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建立结核杆菌(Mtb)感染单核细胞THP-1细胞系模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人γδT细胞对Mtb感染THP-1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并观察IL-15对人γδT细胞杀伤Mtb感染THP-1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的影响。方法 Mtb以10∶1的比例感染佛波醇酯(PMA)分化的THP-1细胞,建立Mtb感染细胞模型。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用Mtb耐热性低分子多肽类抗原刺激优势扩增γδT细胞,作为效应细胞用于细胞毒活性实验。用羧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FSE)标记Mtb感染THP-1细胞,作为靶细胞。效应细胞和靶细胞以不同比例孵育4 h,用碘化丙啶(PI)染色后在流式细胞仪上检测,CSFE和PI双阳性细胞为被杀伤靶细胞。IL-15作用于γδT细胞24 h后,再检测γδT细胞对Mtb感染THP-1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结果人γδT细胞与Mtb感染THP-1细胞以1∶1至50∶1的比例作用4 h后,人γδT细胞对结核杆菌感染的THP-1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从22.5%增加至80.7%;而γδT细胞与未感染Mtb的THP-1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为16.1%至47.2%。IL-15作用γδT细胞后的细胞毒活性(64.06%)与对照组(46.81%)相比明显增加(P0.05)。结论人γδT细胞对Mtb感染THP-1细胞的杀伤活性明显高于对未感染Mtb的THP-1细胞的作用,杀伤活性随效靶比的增加而增加。IL-15可以增强人γδT细胞对Mtb感染巨噬细胞的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p38MAPK在Bip蛋白介导的体外轻度热应激大鼠巨噬细胞功能改变中的信号作用.方法: p38MAPK抑制剂预处理大鼠脾脏巨噬细胞,将细胞置于41℃恒温箱中,使细胞轻度热应激,1 h后恢复到37℃(抑制组),以未应激(对照组)和41℃热应激1 h后60 min巨噬细胞(应激组)为对照,分别检测3组巨噬细胞吞噬、杀伤、趋化功能,同时检测p38MAPK蛋白和Bip蛋白的表达.结果: p38MAPK抑制剂预处理大鼠脾脏巨噬细胞,与应激组比较,轻度热应激后巨噬细胞吞噬、趋化和杀伤活性明显降低(0.17±0.01 vs 0.74±0.03,33.32±3.55 vs 82.07±5.17,24.20%±2.39% vs 60.80%±4.02%,均P<0.01);应激组p38MAPK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38MAPK抑制剂预处理后,抑制组p38 MAPK蛋白表达受到抑制,与应激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38/β-actin: 2.863±0.794 vs 4.752±1.386,P<0.01);Bip蛋白的表达(Bip/β-act in)也因p38MAPK抑制剂预处理而由应激组的1.270±0.535降至抑制组的1.028±1.061( P<0.05).结论: p38MAPK抑制剂可显著抑制轻度热应激大鼠巨噬细胞吞噬、趋化和杀伤功能以及p38MAPK和Bip蛋白的表达.  相似文献   

3.
