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孙洪利 《建筑节能》2005,33(5):45-46
对建筑进行审美与品评,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机会,都能以自己的观点和标准,甚至是难以表达、模糊的标准,对建筑作出判断。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划定统一的评判标准。对建筑进行审美与品评,这势必有助于公众对建筑的理解,提高他们对建筑的鉴赏能力,为建筑事业的发展和建筑艺术的繁荣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相似文献   

2.
李怀埙 《新建筑》1995,(1):48-51
建筑的本质绝大多数是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服务的功利产品,美存在于大自然中,大众所谓的美一般指自然美、本体美。美与审美是不同的。建筑的审美和品评是有标准的。  相似文献   

3.
浅谈建筑的审美与品评刘振文建筑作为人美文化重要的姐成部分,以其多变的体形和丰富的空间理性的向人们展示着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历程,展示著各种文化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建筑与人类社会活动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而成为其重要的物质载体。而当建筑作为人们审美与品评的...  相似文献   

4.
吕光明 《时代建筑》1990,(4):43-45,14
建筑作为人类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其多变的形体和丰富的空间,向人们展示着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历程,展示着各种文化丰富的内涵和鲜明的特点。建筑与人类社会活动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而成为其重要的物质载体。而当建筑作为人们审美与品评的对象时,它却变得如此复杂,其内部交织的各种矛盾总给人以各抒已见的机会。几乎没有哪幢建筑能获得完全一致的评价。精彩纷呈的流派,时髦怪诞的风格,相互冲突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刘鹏 《华中建筑》1990,(3):27-31,22
建筑的外部空间形式往往是高层次的建筑理论的重要表现途径,对建筑的形体塑造的研究与讨论虽不时兴,但却值得,这将会直接地提高建筑创作实践水平。本文拟就对某些建筑形象中的“雕塑性”形式感问题及其创造作些肤浅的探索。一“雕塑感”——建筑中的美学现象在建筑评论文章中,“雕塑感”一词常被用来品评一些具有个性的建筑形象,表达了品评者对建筑外的空间形象的心理感受:建筑的外形特征使他们联想到了雕塑艺术。例如:  相似文献   

6.
该文告诉我们,所谓反思与品评就是评论。评论本身首先就是及时的纠错机制。多年来,建筑评论始终未被摆到应有的位置得到重视和保护,更没有形成相应的建筑评论标准和机制,为此我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该文从8位建筑师的自我品评切入,列出65年来主要的标志性事件。分别反思了走向世界的35年和奠基夭折的30年,以及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特别指出建筑评论领域的"四个建设"(环境、理论、队伍、机制)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7.
建筑自从诞生伊始便与美和审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建筑设计离不开美学判断.在古代建筑美学为权力阶层所独占;现代则成为知识精英表达新精神的媒介;而在今天的民主社会中建筑美学则走进了寻常百姓家.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在中国大众的审美标准也不可避免地开始影响原本是专业范畴的建筑学话语,这就给今天的建筑带来了新的美学倾向.该文即尝试讨论在大众文化繁盛的中国都市中这种新美学的典型特征,以期望为这一课题勾勒出大致的脉络.  相似文献   

8.
摘 要:风水理论对中国传统建筑的设计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从建筑的选址、建筑规划、建筑设计、建筑景观营造无不体现着风水的思想.福建土楼作为中国传统建筑的奇葩,则完整的表达了民族的传统生态思想和天人合一的至善境界,其最高的价值更在于通过风水表达了哲学思想和审美理念.  相似文献   

9.
薛虹 《城市住宅》2021,28(3):150-151
中国传统纹样作为表达人民对美好生活期许的一种吉祥图案,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传统纹样与现代建筑装饰的结合,不但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满足现代人对好运的期盼和对吉祥的向往,还使中国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主要对中国传统纹样在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创新与融合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冒亚龙 《华中建筑》2006,24(1):12-15
现象学哲学从存在论范畴研究建筑美学系统哲学把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以及审美环境作为三个关联性的子系统置于耗散结构系统中,运用哲学方法对该系统进行分析,论证了建筑功利性空间系统是建筑存在的本质,“公共期待视域”和“共通感”的审美要素构成了建筑艺术美学价值的评价标准,并使系统从混沌走向有序揭示了建筑美学价值系统呈现独特的两重性:科学的建筑技术美学价值和人文的建筑艺术美学价值,建筑美学价值就是二者的对立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