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2 毫秒
1.
甘泉  朱伟珍  卢丽丽 《新中医》2017,49(2):171-173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膀胱管理方案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改善作用。方法:选取74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7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和护理干预,观察组予中西医结合膀胱管理方案干预,2组疗程均为4周。治疗后比较2组膀胱容量、最大排尿量、残余尿量和尿路感染发生率,并评估膀胱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的膀胱容量和最大排尿量均多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发生率少/小于对照组(P0.01,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1.89%,对照组总有效率72.9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膀胱管理方案干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能提高患者的储尿和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量和尿路感染的发生,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以葱白为引导中药脐疗伴中频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后尿潴留临床疗效的影响,以探析治疗机制。方法:30例确诊为脊髓损伤后神经元膀胱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经过间歇导尿、控制饮水量、膀胱排尿功能训练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葱白为引导中药脐疗伴中频电刺激治疗。结果:治疗组能够更有效降低患者的残余尿量,且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以葱白为引导中药脐疗伴中频电刺激治疗能更有效降低患者的残余尿量,有效恢复患者膀胱排尿功能,且部分患者可以痊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突发电刺激结合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引起排尿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脊髓损伤后排尿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采用常规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方法治疗,治疗组同时进行突发电刺激治疗,比较2组患者完成残余尿量小于100 mL所需时间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缩短治疗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突发电刺激结合间歇性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在缩短脊髓损伤后引起的排尿障碍的治疗时间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在清洁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加用俞募配穴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1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1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清洁间歇导尿和膀胱功能训练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俞募配穴穴位埋线疗法治疗,2组疗程均为90?d.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与疗程结束后排尿情况以及尿流动力学指标,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1日与治疗第30、60、90日尿路感染发生率,疗程结束后对2组患者进行疗效评价.结果: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排尿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日均导尿次数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结束后2组患者尿流动力学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患者排尿期最大膀胱容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残余尿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排尿期最大尿流量、排尿期最大逼尿肌压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0、90日,治疗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疗程结束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5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清洁间歇导尿及膀胱功能训练基础上加用俞募配穴穴位埋线疗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可以有效提高日均单次排尿量、日均排尿次数,改善患者排尿期最大膀胱容量、残余尿量水平,并且可以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提高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排尿功能的影响。方法将86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按"不平衡指数最小"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2组患者均接受脊髓损伤恢复期的常规康复治疗及对各并发症给予对症处理,针对神经源性膀胱,对照组采用间歇导尿、手法排尿训练及盆底肌功能训练,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同时予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8周后比较2组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的24 h平均单次尿量、24 h单次最大尿量均显著增加(P0.05),24 h平均排尿次数、24h平均尿失禁次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少,且治疗后观察组各指标改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最大膀胱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则有明显上升,而残余尿量均有明显下降(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的最大膀胱容积和最大尿流速率均高于对照组,而残余尿量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02%(40/43),高于对照组的81.40%(35/43)(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膀胱功能训练能进一步改善脊髓损伤患者的膀胱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康复护理联合脐灸对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功能恢复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两组,每组各30例,其中对照组患者接受康复护理,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脐灸护理。结果:实施治疗后,治疗组治愈率为33.3%,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治愈率为20.0%,总有效率为66.7%;2组相比,治疗组的生活质量改善程度较高,肾功能损害、尿路感染、泌尿系结石并发症的发生较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运用康复护理联合脐灸护理干预,对于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的恢复具有重要的辅助治疗价值,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相关症状、体征,促进临床疗效的提高,且并发症的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7.
付云  黄雪辉 《光明中医》2023,(21):4216-4218
目的 探讨温针灸联合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产后尿潴留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8月—2022年3月江西抚州南丰县人民医院收治的产后尿潴留患者84例,以信封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新斯的明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温针灸联合中频脉冲电刺激治疗。比较2组疗效、排尿情况和膀胱功能。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首次排尿时间和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初感容积、最大尿流率以及最大尿流率时逼尿肌压力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温针灸联合中频脉冲电刺激能明显改善产后尿潴留患者的排尿情况和膀胱功能,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通过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配合针灸治疗神经源性膀胱对残余尿量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18例和对照组22例,两组患者均行常规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膀胱神经和肌肉电刺激及针灸干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力及有效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膀胱残余尿量、膀胱内压力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患者改善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神经和肌肉电刺激仪配合针灸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疗效较好,能改善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的间歇性导尿对脊髓损伤(SCI)后膀胱功能障碍的康复作用。方法:将30例脊髓损伤合并神经源性膀胱尿潴留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5例)和观察组(15例),对照组选择间歇导尿术、膀胱再训练等常规康复技术,观察组则采用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间歇导尿术及膀胱再训练等常规康复技术,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膀胱功能恢复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经过8周干预,观察组膀胱容量测定、最大排尿量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膀胱残余尿量及尿路感染率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盆底康复治疗仪联合膀胱扫描仪指导下的间歇性导尿术能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排尿功能,减少残余尿,预防尿路感染,恢复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按康复介入开始时间分为早期康复组(术后1个月内)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进行测定,比较两组数据.结果:早期康复组患者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尿路感染发生率降低,且均优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1.