IL-24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寻求增强CIK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的有效方法.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中提取出单个核细胞,第1天加入IFN-γ,第2天加入IL-1,CD3 mAb,IL-2诱导CIK细胞,另一组与IL-1.CD3 mAb,IL-2同时加入IL-24.杀伤分为4组:未加IL-24培养组、单独IL-24杀伤组、加IL-24培养组、未加IL-24的CIK细胞培养组在杀伤时加入IL-24.细胞计数法测定细胞的增殖、MTT法测定细胞杀伤活性和流式细胞术分析细胞表型.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CI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和肿瘤细胞的改变.结果:未加IL-24培养组CIK细胞增殖高于加IL-24培养组,两者比较有明显差异(126.34±2.14 vs 108.87±1.29,P<0.05).加IL-24培养组细胞各个效靶比杀伤活性均达到90%以上,明显高于其他各组(效靶比为10:1时95.58%±2.21% vs 27.31%±2.69%,8.74%±2.41%,38.65%±21.30%,P<0.05;效靶比为20:1时91.97%±4.21% vs 34.27%±0.85%,11.54%±2.78%,48.32%±11.72%,P<0.05;效靶比为40:1时91.84%±9.28% vs 50.67%±1.30%,23.73%±11.07%,52.89%±12.26%,P<0.05).不同时间加IL-24培养组各个细胞表型与未加IL-24培养组相比没有差别.透射电镜下观察加IL-24培养组凋亡和坏死肿瘤细胞比未加IL-24培养组明显增多.结论:CIK细胞诱导过程中加入IL-24能明显增强其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大黄牡丹汤含药血清对小鼠骨髓源巨噬细胞(Mφ)吞噬活性和Toll样受体(TLRs)表达的影响。方法常规制备大黄牡丹汤水煎剂,分大、中、小剂量灌胃干预清洁级SD大鼠,收集含药血清。采集小鼠骨髓细胞经M-CSF诱导培养Mφ,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纯度。在96孔板中,用含药血清干预骨髓源Mφ一定时间后,中性红法检测Mφ吞噬活性;RT-PCR法检测TLR-1~5 mRNA的表达。结果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诱导培养小鼠骨髓源Mφ纯度超过90%。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各剂量给药组含药血清干预Mφ的吞噬功能明显增强(P<0.05或P<0.01);大剂量给药组含药血清干预Mφ的TLR-3、各剂量给药组含药血清干预Mφ的TLR-4和TLR-5的mRNA表达量明显增强(P<0.05或P<0.01),大、小剂量给药组含药血清干预Mφ的TLR-1、各剂量给药组含药血清干预Mφ的TLR-2、小剂量给药组含药血清干预Mφ的TLR-3的mRNA表达量明显减弱(P<0.01)。结论一定浓度大黄牡丹汤含药血清对Mφ吞噬功能和TLRs的表达具有明显调节效应,这可能是该方临床抗炎作用的部分机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唑来膦酸对人末梢血γδT细胞杀伤SGC-7901作用的影响.方法: 异戊烯焦磷酸法体外扩增人外周血γδT细胞, 用不同浓度的唑来膦酸诱导γδT细胞和SGC-7901细胞株24 h, MTT法检测唑来膦酸对这两种细胞生长抑制率的影响和LDH法检测γδT细胞的杀伤活性, 流式细胞术检测诱导前后的γδT细胞和SGC-7901的凋亡率.结果: γδT细胞培养10 d时从扩增前4.21%增加到70.35%, CD44达94.0%. 唑来膦酸各浓度对SGC-7901细胞株的抑制率均明显高于γδT细胞, 当唑来膦酸的浓度在5-25 mmol/L时γδT细胞负抑制率呈剂量依赖关系, 且γδT细胞的杀伤活性也逐渐增强, 且于25 mmol/L时杀伤活性最强, 唑来膦酸诱导γ δT细胞和SGC-7901细胞株24 h, γδT细胞凋亡率明显低于SGC-7901(3.57% vs 56.70%, P<0.05).结论: 唑来膦酸在临床常规使用浓度下, 能够促进γδT细胞的增殖, 同时能够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且能够增强γδT细胞的杀伤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用抗人γδT细胞受体(TCR)联合白细胞介素(IL)-2及唑来膦酸联合IL-2体外诱导生成的γδT细胞对肺癌细胞A549的杀伤作用。方法分别用抗人TCRγ/δ联合IL-2及唑来膦酸联合IL-2体外诱导γδT细胞生成并鉴定,并在体外分别与A549细胞共同培养,分别检测两种培养方法诱导的γδT细胞对A549的杀伤作用。结果抗人γδTCR联合IL-2及唑来膦酸联合IL-2诱导的γδT细胞表达率分别为62.1%和61.5%,在γδT细胞与A549比例为50∶1时,杀伤率分别为82.47%和81.09%。两者无论从表达率还是杀伤率比较都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抗人γδTCR联合IL-2及唑来膦酸联合IL-2诱导的γδT细胞表达率和对肺癌的杀伤率没有明显差异,两种方法都可以用于γδT细胞的体外培养、扩增。  相似文献   

7.
