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以鼠李糖乳杆菌GG(LGG)为对照菌株,研究了自行分离鉴定的母乳婴儿源益生菌植物乳杆菌BF_15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安全性与缓解DSS诱导小鼠结肠氧化损伤的症状.结果表明:试验菌株植物乳杆菌BF_15能够耐受高浓度的H2O2(3.5 mmol/L).发酵上清液中,菌株BF_15对DPPH的清除能力低于对照菌株LGG(P<...  相似文献   

2.
为了筛选具有肠道益生特性的乳酸菌,进一步开发益生菌资源,本文研究采用牛津杯、人工模拟胃肠液及体外黏附Caco-2细胞等方法,以鼠李糖乳杆菌GG(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为对照菌株,对实验室保藏15株乳酸菌的益生特性进行筛选与评估。实验结果表明:15株乳酸菌对两株沙门氏菌都具有一定抑制效果,抑菌圈直径为10.95~22.06 mm;乳酸菌C174、D24、D599、C37、D512具有较好的耐酸耐胆盐能力,在人工胃液3 h内存活率达到60%以上,人工肠液4 h内存活率达到80%以上;在黏附试验中,C174对Caco-2细胞具有较强黏附能力,黏附数量为740 CFU/100细胞,略高于对照菌株鼠李糖乳杆菌(543 CFU/100细胞);通过对具有高黏附性的菌株C174进行生理生化和16S rRNA分子测序鉴定,结果表明菌株C174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命名为Lactobacillus plantarum ZJ-174。Lactobacillus plantarum ZJ-174的抑菌能力强、能够耐酸耐胆盐,并具有很强的黏附能力,是一株潜在的益生菌,具有治疗或预防人和动物肠道疾病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长双歧杆菌LPL-1来源于中国长寿老人肠道,具有潜在的益生功效。为评价其应用潜力,研究探讨了长双歧杆菌LPL-1经历消化道逆环境后的存活及黏附性能。以单独及连续的消化道逆境处理双歧杆菌,以活菌数代表其存活能力,以黏附于结肠上皮癌细胞HT-29的菌数代表其黏附力。研究结果表明:胃酸溶液、胃蛋白酶、胆盐及胰蛋白酶单独处理后,初始9 log cfu/m L的双歧杆菌活菌数分别降低至7.2、6.1、7.1、7.1 log cfu/m L;口腔-食道到胃-十二指肠-回肠的连续逆境处理后,双歧杆菌的存活数量为3.1 log cfu/m L。胃酸溶液、胃蛋白酶、胆盐及胰蛋白酶单独处理后,初始9 log cfu/m L的双歧杆菌黏附于HT-29细胞的数量从67个/50个细胞降低到65.4、42.5、57.6、50.7个/50个细胞;连续消化道逆境处理后为14.1个/50个细胞。研究的结果证明了长双歧杆菌LPL-1有较强的消化道逆境耐受力,有开发为益生菌制剂的潜力。  相似文献   

4.
对从内蒙古奶豆腐及新生儿肠道中分离的5株植物乳杆菌的抗氧化活性进行分析.将保存的5株植物乳杆菌用MRS液体培养基活化培养后,对其耐酸特性、耐胆盐特性、疏水性和抗氧化能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5株植物乳杆菌均具有一定的耐酸和耐胆盐特性,其中植物乳杆菌MGSHC4302能够耐受pH=2.0的酸性环境,植物乳杆菌CRFA4608、MGSHC4301和MGSHC4302能够耐受1.0%的胆盐:5株植物乳杆对二甲苯和三氯甲烷的疏水性明显好于LGG,表明这些菌株具有较好的黏附性.实验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CRFA4608和MGSHC4302对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高于对照菌株鼠李糖乳杆菌LGG,除植物乳杆菌MGSHC4303外其他4株茵对DPPH的清除能力均高于鼠李糖乳杆菌LGG或与之相近,而植物乳杆菌MGSHC4302、MGSHC4303具有较高的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综上所述,植物乳杆菌MGSHC4302可以作为今后开发具有益生性产品的潜在菌株.  相似文献   

