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目的 用胰腺炎相关性腹水(PAAF)刺激人单核细胞,探讨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细胞炎症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PAAF收集自重症胰腺炎患者.将体外培养的人单核细胞THP-1分为4组:对照组(C组)、实验组(A组)、吡格列酮组(P组)、GW9662(G组).A组用PAAF刺激细胞;P组加入终浓度为20 μmol/L吡格列酮,2h后再用PAAF刺激细胞;G组先加入PPARγ拮抗剂GW9662,30 min后加入吡格列酮,2h后再用PAAF刺激细胞.12 h后收集4组细胞,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检测细胞TNF-α、IL-6的mRNA表达,蛋白质印迹法检测NF-κB p65、p38MAPK的活化程度和IκB蛋白表达变化.结果 PAAF刺激后,A组细胞促炎细胞因子TNF-α、IL-6的mRNA表达增加,NF-κB、p38MAPK活化,IκB蛋白水平降低,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P组经吡格列酮干预后,TNF-α、IL-6的mRNA表达降低,NF-κB、p38MAPK活性下调,IκB蛋白表达升高,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组应用GW9662后可拮抗吡格列酮降低促炎细胞因子的作用,TNF-α、IL-6的mRNA表达增加,NF-κB、p38MAPK活化,IκB蛋白水平降低,与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吡格列酮可能通过抑制NF-κB、p38MAPK炎症信号通路活化,减少促炎细胞因子产生,控制炎症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在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建立70%的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对照组(control,C),假手术组(sham,S),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IR)组,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Ros)预处理组,GW9662预处理组,以及Ros GW9662预处理组.再灌注后,取静脉血检测肝血清酶(ALT、AST)水平,取肝脏组织TUNEL法检测缺血肝脏细胞凋亡指数(apoptotic index,AI),免疫组化检测Bcl-2,Bax,Caspase-3表达.结果:IR组和Ros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肝脏细胞凋亡指数、Bax、Bcl-2及Caspase-3均升高.Ros处理组与IR组相比肝脏细胞凋亡指数、Bax及Caspase-3表达降低,Bcl-2表达升高,GW9662能阻断Ros的保护作用.单独应用GW9662时肝脏细胞凋亡指数、Caspase-3以及Bax表达比IR组升高,而Bcl-2降低.结论: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它可能是通过上调Bcl-2表达,下调Bax和Caspase-3表达,抑制肝脏细胞凋亡而起作用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对单核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THP-1人单核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吡格列酮组和GW9662组。对照组仅加入细胞培养液;实验组用胰腺炎相关性腹水(PAAF)刺激细胞;吡格列酮组在PAAF作用前加入终浓度为20μmol/L的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进行干预;GW9662组:在吡格列酮干预前30 min,先行加入PPARγ拮抗剂GW9662,最后加入PAAF。分组处理6 h后收集各组细胞,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促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mRNA的表达;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PARγ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PAAF刺激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吡格列酮组和GW9662组细胞TNF-α和IL-6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PARγ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实验组比较,吡格列酮组TNF-α和IL-6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PARγ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吡格列酮组比较,GW9662组TNF-α和IL-6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PARγ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各组PPARγ的蛋白表达与mRNA表达的变化趋势相似,但吡格列酮组与对照组、GW9662组与吡格列酮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ARγ激动剂可通过上调PPARγ表达,减少PPAF刺激所致的促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抑制单核细胞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PPARγ)激动剂对单核细胞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THP-1人单核细胞,将细胞分为对照组、实验组、吡格列酮组和GW9662组.对照组仅加入细胞培养液;实验组用胰腺炎相关性腹水(PAAF)刺激细胞;吡格列酮组在PAAF作用前加入终浓度为20μmol/L的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进行干预;GW9662组:在吡格列酮干预前30 min,先行加入PPARγ拮抗剂GW9662,最后加入PAAF.分组处理6h后收集各组细胞,采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促炎症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6(IL-6)mRNA的表达;分别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PPARγ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PAAF刺激后,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吡格列酮组和GW9662组细胞TNF-α和IL-6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PPARγ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实验组比较,吡格列酮组TNF-α和IL-6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PPARγ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吡格列酮组比较,GW9662组TNF-α和IL-6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升高,PPARγ mRNA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降低,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各组PPARγ的蛋白表达与mRNA表达的变化趋势相似,但吡格列酮组与对照组、GW9662组与吡格列酮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PARγ激动剂可通过上调PPARγ表达,减少PPAF刺激所致的促炎症细胞因子的产生,从而抑制单核细胞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5.
