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肝脏三期扫描肝动脉三维重建对肝癌介入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临床纳入原发性肝癌患者105例,所有患者均接受肝脏CT平扫以及三期增强扫描,并进行肝动脉期与门静脉期血管的三维重建,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MIP)以及容积再现(VR),比较2种重建方法对肝动脉以及门静脉吸痰的显示情况.此外,与同期进行肝动脉DSA的58例患者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肝动脉期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可以清楚地显示出腹腔干主要分支、肝动脉、解剖变异肝动脉以及肿瘤的供血动脉.MIP与VP对2级以下肝动脉分支以及肿瘤供血动脉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IP与VP对3级以上肝动脉分支以及肿瘤供血动脉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DSA检查的患者中,显示4级以上肝动脉方面,DSA明显优于MIP(P<0.05);在3级以下肝动脉显示方面,MIP与DS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门静脉期MSCTA能够清楚地显示出肝内静脉4级以上的分支,MIP与V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SCTA能够准确地显示肝脏血管系统以及其与原发性肝癌之间的联系,能够为外科及介入手术治疗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基于CTA断层图像重建盆腔肿瘤及周围结构数字模型及三维可视化的方法.方法 盆腔肿瘤患者1例,应用多层螺旋CT动脉造影技术(MSCTA),以层厚0.50mm进行腰骶椎薄层平扫,得到Dicom数据,导入Mimics软件,对盆腔肿瘤、供血血管、骨骼等进行半自动分割,以进行三维重建.结果 成功建立盆腔肿瘤及周围结构的三维数字可视化模型.结论 结合应用MSCTA二维图像与Mimics三维重建软件,建立的骶骨、盆腔肿瘤及其供血动脉等模型,既能够显示盆腔血管系统的空间位置关系,又可显示盆腔肿瘤的大小、位置、性质、供血动脉及其骶骨破坏情况,有助于术前模拟和预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诊断为脑动脉瘤患者18例行MSCTA检查,17例行DSA检查,18例行手术。MSCTA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重建(VR)法进行图像后处理,与DSA检查及手术结果相比较。结果18例患者中,1例行MSCTA检查发现右大脑中动脉小动脉瘤,未行DSA而直接行手术治疗;17例患者MSCTA检查发现18个动脉瘤,DSA检查发现18个,手术证实为19个。MSCTA1个后交通动脉瘤未检出,DSA检查1个前交通动脉瘤未检出。MSCTA检查显示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结构及周围血管的关系与手术结果基本一致,诊断符合率为95%。结论MSCTA对脑动脉瘤的诊断准确率高,而且对脑动脉瘤周围血管的关系显示良好,并对动脉瘤的临床治疗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模态超声对腹壁下动脉穿支(deep inferior epigastric perforator, DIEP)皮瓣血管检查有效性, 并分析穿支血管的影响因素。  方法  纳入2013年2月至2018年10月43例于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使用DIEP皮瓣进行乳房再造术的女性乳腺癌患者, 对穿支血管行术前常规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并在超声造影增强状态下行三维重建, 直观显示穿支血管的走行分布情况, 同时体表标注投影位置。  结果  43例患者腹壁下动脉穿支主要分布在脐周5 cm范围内, 每侧2~5支, 其中28例呈不对称分布。DIEP穿支血管管径与患者腹壁脂肪层厚度呈正相关(r=0.436, P < 0.05);血管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与穿支血管管径呈正相关(r=0.448, P < 0.05)。43例患者行超声造影检查后彩色血流信号均能显著增强, 其中39例经三维重建后能清晰显示穿支血管与腹壁下动脉主干的关系, 4例穿支血管显示欠连续。  结论  多模态超声检查在乳腺癌患者DIEP乳房再造术前评估穿支血管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腹壁脂肪层厚度对优势血管的选择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5.
雷静  韩丹  邓亚敏 《现代肿瘤医学》2019,(21):3891-389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供血动脉成像在肝脏常见肿瘤诊断及术前评估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0年至2013年间肝脏肿瘤性病变患者30例,常规平扫后增强扫描。扫描完成后薄层重建原始数据,行VR、MPR、MIP等重建方式,观察肝脏肿瘤供血动脉情况及肝动脉变异征像。结果:30例患者中,26例发现供血动脉,其中肝癌14例,肝母细胞瘤2例,肝血管瘤6例,局灶性结节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3例,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1例,其中1例发现肝动脉变异。结论:运用MSCTA技术,可以确切的观察肝脏肿瘤一支或多支供血动脉及其形态表现,并可清晰显示动脉变异,对肿瘤病变术前诊断及手术、介入治疗方案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原发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治疗尤其是介入治疗前,需详细了解肝脏及肝脏肿瘤的血管准确解剖.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T angiography,MSCTA)具有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广,后处理技术成熟等优势,本研究旨在探讨MSCTA在PLC患者肝动脉-门静脉瘘(hepatic artery-portal vein fistula,HAPVF)及肝外供血动脉术前评估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10-01-2015-10-01山东大学附属山东省肿瘤医院介入科收治的90例PLC患者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临床资料,评价HAPVF和肝动脉-肝静脉瘘(hepatic artery-hepatic vein fistula,HAHVF)发生率及其与肿瘤大小、部位和肝硬变程度的关系;肝外供血动脉与毗邻肿瘤的关系.以DSA结果为金标准,分析MSCTA评估PLC血管异常的准确性.结果 90例PLC患者中,共发现HAPVF 48例,发生率为53.3%,其中A组0例,B组5例(10.4%),C组17例(35.4%),D组26例(54.2%);中心型28例(58.3%),周围型20例(41.7%);Child-Pugh A级34例(70.8%),Child-Pugh B级12例(25%),Child-Pugh C级2例(4.2%).HAHVF 4例,发生率为4.4%.二元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肿瘤大小及肝硬变程度是HAPV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MSCTA共检出HAPVF 45例,中央型28例,准确率为100.0%(28/28);周围型17例,准确率85.0%(17/20);总体准确率为93.8%(45/48),与DSA结果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097,P>0.05.19例患者存在24条肝外供血动脉,均发生于C组和D组,周围型和中心型分别为 87.5%和12.5%,MSCTA发现22条,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087,P>0.05.结论 MSCTA技术可准确显示HAPVF及肝外供血动脉,肿瘤大小及肝硬化分级是肝动-静脉瘘的独立危险因素.肝外供血动脉多发生于块状型、巨块型且位于多肝脏边缘区域的肝癌.  相似文献   

7.
