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解我国渤海、东海和南海地区青蟹感官品质差异,利用感官评价、电子鼻、味觉活度值和挥发性物质分析,对3种不同来源的养殖青蟹肌肉感官品质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渤海和东海雄蟹肌肉的感官评分优于南海雄蟹,但南海雌蟹肌肉的感官结果优于渤海和东海雌蟹.游离氨基酸分析发现青蟹肌肉的整体滋味偏甜,甜味主要来源为精氨酸、甘氨酸和丙氨酸...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热蒸、热煮、冷蒸和冷煮条件下青蟹肝胰腺的感官品质。方法利用感官评价、味觉活度值分析、电子鼻和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对青蟹肝胰腺感官品质进行比较。结果冷蒸雄蟹肝胰腺,热蒸、冷蒸和热煮的雌蟹肝胰腺的综合评价略好。通过对比较游离氨基酸含量及其TAV,发现肝胰腺的滋味偏鲜甜,鲜味主要来源于谷氨酸,而甜味来源于精氨酸,苦味主要来源于赖氨酸,冷蒸和冷煮雄蟹肝胰腺的鲜味氨基酸TAV值所占比例为12.7%和12.6%,甜味氨基酸所占的比例分别为52.79%和49.99%,热蒸、冷蒸和冷煮雌蟹肝胰腺中鲜味和甜味氨基酸TAV值所占比例均较为类似,比较发现冷蒸雄蟹肝胰腺,热蒸,冷蒸和冷煮雌蟹肝胰腺滋味均较好。此外,雄蟹和雌蟹肝胰腺主成分分析表明肝胰腺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之和大于90%。通过比较风味物质发现冷蒸雄蟹和冷蒸、热蒸雌蟹肝胰腺风味较好。结论冷蒸青蟹肝胰腺的综合感官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热水上锅蒸(热蒸)、热水下锅煮(热煮)、冷水上锅蒸(冷蒸)和冷水下锅煮(冷煮)青蟹肌肉感官品质差异,对4 种烹制方式下青蟹肌肉感官品质进行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冷蒸雄蟹和热蒸雌蟹肌肉的感官评价较好;利用游离氨基酸的味觉活度值进行滋味分析,发现肌肉整体滋味偏甜,甜味的主要来源为甘氨酸、丙氨酸和精氨酸,且冷蒸雄蟹肌肉和热蒸雌蟹肌肉整体滋味相对较好;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雄蟹和雌蟹肌肉第1主成分和第2主成分的贡献率之和均在95%以上;对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含量进行比较发现,冷蒸雄蟹肌肉和热蒸雌蟹肌肉的风味略好。综合分析可以认为,冷蒸雄蟹肌肉和热蒸雌蟹肌肉的感官品质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4.
稻田养殖和池塘养殖对中华绒螯蟹滋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养殖方式与中华绒螯蟹呈味特性之间的关系,对稻田养殖和池塘养殖的中华绒螯蟹的性腺、肝胰腺、体肉滋味指标进行分析讨论。测定了两种养殖方式下中华绒螯蟹三种部位中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的含量,采用味道强度值(TAV)和味精当量(EUC)对这些成分的呈味强度进行评价。并结合智能感官(电子舌)和人工感官进行综合分析其滋味品质。结果表明:在总游离氨基酸方面,肝胰腺:稻田池塘,体肉:稻田池塘,性腺:稻田♂池塘♂,稻田♀池塘♀。其中,稻田蟹的苦味氨基酸远小于池塘蟹;在呈味核苷酸方面,与池塘蟹相比,稻田蟹雌雄体肉和雌性腺的EUC高,而雌雄肝胰腺EUC值低,EUC的TAV值全1,且体肉中味精当量TAV稻田蟹均略高于池塘蟹;在电子舌主成分分析方面,两者间区分良好,雌蟹的区分度高于雄蟹,两种养殖方式的差异更明显的体现在雌蟹上;最后结合人工感官分析,感官评价中稻田蟹肝胰腺的苦味强度明显低于池塘蟹,稻田蟹肝胰腺的整体喜好性高于池塘蟹。  相似文献   

5.