人末梢血γδT细胞对消化系统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人末梢血扩增的γδT细胞对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方法用含IPP和IL-2的RPMI 1640培养基扩增人外周血γδT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10 d的γδT细胞的纯度.用扩增后的γδT细胞与人胃癌细胞株、胰腺癌细胞株和肝癌细胞株按不同效靶比例孵育后进行细胞毒活性测定.结果人末梢血单个核细胞经过培养扩增10 d时γδT细胞迅速从4.21%扩增到70.35%.培养10 d时贴壁生长的γδT细胞对人胃癌细胞株、胰腺癌细胞株和肝癌细胞株均有较强的杀伤活性,在效靶比例为40∶1时细胞毒活性分别为61%、50%和59%,高于悬浮生长的γδT(分别为50%、37%和37%)和CIK(分别为45%、34%和40%)细胞毒活性.结论人末梢血扩增的γδT细胞对消化系统常见的肿瘤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贴壁生长的γδ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强于悬浮生长的γδT细胞和CIK细胞.γδT细胞将是肿瘤细胞免疫治疗中又一类重要的免疫效应细胞.  相似文献   

8.
人末梢血γδT细胞对消化系统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目的:探讨人末梢血扩增的γδT细胞对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细胞株的杀伤作用.方法:用含IPP和IL-2的RPMI 1640培养基扩增人外周血γδT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培养10d的γδT细胞的纯度.用扩增后的γδT细胞与人胃癌细胞株、胰腺癌细胞株和肝癌细胞株按不同效靶比例孵育后进行细胞毒活性测定.结果:人末梢血单个核细胞经过培养扩增10 d时γδT细胞迅速从4.21%扩增到70.35%.培养10 d时贴壁生长的γδT细胞对人胃癌细胞株、胰腺癌细胞株和肝癌细胞株均有较强的杀伤活性,在效靶比例为40:1时细胞毒活性分剐为61%、50%和59%,高于悬浮生长的γδT(分别为50%、37%和37%)和CIK(分别为45%、34%和40%)细胞毒活性.结论:人末梢血扩增的γδT细胞对消化系统常见的肿瘤细胞有较强的杀伤作用,贴壁生长的γδ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强于悬浮生长的γδT细胞和CIK细胞.γδT细胞将是肿瘤细胞免疫治疗中又一类重要的免疫效应细胞.  相似文献   

9.
《肝脏》2017,(9)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对人外周血γδT细胞体外增殖及该细胞对肝癌细胞SMMC-7721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放入含有IL-2、帕米膦酸的RPMI 1640培养基进行培养并诱导γδT细胞,实验组给予白藜芦醇共同培养,对照组不加药物,在此基础上,两组均加入肝癌细胞SMMC-7721作为靶细胞,继续培养。在培养第10天后,用台盼蓝染色计数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γδT细胞的纯度及其颗粒酶B和CD107a、穿孔素的表达;用CCK-8试剂盒检测γδT细胞对肝癌细胞SMMC-7721的体外杀伤效应。结果两组γδT细胞纯度均达到70%以上,实验组γδT细胞较对照组纯度显著更高(P0.01);且实验组γδT细胞扩增倍数,穿孔素、CD107a和颗粒酶B的表达及对肝癌细胞SMMC-7721的杀伤效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白藜芦醇能促进γδT细胞增殖,并可能通过上调颗粒酶B和穿孔素的表达增强其对肝癌细胞SMMC-7721的杀伤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脂多糖刺激大鼠肺泡巨噬细胞株NR8383细胞Toll样受体4(TLR4)、髓样分化蛋白-2(MD-2)mRNA表达和炎性因子分泌的影响,以及MD-2小干扰RNA(MD-2 siRNA)对脂多糖刺激下NR8383细胞炎性因子分泌的作用.方法 体外培养NR8383细胞,以不同浓度脂多糖(0.01~10 mg/L)刺激2 h,以1 mg/L脂多糖刺激2~24 h.运用脂质体Lipofectamine 2000将MD-2siRNA转染至细胞.