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探讨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患者心钠素 (ANP)的浓度变化及其与心房压、股动脉压变化的关系。选择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 (AVRT)组 2 3例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 (AVNRT)组 17例。在心内电生理检查中 ,所有患者在诱发SVT前取冠状窦、右心房、股动脉和股静脉血各 3ml,测定ANP ,并测右心房峰值压、股动脉压。诱发SVT 5min后重复上述检查。记录心率并终止SVT。结果 :①两组SVT时各部位ANP浓度较发作前增加 (P均 <0 .0 0 1) ,AVNRT组增加更为明显 ;②两组SVT时右心房峰值压与各部位ANP浓度呈高度正相关 (P均 <0 .0 1)。③SVT时两组病例股动脉收缩压均有显著下降 (P <0 .0 0 1) ,但差别无显著性 (P >0 .0 5 ) ;其下降与ANP浓度呈高度负相关 (P均 <0 .0 1)。结论 :SVT发作能使患者循环系统各部位ANP浓度明显增加 ,但增加的程度不同 ,其主要原因是这两型SVT发作后右心房峰值压增加值的不同 ;两型SVT的股动脉收缩压的下降与ANP浓度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2.
作者研究运动诱发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的机理。研究对象为14例静息时自发 SVT 的患者,男11、女3例,年龄24~80(平均43±15)岁。其中13例不能证明有器质性心脏病,1例为高血压。进行踏车运动试验、电生理试验和滴注异丙肾上腺素(起始滴速0.5μg/min,逐渐增加至1、2、3或4μg/min),连续记录体表心电图和心内电图。踏车运动皆能诱发 SVT。可定型的12例 SVT 中,5例发生于窦性心律时,7例发生于房性早搏(6例)或室性早搏(1例)之后,电生理试验诱出11例 SVT,其中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房速)2例,心房扑动-颤动1例,不典型交界性心动过速2例,房室折返性心  相似文献   

3.
本文评价了用心得静和异搏停联合单剂口服终止阵发性室上速(SVT)的效果和临床意义. 方法:共12例(男4,女8)年龄19~68岁,存在SVT时间是1~50年(平均18年).病员附合下面标准:(1)有反复发作且经心电图证实的病史;(2)电生理证实为房室或房室结折返性;(3)可由程序刺激诱发或终止;(4)SVT发作期无何不适;(5)能被电生理和心电图检查评价.排除了各种器质性心脏病和对β阻滞剂有禁忌症及SVT发作持续时间<30分者. 研究第一天为安慰剂日,早饭后2小时用程序刺激诱发SVT,待其持续30分后给安慰剂,每30分计血压一次,观察到自行终止、或240分或病员  相似文献   

4.
<正> 观察对象为10例(男7、女3)日趋发作频繁的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患者,年龄22~70(平均42±15)岁。其中1例连续发作4日,4例为每周、5例为每月发作一次。5例诊断预激综合征。9例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1例心脏扩大,心功能Ⅱ级。检查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5个半衰期,采用食管心房调搏术进行基础电生理测试。应用频率递增与程序早搏刺激法诱发与终止SVT,测量诱发窗口房室传导  相似文献   

5.
异丙肾上腺素逆转普罗帕酮的抗室上性心动过速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30例持续性(>2分)室上速(SVT),在普罗柏酮(Pro)静注后和加用异丙肾上腺素(Iso)静滴时行食管内心脏电生理研究。Iso对Pro抗SVT效应的完全和部分逆转率分别为57%(16/28例)和18%(5/28例).16例随访期间服用Pro,5例有SVT临床复发,其中4例为Iso对Pro抗SVT效应有完全逆转作用者,加用美托洛尔后未再复发。4例Iso对Pro抗SVT效应无逆转作用者均无临床复发。  相似文献   

