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灰色模型在间日疟流行趋势预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建立GM(1,1)模型.依据2000~2004年江苏省本地人口和外地流动人口间日疟发病人数建立疟疾病例预测模型,并对2005年江苏省疟疾发病情况进行预测.结果江苏省本地人口和外地流动人口间日疟病例预测数学模型分别为 (t)=-3559.29e-0.3541(t-1)+4460.289和(t)=-333.48e0.2277(t-1)-257.483.经拟合检验,模型拟合度好(C本地=0.270,P>0.95;C外地=0.155,P>0.95).利用本模型对2005年江苏省间日疟发病人数进行外推,估计发病人数本地人口为215例,流动人口为210例.结论建立的疟疾病例预测数学模型拟合度好,用该模型预测2005年江苏省本地间日疟病例数总体呈下降趋势,而流动人口间日疟发病人数呈上升态势.  相似文献   

2.
巴布亚新几内亚曾出现过抗氯喹间日疟。本文又报道了两例在临床上较典型的抗氯喹间日疟病例。一例是到Morobe省Lae地区作商务旅行的澳大利亚人。1990年12月5日因关节疼痛就医,虽在血检中见一可疑原虫,但再检查未能发现原虫。病人12月10日回国后再次出现发热,医院证实为间日疟,原虫密度为533/μl。该病例1990年11月底已  相似文献   

3.
六合县位于南京市西北部,有26个乡镇,433个行政村,总人口68万余人,属间日疟和恶性疟混合流行区.从1985年起,我们采用药物灭蚊和传染源查治并重的措施后,恶性疟已连续8年未发现.间日疟病例比较分散,其空间分布如何,我们应用泊松分布和负二项分布方法对1993年的133个病例进行了配合检验.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我国间日疟原虫对氯喹的敏感性。方法采用新建立的间日疟原虫药物敏感性体外微量测定技术,对中国中部间日疟流行区门诊确诊的间日疟病例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结果在完成药物测定的24例间日疟病例中,间日疟原虫对氯喹的IC50几何均数为63.23nmol/L,95%可信区间为26.23~152.40nmol/L,其中至少有6例显示对氯喹产生了抗性。结论在中国中部间日疟流行地区可能已出现间日疟原虫抗氯喹株。  相似文献   

5.
目的 目的 通过数字地球系统应用于疟疾疫情管理和监测, 探索消除疟疾的新模式。方法 方法 对2011年江苏省疟疾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疫点处置, 同时利用集思宝 UniStrong G330 GIS数据采集器采集患者居住地的经纬度, 再利用数字地球系统 (Google Earth)Free 6.2及其图片管理软件, 建立疟疾病例预警点地标库和图片管理系统。结果 结果 2011年江苏省共报告疟疾374例。其中本地感染间日疟13例, 国内外省输入性间日疟11例, 国外输入性间日疟20例, 国外输入性恶性疟309 例, 国外输入性三日疟7例, 国外输入性卵形疟14例。从Google Earth制图可以清晰地发现, 除输入性三日疟呈高度散发外, 其他疟疾病例都有一定的聚集性。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主要集中在泗洪县, 国内外省输入性间日疟主要集中在苏州市和无锡市, 国外输入性间日疟主要集中在南京市, 国外输入恶性疟主要集中在苏中地区, 国外输入性卵形疟主要集中在溧阳市。结论 结论 Google Earth应用于疟疾疫情管理操作简便快捷, 图文直观清晰, 能为卫生主管部门合理配置疟防资源、 消除疟疾决策提供技术支撑参考。  相似文献   

6.
广西大新县灭疟后期巩固防治效果的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新县1980年带虫发病率已降至0.57‰。以中华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地区,只发现间日疟患者,残存病灶点甚少,病例呈散在性分布;以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的地区,发现间日疟患者和恶性疟患者,残存病灶点较多,病例较集中。1980年起在病灶点内采取室内DDT喷洒和全面开展疟疾监测,防治效果显著。1983年后全县年带虫发病率降至0.1‰以下,恶性疟已基本消灭,间日疟呈高度散发,三日疟仅偶见于输血感染。该县灭疟后期发病率的下降与开展灭疟后期的监测管理、清除残存病灶点和加强群众性防蚊措施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河南省为非稳定性低疟区,间日疟遍布全省,恶性疟仅流行于北纬33°以南的局部地区,建国以来出现过三次大面积间日疟暴发流行。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为传疟媒介。40年来,因时因地制宜,采取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经积极防治,使疟疾发病率不断下降,至1990年全省平均发病率降至0.21‰,全省1988~1990年未发现恶性疟病例。  相似文献   