固城湖中华绒螯蟹可食部位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强  郑月  蔡洁琼  魏明  颜培实 《食品科学》2016,37(10):122-127
对固城湖雌雄各10 只中华绒螯蟹的肌肉、肝胰腺和性腺可食部位氨基酸、脂肪酸等指标进行测定。结果显示:雌、雄蟹肌肉中脂肪沉积最少,总蛋白含量较高,雌蟹肝胰腺中甘油三酯含量低于雄蟹(P<0.01),卵巢中甘油三酯含量高于精巢(P<0.01),肝胰腺和性腺中总蛋白含量与甘油三酯分布相反。雌蟹肝胰腺中单不饱和脂肪酸高于雄蟹(P<0.05),饱和脂肪酸低于雄蟹(P<0.05),多不饱和脂肪酸在可食部位中无显著差异。肝胰腺中n-3/n-6值雄蟹高于雌蟹(P<0.05)。总氨基酸在肌肉中雄蟹高于雌蟹(P<0.05),在肝胰腺中低于雌蟹(P<0.01),在性腺中差异不显著。中华绒螯蟹体内必需氨基酸组成均符合国际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及联合国大学理想模式,性腺和肝胰腺中氨基酸营养评价雌蟹优于雄蟹。综合中华绒螯蟹可食部位总蛋白和总脂类沉积,雌蟹可食部位营养价值优于雄蟹,这与消费者对螃蟹选择消费取向一致。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安徽当涂、江苏泗洪、湖北洪湖和辽宁盘锦4个地区中华绒螯蟹蟹肉挥发性物质的差异,选用电子鼻(E-nose)并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技术定性定量分析其挥发性物质。结果表明:4个地区雄蟹肌肉中分别检测到33,31,28,24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雌蟹肌肉中分别检测到35,29,25,30种挥发性风味化合物。醛类和酮类是蟹肉风味的主要贡献物,且安徽当涂雄蟹和雌蟹蟹肉气味活度值(OAV)总和均在4个地区中为最高。进一步分析得到4个地区蟹肉的关键风味物质:安徽当涂蟹肉为1-辛烯-3-酮和壬醛;江苏泗洪和湖北洪湖蟹肉为壬醛和癸醛;而辽宁盘锦雄蟹蟹肉为壬醛和癸醛,雌蟹蟹肉为β-紫罗兰酮和癸醛。本研究将为构建完整的中华绒螯蟹风味数据库打下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我国沿海主要海域雌性三疣梭子蟹呈味成分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我国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4个海域中雌性三疣梭子蟹的肝胰腺、性腺和体肉为研究对象,采用电子舌、氨基酸自动分析法以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不同海域的生长环境对雌性三疣梭子蟹3个可食部位游离氨基酸含量和呈味核苷酸化合物的变化,并采用滋味强度值和味精当量对呈味成分的强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电子舌可对4个海域中雌性三疣梭子蟹的肝胰腺、性腺和体肉进行有效区分;在肝胰腺部分,游离氨基酸总量是3个可食部位最高的,3种呈味核苷酸中肌苷酸和腺苷酸的含量较高;在不同海域中,渤海肝胰腺组游离氨基酸总量最高,为3 315.05 mg/100 g,且其味精当量值最高,为15.87 g MSG/100 g;南海肝胰腺组游离氨基酸总量最低,但甜味氨基酸含量所占比例最高,为63.10%,并且呈味核苷酸含量最高,肌苷酸和腺苷酸的滋味强度值大于1。蟹的性腺部分,呈味核苷酸含量与味精当量值是3个可食部位中最高的,其中南海性腺的味精当量值为36.46 g MSG/100 g,是4个海域中最高。