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兆军  张振玉 《吉林医学》2009,30(20):2395-2396
目的:研究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141例UC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结果:141例患者临床症状多数有腹痛、腹泻、脓血便等,结肠镜检查示病变呈连续性、弥散性分布,病变范围直肠、乙状结肠占20.5%,左半结肠占29.8%,全结肠占34.7%。临床分型以初发型及慢性复发型为主,治疗上根据病情轻重予5-ASA类药物和(或)激素及灌肠治疗,缓解率高。结论:发病率逐年增加,临床表现较典型,住院患者以全结肠及左半结肠多见,目前以内科药物保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2.
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征。方法对确诊的182例UC患者的临床症状、结肠镜、病理、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2例UC患者临床表现以黏液脓血便(77.5%)、腹泻(45.1%)、腹痛(43.4%)为主;结肠镜示黏膜充血水肿、多发糜烂及溃疡形成多见;病变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30.2%)、左半结肠(23.1%)为主;临床分型以初发型(56.0%)、程度以轻度(56.0%)为主;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凝血酶原时间(PT)各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纤维蛋白原(FIB)临床轻度组与重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C临床表现以轻中度多见,病变分布以直肠乙状结肠型最多见;轻度以直肠乙状结肠型为主,重度以全结肠型为主;轻度与重度之间FIB有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征及内镜表现.方法总结我院1984年10月至2004年12月经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确诊的UC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其内镜检查结果及临床特点.结果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UC患者为802例,占同期结肠镜检查患者总数的4.7%;男女之比为1:1.1;平均发病年龄为(39.3±13.0)岁,高峰年龄段为30~39岁.UC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临床主要表现为黏液脓血便、腹泻和腹痛;5%的患者伴有肠外表现(关节炎、眼部疾病及皮疹等).病变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多见(62%),病情以轻、中度为主(84%).结肠镜诊断UC的准确率为95%.临床治疗以内科保守治疗为主,总有效率可达95%,药物主要有5-氨基水杨酸(5-ASA)、激素和抗生素等.结论UC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病变以轻、中度为主,病变大部分局限在左半结肠.结肠镜对UC有较大的诊断价值.肠外表现及并发症较少见,5-ASA和激素治疗总体疗效好,手术率、死亡率和癌变率低.  相似文献   

4.
溃疡性结肠炎837例内镜特点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瑛 《西部医学》2008,20(1):121-121,123
目的总结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点及内镜下表现。方法收集经电子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确诊的UC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出UC837例,检出率4.25%。男女之比为1.25:1,平均发病年龄43岁。病变范围:直肠乙状结肠炎占61.2%,左半结肠炎占15.0%,全结肠炎占17.2%,其它部位占6.4%。结论UC发病年龄多集中在25~47岁。病变主要以左半结肠为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的结肠镜下表现及疗效。方法回顾我院近10年经结肠镜检查诊断为UC的病例共227例,对其内镜表现及中西医治疗进行分析。结果结肠镜表现以充血水肿、糜烂溃疡最多见,病变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呈连续性、弥散性分布,其中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1.55%)。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的特点:①发病率较高;②局限于左半结肠者多见;③多数病变呈连续性分布;④结肠镜诊断准确率高,但仍应结合临床及病理;⑤癌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6.