8.
伯氨喹是能杀灭间日疟原虫肝内休眠体、预防复发从而根治间日疟的唯一药物。在泰国,间日疟原虫引起的感染约占疟疾的50%;在经标准氯喹、伯氨喹合并治疗过的病例中,原虫血症复现率高达18%。本文根据曼谷热带病医院间日疟住院病例资料分析了泰国间日疟原虫对伯氨喹的耐药情况。  相似文献   

9.
趋势季节模型预测湖北省本地间日疟病例拟合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趋势季节模型对湖北省近期间日疟疫情做预测。方法使用趋势季节模型分析法,分析湖北省2008~2010年本地间日疟疫情趋势规律,并对近两年湖北省间日疟疫情作出预测。结果用2011年本地间日疟预测值与实际病例数对模型拟合的效果进行验证,模型的理论结果与实际结果有较好的拟合性。结论趋势季节模型分析可用于间日疟疫情的前瞻性预测分析,为消除疟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1989—1991年,在间日疟发病率1/万以下的海安县,对50个间日疟疫点中54例疟原虫确诊病例及周围(半径300m)人群3737人,于发病后半个月和疟疾流行末期分别进行间接荧光抗体(IFA)检测,同时设10个对照点(距病家1500—2500m).试图从疫点病人及其周围人群的疟疾抗体消长情况,了解低疟区IFA检测方法的应用价值及疫点内间日疟传播情况.  相似文献   

11.
"传统"寄生虫学的传承与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寄生虫病研究、防治在中国的发展和对现状的思考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西方若干著名的热带医学、寄生虫学学者先后来到中国,进行寄生虫调查,其中包括Patrick Manson,O.T.Logan,Ernest Faust,  相似文献   

12.
用不同浓度大蒜素处理处于对数生长期的卡氏棘阿米巴(Acanthamoeba castellanii,T4型),24 h后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其超微结构损伤情况。结果表明,大蒜素浓度为50 μg/ml时,卡氏棘阿米巴的超微结构轻度破坏,浓度为500 μg/ml时,其结构严重破坏,虫体坏死。大蒜素对体外培养的卡氏棘阿米巴(T4型)超微结构有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3.
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属国家贫困县,多年来疟疾(间日疟)疫情呈波浪式发展态势[1]。周巷镇为其边缘大镇,与孝南区的双峰林区及黄陂县交界,总人口6.3万,有41个行政村,356个村民小组。主要农作物为水稻,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适宜于按蚊孳生和疟疾传播。为了更好地控制当地疟疾疫情,现将周巷镇2000~2004年2月龄~10岁低年龄组人群疟疾疫情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斯氏按蚊TEP1基因与抗疟药硝喹诱导约氏疟原虫卵囊黑化反应的相关性进行初步研究。 方法 斯氏按蚊吸血感染约氏疟原虫后,随机分为两组(各300只),A组喂饲含0.1%硝喹蔗糖水,B组喂饲10%蔗糖水。另设正常对照组(C组),常规蔗糖水饲养。分别于用药后第1、2、3和4天,取各组雌蚊的血淋巴(各50只),提取cDNA模板,设计引物,克隆斯氏按蚊TEP1基因,用荧光定量PCR检测TEP1基因在抗疟药硝喹诱导下的变化;同时解剖各组雌蚊(各25只),光镜观察约氏疟原虫卵囊的黑化情况,分析TEP1基因与抗疟药诱导的黑化反应的关系。结果 成功克隆TEP1基因,推测其氨基酸序列含有TEP分子高度保守的硫酯序列区(GCGEQ)。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抗疟药硝喹可诱导斯氏按蚊TEP1基因表达上调,于诱导后第3天,A组的TEP1基因相对表达量为2.423,是B组(1.036)的2.5倍,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时点,光镜观察显示,A组蚊经硝喹诱导后的约氏疟原虫卵囊出现黑化现象,黑化率约14.0%,而B组则未发现有黑化现象。 结论 抗疟药物硝喹可诱导斯氏按蚊TEP1基因上调,该基因与约氏疟原虫卵囊黑化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一起人体旋毛虫病群体感染调查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西藏林芝地区10人集体食生或半生的猪肉后感染旋毛虫情况调查及患者临床特征。 10人中有9例患旋毛虫病, 其中2例因误诊、 误治死亡。3例嗜酸粒细胞升高, 3例血清旋毛虫抗体IgG阳性, 3例腓肠肌活检检出旋毛虫肌幼虫。7例经阿苯达唑驱虫治疗, 痊愈出院。 另1例无任何症状, 观察并口服阿苯达唑以作预防。  相似文献   