李凤云  杨凤兰  张秀萍  刘志明 《海南医学》2013,24(24):3595-3598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吡格列酮组、GW9662组及DMSO组,每组各16只,术前5 d分别给予相应处理。采取体内结扎左前降支的方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予ELISA法检测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 p65及IFN-γ含量水平,HE染色观察左心室前壁细胞病理形态学改变,并采用原位末端标记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数。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其余四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 p65及IFN-γ含量水平、心肌细胞凋亡数均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吡格列酮组大鼠心肌组织中NF-κB p65及IFN-γ含量水平,心肌细胞凋亡数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与吡格列酮组中NF-κB p65及IFN-γ含量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吡格列酮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可能通过负性调节NF-κB p65含量水平进而减少IFN-γ的释放,抑制心肌细胞的凋亡,从而发挥相应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吡格列酮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研究吡格列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取心电图无异常的大鼠34只,随机分为T1组和T2组,T1组再分为对照组(n=5)和吡格列酮组(n=5),T2组分为假手数组(n=8)、对照组(n=8)、吡格列酮组(n=8)。假手数组只开胸不结扎冠状动脉。其余各组均结扎冠状动脉30 min,再灌注4 h。吡格列酮组给予吡格列酮3 mg/(kg.d)灌胃1周,第8 d冠状动脉结扎前1 h再灌胃1次。对照组给予等量等渗盐水灌胃处理。T1组用于测量各组缺血再灌注后心肌梗死面积的变化。T2组用于观察各组再灌注4 h后血清中磷酸激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并用凝胶电泳迁移率(EMSA)实验检测过氧化物增殖子激活受体-γ(PPAR-γ)、核因子-kappa B(NF-κB),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ASA)检测心肌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的表达变化情况。使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①吡格列酮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降低(P<0.01),血清CK-MB、LDH水平下降明显(P<0.01),光镜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明显减轻;②应用吡格列酮后,能够增强缺血再灌注心肌PPAR-γ表达,而NF-κB、MCP-1表达明显降低(P<0.01)。结论:吡格列酮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且这种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激活PPAR-γ而抑制NF-κB表达,从而下调MCP-1表达实现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核因子-κB(NF-κB)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发病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9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AP组、吡格列酮预处理组。利用Schmidt法并加以改良(逆行胰胆内加压注射5%牛磺胆酸钠0.1mL/100g)复制SAP模型,动态观察各组大鼠血清淀粉酶、腹水淀粉酶,同时行病理切片进行姨隙病理评分,应用Western blot法榆浸4胰腺组织NF-κB表达,运用ELISA法检测IL-6的变化。结果大鼠血清淀粉酶、腹水淀粉酶、胰腺病理评分在相对应的时间点SAP组比假手术组明显升高(P均〈0.01).吡格列酮预处理组较SAP组明显降低。造模3h后,SAP组胰腺组织中NFnκB p65持续上调。呈时间依赖性,6h与3h比较差异届著(P〈0.01),12h与6h比较差异显著(P〈0.01);假手术组NF-κB p65表达很低;吡格列酮预处理组NF-κB也有表达,但是在相对廊的时间点明显弱于SAP组(P〈0.01)。IL-6的表达SAP组明显增加,吡格列酮预处理组在相对应的时间点均降低(P〈0.01)。结论NF-κB的活化作为始动因子参与大鼠重症急性胰腺炎的炎症反应,NF-κB表达与大鼠胰腺组织损伤呈正相关;抑制NF-κB的表达,下调炎症介质的表达,可减轻胰腺炎症。  相似文献   

8.
