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3 毫秒
1.
任旭  何援利  彭冬先 《广东医学》2007,28(2):229-231
目的 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中的表达及其与血管生成的关系,探讨其在E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取68例EMs的异位内膜、20例在位内膜和20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HIF-1α蛋白的表达情况,用CD34单克隆抗体标记血管内皮细胞,计数子宫内膜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HIF-1α在EMs组异位内膜的表达强度显著高于在位内膜组及对照组(P<0.01),各组中分泌期与增生期表达强度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EMs组异位内膜中的MVD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MVD与HIF-1α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718,P<0.01).结论 HIF-1α在EMs的异位内膜过度表达,且与异位内膜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推测HIF-1α可能在EMs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王步军  郑飞云  杨孝军  张乾 《浙江医学》2011,33(12):1777-1780
目的 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PTEN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中的表达及其调节,从血管形成和基因调控方面进一步探究它们在E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 取EMs异位内膜58例,EMs在位内膜25例,正常子宫内膜20例,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对HIF-1α和PTEN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结合病例的治疗、复发及受孕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HIF-1α在EMs患者的异位内膜中表达高于在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TEN在EMs患者的异位、在位内膜低于正常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均P<0.05);HIF-1α在EMs在位和异位内膜中的增生期和分泌期中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正常子宫内膜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PTEN在EMs患者在位、异位和正常子宫内膜中的增生期和分泌期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HIF-1α和PTEN 蛋白表达与患者的年龄、痛经情况、囊肿大小及术后受孕与否均无相关性,但与临床分期和术后复发情况有相关性;HIF-1α和PTEN蛋白表达呈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F-1α直接参与EMs的血管生成,HIF-1α可能是血管生成的核心调控因子.PTEN蛋白能够诱导EMs细胞凋亡,抑制其生长,它在EMs中表达存在缺失或减弱.它们相互作用对EMs细胞的异位种植和存活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内皮素-1(ET-1)及其受体(ETAR、ETBR)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在位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内膜以及对照组妇女子宫内膜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E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8例EMs患者(EMs组)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以及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对照组)在位内膜中ET-1、ETAR、ETBR的表达.结果 ET-1、ETAR在EMs组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ET-1、ETAR在EMs组在位内膜中的表达均高于异位内膜(P均<0.01);ET-1和ETAR在EMs组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0.968,P均<0.05).ETBR在EMs组在位内膜、异位内膜以及对照组内膜三者间的表达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在子宫内膜的不同的组织学周期,ET-1、ETAR、ETBR表达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在EMs组不同临床期别(r-AFS分期)内膜,ET-1、ETAR、ETBR表达差异均不具统计学意义.结论 ET-1和ETAR在EMs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与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表达,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及MMP-2与HIF-1α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子宫异位内膜(异位内膜组40例)、子宫在位内膜(在位内膜组40例)及正常内膜(正常内膜组20例)中MMP-2、HIF-1α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MMP-2、HIF-1α的阳性表达分别位于腺上皮细胞的细胞膜和细胞质及细胞核和细胞质,异位内膜组阳性表达高于在位内膜组与正常内膜组(P〈0.05),在位内膜组阳性表达高于正常内膜组(P〈0.05);MMP-2与HIF-1α表达强度的变化呈正相关(r=0.657,P〈0.05)。结论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组织中MMP-2和HIF-1α的表达明显增高,且HIF-1α可能参与调控MMP-2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章君华  徐键 《浙江医学》2011,33(12):1760-1762,1765
目的 检测Toll样受体4(TLR4)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中的表达情况,探讨TLR4在EMs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EMs患者的卵巢异位内膜45例(EMs异位内膜组)和相对应的在位子宫内膜32例(EMs在位内膜组),32例非EMs患者子宫内膜组织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二步法检测各组内膜组织中TLR4的表达情况,以及TLR4在EMs不同临床分期的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作半定量分析后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EMs患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对照组子宫内膜中,TLR4蛋白均有不同程度表达,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腺上皮和腔上皮.TLR4蛋白在EMs患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的表达均低于对照组子宫内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但在异位内膜中表达要高于在位内膜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LR4蛋白在Ⅰ~Ⅱ期EMs患者异位内膜的表达与Ⅲ~Ⅳ期患者异位内膜的表达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EMs患者在位和异位内膜组织中的TLR4表达下降,但在异位内膜表达高于在位内膜,TLR4可能参与了EM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6.