蟹的体肉部分中肌苷酸含量较高,黄海体肉肌苷酸组中含量较低,其滋味强度值小于1,对体肉的滋味无直接贡献,但黄海体肉组游离氨基酸总量最高,为2 564.44 mg/100 g;东海体肉组的味精当量值最高,为7.19 g MSG/100 g。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螯蟹六月黄营养及风味品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华绒螯蟹六月黄的基本营养品质及滋味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六月黄的基本组成、脂质组成、矿物质含量和必需氨基酸指数(肌肉82,肝胰腺92)与成蟹相似,肝胰腺中蛋白质和甘油三酯含量(约11%和90%)略高于成蟹;肌肉中脂肪酸、游离氨基酸、5′-肌苷酸(IMP)和鲜味强度(EUC)值分别为5.5 mg/g,14 mg/g,0.2 mg/(100 g)和1.3 g MSG/(100 g),肝胰腺为120 mg/g,7 mg/g,0.1 mg/(100 g)和1.1 g MSG/(100 g),均低于成蟹;肌肉中的蛋白质和总氨基酸含量低于成蟹,肝胰腺中的两者及DHA、EPA等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则高于成蟹。此外,六月黄的氨基酸含量和必需氨基酸指数雌雄差异不显著,基本组成及脂质组成、矿物质、脂肪酸、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含量均有显著差异;六月黄雄蟹的矿物质和游离氨基酸总量高于雌蟹,而肌肉中的脂肪酸、核苷酸含量和鲜味强度雌蟹显著高于雄蟹,肝胰腺(除去核苷酸含量)则完全相反。总之,六月黄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和鲜美的滋味,且多数雌、雄品质间具有显著差异,然而均未达到成熟河蟹的品质。  相似文献   

9.
配合饲料囤养对雌性中华绒螯蟹滋味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雌性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测定中华绒螯蟹囤养前后生物学指数、基本化学组成,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同时计算滋味强度值(TAV)和味精当量(EUC),并与囤养前的雌蟹进行比较,结合感官分析探究囤养对其滋味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绒螯蟹囤养后体重上升,可食部位指数增加,存活率高达100%;囤养后蟹体肉中的脂肪含量有所下降,而体肉中的蛋白质和水分,肝胰腺和性腺中的蛋白质、水分、脂肪含量上升;感官结果显示配合饲料囤养后蟹的鲜味和甜味均增加。游离氨基酸结果表明,经过配合饲料囤养后的中华绒螯蟹其体肉中游离氨基酸总量下降,肝胰腺及性腺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显著增加(p0.05)。其中,体肉中甜味氨基酸(SFA)、肝胰腺和性腺中鲜味氨基酸(UFA)和SFA显著增加(p0.05),囤养提高了蟹的鲜度和甜度。囤养后变化较大的氨基酸有谷氨酸、脯氨酸、甘氨酸、丝氨酸、丙氨酸及精氨酸,且蟹在囤养后肝胰腺及性腺中TAV值大于囤养前,其中TAV1的氨基酸种类增多,TAV值较高。呈味核苷酸的结果显示,囤养后蟹体肉中的核苷酸总量和EUC值下降,而肝胰腺和性腺中核苷酸总量和EUC显著增加(p0.05),蟹的鲜味变化明显。因此,经过配合饲料囤养一个月的雌性中华绒螯蟹其滋味更佳。  相似文献   

10.