6.
探讨左侧旁道 (LAP)并房室结加速传导 (EAVNC)心动过速 (TA)经食管诱发方式的影响 ,对 5 9例突发突止TA患者作食管心房调搏和心内电生理检查。结果有 18例具有房室结加速传导 ,SR间期轻度延长 ,诱发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的方法与无EAVNC患者具有不同的刺激模式。结论 :当心房起搏频率≥ 2 0 0次 /分 ,房室传导是 1∶1,需更强的S1S2 S3 或Burst法才能诱发SVT ,这样可避免遗漏左侧隐匿性旁道的诊断 ,前向 1∶1传导的AH间期是决定LAP并EAVNC顺向型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频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Brugada法联合Steurer法在宽QRS波心动过速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评价Brugada法联合Steurer法在宽QRS波心动过速 (WRT)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存在的缺陷。对 1 0 1例WRT[室性心动过速 (VT) 5 8例 ,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 43例 ]进行分析。结果 :Brugada法诊断VT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为 85 .7%、89.5 %、87.1 % ;联合Steurer法后灵敏度、特异度、准确性分别升至 91 .5 %、90 .5 %、91 .1 %。进一步分析显示 :Brugada法对器质性原因所致VT、右束支阻滞型 (RBBB)特发性VT(IVT)、SVT伴室内差异性传导 (AC)或原有单侧束支阻滞 (BBB)者诊断符合率高 ( 95 .8%~ 1 0 0 .0 % ) ;对左束支阻滞型 (LBBB)特发性VT、SVT伴原有双支阻滞、心肌坏死或心肌梗死伴宽QRS波SVT及预激综合征伴旁道前传型SVT(WPW SVT)诊断的符合率低 ( 0~ 5 0 .0 % )。联合Steurer法可使WPW伴旁道前传型SVT得以明确诊断 ,但对前三者无鉴别意义 ,故不适合在前三者中应用。结论 :Brugada法联合Steurer法能提高WPW伴旁道前传型SVT的鉴别能力 ,是目前鉴别WRT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回顾分析的对象为60±10岁的连续62例慢性冠心病患者,经Holter监测证实均有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除3例外,均有心肌梗塞史,此后平均43(2~180)个月进行电生理测试。16例形成左室壁瘤。电生理测试前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至少48小时。经右心电极导管程控刺激右室(期外刺激至多3个)。28例(45%)诱发持续性窒性心动过速(SVT),给予抗心律失常药物后复查:12例药物有效即仅能诱发心搏≤10次的室性心动过速(VT),另12例则否。15例(24%)诱发NSVT,仅11例伴有晕厥或心悸者给药后复查:7例药物有效即未能诱发VT,另4例则否。19例(31%)未能诱发VT。共34例未能诱发SVT。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发生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SVT)/心室颤动(VF)的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连续收集2011年8月—2013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监护病房收治的STEMI患者2 343例,入院后连续心电监测72 h以上,按照是否发生院内SVT/VF分为SVT/VF组(n=183)和无SVT/VF组(n=2 160)。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其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冠状动脉病变及急诊血运重建情况、院内治疗情况、院内临床事件发生情况及TIMI危险评分,并采用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STEMI患者院内发生SVT/VF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年龄、吸烟率、高血压病史阳性率、糖尿病病史阳性率、脑血管疾病病史阳性率、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阳性率、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史阳性率、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史阳性率、发病至入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VT/VF组患者男性所占比例、冠心病家族史阳性率、心率、Killip分级Ⅲ~Ⅳ级者所占比例及左心室射血分数≤35%者所占比例高于无SVT/VF组,收缩压和舒张压低于无SVT/VF组(P0.05)。