16.
幼虫冰冻切片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诊断旋毛虫病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幼虫冰冻切片抗原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诊断旋毛虫病的价值。方法:应用纯净幼虫冰冻切片间接荧光抗体试验检测感染旋毛虫小鼠和旋毛虫病患者血清中的抗旋毛虫抗体,在患者发病后及应用阿苯达唑治疗后不同时间采集血清,以其他寄生虫病患者和健康人血清为对照。结果:15只小鼠感染旋毛虫后2wk即可检出抗体,467例旋毛虫病患者的抗体阳性率为86.5%,而丝虫病、包虫病患者各45例和健康人血清56份均为阴性。48份并殖吸虫病患者的交叉反应率为16.67%。旋毛虫病患者发病后1wk的抗体阳性率为70.21%,至发病后2wk、3wk及4wk则分别升至91.0%、95.8%及100%。幼虫冰冻切片的抗原活性于-20℃可保存至5年。旋毛虫病患者治疗后1wk抗体阳性率从治疗前的87.5%上升到100%,血清抗体滴度比治疗前也有明显升高,治疗后1个月的抗体转阴率为24%,至治疗后4个月达75%。结论:幼虫冰冻切片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诊断旋毛虫病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可用于疗效考核  相似文献   

17.
2007年全国疟疾形势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文根据2007年伞国有疟疾发病的23省(市、区)专业单位卜报的年度疟疾防治工作总结和有关疫情报表(年报系统)汇总整理,除特别注明外,所有疫情数据均来自年报系统.  相似文献   

18.
2008年在溧阳市曾有病例报告的3个乡(镇)及周边随机选取5个乡(镇),进行7~12周岁小学生棘球蚴病感染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血清IgG阳性率为0.9%(25/2 768),血清阳性率在城乡地区(χ2=2.82, P>0.05)及性别(χ2=0.32, P>0.05)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疟疾疫苗现场试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全有效的疟疾疫苗可能是预防、控制疟疾的有效途径。然而,迄今为止,仍无一个安全有效的疟疾疫苗应用于现场。疟疾疫苗主要分为红前期疫苗、红内期疫苗及传播阻断疫苗,本文对这3类疫苗临床试验的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的毒力相关基因表达情况。 方法 制备杜氏利什曼原虫、婴儿利什曼原虫、热带利什曼原虫、硕大利什曼原虫和墨西哥利什曼原虫等5种7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的总RNA,采用半定量RT-PCR法,以α-微管蛋白基因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基因(GAPDH)作为阳性对照,根据GenBank公布的GDP甘露糖焦磷酸酶基因(GDPMP)、A2抗原相关蛋白基因(A2rel)、脂磷酸多糖合成蛋白1基因(LPG1)、脂磷酸多糖合成蛋白2基因(LPG2)、动基体膜蛋白11基因(KMP-11)、胱氨酸蛋白酶C基因(CPC)、亲水性酰化表面蛋白B1基因(HASPB1)、胱氨酸蛋白酶2基因(CPB2)、胱氨酸蛋白酶B2.8基因(CPB2.8)和热激蛋白100基因(CLP b)等毒力相关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分析以上各基因在各种(株)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中的表达情况。 结果 各毒力基因在不同种(株)利什曼原虫的前鞭毛体和无鞭毛体中的表达明显不同,HASPB1基因在7个种(株)利什曼原虫的无鞭毛体和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中均表达,GDPMPLPG1LPG2CPB2.8CPB2A2rel和CLP基因分别在特定种(株)的前鞭毛体和/或无鞭毛体中表达,CPC基因仅在杜氏利什曼原虫SC10株和硕大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内表达,KMP-11基因在7个种(株)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或无鞭毛体内均不表达。 结论 毒力相关基因的表达存在种特异性和期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