半定量RT-PCR方法检测细胞TLR4和MD-2 mRNA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6和IL-1β的含量.统计学处理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独立样本t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对照组NR8383细胞TLR4和MD-2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52±0.05和0.44±0.09,0.01 mg/L浓度脂多糖刺激前后表达量无明显改变,0.1 mg/L浓度时表达增加,随脂多糖浓度的升高表达量进一步增加,10 mg/L刺激后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2±0.06和0.65±0.10(F=17.26、6.04,P<0.01);TNF-αIL-6和IL-1β含量具有类似改变趋势,对照组分别为(25.8±3.4)ng/L、(62.4±4.7)ng/L和(31.6±1.7)ng/L;在10 mg/L脂多糖刺激下分别增加至(58.9±5.3)ng/L、(96.5±3.9)ng/L和(55.4±5.4)ng/L(F=29.55、54.47、31.45,P<0.01).在1 mr/L脂多糖刺激下,TLR4和MD-2 mRNA的表达量在2 h后明显增加,6 h达高峰,8 h开始回落,至24 h时仍高于基础值(F=5.28、4.11,P<0.01);TNF-α、IL-6和IL-1β含量具有类似变化(F=10.64、11.23、17.58,P<0.01),其中TNF-α和IL-1β含量在6 h达高峰,持续至8 h,IL-6含量在8 h达高峰,持续至12 h.TLR4和MD-2 mRNA表达呈正相关(r=0.513,P<0.01).MD-2 siRNA对NR8383细胞MD-2基因的干扰效率为67%,在脂多糖刺激下干扰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TNF-α、IL-1β和IL-6水平未见明显升高.结论 高浓度脂多糖可较长时间上调大鼠肺泡巨噬细胞株NR8383细胞TLR4和MD-2基因的表达,并促进TNF-α、IL-6和IL-1β的分泌.MD-2 siRNA可抑制脂多糖刺激下NR8383细胞分泌TNF-α、IL-1 β和IL-6.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IL-21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发生过程中的免疫病理作用.方法:采集21例AIH患者和25例健康成人外周血样本, 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PBMC表面IL-21R的表达. 培养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PBMC),使用IL-21和抗CD3单抗刺激, 使用ELISA检测上清液中TNF-α、IFN-γ和IL-2水平.结果:AIH患者外周血中CD4+、CD8+ T细胞表达IL-21R水平比健康对照者显著升高(7.66%±2.37% vs 3.12%±0.76%, 9.42%±2.48% vs4.02%±0.89%, 均P<0.05). 体外培养PBMC,发现IL-21可显著诱导AIH患者PBMC分泌高水平的TNF-α、IFN-γ和IL-2( P<0.05).结论:AIH患者外周血T细胞表达IL-21R水平明显升高, 并诱导T细胞分泌高水平的促炎症介质, 提示IL-21参与了肝脏自身免疫损伤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同种同型小鼠原位气管移植模型,模拟并观察肺移植手术早期移植气管的病理学改变和固有γδT细胞的动态变化。方法:雄性C57BL/6小鼠(n=45),随机分为对照组(n=15)和实验组(n=30),各组又随机分为1天、3天、5天三个亚组。对实验组小鼠建立原位气管移植模型,术后第1,3,5天对两组小鼠行肺功能检查、肺泡灌洗液行总细胞计数及分类、移植气管组织病理学检查,使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气管引流淋巴结中γδT细胞的比例,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移植气管组织中IL-17A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术后第3,5天的肺总阻力明显增高(P<0.05);实验组肺泡灌洗液中总细胞计数均显著增加(P<0.05),且以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为主;实验组术后气管黏膜下层水肿;实验组术后第1,3天小鼠气管引流淋巴结中γδT细胞占CD3+T细胞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1天:(2.66±0.19)vs.