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观察成都地区健康人群股骨近端骨密度及几何参数的变化。方法用美国GELUNAR 公司生产的Prodig advance测定成都地区健康人群4121例,其中男例2271例,女1850例,年龄20 ~ 96岁。测量部位包括左股骨颈(Neck),大转子(Troch )、Wards区、股骨干(Shaft)、全髋(Total)骨密 度,并计算几何参数:髋轴长度(HAL)、横断面转动惯量(CSMI)、横截面积(CSA)、颈干角(NSA)、髋 部强度指数(FSI)。按年龄、性别分别输人数据,以10岁为一年龄组,分别计算各组骨密度及几何参 数值;结果用spss14. 0统计软件处理。结果1.男性髋部骨密度峰值出现在20-219岁,女性骨密度 峰值出现在30 -39岁。同年龄组女性骨密度累积丢失率明显高于男性。2.男性CSMI峰值在30 ~ 39岁,CSA峰值在20-29岁,随年龄增加逐渐降低。女性CSMI、CSA、SI峰值在20 -四岁,随着年龄 增加逐渐降低。3.男、女HAL与年龄、BMI、股骨各部位骨密度呈弱相关性,与身高、体重呈正相关。 男、女CSMI、CSA与身高、体重、股骨骨密度呈正相关。男、女NSA、SI与骨密度呈正相关。结论 1. 本组健康人群股骨骨密度、几何参数为成都地区骨质疏松防治提供参考依据;2.随年龄增长伴随骨 密度丢失和几何参数变化,以女性更为明显;3.女性更应注意骨质疏松的防治。  相似文献   

2.
合肥地区1162例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 了解合肥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的变化规律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方法 采用美国Lunar公司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合肥地区1162名20~91岁居民进行腰椎2~4、股骨近端和前臂的骨密度测量.结果 男性腰椎骨密度峰值在30~34岁,女性腰椎骨密度峰值在25~29岁;男性股骨近端骨密度峰值在20~24岁,女性股骨近端骨密度峰值在25~29岁;男性前臂骨密度峰值在30~34岁,女性前臂骨密度峰值在35~39岁.峰值后随年龄增长而骨密度下降,女性在50~59岁出现明显加速,男性没有出现加速下降现象.合肥地区50岁以上男性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为25.8%,女性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为54.1%.两者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合肥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也随之增加,骨质疏松的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成都市城区健康人群骨密度变化规律,建立该型骨密度仪成都地区骨密度正常值,为骨质疏松诊断、防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①采用EXPERT-XL双能X线骨密度仪(美国 LUNAR公司生产)测定成都市城区健康体检者771例,其中男性300例,女性471例,测量部位包括腰椎1~4和髋部;②按年龄、性别分别输入数据,以10岁为一年龄组,分别计算各组骨密度值,结果以x-±s表示。结果男性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密度峰值出现在30~39岁,女性腰椎及股骨近端骨密度峰值出现在20~29岁,随着年龄增加,骨密度逐渐降低,男性在70岁后腰椎骨密度有反弹,而女性在50~59岁间骨密度下降迅速。结论本组健康人群骨密度数据将为成都地区骨质疏松诊断、防治提供参考依据;分析男性腰椎骨密度时应结合股骨近端骨密度;女性50岁后应注意预防、治疗骨质疏松,男性骨质疏松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南宁地区壮族、汉族正常人群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峰值骨量(peak bone density,PBD)以及随增龄骨丢失率(rate of bone loss,RBL)的规律及临床意义。方法使用美国Hologic公司生产的双能X线吸收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AX),对南宁地区壮族、汉族正常体检人群的20899名的腰椎L1~4、左股骨颈上段BMD进行测定,按检测不同部位、性别、年龄分组统计出PBD的均值±标准差和RBL(%)。参照WHO的规定,对≥50岁男性和绝经后女性与本数据库人群中同性别、同部位PBD比较,-2.5T值-1.0为骨量减少,T值≤-2.5为骨质疏松。结果 (1)各部位PBD出现在25~27岁,腰椎PBD男性为1.066±0.153,女性为1.025±0.095;左股骨颈上段PBD,男性为0.920±0.136,女性为0.796±0.132。(2)女性在47岁前BMD处于平台期,围绝经后BMD加速丢失,以腰椎尤为显著,年RBL在1.13%~2%;男性累计RBL随年龄逐渐上升,年丢失率约在0.21%~0.68%,但各年龄段左股骨颈上段的RBL始终高于腰椎。(3)以本地区人群数据库作为参照,男性骨质疏松检出率为腰椎3.1%,左股骨颈上段9.47%;女性腰椎48.8%,左股骨颈上段5.02%。结论南宁地区老年人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女性明显高于男性,女性的腰椎、男性的股骨颈可能骨折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健康体检人群骨密度的情况以及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中日友好医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排除继发性骨质疏松症及其他影响骨代谢的因素,共3859名。其中男性2067名,女性1792名。年龄20~83岁,平均年龄(51.29±11.18)岁,按性别及年龄每10年一组。采用美国GE公司的LUNAR Prodigy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受试者腰椎1~4正位及股骨颈和全髋的骨密度。分析各组不同部位骨密度情况及骨量异常(包括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①男性腰椎1~4骨密度峰值在20~29岁,股骨颈和全髋骨密度峰值在30~39岁。女性各部位骨密度峰值均在30~39岁。②随年龄增长,男性和女性骨量异常患病率均呈上升趋势,50岁以上女性骨量异常患病率显著上升,明显高于同年龄组男性。③30~59岁男性和女性腰椎骨量异常患病率均明显高于髋部;70岁以上男性和60岁以上女性髋部骨量异常患病率明显高于腰椎。结论中老年人群尤其是绝经后女性是骨质疏松症的高危人群;老年人群的骨质疏松筛查可以考虑选择髋部骨密度为主。  相似文献   

6.
