^2=0.042,P〉0.05);最近一次共用针具的比例,分别是8.0%、14.0%(χ^2=78.1,P〈0.01);最近一次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是8.9%,12.8%(χ^2=3.62,P〉0.01);梅毒的感染率,分别是2.7%,10.5%(χ^2=370,P〈0.01)。结论:该市应及时对吸毒人群中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尤其是非户籍人口。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服务行业从业人员乙型肝炎相关知识认知状况。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调查威海市2006年服务行业健康查体检出的315名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和体检未查出携带乙型肝炎病毒人员320人相关知识认知情况。结果乙型肝炎相关知识答题正确率男性为49.88%,女性为56.70%(x2=87.75,P〈0.01);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组相关知识答题正确率为45.28%,正常组为62.67%(x2=598.99,P〈0.01);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员乙型肝炎相关知识答题正确率为66.77%,中专为58.72%,初中为48.75%,小学为29.79%(P〈0.01);30—49岁年龄组相关知识正确率最高为60.35%,〈20岁年龄组最低为46.56%(x2=11.17,P〈0.01);新参加工作人员相关知识正确率为51.99%,从业时间大于1年以上者为57.46%(X2=55.45,P〈0.01);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相关知识正确率为52.32%,公共场所类为56.93%(x2=38.24,P〈0.01)。结论饮食服务行业、男性、低年龄、受教育程度低者乙型肝炎相关知识缺乏,应作为教育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
太原市餐饮业食饮具消毒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掌握太原市餐饮业的食饮具消毒状况的规律和监督现状。方法:通过对太原市2004、2005年200家大、中、小饭店的消毒后食饮具的大肠菌群和致病菌检测作了调查并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经卡方检验得出2004、2005两年饭店比较X^2=4.76,P〈0.05;大型与中型饭店X^2=71.14,P〈0.01;中型与小型饭店X^2=4.34,P〈0.05;大型与小型饭店X^2=103.36,P〈0.01。经卡方检验得出2004、2005两年间比较,杯子X^2=10.21,P〈0.01;盆X^2=4.17,P〈0.05;盘子X^2=4.78,P〈0.05;碗X^2=15.94,P〈0.01;筷子X^2=7.99,P〈0.01;碟X^2=3.55,P〉0.05;盒X^2=3.55,P〉0.05。结论:太原市饭店2004年合格率为70.55%,2005年74.47%,都没有达到国家有关规定。但饭店2005年消毒效果比2004年的要好。大型与中型、中型与小型、大型与小型饭店之间,食饮具的消毒效果存在显著性差异,大型饭店的消毒效果好于中型、小型饭店。2004、2005年比较,杯子、盆、盘子、碗、筷子等各类的消毒效果有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2002-2004年大汶河主干流域研究区及对照区居民的死亡状况及主要恶性肿瘤的疾病负担。[方法]对大汶河主干流域研究区及对照区进行恶性肿瘤为主的死因回顾性调查,按“ICD-10”对死因资料整理分类,应用YPLL、AYPLL、WYPLL和VYPLL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2002~2004年大汶河主干流域肿瘤YPLL率达14.82%o,AYPLL为8.29人年,平均WYPLL为5.89人年,平均VYPLL为1.33人年,居全死因YPLL位次第1位,其SYPLL率显著高于对照区(Χ^2=156.48,P〈0.01);肝癌列主要恶性肿瘤YPLL率第1位;男、女性YPLL位次有所不同,男性SYPLL率普遍高于女性;大汶河主干流域研究区上游SYPLL率显著低于中下游(Χ^2=948.08,P〈0.01)。[结论]肿瘤是大汶河主干流域研究区影响当地居民健康和寿命的最大危害,尤以肝癌为甚;中下游是重点地区,应在该地区开展长期的肿瘤监测和防治研究,努力降低肿瘤的危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调查外来流动人口对有关血吸虫病防治知识,行为和信念,为开展江苏省如东县当地流动人口血吸虫病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运用随机抽样方法,选择111名临时居住本县的外来流动人口进行基线和健康教育干预调查。本地114名常住居民作为对照。以问卷式进行调查,主要调查对血吸虫病防治的“知,信,行”。结果 基线调查外来流动人口对血吸虫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防治行为形成率,查病的依从性,化疗的依从性均低于本地居民。通过对流动人口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的干预,与干预前相比,血防知识提高了65.90%。行为形成率提高了17.54%;血防信念提高了24.85%。差异非常显(P<0.01)。