余智  廖小明  李浩  唐永刚  齐立  孙军  刘开祥 《广东医学》2012,33(23):3541-3544
目的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γ干扰素(IFN-γ)和细胞凋亡的变化及吡格列酮(PGZ)干预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方法 12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M组)、PGZ组(P组)、GW9662+PGZ组(GP组)和二甲基亚砜(DMSO)组(D组),每组24只。除S组外,其余各组均通过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损伤模型。P、GP、DMSO组于术前45 min分别经尾静脉注射PGZ 10 mg/kg、GW9662 0.3 mg/kg+PGZ 10 mg/kg、10%DMSO 2 mL/kg。缺血90 min再灌注24 h后,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干湿质量法检测脑含水量;ELISA法检测NF-κB、IFN-γ含量水平;HE染色观察病理形态学,尼氏染色、TUNEL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结果 (1)与S组比较,M组神经功能评分、脑含水量明显增加(P<0.05);与M组比较,P组神经功能评分、脑含水量明显降低(P<0.05)。(2)与S组比较,M组NF-κB、IFN-γ含量明显增加(P<0.05);与M组比较,P组NF-κB、IFN-γ含量显著降低(P<0.05),并且M、P两组中两者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1)。(3)与S组比较,M组凋亡细胞明显增加及健存神经元显著减少(P<0.05);与M组比较,P组凋亡细胞明显降低而健存神经元显著增多(P<0.05)。结论 NF-κB、IFN-γ以及细胞凋亡的改变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炎症反应存在相关性,而PGZ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反应,减轻细胞水肿及形态学改变、抗神经细胞凋亡途径,对神经细胞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曹晓飞  张峰  张业伟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8,18(18):2632-2634,2638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15d-PGJ2对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细胞凋亡的作用及可能的机制.方法 建立70%的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4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4组:假手术组(SO组)、缺血再灌注损伤组(IK组)、15-脱氧前列腺素J2预处理组(15 d-PGJ2组),15d-PGJ2+GW9662预处理组(15 d-PGJ2+GW9662组).再灌注后,取静脉血栓测肝血清酶(ALT、AST)水平,取肝脏组织TUNEL法检测缺血肝脏细胞凋亡指数(apoptotic index,AI),免疫组化检测Bcl-2、Bax、Caspase-3表达.结果 与SO组相比,其他3组血清ALT和AST水平、肝脏细胞AI、Bax、Bcl-2及Caspase-3均升高(P<0.05).与IR组相比,15d-PGJ2组血清ALT和AST水平、肝脏细胞AI、Bax及Caspase-3表达降低,Bcl-2表达升高(P<0.05);而15d-PGJ2+GW9662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15d-PGJ2组相比,15d-PGJ2+GW9662组血清ALT和AST水平、肝脏细胞AI、Bax及Caspase-3表达增加,Bcl-2表达减少(P<0.05).结论 PPARγ激动剂15d-PGJ2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PPAR γ激活上调Bcl-2、下调Bax的表达和抑制Caspase-3活性实现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PPARγ在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胆道组织中的表达情况以及意义。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O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罗格列酮组(ROS组)和GW9662组,每组10只。通过制作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胆道缺血再灌注模型,应用PPARγ的配体罗格列酮(ROS)和拮抗剂GW9662作为干预,采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胆道组织中PPARγmRNA表达情况,应用图像分析系统进行灰度扫描,以各组β-actin条带的扫描值为标准,计算PPARγmRNA/β-actin吸光度比值,记录PPARγmRNA的相对表达量。结果:PPARγmRNA在SO组胆道组织中呈低表达;I/R组PPARγmRNA表达稍有增高,较SO组无显著差异;ROS组PPARγmRNA表达显著增加,与I/R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GW9662组PPARγmRNA表达显著降低,与ROS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SD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各实验组胆道组织中存在PPARγmRNA表达,但各组表达量不同。配体罗格列酮可以活化原位肝移植胆道缺血再灌注损伤中肝外胆道组织中的PPARγ,但这种活化是PPARγ依赖性的,可被PPARγ的拮抗剂GW9662逆转。  相似文献   

11.
Zhu QW  Wang H  Zhang JY  Ye P  Luo LM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1,31(11):1819-1823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对缺氧复氧后新生大鼠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及对蛋白激酶C(PKC)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新生SD大鼠心肌细胞,予吡格列酮、GW9662等预处理24 h后建立缺氧复氧模型。Hoechst33258染色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方法检测PKC表达。结果缺氧复氧后心肌细胞早期凋亡率升高(由溶媒对照组的(0.20±0.03)%增加至(12.22±1.45)%,P<0.05);吡格列酮减少心肌细胞凋亡(8.32±0.89)%,而吡格列酮抗心肌细胞凋亡的作用可以被GW9662阻断(12.46±1.62)%,P<0.05;与单纯缺氧复氧组相比,吡格列酮不增加PKC(1.033±0.026,P>0.05)表达。结论吡格列酮预处理减轻心肌细胞缺氧复氧后损伤,这种作用部分通过激活PPARγ途径实现;吡格列酮预处理不增加PKC表达。  相似文献   

12.
