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脑动脉狭窄(cerebral arteries stenosis,CAS)的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大动脉炎、手术、肿瘤、放射性损伤以及先天性畸形等,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最为多见。Moossy等研究142例新发脑梗死患者55%的患者存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法国一项尸检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AS)检出率高达43.2%。  相似文献   

2.
正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导致缺血性卒中重要原因之一,不同人种之间差异明显,亚裔人群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患者占30%~50%,北美人群中仅有8%~10%~([1-2])。2014年中国症状性颅内大动脉狭窄与闭塞研究(Chinese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sis,CICAS)结果显示中国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患者中颅  相似文献   

3.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IAS)是当前临床关注的热点,颅内动脉狭窄是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缺血性卒中重要的病因.颅内动脉狭窄在所有缺血性卒中病因中占8%~10%[1].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每年卒中的复发率为10%~50%[2].尽管进行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每年卒中风险仍为10%~24%[3].当前开展的血管内治疗给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带来了希望.本文就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与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我国急性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主要病因,早期发现并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对我国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防治有重要意义。因此,本研究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ICAS)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中国专家共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sICAS)是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颅内动脉狭窄,并在狭窄动脉供血区域发生过缺血性卒中或短暂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sICAS是全  相似文献   

6.
杨中华 《中国卒中杂志》2017,12(12):1128-1128
正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卒中的主要病因,也是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华法林-阿司匹林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疾病试验(Warfarin and Aspirin for Symptomatic Intracranial Disease,WASID)研究对象为50%~99%颅内血管狭窄的患者,并采用标  相似文献   

7.
正编者按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亚洲人群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研究(Chinese IntraCranial Athero Sclerosis Study,CICAS)显示中国人群的卒中发生率高达46.6%。介入治疗作为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手段,其安全性、有效性仍存在诸多争议。比较支架术和积极药物治疗颅内动脉狭窄预防卒中复发的  相似文献   

8.
在北美、欧洲和亚洲,卒中是第3位死亡原因和成人残疾的首要病因^[1,2]。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卒中约占所有缺血性卒中的8%~10%,据报道,在亚洲、非洲和西班牙裔人群中这一比例更高^[3,5]。其危险因素包括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和吸烟^[6,8]。在美国,估计每年有40000~60000例新发卒中是由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相似文献   

9.
<正>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发病机制之一,因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的供血区域广泛,且易发生粥样硬化性狭窄,其供血区域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高,严重威胁中国人群的健康~([1])。研究显示,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破裂是缺血性卒中发生的主要促进因素~([2])。目前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0.
王柳仙  娄昕 《中国卒中杂志》2020,15(10):1048-1051
正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引起缺血性卒中的常见原因之一,尤其好发于亚洲人群[1]。血流动力学损害是ICAS导致缺血性卒中的一个重要病理生理机制,它可独立引起脑梗死,也可与其他病因如栓子栓塞,共同作用引起靶区域组织梗死[2]。为了维持脑组织正常血供,当脑组织灌注压减低,脑血流量出现下降趋势时,机体可通过自我调节,局部微血管扩张,伴或不伴侧支循环开放,来维持脑血流量稳定或耐受范围内的轻微下降。当局部微循环障碍伴或不伴侧支循环开放时,脑血流量明显减低,当达到电衰竭阈值以下时,则会发生脑梗死[3]。  相似文献   