5.
以5株乳酸菌为研究对象,分析菌株抗白色念珠菌活性和益生活性。筛选出对白色念珠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乳酸菌,并对其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通过体外模拟胃肠道环境耐受性试验,对碳氢化合物的疏水性和对Caco-2细胞黏附性试验,以及对7种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试验来评估乳酸菌的益生活性。结果表明,菌株AT14对白色念珠菌的抑制效果最明显,鉴定为植物乳杆菌。植物乳杆菌AT14可耐受8%NaCl、0.5%胆盐、0.5%苯酚和pH2.0的环境。植物乳杆菌AT14与5种碳氢化合物的疏水性均高于50%,对Caco-2细胞的黏附能力达65.0 cfu/cell。植物乳杆菌AT14对头孢噻肟、克林霉素和青霉素比较敏感,链霉素次之,对庆大霉素、氨苄青霉素和四环素存在一定抗性。  相似文献   

6.
通过测定六株人源益生菌的自凝集及疏水性能力,并以人结肠腺癌细胞系Caco-2和HT-29作为体外细胞黏附模型评价其黏附能力,最后探究生长阶段、菌体浓度和孵育时间对发酵乳杆菌CECT5716黏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嗜酸乳杆菌F-1的自凝集率最高,为69.92%;疏水性最强的是鼠李糖乳杆菌MP-108,达到90.10%;乳双歧杆菌AD011对Caco-2和HT-29的黏附性均为最强,分别为(42.80±0.68)、(47.01±0.20) CFU/cell;不同益生菌的自凝集能力、疏水性及黏附能力均存在菌株特异性,其自凝集能力、疏水性及黏附能力间无明显相关性。此外,发酵乳杆菌CECT5716黏附能力随菌体浓度增大而显著(p<0.05)增加,当菌体浓度达108 CFU/mL以上时黏附能力不再显著提高;随着共孵育的时间延长,其黏附能力也增强,在共孵育2 h后不再提升;且菌体生长稳定期时表现出的黏附能力最强,达到(3.61±0.20) CFU/cell。所考察的益生菌大部分都具有较强的潜在黏附能力,其中以乳双歧杆菌AD011最强。这些益生菌具有可在人体肠道定殖生长的潜在益生功能,在食品和药品等行业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从人母乳中分离乳酸菌。采用透明圈法从产后10~30 d的人母乳样品中筛选到一株产酸能力较强的乳酸菌。对筛选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及16S r DNA序列鉴定。结果发现,该菌株为革兰氏阳性,短杆状,无芽孢;生理生化特性符合鼠李糖乳杆菌的基本特征;16S r DNA序列及进化树分析进一步确认该菌株为鼠李糖乳杆菌,命名为鼠李糖乳杆菌Z5。在p H3.0的条件下模拟人工胃肠液共消化6 h后该菌存活率仍达90%以上,在0.15 g/L胆盐质量浓度培养6 h,菌株存活率为76.14%;抑菌实验发现,菌株培养液对沙门氏菌及大肠杆菌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菌圈直径达20 mm以上。细胞黏附实验发现,该菌株可有效黏附到Caco-2细胞表面,对Caco-2细胞的平均黏附数为7.54×105cfu/m L。从人母乳中获得了这株具有潜在益生性质的鼠李糖乳杆菌,为明确母乳中益生菌的功效及开发新型益生菌产品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实验材料。  相似文献   

8.
以分离自母乳婴儿源的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BF-1、植物乳杆菌BF-15、唾液乳杆菌BF-29、干酪乳杆菌BF-55为对象,研究这些菌株对体外模拟人工胃、肠液及胆盐的耐受性,对Caco-2细胞的黏附能力、安全性和对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探讨菌株的免疫调节活性。试验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BF-15对人工消化液和胆盐有较强的耐受性,对Caco-2细胞黏附能力[(7.10±0.30)CFU/cell]显著高于阳性对照菌株LGG[(3.90±0.30)CFU/cell](P<0.05);BF-15除对氨基糖苷类、糖肽类抗生素的固有耐药性外,对苯唑西林、头孢噻吩也有耐药性,无抗性质粒;BF-15和LGG的活性和热致死菌在一定的菌浓范围(1×10^6~10^7CFU/mL)均促进体外小鼠淋巴细胞增殖,表现出剂量依赖关系,同时活性菌株作用效果明显优于热致死菌株。在相同菌浓条件下,两株菌体外免疫调节能力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母乳婴儿源乳杆菌——植物乳杆菌BF-15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较高的黏附性和一定的免疫调节能力。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10 株不同来源的植物乳杆菌进行自聚集能力、表面疏水性以及体外黏附Caco-2细胞能力的测定,探究植物乳杆菌表面性质与黏附能力之间的关系,利用LiCl对植物乳杆菌进行处理,探究参与植物乳杆菌对细胞黏附过程的物质。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3-4对Caco-2细胞的黏附能力最强。所选的不同植物乳杆菌之间自聚集能力、表面疏水性以及对Caco-2细胞的黏附能力存在差异性;对细胞的黏附能力与表面疏水性存在着显著的相关性(P<0.05),因此,自聚集能力和疏水性可以作为筛选具有高黏附细胞能力的植物乳杆菌的参考指标。同时LiCl处理前后,植物乳杆菌自聚集能力和对细胞的黏附能力均有所下降,表明菌株表面蛋白类物质及其他大分子物质均参与自聚集和黏附过程。  相似文献   