43例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春梅 《吉林医学》2008,29(9):714-715
目的:总结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点及肠镜检查结果。方法:回顾性地对2000年1月-2007年1月43例UC患者进行内镜及临床分析。结果:确诊43例为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侵犯直肠11例(25.6%),直肠乙状结肠12例(27.9%),左半结肠6例(13.95%),右半结肠1例(2.33%),全结肠9例(20.93%),区域性结肠炎4例(9.3%)。结论:溃疡性结肠炎早期结肠镜检查有利于发现病变并确定范围、分期,减少漏诊、误诊;本组患者以轻中型为主,内科疗效较好,部分中重型患者需要使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的内镜特点,总结和分析内镜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表现,提高本病的诊治水平。方法收集我院2003年1月~2009年5月收治的经结肠镜检查及病理确诊的32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内镜特点和内镜表现,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在本组32例患者中,男女之比分别为0.77:1,平均发病年龄(38.4±4.2)岁,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病变范围:直肠及乙状结肠炎占53.13%,左半结肠炎占31.25%,全结肠炎占6.25%,次全结肠占6.25%,右侧结肠占3.13%。结论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程短,癌症发生率及并发症低,结肠镜是诊断溃疡性结肠炎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特点及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地对2001年5月-2008年5月41例UC患者进行临床、内镜、病理分析。结果:确诊41例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以轻度(35.8%),中度(45.2%)为主。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腹疼、血便。临床类型主要为初发型(48.8%),慢性复发型(35%)。病变范围分型为直肠12例(29.2%),直肠乙状结肠15例(36.6%),左半结肠5例(12.2%),右半结肠2例(4.88%),全结肠5例(12.2%),区域性结肠2例(4.88%)。结论: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结合早期结肠镜检查有利于发现病变并确定范围、分期,减少漏诊、误诊;本组患者内科治疗有效率(89%),以SASP/5-ASA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特点和结肠镜检查结果,避免误诊。方法对近7年收集的251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内镜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合文献报道,总结溃疡性结肠炎的特点。结果本组患者男女比例相近,为127:124,累及全结肠78例,直肠52例,直肠乙状结肠47例,左半结肠42例,节段分布32例。结论溃疡性结肠炎临床症状及内镜下表现多种多样,早期结肠镜检查并结合病理有助于提高溃疡性结肠炎确诊率,减少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10.
溃疡性结肠炎(UC)是一种病因未明,并以直肠黏膜和黏膜下炎症病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疾病,其临床表现往往直接反映结肠的病理改变。病变部位主要位于直肠、乙状结肠,也可扩展至结肠其他部位。现将我院近15年经结肠镜检查诊断的273例UC患者的内镜下特点及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溃疡性结肠炎640例结肠镜检查特点和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特点及结肠镜下表现。方法:总结我院近10年经结肠镜检查诊断为UC的病例共640例,对其临床、内镜表现进行分析。结果:经结肠镜检查确诊的UC占同期结肠镜总例数的7.4%,男女之比为1.5∶1。平均发病年龄为42岁,高峰年龄段为40~49岁。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等。结肠镜表现以充血水肿(94.1%)、糜烂溃疡(75.0%)最多见,病变部位以直肠、乙状结肠为主(46.6%),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者占(89.8%)。病程小于10年者占78.0%。其中并发结肠癌或重度不典型增生9例(1.4%)。结论:本组结果显示UC有如下特点:①发病率较高,占同期内镜检查数的7.4%。②局限于左半结肠者多见。③多数病变呈连续性分布,少数为区域性分布或节段性分布。④结肠镜诊断准确率高,但仍应结合临床及病理。⑤癌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临床特征及内镜特点。方法:总结我院从2000年1月~2007年9月经结肠镜结合病理确诊的98例UC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其内镜检查结果及临床特点。结果:本组98例UC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多发性糜烂及浅表溃疡73例(74.5%),黏膜充血、水肿伴糜烂43例(43.9%),黏膜粗糙呈细颗粒状且脆易出血或有脓性分泌物68例(69.4%),假息肉形成22例(22.4%),假息肉合并其它17例(17.3%)。病变以直肠、乙状结肠及左侧结肠多见,其它各段结肠亦均有发生。结论:内镜检查可确定UC的范围、程度、分期和有无癌变,是确诊UC的主要方法,为临床提供了重要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3.
