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2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不平衡指数最小"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2组患者均接受脊髓损伤恢复期的常规康复治疗及对各并发症给予对症处理,针对神经源性膀胱,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手法排尿训练及盆底肌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8周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的24 h平均单次尿量、24 h单次最大尿量均显著增加(P0.05),24 h平均排尿次数、24h平均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且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最大膀胱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则有明显上升,而残余尿量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最大膀胱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均高于对照组,而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02%(40/43),高于对照组的81.40%(35/43)(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穴位中频电刺激配合间歇导尿法、膀胱区和骶尾区中频电刺激配合间歇导尿法及单纯间歇导尿法三种方法治疗脊髓损伤后尿潴留的疗效。方法:将连续73例符合研究标准的外伤科脊髓损伤(SCI)尿潴留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1(穴位中频电刺激配合间歇导尿)、治疗组2(膀胱区和骶尾区中频电刺激配合合间歇导尿)、对照组(单纯间歇导尿)。3组患者均以口服营养神经药物及常规膀胱功能训练为基础治疗。分别记录治疗0,7,14,21及28d后的残余尿量,并计算出治疗7,14,21,及28d后残余尿量的下降幅度。结果:共有68例患者完成本研究,其中治疗组1为25例,治疗组2为23例,对照组为20例。治疗前3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损伤节段、治疗方式、ASIA分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残余尿量及其下降幅度数据经球形统计检验,拒绝球形检验(P0.01),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表明,3组间不考虑时间交互效应,残余尿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下降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经LSD重复多重t检验表明,残余尿量在治疗组1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而下降幅度则在任意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时间交互效应条件下,3组实验治疗前、治疗7,14,21及28d后残余尿量及其下降幅度的变化趋势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穴位中频电刺激配合间歇导尿法对于SCI后尿潴留患者残余尿量的影响作用最明显,能有效地降低SCI后尿潴留患者残余尿量,且临床副作用小,易被患者接受,是一种值得推荐的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针刺膀胱三角区治疗脊髓损伤患者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以探寻更有效、更方便、更实用的针刺方法。方法:选取206例脊髓损伤所致排尿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入院日期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针刺膀胱三角区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排尿功能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在漏尿次数、膀胱容量及残余尿量等方面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96.12%/80.5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膀胱三角区治疗脊髓损伤所致排尿功能障碍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通过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配合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对残余尿量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膀胱神经和肌肉电刺激及针灸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力及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配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较好,能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对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膀胱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中医综合护理干预(针灸+脐疗+手法),4周后对比两组患者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和尿路感染发生率,并评估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干预后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均有明显上升,而残余尿量则明显下降,与干预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干预后两组组间对比,观察组患者的膀胱容量高于对照组,而残余尿量则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住院期间对照组有4例患者发生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为11. 76%,高于对照组的8. 8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中医综合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胸腰椎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量和尿路感染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立体动态干扰电联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患者按住院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则在此基础上增加立体动态干扰电联合针灸治疗,两组均治疗6周,治疗前后采用B超检测残余尿量。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残余尿量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立体动态干扰电联合针灸治疗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脐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脊髓损伤护理,治疗组加用脐灸治疗,将茯苓、苍术、炮附片、干姜、炒白芍等中药制成脐灸粉施灸于神阙穴,2或3天1次,3次为1个疗程,治疗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各1周B超监测两组患者平均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日均单次排尿量,并进行生存质量评分和下尿路症状(LUT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日均单次排尿量及生存质量评分和LUTS评分均明显改善(P0.05),且治疗组各项目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脐灸可以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甘泉  朱伟珍  卢丽丽 《新中医》2017,49(2):171-17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膀胱管理方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74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观察组予中西医结合膀胱管理方案干预,2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后比较2组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和尿路感染发生率,并评估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膀胱容量和最大排尿量均多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发生率少/小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1.89%,对照组总有效率72.9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膀胱管理方案干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能提高患者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量和尿路感染的发生,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突发电刺激结合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引起排尿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常规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方法治疗,治疗组同时进行突发电刺激治疗,比较2组患者完成残余尿量小于100 mL所需时间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缩短治疗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突发电刺激结合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在缩短脊髓损伤后引起的排尿障碍的治疗时间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电针对穴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的效果。