11.
颅内大动脉狭窄/闭塞(intracranial major artery stenosis/occlusion,ICASO)是我国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病因之一。既往研究提示其与烟雾病在受累血管分布、种族差异性等方面具有相似性。环指蛋白213(ring finger protein 213,RNF213)基因是烟雾病的易感基因。研究发现该基因与ICASO、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卒中、颅内动脉瘤同样具有相关性,提示RNF213基因可能与脑血管病发生、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本文旨在通过回顾国内外相关文献,就RNF213结构、功能、基因多态性及与脑血管病相关性等问题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12.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之一,亚洲人、西班牙人及黑人的发病率高于白种人.目前没有证据支持对此类患者行抗凝治疗,抗血小板治疗仍是推荐的疗法.近年来,血管成型术和支架植入术因较高的技术成功率和较低的围手术期并发症而逐渐成了药物治疗的替代疗法,而其远期收益尚未确定.本文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流行病学特征、药物治疗的效果及颅内支架植入术的进展和再狭窄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脑血管疾病即脑卒中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一旦发生脑卒中将导致机体功能障碍和生活质量的下降,20%的存活者需要专人照料,15%~30%遗留永久性残疾[1],为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2008年我国国民回顾性死因调查显示脑血管病已经超过肿瘤和心血管病,成为致死和致残的第一位疾病[2],而颈动脉狭窄( carotid stenosis,CS)是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最重要原因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医疗诊断水平的不断提高,CS的发生率也有所增长。颈动脉狭窄的程度不同引起的卒中类型和卒中部位也不尽相同[3],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的患者其年卒中率高达13%[4],2年卒中发生率更高达26%,这与狭窄处粥样斑块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大规模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已证实,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carotid enarterectomyd,CEA)+阿司匹林较单用阿司匹林治疗症状性或无症状重度颈动脉狭窄,能够更有效预防缺血性脑卒中和死亡事件的发生。 CEA已经成为治疗颈动脉狭窄的“金标准”[5-6]。近年来,伴随着血管内治疗技术和介入器械的发展,颈动脉血管成形和支架置入术( carotid angioplasty and stenting,CAS)有望成为CEA治疗颈动脉狭窄的另一选择,特别是对于那些高手术风险的患者[7]。现通过对CEA的研究资料以及CEA与CAS展开的几项随机对照研究,对CEA与CA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观察硫酸氢氯吡格雷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intracranial artery stenosis,IAS)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旨在为症状性IAS患者的药物治疗选择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娄昕 《中国卒中杂志》2012,7(11):835-838
缺血性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病,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原因众多,约30%的缺血性卒中归因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在不同种族间的发生率存在差异,亚裔、拉丁裔及非洲裔人群中的发生率较高加索裔明显增高。对于我国人群的动脉粥样硬化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大于40岁的人群中约7%存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脑血管病因和病变血管的分布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400例缺血性脑梗死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结果,分析脑梗死的血管病因,并对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者总结分析动脉病变的部位、分布及血管狭窄形态.结果 脑血管造影结果提示88.25%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353例),此外11.75%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病因是由于动脉夹层、Moyamoya病、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鼻咽癌放疗后脑动脉病变、血管迂曲、微血管病变等原因引起.35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单纯前循环血管受累(45.61%)明显多于单纯后循环血管受累(34.27%),P<0.01;前循环脑梗死中以颈内动脉(56.6%)和大脑中动脉(26.4%)受累最常见;后循环脑梗死中以椎动脉病变(33.0%)最多见.结论 脑血管造影显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有最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占88.25%.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起始部病变和大脑中动脉病变多见,后循环脑梗死中以椎动脉动脉病变多见.颅外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起始部和椎动脉起始部多见,颅内血管狭窄以大脑中动脉和椎动脉颅内段多见.  相似文献   

17.
颅内外脑供血血管狭窄或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而引起脑血管狭窄的原因主要是脑动脉粥样硬化[1].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目前已证实白种人以颅外血管狭窄为主,亚洲人及非洲人以颅内血管狭窄为主[2].我国30%~70%缺血性脑卒中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3].故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对治疗我国缺血性脑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国10%~2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是由脑动脉狭窄所致,究其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 我国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因此,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 狭窄的早期诊断对预防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计算 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等影像学检查已广泛应用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评估。通过血管影像学显示狭窄分 布差异,从而探索卒中的发病机制已成为近些年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动脉狭窄 分布规律及影像学评估的研究进展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正>包括主动脉弓在内的颅外段和颅内段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是缺血性卒中的主要的可预防性病因之一[1]。在中国,至少33%~50%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是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ICAD)造成的[2-3]。症状性LAA患者有很高的卒中复发风险。迄今,对于近期有脑缺血事件的患者,手术或血管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回顾性分析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large artery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LAAs)致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受累血管与相关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的责任LAAs致首发急性缺血性卒中342例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相关资料,进行组内比较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危险因素。结果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ICAS)以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多见(47.0%),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ex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ECAS)以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颅外段多见(65.0%)。与ECAS组相比,ICAS组脑梗死与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et S)(OR=1.586,95%CI:1.232~2.268)及载脂蛋白B(apolipoprotein B,Apo B)/载脂蛋白A1(apolipoprotein A-I,Apo A-I)(OR=1.926,95%CI:1.051~4.288)显著相关,与无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noncerebr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NCAS)组相比,ICAS组与高血压(OR=3.603,95%CI:1.675~12.485)、Met S(OR=2.268,95%CI:1.274~6.103)、高糖化血红蛋白(Hb A1c)(OR=2.015,95%CI:1.182~5.613)及Apo B/Apo A I(OR=1.948,95%CI:1.157~4.285)相关。在ICAS患者中,与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脑梗死组相比,后循环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致脑梗死组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OR=1,750,95%CI:1.042~2,953,P=0.009)、高血同型半胱氨酸(Hcy)(OR=2.437,95%CI:1.492~3.505,P=0.005)及高Hb A1c(OR=1.769,95%CI:1.034~3.121,P=0.005)。结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ICAS的发生率可能高于ECAS,ICAS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不同于NCAS及ECAS;后循环ICAS脑梗死的发生与代谢指标紊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