(1.82±0.13)%;3天:(2.33±0.07)vs.(1.82±0.16)%];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中所有亚组IL-17A mRNA的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同种同型小鼠气管移植手术创伤,可激活γδT细胞等固有免疫细胞,其中γδT细胞可能通过分泌IL-17A进一步募集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加剧移植术后的炎性反应,导致移植气管黏膜下层水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信号通路抑制剂PD98059对体外培养人γδT细胞增殖和杀伤功能的影响。方法从健康人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加入到含有唑来膦酸和白细胞介素2的RPMI 1640完全培养基中诱导培养获得γδT细胞。用ERK1/2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阻断γδT细胞ERK1/2信号通路后,用细胞计数仪测定γδT细胞增殖和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测定杀伤能力;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T细胞颗粒酶B和穿孔素的表达。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培养10 d后的γδT细胞纯度达到(87.94±2.36)%。PD98059作用后的γδT细胞数低于对照组[(6.74±0.36)×105/ml vs(9.42±0.31)×105/ml],而PD98059作用后γδT细胞颗粒酶B阳性表达率[(48.89±1.31)%vs(41.58±1.58)%]、穿孔素阳性表达率[(65.92±3.29)%vs(33.49±2.83)%]、对肝癌Hep G2细胞的杀伤率[(69.28±4.96)%vs(48.34±3.01)%]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12.708、7.582、15.478、11.201,P值均0.001)。结论 ERK1/2特异性抑制剂PD98059阻断ERK1/2信号通路能抑制γδT细胞的增殖,但能增强γδT细胞的体外杀伤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两株小鼠来源的巨噬细胞株RAW264.7和Ana-1经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后在形态及细胞因子表达等方面的差异.方法 MTT法检测小同终浓度(0.1 mg/L、1 mg/L、10 mg/L、100 mg/L)LPS作用后两株细胞增殖活力,确定最佳作用浓度.选择1 mg/L LPS刺激RAW264.7和Ana-1细胞,ELISA法分别于0 h、4 h、8 h、12 h、24 h检测两株细胞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IL-6和IL-10的表达量.结果 LPS终浓度为1 mg/L时两株细胞存活率分别为(162.05±28.14)%、(159.92±20.43)%,显著大于同细胞其他浓度组别(P<0.01);1 mg/L LPS刺激后,两株细胞各细胞因子表达均为随时间呈先增多后减少趋势,峰值出现时间RAW264.7细胞早于Ana-1细胞.TNF-α的表达4 h时RAW264.7细胞高于Ana-1(P<0.01),8 h、12 h时低于后者(P<0.05);IL-1β的表达各时间点比较RAW264.7均高于Ana-1(P<0.05);IL-6的表达各时间点比较RAW264.7均低于Ana-1(P<0.05);IL-10的表达于刺激后4 h,RAW264.7细胞高于Ana-1细胞(P<0.05).结论 当LPS浓度为1 mg/L时,Ana-1与RAW264.7细胞存活率均最强;经LPS刺激后,RAW264.7细胞TNF-α、IL-6、IL-1β、IL-10表达高峰早于Ana-1细胞,各细胞因子表达量各有侧重.研究者进行炎症相关实验时对Ana-1和RAW264.7的选择需考虑两者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5.