广州地区1 530例骨密度分析及骨质疏松发病率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为了解广州地区正常人群骨密度(BMD)的变化规律和骨质疏松(OP)的患病率.方法采用美国Lunar公司的双能X线骨密度仪对广州地区1 530名20~89岁居民进行腰椎2-4和髋部骨密度测量.结果男性腰椎骨密度峰值在20~29岁,女性腰椎骨密度峰值在30~39岁,男性与女性髋部骨密度峰值均在30~39岁,峰值后随年龄增加而骨密度下降,女性在50~59岁出现明显加速,男性没有加速下降现象.广州地区男性50~89岁骨质疏松患病率26.53%,女性50~89岁骨质疏松患病率42.64%,两者之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广州地区女性骨质疏松患病率高于男性,预防骨质疏松的重点在女性,但对男性骨质疏松患者也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用脊椎压缩性骨折及髋骨骨折人群骨矿含量(BMC)、骨密度(BMD)的改变来探讨国人骨质疏松诊断标准。方法 对成都地区≥20岁健康人群共1460人采用:DEXA测量L2-4和股骨上端Neck、Ward’s、Troch的BMC、BMD和BMC/体重(W);对≥50岁摄T5—L4侧位片。用本次流调获得的骨峰值(PBM),分别减2.0SD和2.5SD作为骨质疏松(OP)的诊断标准,对脊椎压缩性骨折、髋骨骨折人群的BMC、BMD和BMC/W骨质疏松检出率进行分析,并对L1-L4骨质增生骨密度进行修正。结果 脊椎压缩性骨折人群的:BMD、BMC、BMC/W在PBM减去2.0SD,OP的检出率L2—4BMD女性为89%,男性为60%。修正骨质增生后女性为93%,男性为74%。两组均明显高于女性BMC(72%)、BMC/W(70%)及男性BMC(56%)、BMC/W(40%,)和减去2.5SD为标准的各指标检出率。用PBM-2.0SD对髋骨骨折人群OP检出率在NeckBMD女性为89%,男性为100%,两组均高于BMC、BMC/W及Ward’s、Troch和减去2.5SD各指标检出率。结论 我国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应为骨峰值L2—4:BMD-2.0SD,当其腰椎有明显骨质增生时可给予适当修正。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成都地区健康人群腰椎面积骨密度(aBMD)、体积骨密度(vBMD)的变化规律;探讨体重指数(BMI)、体表面积(BS)与腰椎aBMD、vBMD的关系.方法 ①用LUNAR公司生产的EXPERT-XL双能X线骨密度仪,按常规的骨密度检测方法,测定成都地区健康体检者636例(男性247例,女性389例),年龄20~90岁,测定部位包括腰椎正位、侧位L2-4.计算出体积骨密度.②统计学处理:用SPSS 13.0统计软件,按年龄、性别分别输入数据,以10岁为一年龄组,分别计算各组骨密度值,结果以±s表示.BMI、BS与aBMD、vBMD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①男性腰椎aBMD、vBMD峰值骨密度出现在30~39岁;女性腰椎aBMD、vBMD峰值骨密度出现在20~29岁;随着年龄增加,骨密度逐渐降低.②男女腰椎aBMD累积最高丢失率分别为11.2%、30.1%,女性累积丢失率明显高于男性.男女腰椎vBMD累积最高丢失率分别为14.2%、30.4%,女性累积丢失率明显高于男性.③男性BMI、BS与aBMD骨密度呈正相关,r=0.241~0.371(P<0.01);与vBMD L2-4无明显相关性(P>0.05).女性BMI、BS与aBMD呈正相关,r=0.143~0.425 (P<0.01);与vBMD L2-4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①男、女腰椎aBMD、vBMD分别在30~39岁,20~29岁达峰值;女性更应注意预防骨质疏松.②健康人群BMI、BS与腰椎aBMD呈正相关,与vBMD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9.