罗格列酮抗人HL-60细胞增生作用及其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罗格列酮(rosiglitazone)对人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系(HL-60)细胞增生抑制及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观察对HL-60细胞增生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分布和凋亡率,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分析PPARγ、Bax、bcl-2、NF-κB蛋白表达状况.结果 罗格列酮对HL-60细胞具有明显生长抑制效应,抑制率最高达77%,且呈时间-效应、剂量-效应依赖关系;流式细胞检测结果提示:10~100μmol/L罗格列酮能抑制HL-60细胞增生;50、100μmol/L罗格列酮能促进HL-60细胞凋亡.免疫组化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HL-60细胞表达PPARγ;罗格列酮作用HL-60细胞后,发生核转位现象; Bax表达增加, bcl-2 、NF-κB的表达减少.用PPARγ阻断剂GW9662作用于HL-60 细胞后PPARγ、Bax、bcl-2、NF-κB蛋白表达无变化.结论 罗格列酮能抑制HL-60细胞增生,诱导细胞凋亡,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PPARγ途径,上调Bax下调Bcl-2 、NF-κB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缺氧复氧诱导的乳鼠心肌细胞凋亡和心肌细胞ATP敏感性钾通道亚单位表达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的sD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6组:溶媒组、缺氧复氧组、0.1μmol/L吡格列酮组、1.0μmol/L吡格列酮组、2.0μmol/L吡格列酮组、2.0μmol/L吡格列酮+GW9662组(GW9662组),药物预处理24h后建立缺氧复氧模型,利用膜联蛋白-v与溴化丙啶双染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利用RT—PCR及Western—blot技术检测心肌细胞ATP敏感性钾通道亚单位的表达。结果0.1、1.0、2.0μmol/L吡格列酮组心肌细胞凋亡率与缺氧复氧组及GW96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1、1.0、2.0μmol/L吡格列酮组心肌细胞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KATP)亚单位Kir6.1mRNA及蛋白的表达与缺氧复氧组及GW96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细胞膜ATP敏感性钾通道(sarcKATP)亚单位Kir6.2mRNA表达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格列酮抑制缺氧复氧诱导的乳鼠心肌细胞凋亡,此保护作用可能与激活PPARγ及上调mitoKATP通道亚单位表达有关,sarcKATP未参与这种保护过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对THP-1源性巨噬细胞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1 (ABCA1)、ATP结合盒转运蛋白G1(ABCG1)及B族Ⅰ型清道夫受体(SR-B Ⅰ)表达的影响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Real time PCR及Westernblot检测不同浓度吡格列酮(1,10,20,30 μmol/L)作用24 h,THP-1源性巨噬细胞ABCA1,ABCG1及SR-BⅠmRNA和蛋白的表达.使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型受体γ(PPARγ)特异性拮抗剂GW9662(2 μmol/L)阻断吡格列酮(10 μmol/L),24 h后检测THP-1源性巨噬细胞ABCA1,ABCG1及SR-B Ⅰ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吡格列酮可浓度依赖性增高24 h THP-1源性巨噬细胞ABCA1,ABCG1及SR-BⅠ mRNA和蛋白的表达,GW9662可显著抑制吡格列酮诱导的THP-1源性巨噬细胞ABCA1,ABCG1及SR-BⅠ mRNA和蛋白表达的增高(P<0.05).结论:吡格列酮激动PPARγ上调THP-1源性巨噬细胞胆固醇流出调节蛋白ABCA1,ABCG1及SR-BⅠ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罗格列酮(ROSI)对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大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内核因子-κKB(NF-κB)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①止常对照组;②LPS刺激组;③罗格列酮(ROSI)预处理组;④选择性拮抗剂2-氯-5-硝基苯胺(GW9662)预处理组.在每组操作结束后4h取血用于PBMC的分离.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PBMC内NF-κB p65的表达活性,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在正常组大鼠PBMC内NF-κB p65表达较少.LPS刺激组NF-κB p65表达显著增加,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ROSI组NF-κB p65表达减少,与LPS刺激组比较显著降低(P<0.01).GW9662组NF-κB p65表达与LPS刺激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结论 罗格列酮可能通过抑制NF-κB的表达活性而对MODS大鼠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探讨PPARγ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选用健康SpragueDawley(SD)大鼠72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和吡格列酮组。