不同生长阶段下中华绒螯蟹滋味成分差异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比较了8月份到12月份下中华绒螯蟹雄蟹滋味物质间的差异。通过用电子舌区分不同月份下中华绒螯蟹三个可食部位(体肉、性腺、肝胰腺)的滋味轮廓,并测定其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含量,计算TAV值、EUC值,结果表明电子舌能较好区分不同月份下各可食部位滋味轮廓间的差异,11月份、12月份的滋味轮廓与8月份、9月份相比差异较大;三个可食部位中呈甜味氨基酸含量与性腺中呈鲜味氨基酸含量均在11月份达到最高;蟹肉中呈味核苷酸总量最高,且波动较大,11月份以后呈鲜味核苷酸和呈甜味核苷酸含量显著增高,而性腺和肝胰腺中呈味核苷酸含量波动较小;不同阶段下中华绒螯蟹各可食部位的Glu、Ala、Arg和Lys的TAV值均大于1,对蟹的整体滋味贡献较大;性腺中的EUC值显著高于其他部位,并且在9月份、12月份达到最高。综上,雄蟹在11月份滋味最佳。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不同加工阶段对符离集烧鸡风味的影响,本研究分析了生鸡、油炸、卤煮和杀菌各加工阶段的风味(气味与滋味)特征及消长规律。结果表明:基于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结合气味活度值(Order Activity Value,OAV)法确定各加工阶段主要的挥发性物质均为醛酮类,在卤煮后出现的部分芳香类风味物质,如芳樟醇、甲基黑椒酚等,成为烧鸡主体风味物质,杀菌后挥发性风味物质的种类和含量都有所减少。电子鼻可以准确区分各加工阶段的样品。在对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这两种滋味物质的检测中发现,其总含量在油炸和杀菌阶段显著降低(P<0.05)。通过滋味活度值(Taste Active Value,TAV)法可知,烧鸡的主体滋味物质为呈鲜味的肌苷酸(IMP)。利用电子舌对烧鸡加工过程中的滋味变化分析时发现,在加工过程中苦味和咸味变化明显。基于相关性分析可知,卤水除了增加烧鸡的挥发性物质,还会增强烧鸡的苦味和咸味。加工过程中烧鸡的鲜味一直较高,但是变化不明显。本研究表明卤煮阶段对符离集烧鸡风味有赋予作用,杀菌阶段对烧鸡风味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To reveal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feeding modes on the flavor quality of female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sinensis)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compare the sensory evaluation scores, flavor compounds in meat and hepatopancreas of female E. sinensis fed with 3 feeding modes, that is, natural diets (NDs), traditional diets (TDs), and formulated diets (FD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crabs fed with ND had significantly lower sensory scores than the other 2 feeding modes in both edible tissues. The odor and taste profiles were evaluated by Electronic nose (E‐nose) and tongue (E‐tongue) techniques, respectively; results of perchloric acid showed each edible tissue ha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mong the 3 modes. Contents of volatile compounds were measured by Headspace‐solid phase micro extraction combined with 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er. A total of 35 and 44 volatile compounds were identified in meat and hepatopancreas, respectively. ND mode of meat had the highest relative odor activity value (ROAV) summation among the 3 diet modes. TD mode of hepatopancrea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ROAV summations.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ree amino acids and 5′‐nucleotides, nonvolatile compounds were evaluated by 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 (EUC) and taste active values (TAVs) methods. For both meat and hepatopancreas, TD had the highest contents of umami amino acid, as for the 5′‐nucleotide, FD had the highest 5′‐inosin monophosphate concentrations. Overall, the EUC and TAVs of TD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FD, whereas ND mode had the lowest values in the 2 edible tissues. In conclusion, TD mode had the best performance in terms of sensory evaluation, ROAVs of aroma‐active compounds, and nonvolatile active compounds.  相似文献   

13.
为得到风味良好的蓝蛤酶解液,选用复合蛋白酶、木瓜蛋白酶、菠萝蛋白酶、碱性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进行单酶酶解,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电子鼻、电子舌及氨基酸自动分析仪等对不同酶解液的风味特征进行综合评价,利用滋味活性值评价滋味物质的呈味作用和强度。结果表明,复合蛋白酶酶解液的水解度较高,达到28.02%;不同酶解液的风味轮廓之间存在较大差异,电子鼻、电子舌能较好地区分不同酶解液的气味和滋味差异;鲜味和甜味是蓝蛤酶解液的主要呈味成分,复合蛋白酶组中游离氨基酸总量最高,碱性蛋白酶组中鲜味和甜味氨基酸比例最大。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共检出50 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醛类和醇类物质最丰富,一些具有腥味的醛类在碱性蛋白酶组中相对含量最高,在复合蛋白酶和中性蛋白酶组中相对含量较低,具有增香效果的2-乙基呋喃和2-戊基呋喃在复合蛋白酶组中相对含量较高,复合蛋白酶酶解液的风味较佳。  相似文献   

14.
