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5 毫秒
1.
惠丝思 《华中建筑》2009,27(8):27-29
建筑评论是建筑理论与建筑实践之间的纽带。该文通过对艾伦·科洪的建筑评论集《建筑评论——现代建筑与历史嬗变》的阅读,探讨了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及其实践之间的关系,并针对国内建筑师忽视历史文化背景、直接采取"拿来主义"运用现代建筑设计方法的现象展开了反思。  相似文献   

2.
拉斯姆森的《建筑体验》是现代主义建筑的早期反思之作。他认为现代建筑师在学习了现代建筑学的基本原理之后,却设计建造了大量毫无特色的房屋,遗失了过去工匠们所具备的对建筑的场所、材料、自然感受等与人生体验相关的基本常识。他写这部书的目的,就是要恢复建筑和居住中的那些基本常识。该文认为这正是建筑设计的永恒源泉。重温这部经典,该文提出一个以建筑体验维度为中心的解释框架,以便更为系统地疏理和解读拉斯姆森的建筑理论。相信这样既能提升我们对建筑作品的鉴赏评论水平,也能深化我们在方法论层面对"建筑体验"的把握,进而优化建筑创作过程。  相似文献   

3.
刘鹏 《华中建筑》1990,(3):27-31,22
建筑的外部空间形式往往是高层次的建筑理论的重要表现途径,对建筑的形体塑造的研究与讨论虽不时兴,但却值得,这将会直接地提高建筑创作实践水平。本文拟就对某些建筑形象中的“雕塑性”形式感问题及其创造作些肤浅的探索。一“雕塑感”——建筑中的美学现象在建筑评论文章中,“雕塑感”一词常被用来品评一些具有个性的建筑形象,表达了品评者对建筑外的空间形象的心理感受:建筑的外形特征使他们联想到了雕塑艺术。例如:  相似文献   

4.
评论与争论     
朱大明 《建筑》2003,(1):58-59
评论和争论是正常且必然的,问题是如何正确地对待争论,这不仅仅是建筑评论的理论和方法问题,而且是如何营造健康的建筑评论环境和学术风气的认识问题和观念问题。对此有必要进行认真的探讨。一、从建筑评论的功能看争论的意义建筑评论是建筑文化整体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评论主体以基于建筑价值观的价值判断和价值取向为核心,对评论客体(包括建筑作品、建筑现象、文化思潮和建筑理论等)进行评价为主要内容的建筑文化活动,要求评论主体尽可能以客观的态度,以分析、综合、历史和逻辑等理性思维评价建筑活动的得与失、是与非,表明…  相似文献   

5.
金磊 《建筑》2014,(20)
没有历史,何以有现实;没有现实,何以有未来.反思并品评历史,不仅使人明达,更可帮助我们解决当下问题.在中国城市化的快跑中需要反思之力,因为评论也是明亮的阳光;在建筑创作日益喧嚣中追问,其意义在于追问是深化研究的动力之一,它能不断探索并获得方向感.六十五载的新中国建筑记忆再变化也有凝聚不变的焦点,那就是建筑作品背后人和事的文化“形体”与“灵魂”.  相似文献   

6.
《城市环境设计》2012,(1):179-185
在中国,"批评"这个词可能容易跟过去的"大批判"联系在一起,如同把"建筑计划"改称为"建筑规划"一样。无论是建筑批评还是建筑评论都需要有一个自己的思想资源。这个思想资源是什么?我们依据什么样的思想资源来进行建筑批评或者说建筑评论?建筑评论出发的基点在什么位置上?这些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建筑创作和理论研究的繁荣发展,建筑评论在我国建筑界逐步受到重视。然而,在众多的建筑评论中,住宅建筑相比于某些大型公共建筑或所谓建筑艺术性较高的建筑(如纪念性建筑等)则颇受冷遇。许多住宅评论大都是对具体的住宅工程实例、设计方案做说明,描述式地介绍或仅以现行的住宅设计规范、标准及住宅建设方针政策为依据做“技术鉴定”或作直观情感式的褒贬,缺乏真正的评论。反思目前住宅评论不景气的原因可以发现,我们在思想认识和实践上至少有以下几  相似文献   

8.
焦自云  欧雷 《华中建筑》2009,27(2):37-39
台湾建筑学家汉宝德之“大乘的建筑观”,沉淀了一个学者深邃的思想。阅读他的建筑观,反思当代建筑界的现状和现代建筑师的职责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文试从汉宝德生活的时代背景及其生活经历切入.通过平直的叙述了解其建筑观的演变和集其大成的“大乘的建筑观”,以及他对中国传统建筑和文化的反思,希基此引发思考,带给我们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9.
该文尝试在建筑评论中引用Spss统计软件,实现统计软件在建筑评论这一领域中的跨界应用,以探寻其可行性。并且为建筑评论提出一种新的方法,以作为建筑评论的客观性参考依据。文章以"中国最具传承民族精神的60后建筑师Top10"榜单排名为案例,以此榜单排名作为一种建筑评论的媒介,通过分析、比较建筑师的设计理念与设计方法走近这些注重于传承民族文化精神、基于地方传统文化进行设计的建筑师,这些建筑师理应受到我们的推崇与褒奖。该文以此排行榜单为例,将Spss统计分析应用于榜单排名的客观评价,用以尝试Spss在建筑评论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宽容与矛盾--对多元文化下建筑的认识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宁 《华中建筑》2005,23(2):28-30
该文认为建筑发展受到文化价值观念的影响,文章在分析了多元文化的现实背景下,建筑观念和实践中所体现的宽容与矛盾,透过多元文化对人性发展的尊重,来认识和反思我国当前建筑实践中的些问题。  相似文献   