方法:60例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分为对穴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饮水计划、清洁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对穴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电针对穴治疗。在治疗前一天以及治疗后第2、4和第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排尿主观症状、尿流动力学及肾功能指标。结果:对穴组患者膀胱初感觉容量、最大排尿量、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肾功能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结论:电针对穴可改善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常规针刺配合针刺膀胱三角区与单纯常规针刺治疗脊髓损伤所致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穴取三阴交、足三里、中脘、天枢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配合膀胱三角区密集型针刺,每天1次,每次30min,治疗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4个疗程。评价两组患者排尿功能的改善情况,并比较两组排尿功能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漏尿次数、最大排尿量、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均P0.05),观察组在漏尿次数、膀胱容量、残余尿量的改善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7%(29/30),优于对照组的83.3%(25/30,P0.05)。结论:常规针刺配合膀胱三角区密集型针刺对脊髓损伤所致膀胱排尿功能障碍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常规针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敷脐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两组均接受间歇导尿法和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同时用中药敷脐治疗,8周后对比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膀胱容量和单次排尿量均明显提升,而残余尿量则明显下降,与本组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膀胱容量和单次排尿量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残余尿量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尿潴留改善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泌尿系统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敷脐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频脉;中电刺激结合系统化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将45例完全性脊髓损伤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第一阶段(未发生尿路感染阶段),治疗组给予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及系统化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仅给予系统化膀胱功能训练,比较2组患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及发生尿路感染的时间;第二阶段(发生尿路感染阶段),治疗组给予中频脉;中电刺激治疗及系统化膀胱功能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抗感染治疗及系统化膀胱功能训练,比较2组患者3d后尿路感染的治愈率。结果2组患者经第一阶段治疗,治疗组尿路感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尿路感染发生时间延长。2组患者经第二阶段治疗,尿路感染治愈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结合系统化膀胱功能训练,能降低脊髓损伤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但对脊髓损伤后发生尿路感染的患者无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按康复介入开始时间分为早期康复组(术后1个月内)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进行测定,比较两组数据.结果:早期康复组患者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尿路感染发生率降低,且均优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5.
陈方胜 《山西中医》2014,30(11):25-2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在糖尿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47例DNB患者口服甲钴胺+莫沙必利,治疗组47例则在此基础上口服中药自拟补肾利尿方,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血糖和膀胱残余尿量变化。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疗效、膀胱残余尿量的改善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疗效确切,优于单纯西药治疗,能更有效的减少膀胱残余尿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按康复介入开始时间分为早期康复组(术后1个月内)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进行测定,比较两组数据.结果:早期康复组患者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尿路感染发生率降低,且均优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7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脊髓损伤恢复期的康复科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并对各类合并症给予对症处理,针对神经源性膀胱,对照组接受训练指导、间歇导尿以及膀胱功能训练,治疗组患者同时予电针治疗,4周后比较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均明显下降,而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均有明显上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最大膀胱测压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日间歇导尿量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治疗组日间歇导尿量、首次排尿时间和建立反射性排尿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电针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能进一步改善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尽快建立反射性排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八髎穴电针刺激结合膀胱体表投影区神经电刺激法(即骶神经起搏法)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2例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4例。在基础康复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进行骶神经起搏法治疗(八髎穴电针刺激法结合膀胱体表投影区神经电刺激法),对照组予以常规膀胱训练方法。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膀胱功能改善情况,即治疗前后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自主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平均控尿费用等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残余尿量、最大膀胱容量、自主排尿次数、漏尿次数、平均控尿费用较同组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两组治疗后膀胱功能指标及平均控尿费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八髎穴电针刺激结合膀胱体表投影区神经电刺激法能较好地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针灸、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临床疗效。方法:对照组给予低频电刺激治疗,研究组行低频电刺激、针灸联合治疗。结果:研究组临床总有效率(91.11%)显著高于对照组(73.33%),P 0.05;治疗前两组残余尿量、最大排尿量、LUTS评分结果对比,P均 0.05;治疗后研究组最大排尿量提高幅度以及残余尿量、LUTS评分结果下降幅度均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利用低频电刺激、针灸联合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可显著提高患者疗效,对保障其生活质量、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灸推拿结合中频电刺激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源性膀胱(NB)尿潴留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5月~2020年11月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6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2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同时采用中医康复技术辅以调制中频电刺激,比较各组治疗前、治疗后7d、15d 24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