10.
以鼠李糖乳杆菌LGG(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菌株为对照,将几株乳杆菌进行体外抗氧化能力的比较,以DPPH自由基、·OH及·O2-清除率为指标综合筛选出抗氧化能力较全面的鼠李糖乳杆菌B6,并比较不同培养基条件下其代谢产物的抗氧化能力;然后通过建立PC12细胞氧化损伤模型,测定益生菌代谢产物处理后丙二醛、活性氧的含量,探究鼠李糖乳杆菌B6代谢产物对细胞氧化应激的影响。结果表明,鼠李糖乳杆菌B6发酵MRS上清液的DPPH自由基、·OH以及·O2-清除率分别达到63.23%、99.38%和26.35%,都显著高于LGG。B6发酵脱脂乳得到的代谢产物与发酵MRS得到的代谢产物相比较,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OH清除率都有显著升高,两者·O2-清除率相当。在PC12细胞氧化损伤实验中B6发酵脱脂乳的代谢产物降低了PC12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提高了氧化应激状态下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供试菌株对脂多糖(LPS)诱导THP-1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的调节作用,筛选出具有潜在改善炎症反应的益生菌。方法:通过佛波酯(PMA)诱导THP-1成为成熟巨噬细胞,脂多糖(LPS)刺激成熟巨噬细胞产生炎症反应,评价益生菌对这种炎症反应的改善作用,并对具有改善炎症反应潜力的益生菌株进行胃肠道耐受能力、粘附能力、抑菌能力及抗生素敏感性评价。结果:植物乳杆菌SS-9、SD-H9、鼠李糖乳杆菌SD-L8及罗伊氏乳杆菌WX-94具有改善机体炎症反应的潜力,其中SS-9和SD-H9能显著降低炎症模型细胞IL-1β的分泌(P<0.05),WX-94和SS-9能显著降低炎症模型细胞的IL-6的分泌(P<0.05);同时四株菌均具有较高的胃肠道耐受能力、粘附能力,具有安全通过肠道的潜力;并可以不同程度地抑制致病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阴沟肠杆菌的生长,具有抑制肠道感染的潜力;抗生素敏感性研究表明,四株菌均未发现抗生素耐受的风险。结论:植物乳杆菌SS-9、SD-H9、鼠李糖乳杆菌SD-L8及罗伊氏乳杆菌WX-94均可作为具有潜在炎症调节能力的益生菌进行开发和应用。  相似文献   

12.
宿主口服益生菌的定性和局部检测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设计株水平特异性荧光原位杂交(FISH)探针来研究鼠李糖乳杆菌在宿主肠道中的定殖。根据鼠李糖乳杆菌Probio-M9和其它相关物种的基因组序列,分别设计了鼠李糖乳杆菌种水平特异性探针(Probe-16S)和鼠李糖杆菌Probio-M9菌株水平特异性探针(Probe-SP)。在使用15株鼠李糖乳杆菌菌株和15株其它益生菌验证这些特异性探针后,通过荧光原位杂交(FISH)验证鼠李糖乳杆菌Probio-M9菌株的特异性探针在体外和体内的适用性。结合荧光D-氨基酸(FDAA)探针,在大鼠的肠道中检测到鼠李糖乳杆菌Probio-M9的活细胞。本研究设计的FISH探针可从肠道菌群中特异性鉴定鼠李糖乳杆菌Probio-M9,该方法可与FDAA探针结合使用,以进一步探索该益生菌菌株在宿主肠道中的定位。  相似文献   