周新艳  杨尧华  黄鲁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09,31(3):346-347,353,F0004
目的 讨论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中的表达和发病的关系.方法 以EMs患者20例作研究组,分别取其术前清晨空腹静脉血3mL和在位与异位内膜,以子宫肌瘤患者20例的血清和内膜为对照组.内膜中的MMP-3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血清中TNF-αd和MMP-3的含量采用ELISA法检测.结果 MMP-3、TNF-α在血清中的含量在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MMP-3主要定位于子宫内膜组织的问质细胞.在异位内膜中,其阳性染色强度均较强,以(+)~(++)为主,呈棕黄色或棕褐色,明显强于正常子宫内膜(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MP-3在正常子宫内膜组中增殖期的表达强于分泌期(P<0.05).结论 MMP-3在EMs患者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中的高表达,促进了内膜的侵袭、浸润.TNF-α和MMP-3在EMs患者血清中的含量升高,在黏附的同时促进新生毛细血管的形成,加速了EM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7.
肿瘤坏死因子-α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39例内异症患者的在位内膜(在位组)及异位内膜(异位组)中TNF-α的表达,并与40例正常子宫内膜作对照(对照组)。结果:TNF-α染色主要定位于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浆中,间质细胞浆中少量表达。对照组TNF-α蛋白的表达,分泌期高于增生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Ms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组织中各期表达均增高,增生期和分泌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NF-α在内异症患者异位内膜中的异常表达,可能在内异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
王步军  郑飞云  杨孝军  张乾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0):1185-1188,F0003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V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取EMs异位内膜组织58份,EMs在位内膜组织25份,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0份,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对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进行研究,结合患者的治疗、复发及受孕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EMs患者的异位内膜HIF-1α和VEGF蛋白蛋白表达高于在位内膜和正常子宫内膜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Ms在位和异位内膜中的增生期和分泌期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在正常子宫内膜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与患者的年龄、痛经情况、囊肿大小及术后受孕与否均无关(均P〉0.05),但与临床分期和术后复发情况有关(均P〈0.05);HIF-1α和VEGF蛋白表达呈正相关(=0.556,P〈0.05)。结论 HIF-1α和VEGF直接参与EMs的血管生成,HIF-1α可能是血管生成的核心调控因子。它们相互作用对EMs细胞的异位种植和存活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ER、PR及AR在内异症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和正常对照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阐述性激素及其受体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机制的关系,探究治疗EMs的新途径。方法:利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50例EMs患者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20例正常对照子宫内膜组织中ER、PR及AR的表达情况。结果:ER在EMs患者在位子宫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异位内膜及正常对照子宫内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R在EMs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在位内膜及正常对照子宫内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R在EMs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在位内膜及正常对照子宫内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Ms患者异位内膜PR及AR表达的相对增高可能在内异症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和其受体3(VEGFR-3)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中的表达及其在E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收集32例EMs患者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组织、32例在位内膜组织和25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对照组),应用免疫组化两步法检测各标本中的VEGF-C和VEGFR-3的表达,并用组织学评分对实验结果进行半定量统计,比较其表达强度。结果:VEGF-C在EMs组在位、异位内膜和对照组均有表达,表达强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R-3在EMs组在位和异位内膜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位内膜的表达明显高于异位内膜(P<0.05)。