SVT/VF组患者血红蛋白水平、中性粒细胞分数、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及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1.73 m~2)~(-1)者所占比例高于无SVT/VF组(P0.05);两组患者肌钙蛋白I水平、血清K~+≤3.5mmol/L者所占比例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VT/VF组患者共142例完成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无SVT/VF组患者共1 171例完成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其中SVT/VF组患者左主干病变发生率高于无SVT/VF组、左回旋支病变发生率低于无SVT/VF组(P0.05);两组患者左前降支、右冠状动脉病变及血管狭窄70%以上≥2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VT/VF组患者前壁梗死发生率和行急诊PCI者所占比例率高于非SVT/VF组(P0.05);两组患者下壁/右室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无一例行急诊CABG。SVT/VF组患者行静脉溶栓者所占比例、利尿剂使用率、血管活性药物使用率、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治疗及持续肾脏替代治疗者所占比例高于非SVT/VF组,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低于非SVT/VF组,β-受体阻滞剂开始使用时间晚于非SVT/VF组(P0.05);两组患者阿司匹林、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CEI/ARB)、硝酸酯类药物使用率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和院内病死率均高于B组(P0.05)。SVT/VF组患者TIMI危险评分高于非SVT/VF组,TIMI危险评分为8~14分者院内SVT/VF发生率高于TIMI危险评分为0~7分者(P0.05)。多因素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35%〔OR=3.58,95%CI(2.36,5.44)〕、e GFR60 ml·min~(-1)·(1.73 m~2)~(-1)〔OR=3.30,95%CI(2.36,4.63)〕、行急诊PCI〔OR=2.92,95%CI(2.05,4.18)〕及TIMI危险评分为8~14分〔OR=5.96,95%CI(4.03,8.80)〕是STEMI患者发生院内SVT/VF的危险因素,使用β-受体阻滞剂〔OR=0.55,95%CI(20.40,0.76)〕是STEMI患者发生院内SVT/VF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院内发生SVT/VF的STEMI患者多为男性,入院时心率快、血压低,心肾功能差,心源性休克及死亡发生风险高。使用β-受体阻滞剂的STEMI患者院内SVT/VF发生率较低,且心肾功能差、行急诊PCI及TIMI危险评分为8~14分的STEMI患者院内SVT/VF发生率较高,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0.
预激综合征及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病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预激综合征及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患病情况。采用随机整体抽样对 312 99例自然人群用心电图进行预激综合征及SVT的检查 ,对确诊者及可疑者 314例用食管心脏调搏法作心脏电生理检查。预激综合征自然患病率是 4.5 36‰ ,预激综合征中 84例有自发或诱发的SVT ,占预激综合征的 (84/ 142 ) 5 9.15 %。 15 5例SVT中房室折返71例占 45 .8% ,结间旁道折返 11例占 7.0 9% ,房室结双径 5 6例占 36 .12 %。预激综合征与SVT发作关系非常密切。房室折返、房室结双径是SVT发作的主要折返形式 ,共 12 7例占 81.9%。  相似文献   