成都地区城乡人群原发性骨质疏松调查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为了解成都地区城乡正常人群腰椎 ,髋部各部位骨密度 (BMD)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和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OP)的患病情况及可能影响因素 ,为预防骨质疏松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 ,对成都地区≥ 2 0岁健康人群共抽取 14 6 0人 ,城市 6 6 2人 ,农村 798人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 (DEXA)测量腰椎 2~ 4正位 ,左股骨近段 (Neck ,Ward’s ,Troch)BMD值 ,按城乡、男女分别每 10岁一个年龄组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男女骨量峰值 (PBM)均出现在 2 0~ 39岁 ,男性L2 - 4PBM为 (1 12 0± 0 114 )g cm2 ,女性为 (1 113± 0 113)g cm2 。 4 0岁以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城乡男女BMD逐渐下降 ,女性各部位BMD值下降明显高于男性 (P <0 0 1) ,其中女性 5 0岁和 6 0岁两年龄组骨量呈快速丢失阶段 ,骨量累积丢失率L2 - 4农村男性 17 9%、女性 35 3%均明显高于城市男性12 5 % ,女性 2 5 0 % ,而且股骨上端骨量累积丢失率明显高于腰椎。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结论 成都地区城乡男女骨峰值形成年龄段在 2 0~ 39岁 ,城市、农村不同性别年龄的BMD值4 0岁后随年龄增加而减少 ,女性BMD明显低于男性 ,骨量累积丢失率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女性高于男性 ,农村高于城市 ,各部位累积丢失率Ward’s>Neck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山东省胶东半岛沿海地区健康人群骨密度正常参考值、骨密度变化规律和骨质疏松的患病率。方法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EXA)对胶东半岛沿海地区多中心多阶段整群抽样调查3879名21~89岁居民进行骨密度测量。结果确定了胶东半岛沿海地区21~89岁人群不同性别、年龄别腰椎L2~L4和股骨近端的骨密度正常参考值、骨峰值和患病率。男性腰椎L2~L4骨密度峰值在30~39岁,女性腰椎骨密度峰值在21~29岁;男性股骨近端骨密度峰值在21~29岁,女性股骨近端(Neck和Ward’s)骨密度峰值在31~39岁,Troch区骨密度峰值在21~29岁。随着年龄的增加(40岁以上),男女性各部位BMD逐渐下降,女性更为明显,男性腰椎BMD下降程度较轻。男性腰椎50~岁组与60~岁组比较和60~岁组与70~岁组比较、女性腰椎60~岁组与70~岁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腰椎的OP患病率最高,40~岁组和50~岁组男女患病率差异无显著性,60岁以后女性明显高于男性(P<0.001)。50~89岁人群腰椎和股骨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男性为13.37%和2.87%,女性为28.03%和7.0%,男女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结论获得胶东半岛健康人群骨质疏松症诊断和治疗的骨密度参考值,为骨质疏松纵向流行病学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1.
12.
Summary The properties of the afferent fibres from the capsule of the hip joint have been studied in the cat in situ, in relation to joint rotation, and in an isolated capsule preparation which was opened and stretched directly with an actuator.In situ two types of afferent fibres were found, those having a full range of sensitivity and others having only a limited range in response to the joint rotation. When studied in isolated tissue the afferent fibres of the capsule were uniform in threshold and sensitivities, and no full range receptors were found. We conclude that the full range receptors which enter the articular nerve of the hip are spindle afferents and not capsule receptors. On the basis of these and previous results in animals and man the role of joint receptors in kinaesthesia and position sense is discussed.
Résumé Les auteurs ont étudié les propriétés des nerfs afférents à la capsule de la hanche, chez le chat en imprimant à l'articulation des mouvements de rotation et sur des préparations de capsule isolée et ouverte en l'étirant directement grâce à un dispositif mécanique.In situ, on a trouvé deux types de nerfs afférents, les uns ayant en réponse à la rotation articulaire une étendue complète de sensibilité et les autres seulement une sensibilité limitée. Sur la capsule isolée les nerfs afférents sont indentiques en ce qui concerne le seuil et la sensibilité et on ne trouve aucun récepteur complet. On en conclut que les récepteurs de toute l'étendue de la sensibilité qui pénètrent les nerfs articulaires de la hanche sont des fibres en fuseau d'origine musculaire et non des récepteurs capsulaires. Sur ces bases et sur les résultats précédemment obtenus chez l'animal et chez l'homme, les auteurs discutent le rôle des récepteurs articulaires dans la cénesthésie et le sens des positions.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Among 114 patients with biliary atresia, the type of obstruction of the extrahepatic bile duct and the course of the hepatic artery, cystic artery, and portal vein were determined and analyzed from the view point of their mutual relationships and in comparison with postoperative bile excretion. As a result, the following findings characteristic of biliary atresia were obtained: (1) The course and location of the extrahepatic bile duct did not deviate greatly from normal conditions, excluding some exceptional cases, but the site of the origin of the cystic artery differed from that in normal cases. (2) The pattern of the course of the vessels varied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obstruction of the extrahepatic bile duct. (3) There was a difference in postoperative bile excretion in relation to the type of obstruction of the extrahepatic bile duct, the course of the vessels, and their combinations.  相似文献   

19.
Thyroidectomy in the management of thyrotoxicosis in the adolescent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