结论:VEGF-C与其受体VEGFR-3结合参与了EMs病程,并可能通过促淋巴管新生作用而促进了EM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研究VEGF在内异症异位及部分在位内膜中的表达,探讨二者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S-P法)检测VEGF在38例异位内膜,16例在位内膜,对照组30例非异位症的内膜中的表达.结果①VEGF在内异症患者的异位、在位内膜中均呈高表达,异位内膜组与对照组内膜阳性表达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EMs患者异位内膜腺上皮细胞中VEGF增生期和分泌期均较对照组和在位内膜组阳性率增高,且在位内膜组及对照组腺上皮细胞中VEGF表达分泌期均较增生期增高,而在异位内膜组VEGF表达无此规律(P>0.05),与月经周期无关.结论子宫内膜症异位内膜组织中VEGF的升高与内异症的发病具有相关性,且这种变化与月经周期无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对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中上皮型钙粘蛋白表达的研究,探讨上皮型钙粘蛋白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S-ABC免疫组化方法对4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和35例对照组在位内膜中上皮型钙粘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并进一步比较两组表达水平的差异.结果 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异位内膜的上皮型钙粘蛋白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在位内膜(P<0.05);且其异位内膜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Ⅲ、Ⅳ期E-cad的表达明显低于Ⅰ、Ⅱ期(P<0.05).结论 上皮型钙粘蛋白的低表达可能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在位及异位内膜中CD146的过表达在EM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0例EMs患者(EMs组)在位内膜(增殖期26例,分泌期24例)、异位内膜及50例非EMs患者(对照组)子宫内膜(增殖期22例,分泌期28例)中CD146表达情况及微血管密度(MVD),结合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EMs组在位、异位内膜中CD146阳性率、MVD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EMs组在位、异位内膜之间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EMs组在位分泌期内膜CD146阳性率、MVD值均高于增殖期内膜(P<0.05),而对照组内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Ms组在位、异位内膜CD146阳性率、MVD值均与美国生育协会修正标准(R-AFS)评分成正相关(P<0.05);EMs组在位、异位内膜和对照组内膜CD146阳性率与MVD值呈正相关(P<0.05)。结论:CD146在EMs患者在位、异位内膜中的过表达可能通过促血管形成机制参与了EMs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1)在子宫腺肌病(腺肌病)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0例腺肌病患者在位及异位子宫内膜组织TNFα和TNFR1的表达,并与20例正常子宫内膜进行比较.结果 TNFα在腺肌病组在位、异位及对照组内膜中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TNFR1除在腺肌病组异位内膜显著低于对照组外(P<0.05),余组问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腺肌病组在位内膜增生期与分泌期TNFα的表达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TNFR1的表达分泌期显著高于增生期(P<0.05);腺肌病组异位内膜增生期与分泌期TNFα、TNFR1的表达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而在对照组两者的表达均分泌期明显高于增生期(P<0.05).TNFα在腺肌病组在位内膜增生期的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P<0.05);TNFR1在分泌期的表达为腺肌病组异位内膜<腺肌病在位内膜<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TNFα、TNFR1参与正常子宫内膜的周期性调节.在位内膜分泌期及异位组织中TNFR1的低表达可能与腺肌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4(TLR4)介导的髓样分化因子88(MyD88)通路在正常子宫内膜、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EMs患者(EMs组)45例(Ⅰ、Ⅱ期15例,Ⅲ、Ⅳ期30例),取其异位内膜组织45例(异位内膜组)、在位内膜组织30例(在位内膜组),另取同期因子宫纵隔行宫腔镜手术患者的正常内膜组织30例(对照组)。采用半定量RT-PCR及免疫组化SP法检测TLR4及MyD88 mRNA和蛋白在上述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异位内膜组、在位内膜组及对照组TLR4与MyD88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mRNA=37.541、38.669,F蛋白=46.707、31.046,P均<0.001),且异位内膜组和在位内膜组均高于对照组,异位内膜组高于在位内膜组(P均<0.01)。EMsⅠ、Ⅱ期和Ⅲ、Ⅳ期患者异位内膜组织中TLR4与MyD88 mRNA及蛋白的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mRNA=1.373、1.574,t蛋白=0.299、0.066,P均>0.05)。在位内膜组中TLR4与MyD88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594和0.560,P均<0.001),异位内膜组中TLR4与MyD88 mRNA及蛋白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812和0.639,P均<0.001)。结论:TLR4及MyD88的高表达可能在EMs的发病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内膜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P27kip1蛋白的表达,并探讨2者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36例子宫内膜异位症(EMs)患者的异位内膜和在位内膜及23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TGF-β1、P27kip1蛋白的表达.