11.
心先安与氨力农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比较心先安与氨力农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将78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成心先安组(n=39)和氨力农组(n=39)。心先安组心先安120mg加入5%葡萄糖250ml中,每日一次静脉滴注,连续7日;氨力农组氨力农5~10μg·kg(-1)·min(-1)静脉滴注6h,每日1次,共7日。结果两组患者心功能改善有效率分别为89.7%和87.1%,组间比较无显著差畀(P=0.05)。结论心先安是一种安全有效、无明显毒副作用的强心扩血管药物。  相似文献   

12.
抗心动过速起搏器过度感知可诱发心动过速,现报道1例如下。 患者,男,75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10年,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于1990年11月30日在我院埋藏抗心动过速起搏器(Intertach Ⅱ 262-16,Intermedics公司产品)。起搏电极置于右心耳。起搏器为AAI-T工作方式。开始P彼感知灵敏度为1.2mV,术后1周发生P波感知不足而诱发SVT,将  相似文献   

13.
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前后心率变异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21例SVT发作前后5min心率变异性旨在阐明植物神经系统异常在SVT发作中的作用。结果显示SVT发作前SDNN明显降低,LF、LFP、LF/HF明显升高,HF、HFP明显降低,LF/HF与SVT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54,P<0.05 。)提示SVT发作前交感-迷走神经平衡向着交感神经张力增高,迷走神经张力消退的方向偏移,使SVT易于发作和持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自主神经张力的变化对三磷酸腺苷 (ATP)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 (SVT)的影响。方法 :30例有心动过速病史的患者经食道心房调搏诱发 SVT后 ,随机分为 3组 ,每组 10例。 组 :诱发 SVT后 ,静脉快速推注 ATP(剂量由小到大 )终止 SVT; 组 :诱发 SVT后 ,先给予异丙基肾上腺素 (2 μg/ m in,5 m in)静脉点滴 ,再用 ATP终止 ; 组 :诱发 SVT后 ,先静脉推注阿托品 (0 .0 4m g/ kg) ,再给予不同剂量的 ATP终止 SVT,ATP的剂量依次为 :0 .15 ,0 .175 ,0 .2 ,0 .2 2 5 ,0 .2 5 ,0 .2 75 ,0 .3,0 .32 5 ,0 .35和 0 .375 mg/ kg,ATP用药间隔时间为 3m in。结果 :ATP终止 SVT的有效剂量在应用异丙肾上腺素、阿托品后都显著高于基础状态下的剂量 (P<0 .0 5 )。结论 :自主神经张力的变化对 ATP终止室上性心动过速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心电生理—电药理学试验(EPT)是将心脏电生理与临床药理学结合起来的一门新型边缘学科。近二十年来,EPT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反复发作性室性心动过速(VT)和心室颤动(VF)的防治研究。本文就近年来冠心病猝死(CA)防治的EPT研究近况作一概述。一、指导临床用药 EPT对CA病人的防治有很好的指导价值,但也有不同意见。约70~80%的院外CA幸存者可用程控刺激(PES)诱发VT/VF,其中36~51%的患者可诱发持续性单形VT(SVT),其余病人可诱发非持续性VT(NSVT)或由多形性VT转变的VF。未诱发VT/VF的病人预后明显好于可诱发VT/VF的患者。对照状态下可诱发VT的病人  相似文献   

16.
放射性同位素肾图(以下简称肾图)是一种肾功能检查方法。它可同时观察两侧肾功能状态及某些尿路系统疾病,具有临床诊断意义。肾图是用~(181)碘标记的邻~(181)碘马尿酸作为示踪剂。当静脉注射邻~(181)碘马尿酸后,放射盏物质即随血  相似文献   

17.
房室结双通道(DAVNP)合并房室旁道使房室之间存在3条通道。易于发生折返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在心动过速发作时不参与折返环的通道称为“旁观者”(bystander),在有些情况下“旁观者”是诱发心动过速必不可少的通道。本文现将2例“旁观者”参与SVT诱发的病例报道如下。 1 临床与资料 病例1 男性,18岁,因阵发心悸6年,近期发作频繁而就诊。患者6年来,心悸发作约4~15次/月不等,发作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诱发的)的一些特性。方法97例(男42例,女55例,年龄45.34±15.0岁,平均15~76岁。)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患者,消融前后,一般程序刺激诱发组(n=70)及采用异丙肾上腺素后程序刺激诱发组(n=27),进行心内电生理检查,观察2组的性别、年龄、房室结电生理特性差异及消融复发率。结果97例患者中,70例(72%,95%CI:63%~81%)可诱发室性心动过速(SVT),消融后观察30min,心内电生理不能诱发;27例(28%,95%CI:19~38%)消融前不能诱发SVT,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后,再重复心内电生理,能够诱发SVT,消融后观察30min,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后,再重复心内电生理,仍无SVT。2组在性别年龄消融复发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房室结前传电生理特性方面有差异,即一般刺激诱发组快慢径路之间有效不应期(E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12±78vs253+66,p<0.001);而加用异丙肾上腺素后刺激诱发组基础快慢径E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50±60vs330±50,p>0.05)。结论本文结果显示,程序刺激是否诱发AVNRT,与患者的性别、年龄无关,而与患者的房室结前传功能有关,即快慢径路前向传导的有效不应期相差越大,则越易发生AVNRT。消融实践中,如一般刺激不能诱发,可静滴异丙肾上腺素后再行程序刺激诱发,这对判断AVNRT消融成功终点,减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多因素分析,认为房室结内双径路(DP)是否并发室上速(SVT)可用判别函数Z=333-ERPfr进行判别分析。同时提出1个简略的数学微扰模型,对SVT终止前周期交替现象及SVT治疗的电生理基础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我们对2例顽固性室上性心动过速(SVT)患者进行详细心内电生理学检测后,应用导管技术电灼房室结治疗SVT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例1 女性,49岁,SVT频繁发作10年,发作时室率达180~200次/分。查体:心肺(一),HR70次/分,ECG正常,超声心动图示右心室轻度增大。心电生理检测:窦房结功能正常,房室结双径路,SVT诱发窗口为280ms,系慢—快型房室结内环形运动(附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