背景:巨噬细胞表型和功能改变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研究发现不同种类脂肪酸在NAFLD中发挥不同作用。目的:探讨不同种类脂肪酸对巨噬细胞M1/M2极化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分别以脂多糖(LPS)、白细胞介素-4(IL-4)、饱和脂肪酸[棕榈酸(PA)]、多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LPS/IL-4联合PA/DHA处理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细胞株,同时设立阴性对照组。采用real-time PCR检测M1型巨噬细胞极化基因[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2(i NOS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M2型巨噬细胞极化基因[精氨酸酶1(ARG1)、甘露糖受体C2(MRC2)]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和磷酸化核因子-κBp65(p NF-κBp65)表达。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比较,LPS组i NOS2、TNF-α表达显著升高(P<0.01;P<0.05),IL-4组ARG1、MRC2表达显著升高(P<0.01;P<0.05),PA组i NOS2、TNF-α、ARG1表达显著升高(P<0.05;P<0.01;P<0.05),DHA组i NOS2表达显著降低(P<0.01)。LPS+PA组和IL-4+PA组可进一步影响TNF-α、ARG1表达,但与LPS组、IL-4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PS组比较,LPS+DHA组i NOS2、TNF-α表达显著降低(P<0.05;P<0.05);与IL-4组比较,IL-4+DHA组ARG1表达显著降低(P<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A组、DHA组PPARγ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A组p NF-κBp65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结论:饱和脂肪酸能诱导巨噬细胞M1/M2混合型极化,而多不饱和脂肪酸则抑制巨噬细胞M1型极化。不同种类脂肪酸可能通过PPARγ/NF-κB相关信号通路参与巨噬细胞M1/M2极化的转化。  相似文献   

16.
RAW264.7细胞M1/M2亚型的诱导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诱导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分化为M1/M2亚型,并分别根据其标志物的表达情况进行鉴定。方法干预前一天以105个/ml密度铺好细胞,用不同浓度的IFN-γ+LPS干预,刺激分化为M1亚型;用不同浓度IL-4干预,刺激分化为M2亚型。分别于干预后12h提取细胞的总RNA。用realtime PCR方法对M1/M2亚型的标志物iNOS,CD86/MR(CD206),I型精氨酸酶(ArginaseI,Arg-I)进行mRNA水平表达量的鉴定,最终选择最合适的刺激浓度进行后续试验。结果 (1).不同浓度干预试剂刺激12h后,大剂量干预组RAW264.7的细胞状态差,死亡细胞数多,中小剂量组细胞状态良好,完全贴壁,但细胞的形态发生改变;(2).2.5ng/ml IFN-γ+200ng/ml LPS共同作用12h后,RAW264.7的iNOS和CD86表达量最高,较基础水平有明显差异;(3).10ng/ml IL-4作用12h后,RAW264.7的MR(CD206)和ArgI的表达量最高,较基础水平有明显差异。结论用适当浓度的IFN-γ+LPS/IL-4刺激RAW264.7细胞12h,可使其分化为M1/M2亚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不同表型M1、M2对胃癌细胞MGC-803侵袭与迁移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PMA诱导人淋巴瘤细胞U937向巨噬细胞分化,并用脂多糖(LPS)和细胞因子白介素4(IL-4)分别激活为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因子验证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诱导成功,用ELISA检测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中IL-10和IL-12p70分泌情况;划痕实验说明MGC-803具有侵袭、迁移作用,将不同表型的巨噬细胞和MGC-803细胞共培养,检测M1型和M2型巨噬细胞对MGC-803细胞的影响。结果 M1型巨噬细胞IL-12p70水平高、IL-10水平低,M2型巨噬细胞IL-12p70水平低、IL-10水平高,Mφ型巨噬细胞介于两者之间,更倾向于M2型巨噬细胞; M1型巨噬细胞对MGC-803细胞有抑制作用,M2、Mφ型巨噬细胞对MGC-803细胞有促进作用。