结论 对流动人口开展血吸虫病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干预十分必要,可使他们在血吸虫病流行地区,增强预防血吸虫病意识,纠正不良行为,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掌握岳阳市血吸虫病流行现状和疫情变化趋势,为制定切实有效的防制对策提出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湖南省血吸虫病疫情纵向观察点实施方案,在血吸虫病重、中、轻度流行区各选择2个村进行螺情、居民病情、耕牛病情等项调查。结果 在重度流行村2001年、2002年垸外易感地带感染螺密度为0.0050只/0.11m^2和0.0044只/0.11m^2,感染率为0.81%和0.80%,为一类易感地带;中度流行村垸外属二类易感地带。重度和中度流行村居民、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均在10%以上,男性感染率高于女性,轻度流行村居民感染率为1.4%。结论 在不同层次流行区2年的疫情变化甚微,重、中度流行村血吸虫病疫情仍维持在较高的流行水平,感染威胁还较严重,需制定更加有效的防制对策控制和压缩疫情。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重度疫区"无血吸虫感染者学校"干预模式,有效控制和预防学生感染血吸虫.方法 选择鄱阳湖血吸虫病重疫区新建、南昌、进贤和高新等4县(区)12所小学为研究现场,整群随机将其中10所小学分为实验组,另2所小学为对照组,所有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2005年进行基线调查,2006-2008年对实验组应用"信息传播+行为参与+行为激励"模式进行干预,并考核干预效果.结果 干预前(2005年),实验组和对照组目标人群血防知识知晓率分别为14.75%(324/2196)、16.58%(91/54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14,P>0.05);血防态度正确率分别为14.71%(323/2196)、11.84%(65/54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98,P>0.05);接触疫水率分别为15.44%(18 988/122 976)、15.03%(4622/30 74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13,P>0.05);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9.65%(212/2196)、10.56%(58/54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1,P>0.05).干预后第1年(2006年),实验组和对照组血防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7.79%(2032/2078)、18.11%(98/5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94.31,P<0.01);血防态度正确率分别为99.09%(2059/2078)、13.49%(73/54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077.45,P<0.01).干预后1~3年(2006-2008年),实验组连续3年未见接触疫水者和血吸虫感染者;同期对照组接触疫水率分别为16.12%(4884/30 296)、11.11%(3079/27 720)、12.25%(3451/28 168),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8.87%(48/541)、7.47%(37/495)、7.95%(40/503).结论 "信息传播+行为参与+行为激励"健康促进模式干预可有效控制和预防重疫区学生感染血吸虫.  相似文献   

19.
血吸虫病重度流行村两种化疗策略费用与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全民化疗和择群化疗降低重度日本血吸虫病流行村居民感染率和发病率的效果。比较其费用效果的优劣。方法 在洞庭湖区抽取社会经济因素和人群感染率相近的6个行政村,3个村全民化疗,3个村择群化疗(有疫水史者),用Kato-Katz、询检、B超等方法考核效果并进行费用对比分析。结果 化疗对降低重流行区人群感染率、感染度、减轻人群血吸虫病症状、体征有非常明显的效果;疫水史和粪检阳性符合率平均为20.61%,粪检阳性疫水史漏查率平均为4.06%;两种化疗策略的效果相近,择群化疗组费用略低于全民化疗组。结论 疫水史人群占总人群78%以上的血吸虫病重度流行区,择群化疗策略与全民化疗策略效果相近,但费用略低于全民化疗策略。  相似文献   

20.
十万例围产儿出生缺陷监测结果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出生缺陷相关因素,探讨有效的干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以三级妇幼保健网为依托,对我市2003~2005年三年间出生的104527例胎龄满28周至出生后7天内的围产儿进行出生缺陷监测。结果出生缺陷461例,发生率为4.41‰,出生缺陷儿中单发缺陷434例,占94.1%,多发缺陷27例,占5.9%。出生缺陷无季节性变化(Χ^2=6.2,P〉0.05);城镇高于乡村(Χ^2=18.7,P〈0.01);男性畸形显著多于女性畸形(Χ^2=21.3,P〈0.01);双(多)胎儿发生畸形的概率显著高于单胎儿(Χ^2=19.8,P〈0.01);母亲年龄35~组分别与25~组、20~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9.3,8.1,P〈0.01),而与〈20组和30~组比较无差异性(Χ^2=0.2,3.6,P〉0.05)。结论全面建立和启动“出生缺陷干预工程”,依靠科技力量,做好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工作,提高产前诊断水平,于孕28周前即有效地控制出生缺陷儿的孕育,可显著降低孕28周后出生缺陷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