本实验以墨鱼酶解液和葡萄糖-木糖混合糖为原料,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结合电子鼻、全自动氨基酸分析仪感官评价,研究了不同初始pH对美拉德反应产物风味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初始pH(5~7)反应条件下,随着反应初始pH升高,产物腥味减轻,鲜甜味突出,挥发性化合物中醛类物质相对含量由58.25%增加至60.9%,呋喃类物质由28.26%降低至16.95%,游离氨基酸总含量由5.725 mg/mL增加至6.303 mg/mL;初始pH(8~10)反应条件下,随着反应初始pH升高,产物鲜甜味减轻,糊味突出,同时挥发性化合物中醛类物质相对含量由54.29%降低至26.62%,吡嗪类物质相对含量由0增加至18.41%,游离氨基酸总含量由5.948 mg/mL降低至4.945 mg/mL。同时随着反应初始pH升高(5~10),三甲胺相对含量由0.05%升高至32.79%,含硫化合物相对含量由0升高至12.33%,说明不同初始pH下墨鱼酶解液美拉德反应产物的风味不同。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产地雌性中华绒螯蟹感官品质与滋味品质的差异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以上海市松江区的鱼跃养殖产地及崇明区的崇东养殖产地的中华绒螯蟹为研究对象,测定其3个可食部位游离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的含量,通过计算味道强度值(taste activity value,TAV)及味精当量(equivalent umami concentration,EUC)对这些成分的呈味强度进行评价,结合人工感官和电子感官(电子舌)对其滋味品质进行综合分析,探究不同产地雌性中华绒螯蟹可食部位感官品质与滋味品质的差异。人工与电子感官结果显示,不同产地的中华绒螯蟹滋味轮廓有所差异。从游离氨基酸分析结果可知,崇东组性腺肝胰腺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均显著高于鱼跃组(P<0.05),体肉的总量低于鱼跃组(P<0.05),崇东组TAV>1的游离氨基酸种类比鱼跃组多,且苦味氨基酸His含量较高。呈味核苷酸的结果显示,鱼跃组性腺的EUC值高于崇东组,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胰腺和体肉中崇东组EUC值更高,尤其是肝胰腺,其EUC值约为鱼跃组的4倍。从感官与滋味品质的角度均反映出不同产地雌性中华绒螯蟹之间的差异,崇东产地的中华绒螯蟹整体感官及滋味品质优于鱼跃产地,同时由于崇东产地养殖池塘中苦草的存在,其可食部位的苦味较为明显。研究为淡水蟹养殖技术及其肉品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参考及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二倍体虹鳟和三倍体虹鳟感官品质差异,分析同一亲本、同一养殖条件下二、三倍体虹鳟肉色、肉质和风味物质的组成及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在肉色方面,二倍体虹鳟肌肉黄色值显著大于三倍体虹鳟(P<0.05),亮度值和红色值无显著差异;在肉质方面,三倍体虹鳟肌肉弹性和咀嚼性显著高于二倍体虹鳟(P<0.05),持水力和pH值等无显著差异;在滋味物质方面,三倍体虹鳟肌肉滋味组成相对二倍体虹鳟较为丰富,有鲜、咸、苦和甜等味道;在挥发性物质组成方面,二、三倍体虹鳟肌肉挥发性物质均由77 种化合物组成,气味活度值较大的特征性气味物质主要有1-辛烯-3-醇、己醛、辛醛、壬醛和(E)-2-壬烯醛,整体呈现青草味、脂肪味及水果香味,三倍体虹鳟肌肉中总特征性气味物质的气味活度值显著高于二倍体虹鳟(P<0.05)。本研究表明二、三倍体虹鳟具有不同的感官品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