11.
金磊 《建筑创作》2009,(9):132-144
回溯新中国建筑设计及建筑学理论研究60年的历程,既经历了创建、发展和辉煌,也经历了顿挫、困境与危机。"建筑中国60年"系列丛书从策划、编撰到出版的两年间是《建筑创作》杂志社团队不懈追求、理清历史史实、揭示事件内涵、把握作品评析要点的过程。为此本丛书力诫当下文化的"浮躁"病症,每一位作者力求用独特而深刻的历史批判视点,在展示中国建筑60年学术成就及优秀作品的同时,还坚守文化态度和积极探索真理的精神,努力反映出新中国一代代建筑学人们求真务实的学术品质。我以为"建筑中国60年"系列丛书的宗旨:要让新中国60年建筑的经典作品不仅仅真正成为一种思想和精神财富,更要引发出一系列真切的反省及总结机制,本丛书的"建筑中国"一词凸显新中国大厦奠基与新中国建筑作品建设过程这双重含义,前者具有宏观精神,后者更体现扎实的工程意义。作为一部志向于以建筑的名义向新中国60年华诞致敬的大型系列出版物,它已不再是一套具有某些个人情绪的建筑师随笔类"小书",而是集中反映"建筑中国60年"历程中的记忆、作品、语言、文字、图片等精神财富的"大书",从中不仅能读到建筑随时代变迁的发展史,更能成为珍贵的建筑设计学在理念与信息上的"教科书",因为其中闪现着一代代建筑师在艰难中奋进且不无坎坷的身影,从此种意义上讲"建筑中国60年"系列就是希望用"全集"呈现60载中国建筑的文化创造。  相似文献   

12.
李华 《新建筑》2013,(5):29-31
从建筑学的知识与建筑职业的特点出发。探讨了建筑教育的目标和建筑理论的普遍性意义,指出在中国现行的本科职业教育中,培养目标的分化决定了建筑理论课存在的意义、针对的问题、目标的设定和内容的构架,即它是思维和能力的训练,而不是单纯的知识性的介绍,并进一步探讨了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以及不同建筑媒介在其中所担负的作用与意义。  相似文献   

13.
论建筑行业的信誉管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分析了信誉的概念和作用机制,结合我国建筑项目产品交易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了我国当前在建筑行业中加强信誉管理的重要意义、努力方向以及政府在建筑行业信誉管理中的核心作用和方法,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包括建立并健全信誉评价制度、建立相关法规政策和构建质量诚信体系等.此外,政府在行业引导方面也可以有所作为,包括加大宣传、推行新的融资和承发包模式、优化招标办法等.  相似文献   

14.
建筑设计只有在特定情境下的体验中才有具体的物性,因此建筑的上下文在实践中至关重要,而建筑"语言"也不再可有可无了。当代日本建筑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高度综合的社会一工艺环境的产物,而它的方法论表述起来却显得是普适的和没有时间特征的。日本建筑的经验产出之丰富恰和它的理论之抽象互为映照。本文试图将建筑言说划分为3种不同性质的"批评",同时以当代和历史的例证对日本建筑写作做一批判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结合中国建筑设计的现实情况,对维克多·帕潘 尼克的《为真实的世界设计》一书中提出的"为人们所需要的设 计甚于为人们所想要的设计"这一命题做深入的分析,提出应该 思索设计的本源,理解设计师自身的价值,并说明了新的设计思 路--建筑策划和公共参与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6.
建筑哲学概论(本体篇)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科学,它通过建筑哲学这个桥梁指导建筑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建立建筑哲学和建筑科学体系并开展相关的研究和科普工作是建筑界的极为迫切的任务。本文论述了钱学森关于建立建筑科学大部门的思路,我国住宅建设方面的七个脱节,建筑哲学的研究对象与范畴,城市、建筑与人的生存、发展等内容。(此为“建筑哲学概论”系列论文之一)  相似文献   

17.
1978~2008:中国建筑设计30年——事件与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全国各行业回顾并总结改革30年的现实入手,用重点事件和述评阐释了中国建筑设计行业近30年来的主要历程。本文认为,正如同中国的经济改革既是市场导向的,也是发展导向的一样,思考中国建筑设计30年的进程和变迁就要保持客观、公正的可持续心态,因为对中国建筑设计30年的评点绝非几篇评论可以奏效。但笔者坚信,走出沉寂,面向多元;理性抉择,迎接挑战,恰恰是中国建筑设计改革30年不断走向成功的经验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从SD法的重要环节心理实态调研入手,分析清华大学主教学区现存的若干问题。以对主教学区进行空间更新策划为契机,探讨如何将建筑策划SD法的理论及方法运用于实践。对教学区内所有建筑的规模、性质、容量、性格等影响到设计的诸因素以SD法为指导,做相应的调查研究、归纳分析,得出定性、定量的结论和数据,从而设计出创新的概念方案。难能可贵地以实例说明建筑策划SD法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并且以实例也证明了设计过程中对建筑策划SD法的运用是获得理性设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新中国六十年的建筑史是伴随城市化变迁的历史,本文从分析并盘点中国建筑六十年的史料入手,探讨了中国建筑师及其传媒人的使命与责任。特别从北京历史上出现的三次十大建筑评选活动研究了城市标志性建筑对城市文化产生的影响,近而结合全国正开展的第三次文物普查活动,提出了编研《新中国优秀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价值及实施思路。  相似文献   

20.
理性思维指导下的建筑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威 《山西建筑》2009,35(22):22-23
以中国当今建筑创作面临的困境开篇,提出创作主体是影响建筑创作的最重要因素,说明了思维对建筑创作的重要意义,认为建筑创作应当是理性思维指导下的一种思想行为,并结合实例阐述了理性的建筑设计是怎样的一个过程,发出了走中国理性建筑创作之路的号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