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2h再灌注模型,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4h,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监测神经功能缺损情况;通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通过干湿重法检测脑水含量;通过TUNEL方法,观察各实验组鼠脑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的凋亡。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缺血再灌注损伤后24h吡格列酮组的神经功能缺陷评分(P<0.05)、脑梗死面积(P<0.05)、脑水含量(P<0.01)和缺血半暗带神经细胞凋亡(P<0.01)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对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抗凋亡作用可能是PPARγ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异氟醚对幼兔缺血再灌注心肌细胞间黏附分子-1,NF-κB的影响及其对心肌缺血再灌注保护的作用机制。方法:取32只日本大耳白幼兔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缺血再灌注组:结扎30 min,再灌注2h;异氟醚预处理组:缺血前吸入1.1%异氟醚30min,洗脱15min后处理同缺血再灌注组;格列苯脲组:异氟醚吸入前于耳缘静脉注射格列苯脲0.5m g/kg后处理同异氟醚预处理组。观察心肌细胞凋亡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NF-κB蛋白表达情况,电镜观察超微结构。结果:异氟醚预处理组细胞凋亡较缺血再灌注组和格列苯脲组明显减少(P<0.05),异氟醚预处理组细胞间黏附分子-1,NF-κB的表达明显较缺血再灌注组和格列苯脲组低(P<0.05),电镜显示异氟醚预处理组细胞损伤程度小于缺血再灌注组和格列苯脲组。结论:异氟醚预处理对幼兔缺血再灌注心肌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通过下调细胞间黏附分子-1,NF-κB蛋白表达并与促K+ATP通道开放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二氮嗪(Diazoxide, DZ)开放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所致大鼠心肌组织NF-κB和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离体工作心脏灌注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DZ治疗组, DZ抑制剂-格列苯脲组.采用TUNEL 法检测心肌细胞凋亡,Western印迹法测定心肌NF-κB活性, 酶标法测caspase-3活性.结果 DZ组大鼠心肌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低于I/R组,高于对照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心肌组织NF-κB和caspase-3活性在缺血再灌注后有显著性增加(P<0.01).DZ处理后, NF-κB和caspase-3活性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有明显下降(P<0.01); 格列苯脲组NF-κB和caspase-3活性明显高于DZ治疗组(P<0.01).结论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使凋亡指数,NF-κB和caspase-3活性明显升高, 二氮嗪(DZ)开放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可下调心肌组织NF-κB和caspase-3的表达,这可能有助于减轻缺血再灌注所致心肌细胞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PPARγ激活剂吡咯列酮对实验性缺血再灌注脑组织区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4组,每组6只,分别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小剂量吡格列酮组、大剂量吡格列酮组.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动物模型.术前3d分别给予盐酸吡咯列酮,每日1次灌胃给药,小剂量组为10mg·kg-1·d-1,大剂量组为15mg·kg-1·d-1.以缺血后24 h作为观察时间点,RT-PCR测定缺血脑组织mRNA表达.结果 小剂量吡格列酮组ICAM-1 mRNA表达(0.571±0.032)和大剂量吡格列酮组ICAM-1mRNA表达(0.396±0.024)均较生理盐水干预组(0.847±0.028)低(P<0.05).结论 PPARγ激活剂吡咯列酮可下调缺血脑组织ICAM-1mRNA的表达.  相似文献   

20.
《陕西医学杂志》2016,(9):1107-1109
目的:探讨PPARγ是否能上调大鼠心肌细胞中miR-148b表达,以及PPARγ上调miR-148b表达是否依赖于转录水平。方法:利用吡格列酮刺激大鼠H9C2心肌细胞PPARγ激动,应用GW9662特异性拮抗大鼠心肌细胞PPARγ激动。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大鼠H9C2心肌细胞中miR-148b表达水平;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miR-148b启动子区域的PPARγ结合位点;应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法(ChIP)验证PPARγ是否与miR-148b启动子结合。结果:吡格列酮剂量依赖性上调miR-148b表达(P<0.01);吡格列酮上调miRs-148b表达后,给予PPARγ特异性拮抗剂GW9662,上调的miR-148b表达降至对照水平(P<0.01);生物信息学预测miR-148b启动子区域存在PPARγ的两个结合位点;应用ChIP实验验证转录因子PPARγ不能与miR-148b启动子区域的两个预测结合位点结合。结论:PPARγ上调大鼠心肌细胞中miR-148b表达,但调控不依赖于转录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