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徐玉萍  徐文 《中国药事》2022,36(6):603-610
目的:研究我国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并分析影响技术创新效率的原因,提出相对应的改进措施。方法:选用两阶段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方法将技术创新过程分为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2个阶段,测算我国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效率值。结果:我国医药制造业全国平均综合效率值以及四大经济区域的综合效率值在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阶段均未达到DEA有效状态,综合效率的提升主要受纯技术效率的影响,其次技术研发和技术转化阶段中全国仅有少数省份达到了DEA有效状态,资源存在投入冗余和不足的现象。结论:医药制造业应注重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同时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省份的实际情况,合理规划技术创新过程中资源的投入规模和投入方向,有效提升行业技术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2.
曹阳  陈慧美 《中国药房》2014,(17):1543-1547
目的:探索我国医药上市公司技术创新的合理路径。方法:基于医药上市公司2008-2012年的财务数据,综合分析科技人员数量及占从业人员比例、技术升级资金投入、技术引进资金投入、技术研发资金投入等7项投入指标和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与增长比例2项产出指标。将有技术创新活动的医药上市公司分为只开展技术升级活动(模式一),同时开展技术升级和技术研发活动(模式二),同时开展技术升级和技术引进活动(模式三),同时开展技术引进、升级和研发3种创新活动(模式四)这4种创新模式,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计算并对比4种模式下医药上市公司的总体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从而总结出合理的创新发展路径。结果: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的技术创新效率整体呈曲线上升的态势,但多由规模效率带动,纯技术效率还处于较低水平,大部分企业存在创新投入冗余和经济产出不足的情况。对比4种模式下的企业创新效率指标,纯技术效率以模式四最高,模式一略高于模式二、三;模式三的规模效率远高于其他3种模式;总体技术效率最高的为模式三,其次为模式四;模式四在有专利申请的情况下,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效率指标均优于没有专利申请的情况。结论:以技术升级为基础,规模扩大后逐步进行技术引进,再结合引进的技术进一步开展自主研发,并在整个创新投入过程中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医药上市公司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最优路径;这有利于改善投入冗余或产出不足的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效率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曹阳  周晓夏 《中国药房》2016,(4):433-437
目的:探寻我国医药制造业在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两个阶段的创新效率提升途径。方法:采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对我国2001-2013年28个省(区、市)医药制造业的投入与产出数据进行测算,得出两个阶段的创新效率,并依据两个阶段的整体效率均值将28个省(区、市)医药制造业划分为4类作进一步分析。结果与结论: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开发阶段的创新效率均值为0.626 2,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效率均值为0.567 8,说明两个阶段的创新效率水平均不高,且成果转化阶段的创新效率落后于技术开发阶段。2013年,成果转化阶段创新效率的变异系数(0.274 2)高于技术开发阶段(0.194 5),表明各省(区、市)医药制造业成果转化阶段创新效率差异程度高于技术开发阶段。两个阶段创新效率水平都高的地区均处东部沿海以及经济发达区域,自然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体现出较高的技术开发阶段效率,说明地区本身的经济水平或资源优势为医药制造业创新效率提升创造了条件。建议进一步加强制药企业与医药科研机构的科研成果信息交流,并重点发展西部地区的民族医药和中药。  相似文献   

4.
杨舒杰  袁红梅  刘皓 《中国药房》2011,(21):1921-1923
目的:研究技术进步对我国医药制造业经济增长的贡献。方法:选取1995-2008年的相关统计数据,采用C-D生产函数计算资本、劳动对产出的弹性,然后采用索洛增长速度方程测算出技术进步对医药制造业增长的贡献及贡献率。结果与结论:1996-2008年间推动医药制造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技术进步,贡献率为55.75%,其次是资本和劳动的投入,分别是35.16%、9.09%。相比国外医药制造业(大于90%)而言,我国医药制造业的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建议有效实施技术进步战略,实现医药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确保资源投入实现有效的产出。方法: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在合理选取测度指标的基础上,选取1999-2008年我国主要省(区、市)医药制造业数据进行了技术创新效率的实证研究,并探究了其时间演变趋势及演变的政策影响因素。结果:我国河北、河南、湖北等部分中、东部省(区、市)技术创新效率低,平均水平不足0.6;东、中、西部主要省(区、市)的纯技术效率平均都在0.7以上,而普遍都低于规模效率;整体看10年间技术创新效率没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且具有很大的波动性。结论:我国主要省(区、市)技术创新效率存在差异,且总体趋势受政策的影响较大。国家应当借鉴国内、外经验制定并不断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以促进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提高。  相似文献   