13.
类植物乳杆菌L-ZS9生物被膜态的黏附能力及形成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蕾  武瑞赟  李军  李平兰 《食品科学》2016,37(15):135-143
旨在探究生物被膜态类植物乳杆菌L-ZS9的黏附能力,并确定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因素。通过体外黏附实验,比较L-ZS9浮游与生物被膜两种状态下的黏附能力。结果表明,被膜态L-ZS9黏附率为浮游态的1.5 倍,且黏附相关基因fbb、ropN和rrf2均上调表达,显示了被膜态的黏附优势。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考察了培养时间、温度、营养物质、蛋白酶、群体感应自诱导信号分子(autoinducer-2,AI-2)对L-ZS9被膜形成的影响。结果显示,L-ZS9于37 ℃培养36 h被膜形成量最多,维持营养物质充足有利于被膜的形成,各营养物质在不同阶段发挥不同作用;低pH值和胆盐会破坏已经形成的生物被膜;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不仅抑制初始被膜的形成,且可以破坏成熟的被膜;体积分数0.5%的信号分子AI-2对被膜形成的促进作用最强,并可缓解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以16株乳杆菌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对病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鼠伤寒沙门氏菌及大肠杆菌的抑菌能力,黏附及干预病原菌黏附Caco-2细胞的作用,对酸及胆盐胁迫的抗逆性及对免疫细胞的调节活性。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KLDS 1.0328等乳杆菌的无细胞发酵上清液的抑菌圈直径均在15 mm以上。以鼠李糖乳杆菌LGG为对照,体外筛选出6株对Caco-2细胞体外黏附能力强或与之相当的菌株。基于竞争、排阻及置换试验,复筛出4株抑制病原菌和对Caco-2细胞黏附能力较强的乳杆菌,其中植物乳杆菌KLDS 1.0328竞争性抑制鼠伤寒沙门氏菌的抑制率为(72.52 ± 4.94)%。此外,证实植物乳杆菌KLDS 1.0328对酸及胆盐的耐受性较强,对免疫细胞活性有较好的调节作用,具有在食品工业开发、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15.
内蒙古奶豆腐中潜在益生性乳酸菌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辑  顾芸佳  马文慧  杨贞耐 《食品科学》2014,35(13):171-177
对从内蒙古奶豆腐中分离的16 株乳酸菌进行16S rDNA分子鉴定,其中9 株鉴定为乳酸片球菌、5 株为屎肠球菌、1 株为植物乳杆菌、1 株为鼠李糖乳杆菌。进一步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模拟人工胃液和胆盐耐受性、疏水性、体外降胆固醇和抗氧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M1-2和鼠李糖乳杆菌M6-1对模拟人工胃液有较高的耐受性;屎肠球菌M7-1、M8-1和M8-2具有较高的胆盐耐受性;植物乳杆菌M1-2和鼠李糖乳杆菌M6-1对甲苯和十六烷的疏水性显著高于其他菌株。体外功能性实验结果表明,屎肠球菌M1-1、植物乳杆菌M1-2、乳酸片球菌M1-3和M2-1的体外降胆固醇能力较高,胆固醇降解率均超过30%;鼠李糖乳杆菌M6-1对过氧化氢的耐受性、羟自由基(•OH)和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最高。综上所述,植物乳杆菌M1-2和鼠李糖乳杆菌M6-1具有较好的益生特性,可作为今后开发功能性产品的潜在益生菌株。  相似文献   