结论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不同表型在肿瘤微环境中的表现不一,其异质性和可塑性为治疗胃癌提供了一个可能的靶点,M1抑制胃癌细胞的侵袭、迁移,M2及Mφ促进胃癌细胞的侵袭、迁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卵巢癌组织中M2型巨噬细胞(M2)的密度变化,并探讨其与卵巢癌预后的关系。方法用CD68标记巨噬细胞M,φCD163标记M2,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2例卵巢癌组织(卵巢癌组)和30例卵巢良性肿瘤组织(对照组)中的Mφ、M2密度。观察Mφ、M2密度及M2细胞百分比与卵巢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结果卵巢癌组Mφ密度为(74.4±7.2)/HP,M2密度为(63.8±8.2)/HP,对照组分别为(18.4±4.2)/HP、(14.4±3.6)/HP,两组相比,P均〈0.01。晚期(Ⅲ+Ⅳ期)卵巢癌组织M2细胞百分比为79.2%±18.2%,高于早期(Ⅰ+Ⅱ期)卵巢癌组织的48.2%±12.1%(P〈0.05)。M2密度、M2细胞百分比与卵巢癌FIGO分期、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1)。M2高密度组生存时间为(42.77±4.35)个月,低于低密度组的(61.70±3.22)个月(P〈0.01),M2细胞高百分比组生存时间为(51.32±3.25)个月,低于低百分比组的(65.78±4.19)个月(P〈0.01)。M2细胞百分比与卵巢癌预后有关(P〈0.05)。结论人卵巢肿瘤肿瘤组织中存在Mφ向M2的分化;M2细胞比例与卵巢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检测细胞免疫在血吸虫疫苗保护性免疫中的作用。方法 :用紫外线减毒日本血吸虫尾蚴 300±5条免疫小鼠及日本血吸虫尾蚴 25±3条感染小鼠。于第 2wk、4wk、8wk和 12wk分别用血吸虫成虫抗原(SWAP)、虫卵抗原 (SEA)及丝裂原(ConA或LPS)体外刺激脾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Mφ),观察脾淋巴细胞的增殖反应及 Mφ产生 IL- 1和脾细胞产生 IL- 2的活性的动态变化。结果 :两组鼠的脾细胞于免疫或感染后2wk- 8wk经 SWAP或 SEA刺激 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显著增强,第12wk呈现明显抑制;免疫组的Mφ和脾细胞经SWAP或SEA 刺激于接种后第4wk IL-1 和IL-2 活性均显著增高, 感染组的Mφ和脾细胞经SWAP 刺激IL-1 于第8wk-12wk活性增高、IL-2 于第12wk 活性增高。结论: 提示减毒尾蚴免疫接种能较早地激活T 细胞增殖和细胞因子产生, 在血吸虫保护性免疫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Ang)Ⅱ在诱导巨噬细胞表达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5 ng/ml佛波醇诱导人类单核细胞株细胞成巨噬细胞后,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诱导情况;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监测不同Ang Ⅱ刺激下的细胞活性;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及蛋白质印迹检测不同时间及不同浓度的Ang Ⅱ对EMMPRIN基因及蛋白表达的影响;进一步用Ang Ⅰ受体拮抗剂(10 μM)及Ang Ⅱ受体拮抗剂(10μM)探讨信号传导机制,检测Ang Ⅱ对EMMPRIN的诱导情况.结果:在5 ng/ml佛波醇诱导下可很好的建立巨噬细胞模型.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结果示Ang Ⅱ在0.01~10μM浓度下,细胞的活性不受影响(P>0.05),50 μM Ang Ⅱ刺激下细胞活性改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浓度Ang Ⅱ刺激下巨噬细胞内EMMPRIN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成时间依赖性,6 h后开始增高(P<0.05),12 h后达峰值(P<0.01),24 h后开始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ng Ⅱ对EMMPRIN的刺激作用亦呈剂量依赖型,随着浓度(0 μM、0.01μM、0.1μM和1μM)的增加,EMMPRIN基因及蛋白的表达亦明显增加(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的信号通路研究实验结果示Ang Ⅰ受体拮抗剂可抑制AngⅡ的诱导作用(P<0.05),AngⅡ受体拈抗剂则无影响.结论:在佛波醇诱导的人类单核细胞株细胞中,Ang Ⅱ通过Ang Ⅰ受体上调巨噬细胞中EMMPRIN的表达,氯沙坦可抑制其上调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