6.
郭冬梅  王英 《中国药房》2013,(25):2305-2307
目的:为定量评价我国医药制造业及其主要子行业的集聚水平提供参考。方法:以省区作为医药制造业集聚的评价层次,基于空间基尼系数,通过引入赫芬达尔指数(H指数),考虑产业组织的差异情况,提出了产业集聚指数(EG指数);然后以工业总产值数据作为基准,采用EG指数对2003-2010年我国医药制造业及其2006-2010年主要子行业的产业集聚度进行量化评价。结果与结论:我国医药制造业总体及化学制药行业为低集聚度产业(H指数均<<1000,EG指数均<0.02),中药制药与生物制药行业为中等集聚度产业(H指数均<<1000,0.02≤EG指数≤0.05)。统计期内我国医药制造业和主要子行业的H指数均逐年减小;2003年EG指数值最高,总体趋势为逐渐减小,在2010年达到最小值,说明医药制造业的竞争更趋激烈,市场越来越分散。2006-2010年,中药制药的EG指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生物制药的EG指数下降较为明显,且变动幅度较大;化学制药的EG指数与医药制药业总体的变动趋势相似,有波动性上升,但近2年下降趋势明显。综合来看,我国医药制造业集聚水平不高。  相似文献   

7.
本文旨在明确我国医药制造业不同子行业合作创新资金投入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为提升我国医药制造业不同子行业合作创新资金投入水平提供参考。基于2009—2019年我国医药制造业不同子行业相关指标数据,使用因子分析方法实证分析所归纳因素对其合作创新资金投入的影响。研发资金内部投入、科技活动人员投入、新产品开发投入、盈利水平、有效发明专利和政府资助对我国医药制造业不同子行业合作创新资金投入均为正向影响,这种促进作用体现为生物药品制造业>化学药品制造业>中成药制造业;而企业开放度对我国医药制造业不同子行业合作创新资金投入均为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00-2010年全国23个省市医药产业相关数据,运用Malmquist指数动态测算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因素,并通过面板数据计量模型从企业创新资源、行业市场结构和国家制度3个方面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以此来提高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9.
《中国药房》2020,(6):641-646
目的:为推动我国医药制造业区域间创新合作,构建更加完善、紧密的医药创新合作网络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我国医药制造业专利合作数据,提取2016年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之间跨区域合作的主要专利数据;查阅文献,对可能影响我国医药制造业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影响因素提出若干假设;以省际研发合作强度为因变量,上述影响因素为自变量,运用二次指派程序分析方法构建模型,并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区域间生产总值差异、地理距离、经济距离、技术距离及合作区域中是否有北京或上海参与等均对医药制造业跨区域创新合作产生影响。区域间生产总值差异大,合作可能性更高;以北京、上海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能够显著促进合作的产生;地理距离、经济距离对医药制造业跨区域创新合作均具有负向作用,而技术距离则具有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中国药房》2015,(34):4753-4756
目的:了解我国医药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探讨提升其盈利能力的基本路径。方法:选取我国医药行业与其他制造业上市公司2007-2013年的财务数据,根据杜邦分析法从权益净利率(ROE)、销售净利润率(PM)、资产周转率(ATO)和权益乘数(EM)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结论:2007-2013年,我国医药行业上市公司的ROE、PM均值均高于其他制造业(10.00%vs.6.40%、11.50%vs.6.49%);ATO、EM均值均低于其他制造业(0.65 vs.0.73、1.90 vs.2.19),二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我国医药上市公司核心盈利能力和产品获利能力优于其他制造业,但资产营运效率和财务杠杆运用能力不足。这主要是由于医药上市公司具有明显的毛利率优势(42.87%vs.22.07%),但更高的销售费用率(18.24%vs.5.61%)和流动资产使用效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这一优势。我国医药上市公司要进一步优化盈利能力,除了在产品创新方面继续努力外,还应注重节约流通成本和提高资产营运能力,尤其是提升流动资产的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我国部分前百强上市制药企业的创新效率,为制药企业发展创新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参考工业和信息化部2011年医药工业企业排序选取我国21家制药企业,对其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效率进行分析。结果:中国制药企业创新活动DEA效率均值均较高,综合效率均值为0.811、技术效率均值为0.890、规模效率均值为0.894,个别企业差异显著;13家综合效率有效(θ=1.000),均处于规模报酬最佳状态。结论:我国制药企业创新效率平均水平良好,但大部分制药企业需改善资源配置,尤其是研发投入有待提高,规模报酬尚未达到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找出影响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方法: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将我国医药制造业的技术创新能力看作为一个灰色系统。从《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00-2012年)》中选取相关数据,以拥有发明专利数作为该系统的特征指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出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医药科技活动中的政府经费筹集情况、医药科技活动中的企业经费筹集情况、医药制造业研发人员数、医药制造业科研机构数这5个因素相对于系统特征指标的灰色关联度。结果:上述5个因素的关联度分别为:0.8942、0.8706、0.7330、0.8276和0.8877。结论:影响我国医药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关键因素是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  相似文献   