陈秀芳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2):1561-1562
目的:总结我市溃疡性结肠炎(UC)大肠镜下表现和特点。方法:对我院1994年1月至2007年8月共行结肠镜检查3168例,并经临床和病理及大便培养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患者53例。病变部位以至直乙结肠、左侧结肠、全结肠型多见,92.4%病变累及直肠;内镜下1/2~2/3患者表现为黏膜破坏,炎症和出血,1/5表现为黏膜增生、未见癌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左半结肠缺血性结肠炎早期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意义及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对发病72小时内进行早期电子结肠镜检查确诊的32例左半结肠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全部急性起病,突发腹部疼痛93.8%,多为轻中度阵发性左中下腹绞痛,腹痛后出现血便者81.3%,腹泻65.6%,发热15.6%,腹胀34.4%.结肠镜下分型:一过型68.8%,狭窄型25.0%,坏死型6.2%.以乙状结肠及结肠脾曲受累为主.内镜下表现以靠近肠系膜一侧的黏膜淤点性出血、水肿、散在糜烂、节片性红斑、纵向溃疡为主,病变部位与正常黏膜界限清楚.结论 对怀疑左半结肠缺血性结肠炎的患者,在发病早期行电子结肠镜检查对于疾病的诊断和鉴别以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回顾267例大肠癌患者临床表现,诊断时间,内镜下分布,病理类型及术后结肠复查资料。结果:延误诊断率达60.3%,最早自觉症状中最常见为便血,其它依次为腹痛,大便习惯改变,腹泻,黑便等。肿瘤分布以左半结肠为主,其中直肠,乙状结肠最多见,分别为35.1%,25.0%。病理类型最常见为管状腺癌,全结肠镜检查率低,仅41.9%,大肠癌术后结肠镜检查阳性率高达40.6%。结论:大肠癌早期诊断率有待提高,重视其临床表现,尽早行结肠镜检查是提高诊断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6.
张国安 《疑难病杂志》2010,9(2):122-123
目的总结常见肠道疾病的内镜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常见肠道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溃疡性结肠炎(UC)45例,克罗恩病(CD)28例,肠结核25例,缺血性肠病14例对其内镜下病变分布特征及主要内镜表现进行分析。结果UC多为弥漫性或连续性分布的不规则浅溃疡,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CD以累及末端回肠和邻近结肠为主,呈节段性分布为主;肠结核病变局限,多累及回盲部,特征性镜下表现为环形溃疡;缺血性肠病以累及左半结肠为最多,病变与正常肠段界限明显。结论内镜检查能明确病变的范围和严重程度,大大提高了对肠道病的检出率及诊断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方法回顾267例大肠癌患者临床表现、诊断时间、内镜下分布、病理类型及术后结肠复查资料.结果延误诊断率达60.3%,最早自觉症状中最常见为便血,其它依次为腹痛、大便习惯改变、腹泻、黑便等.肿瘤分布以左半结肠为主,其中直肠、乙状结肠最多见,分别为35.1%、25.0%.病理类型最常见为管状腺癌,全结肠镜检查率低,仅41.9%,大肠癌术后结肠镜检查阳性率高达40.6%.结论大肠癌早期诊断率有待提高,重视其临床表现,尽早行结肠镜检查是提高诊断率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8.
 回顾性分析112例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不同临床严重程度、不同病变范围的血常规、凝血系列的变化,探讨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活动期UC患者重度组血小板计数、FIB水平、HGB水平、PT值与中度组及轻度组比较;重度组MPV与轻度组比较;全结肠组血小板计数与左半结肠组及直肠、乙状结肠组比较;全结肠组及左半结肠组MPV与直肠、乙状结肠组比较;全结肠组FIB与直肠、乙状结肠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活动期UC患者血小板计数与FIB呈正相关,与HGB水平呈负相关(P<0.05)。因此认为活动期UC患者测定血常规及凝血系列有助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及病变范围。  相似文献   

19.
溃疡性结肠炎5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溃疡性结肠炎 (UC)的发病特点。方法 :经结肠镜来确诊UC的临床特点。结果 :UC的发病以成年人多见。病变部位以左半结肠为主 ,占 63 .8%。结肠镜下 93 .1%有糜烂和溃疡 ,其次为充血、水肿和出血 ,充血水肿、血管网模糊和质脆易出血是UC的早期改变 ,并且以轻中度患者为多。大多数用柳氮磺胺吡啶 (SASP)治疗有效。结论 :UC的临床特点可用结肠镜确诊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不清的直肠和结肠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疾病。病变主要位于直肠乙状结肠的粘膜与粘膜下层,也可扩展至结肠其他部位。临床症状多样,病情轻重不等,容易误诊。本文回顾性分析了54例UC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内镜表现,以提高UC的诊断水平,为临床制定治疗和随访计划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