周素萍  袁蓉 《内蒙古中医药》2013,32(32):174-175
目的:探讨康复护理干预在脊髓损伤患者神经源性膀胱功能转归的作用。方法:对68例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行膀胱功能的康复护理干预,比较康复治疗1月后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排尿方式较对照组亦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两组患者的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因此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应加强康复护理干预,提高患者护理依从性,减少泌尿系感染,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热敏灸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脊髓损伤所致神经源性膀胱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热敏灸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尿流动力学(最大膀胱测压容积、最大尿流速率、残余尿量)、生活质量、国际下尿道综合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胫神经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9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脊髓损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5例,采用体表骶神经电刺激结合胫神经电刺激治疗;对照组14例,采用针灸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24h排尿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4h尿失禁次数、每次排尿量及残余尿量比较,治疗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表神经电刺激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可有效地改善患者膀胱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芒针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小便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近2年来我科(针灸康复科)50例脊髓损伤导致小便障碍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用芒针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对照组单独采用膀胱功能训练,两组治疗前后用疗效评定量表判定疗效。结果:芒针配合膀胱功能训练治疗脊髓损伤后小便障碍较对照组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P〈0.05),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运用中药针灸结合针对脊髓外伤康复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1月1日—12月30日本院住院病例4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0例采用中医辨证论治,针灸中药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神经节甘酯4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滴,1次/d。治疗3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55%,对照组为25%,两组间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药结合治疗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中药针灸结合参与脊髓外伤的康复治疗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外伤性脊髓损伤患者按康复介入开始时间分为早期康复组(术后1个月内)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各30例,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进行膀胱容量、残余尿量、尿路感染发生率进行测定,比较两组数据.结果:早期康复组患者膀胱容量增加、残余尿量减少、尿路感染发生率降低,且均优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有效改善脊髓损伤后痉挛性神经源性膀胱的排尿功能.  相似文献   

17.
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并对其进行客观系统的评价。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CT)的研究方法,对照组28例,采用康复治疗及西医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28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针刺治疗,对其肢体功能、大小便功能的改善情况进行观察及客观评价。结果在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改善大小便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配合康复训练对于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康复训练及西医常规治疗,为治疗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王倩  朱薇 《中国中医急症》2020,(2):210-213,229
目的观察电刺激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再生及NRG-1/ErbB-PI3K/Akt通路的影响。方法SD大鼠6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电刺激组。模型组、电刺激组建立脊髓损伤模型,建模成功后,电刺激组给予电疗刺激(强度为40μA,脊髓上的电场强度为400μV/mm,振荡周期持续时间15 min,每日1次,连续7周);对照组、模型组无任何处理措施。实验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机械痛阈(PWT)、热刺激潜伏期(PWTL)、脊髓损伤的行为学评分(BBB)、运动诱发电位(MEP)水平;随后处死大鼠,测定脊髓组织NRG1、ErbB、PI3K、Akt mRNA、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WT、PWTL、BBB评分、NRG1、ErbB、PI3K、Akt mRNA、蛋白表达水平降低,MEP潜伏期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电刺激组PWT、PWTL、BBB评分、NRG1、ErbB、PI3K、Akt mRNA、蛋白表达水平升高,MEP潜伏期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电刺激组PWT、PWTL、BBB评分、NRG1、ErbB、PI3K、Akt mRNA、蛋白表达水平略微降低,MEP潜伏期略微升高,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电刺激能减轻大鼠脊髓损伤程度,促进损伤神经再生;其机制与电刺激激活NRG-1/ErbB-PI3K/Akt通路,促进NRG1、ErbB、PI3K、Akt mRNA、蛋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9.
通过综合性传统康复方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观察是否提高临床疗效。方法:脊髓损伤患者62例,随机分治疗组及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在使用间歇导尿、训练、电刺激共性干预的同时,配合针刺、经穴推按、艾灸的综合性传统疗法,观察其反射性排尿及膀胱排空时间。结果:综合性传统康复方法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能明显缩短反射性排尿时间及膀胱排空时间,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组(P0.1)。结论:综合性传统康复疗法能明显提高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护理体会。方法:将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予常规护理,保持导尿配合膀胱功能训练,观察组予间歇性清洁导尿,膀胱功能训练,计划饮水,配合下腹部中药局部热敷及点穴疗法。比较2组平均排尿频率、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泌尿感染情况、导尿持续时间及临床有效率。结果:2组在治疗前、治疗2周时,平均排尿频数、残余尿量、膀胱容量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1月时,2组此3项指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泌尿系感染观察组4例(9.52%),对照组17例(40.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0.730,P=0.001)。观察组导尿持续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总有效率观察组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66.7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护理方法能够较为有效地促进不完全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功能的恢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