13.
许晶  李野  侯福平 《中国药房》2011,(37):3463-3465
目的:促进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生产效率提高。方法: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对辽宁省与上海、河南、山东等其他9个省市的生物医药产业生产效率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与结论:辽宁省生物医药产业的技术效率较低,相比上海、河南、山东仍有一定差距,且其处于规模收益递增状态。因此,辽宁省需进一步大力发展生物技术,进而提高技术效率,并且产业规模也需要扩大。  相似文献   

14.
陈乃用  张化尧 《中国药房》2013,(17):1537-1539
目的:为制药企业选择技术创新战略提供参考。方法:以技术创新理论为基础,运用跨案例研究方法,对华东A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B股份有限公司在国际合作的技术战略、合作和避专利工艺方面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在国际合作方面,A公司主要是采取建立合资公司的方式,B公司则是与跨国公司(MNE)形成战略联盟合作共同开发新药。后者从与MNE的竞争到合作开发,从模仿创新到自主创新,取得了避专利工艺和首仿药的成功。建议中国制药企业应以自身的技术实力为基础,通过国际合作提升自身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我院门诊药房的药物咨询情况,提升门诊药房的药学服务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12年12月至2014年4月药物咨询室的咨询记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咨询者年龄以50岁以上为主,占44.80%;咨询者以患者及其家属居多,占90.90%;咨询的内容广泛,以用法与用量为主(占50.50%),其次为不良反应(占11.75%);咨询的药物类型主要有循环系统用药(占23.70%),其次为抗感染用药(占22.90%)以及皮肤科用药(占21.60%)。结论:开展门诊用药咨询服务,有助于提高药学监护水平,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6.
我国医药产业成长因素实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邹鲜红  罗承友 《中国药房》2008,19(34):2647-2649
目的:探求影响我国医药产业成长的主要因素,为政府管理机构、医药企业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方法:应用文献研究和回归建模从医药产业技术创新和生产要素投入两个角度展开实证研究。结果与结论:技术创新对我国医药产业成长影响显著,生产要素的投入对我国医药产业成长有很强的正向作用,而其中资本对医药产业的作用更加明显。为保障医药产业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建议创新过程中应注意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
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制药业技术创新效率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琳 《上海医药》2011,32(7):347-351
应用1996-2009年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制药业技术创新效率,并对此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该地区制药业技术创新的三种不同模式。通过收敛性分析得出,东部沿海地区制药业技术创新效率差异呈现扩大趋势。建议企业在加大投入的同时,多注重技术创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投入方向。政府应该加强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引导企业合理地进行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8.
702篇论文质量的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收到的药学类稿件的质量,分析主要的退稿原因,为即将投稿的作者提供参考。方法:利用Excel表归纳《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2008-2009年收到的药学论文录用和退稿情况,分析退稿论文的主要类型及其退稿原因。结果:《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杂志2008-2009年退稿论文共424篇,退稿率为60.40%。退稿论文的主要类型为综述(19.10%),其次为实验研究类、用药分析类、病例报道类、临床评价类论文等;主要的退稿原因为实用性差(占29.48%),即重复性研究、讨论肤浅、文献陈旧、无新观点等;其次为科学性差(占22.88%),即设计不合理、方法有误、数据不可信等,包括病例adr判定不成立等。结论:应加强临床药学类论文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