16.
从传统发酵牦牛发酵乳中分离出的2株高产胞外多糖乳酸菌,为了研究其在模拟消化道中耐受力,对2株乳酸菌(植物乳杆菌、干酪乳杆菌)分别在人工胃液、人工肠液、人工胆汁和高盐4个模拟人工胃肠道消化环境中进行培养,测其耐受力以及对Caco﹣2细胞的黏附能力。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在人工胃液中作用3 h的存活率随pH值的增大而增加。在pH4.5时,植物乳杆菌的存活率达到53.63%,干酪乳杆菌的存活率达到50.83%;在人工肠液中作用4h,植物乳杆菌的存活率达到了59.58%,干酪乳杆菌的存活率达到了51.42%;在胆盐环境中培养24 h后的植物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活菌数随牛胆盐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活菌数均保持在108cfu/m L以上;在高盐环境中培养24 h后的活菌数随盐质量浓度的增加而降低,活菌数均在108 cfu/mL以上;并且2株乳酸菌的黏附能力也很强,植物乳杆菌可以达到16.83%、干酪乳杆菌可以达到14.86%。结论:植物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均能通过胃进入肠道并保持活力,而且能在肠道很好地定植,为植物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作为益生菌应用在食品中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以5株乳源乳杆菌为研究对象,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LGG为阳性对照菌株,通过pH和胆盐耐受性试验、胃肠液耐受性试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抑菌活性试验、黏附Caco-2细胞试验、抗氧化活性试验考察5株菌的益生特性。结果表明,5株乳杆菌对环境胁迫均具有一定的抗逆性;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增李斯特菌具有一定的抑制能力,抑菌圈直径均分别>10 mm、>20 mm、>13 mm;其中鼠李糖乳杆菌260益生特性较优,黏附能力较强,黏附率为4.16%,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56.36%、羟自由基的清除能力23.09%、总抗氧化能力(T-AOC)为5.26 μmol/mL,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研究以分离得到的5株来源于一月龄婴儿的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与2株副干酪乳杆菌(Lactobacillus paracasei)作为实验菌,以鼠李糖乳杆菌GG(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LGG)作为对照菌株,通过耐酸实验、耐胆盐实验、疏水性实验、自动聚集能力测定和细胞黏附等实验对这些菌株的消化道耐受性进行评价。进一步选择在耐受性实验中综合评价效果最好的鼠李糖乳杆菌SW-02与肠道类器官进行共培养,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类器官形态、生长状况,计算出芽率,利用EdU染色评估类器官中细胞增殖情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增殖标志基因Ki67、肠道干细胞标志物Lgr5和紧密连接蛋白Zo-1的mRNA水平,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粘蛋白MUC2含量。结果证实:与其他菌株相比,鼠李糖乳杆菌SW-02有较强的耐酸性;SW-02、SW-03和SW-X的耐胆盐能力相对较强;LGG、SW-01、SW-02、SW-04和TX-02对二甲苯的疏水性高;对于自动聚集能力,SW-01最强,SW-02次之;对HT-29细胞的黏附性实验显示,菌株SW-01、SW-02和SW-03具有较高的黏附能力;将SW-02与类器官共培养时,SW-02显著(P<0.05)提高了类器官的出芽率和出芽个数,促进类器官的生长;与对照组相比,SW-02组类器官的Ki67、Lgr5和Zo-1的mRNA水平均显著增加,MUC2分泌量显著增加(P<0.05)。综上,鼠李糖乳杆菌SW-02具有较好的消化道耐受性和促进肠道类器官生长的能力,可以作为今后开发具有益生性产品的潜在菌株。  相似文献   

19.
以商业菌株鼠李糖乳杆菌LGG为对照,从实验室保藏的乳酸菌中筛选出具有良好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和胃肠道耐受能力的菌株。结果表明,36株乳酸菌中存在4株具有较高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的植物乳杆菌YDA11、OD1、OD2和YDB24,其抑制率分别为28.37%、30.26%、30.26%和33.18%,且抑制率均与对照菌株LGG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菌株OD1和OD2对α-淀粉酶的抑制率分别为30.84%和35.17%,显著高于对照菌株LGG(p 0.05)。在耐酸实验中,在pH2.5的环境中胁迫8 h后,菌株YDB24与菌株OD2耐酸能力较好,存活率分别为96.01%与96.83%;在耐胆盐实验中,菌株OD2的耐受能力最强,在0.3%胆盐环境中胁迫后存活率为94.81%,且菌株OD2在胃液和小肠液中存活率分别为94.22%和79.99%。植物乳杆菌OD2为具有良好胃肠道耐受能力的潜在降血糖菌株。  相似文献   

20.
通过体外益生特性和安全性评价试验,从4株植物乳杆菌中筛选出益生特性较好的益生菌菌株B14,并对B14的发酵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植物乳杆菌B14与其它菌株相比,其对二甲苯和十六烷的疏水率达到80%以上,自聚集能力超过85%,共聚集能力超过75%,表现出更好的益生特性,同时,B14对Caco-2细胞的黏附能力达到30.756%,且初步判定为安全菌株。将植物乳杆菌B14作为辅助发酵剂添加在发酵乳中,24 h内发酵乳的黏度、滴定酸均得到了一定的提高。表明植物乳杆菌B14具有作为发酵乳益生菌辅助发酵剂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