结果: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TGF-β1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低于EMs患者的在位内膜及异位内膜组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P27kip1蛋白阳性表达率均高于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组织(P均<0.05).异位内膜组织中TGF-β1与P27kip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rs=-0.783,P<0.05).结论:子宫内膜组织中TGF-β1蛋白过度表达和P27kip1蛋白表达下降可能在EMs的发生发展中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粘着斑激酶(focal adhension kinase,FAK)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患者的在位内膜、异位内膜中的表达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livision法检测FAK在20例EMs患者在位内膜组织、异位内膜组织中的表达。选择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对照。结果:(1)FAK在异位内膜、在位内膜及正常内膜腺体上皮细胞的胞浆内都有表达,异位内膜组与在位内膜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正常内膜组分别与在位内膜、异位内膜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尤其与异位内膜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2) FAK的表达与内异症临床分期有关,在I-II期、III-IV期FAK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5.7 %(6/7)、100%(13/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 结论: FAK在内异症患者异位内膜中的高表达与异位病变的上皮细胞增生活性相关,且与内异症的临床分期呈正相关,提示FAK与内异症的发生、侵袭、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组织中Survivin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EMs患者的异位内膜组织35份和在位内膜组织32份及正常子宫内膜组织26份,采用S-P法测定Survivin表达。结果:EMs异位和在位内膜组织中Survivin的表达显著高于正常内膜组(P〈0.05),且异位内膜组Survivin的表达也显著高于在位内膜(P〈0.05)。结论:Survivin在EMs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血管生成因子VEGF和bFGF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在子宫内膜异位症 (EM)中的表达 ,探讨两种因子与EM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 :收集EM患者的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组织 35例 ,在位内膜组织38例及非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子宫内膜 37例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分别测定VEGF及bFGF在内膜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并用组织学评分对实验结果进行半定量统计 ,比较其表达强度。结果 :①VEGF在三组内膜的腺体及间质细胞中均有表达 ,主要定位于细胞浆。异位内膜组的表达强度高于正常对照组 ,二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在位内膜组高于正常对照组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异位内膜组同在位内膜组比较 ,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②EM患者的VEGF在异位内膜组和正常对照组均无周期性变化 ,而在EM患者的在位内膜中VEGF的表达强度分泌期比增生期明显增强 ,在月经周期中呈周期性变化 ;③bFGF在正常子宫内膜及EM患者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的增生期和分泌期中均有表达 ,表达强度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无周期性变化 ;④VEGF和bFGF在EM患者增生期和分泌期的在位内膜和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VEGF和bFGF均为促进血管生成的重要细胞因子 ,在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异位内膜及在位内膜均有表达 ,从  相似文献   

20.
白治苗  卢玉凤  杨眉  年研  哈春芳 《重庆医学》2015,(28):3925-3927
目的:研究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在子宫内膜异位症(EMs)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SP 法及 RT‐PCR 法检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30例,EMs 的在位内膜35例,EMs 的异位内膜35例,uPA 蛋白及 mRNA的表达。结果 uPA 蛋白主要定位于子宫内膜腺上皮细胞与间质细胞的细胞质中,极少数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中,在 EMs 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强于在位内膜、正常内膜,在 EMs 在位内膜中的表达强于正常内膜(P <0.05)。 uPA 蛋白在3组内膜的增生期与分泌期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uPA mRNA 在 EMs 患者异位内膜中的相对表达量高于在位内膜和正常内膜,在内异症在位内膜中的表达高于正常内膜(P<0.05)。结论 uPA 可能在 EMs 异位内膜的黏附、生长等方面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