背景与目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扫描速度快、覆盖范围大、肝脏血管图像清晰.多角度三维显示等特点,对肝脏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已显示出重要价值。目前对于多层螺旋CT肝脏血管三维成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肝脏肿瘤、肝移植术前评价及肝脏血管系统解剖,对于指导肝癌动脉化疗栓塞的研究仍然有限。本研究通过对比分析肝癌患者肝脏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uhislice CT angiography,MSCTA)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图像.探讨MSCTA在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中的临床指导作用。方法:本组50例肝癌患者行多层螺旋CT肝脏双期增强扫描。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aximal intensitypmjection,MIP)和容积再现(volume rendering technique,VRT)重建技术行肝动脉、门静脉血管成像,再经股动脉插管分别行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肾动脉、膈动脉DSA造影及TACE治疗,对比分析肝癌MSCTA与DSA图像。结果:肝动脉解剖分型和肿瘤供血动脉来源的DSA与MSCT的MIP、VRT血管成像显示符合率达到100%,χ^2检验,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而对肝动门脉瘘及门脉癌栓的显示MSCTA比DSA更有优势。结论:MSCTA检查无创、简单易行,其图像的三维重建立体感强,可准确提供肝动脉、门静脉及肿瘤供血来源等信息,对指导肝癌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有很好的临床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肝癌侧支供血的影像学类型和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分析165例肝癌患者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并与多层螺旋CT对照。分析侧支供血类型,并相应行栓塞治疗。结果:165例肝癌侧支供血的患者DSA检查共发现侧支206条,其中右膈下动脉107条,左膈下动脉31条,右肋间动脉19条,胃十二指肠动脉13条,胃左动脉7条,右肾上腺动脉18条,胸廓内动脉11条。术前多层螺旋CT检查发现157条肝外侧支供血动脉,阳性率为76%(157/206)。栓塞侧支动脉后,行CT复查可见肿瘤病灶内碘油沉积较前密实、均匀,其边缘与肿瘤边缘相吻合。结论:肝癌的肝外侧支供血发生率较高,及时发现并进行栓塞治疗,可明显提高对肝癌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动脉早期扫描CT血管造影(MSCTA)在中晚期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3例临床确诊的中晚期肝癌病例,用Trigger Bolus对比剂示踪软件行自动触发全肝动脉早、晚期(一次屏气完成)和门脉期扫描,动脉早期图像数据经后处理获得肝脏cT血管造影图像。分析肝脏及癌肿血供系统MSCTA表现,以及静脉癌栓、动静脉瘘的MSCTA表现。结果动脉早期扫描MSCTA能完整显示中晚期肝癌肝脏及癌肿供血动脉起源、形态、数目,显示动静脉瘘征象优于标准肝脏双期扫描。结论动脉早期扫描MSCTA在中晚期肝癌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可作为中晚期肝癌治疗前进行综合评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 CT 肝脏动脉早期扫描 CT 血管造影(MSCTA)在中晚期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63例临床确诊的中晚期肝癌病例,用 Trigger Bolus 对比剂示踪软件行自动触发全肝动脉早、晚期(一次屏气完成)和门脉期扫描,动脉早期图像数据经后处理获得肝脏 CT 血管造影图像。分析肝脏及癌肿血供系统 MSCTA 表现,以及静脉癌栓、动静脉瘘的MSCTA 表现。结果动脉早期扫描 MSCTA 能完整显示中晚期肝癌肝脏及癌肿供血动脉起源、形态、数目,显示动静脉瘘征象优于标准肝脏双期扫描。结论动脉早期扫描 MSCTA 在中晚期肝癌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可作为中晚期肝癌治疗前进行综合评估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血管成像(3D-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 方法 对31例3D-MSCTA诊断的颅内动脉瘤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4例经手术证实, 13例经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MSCTA图像后处理包括容积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MIP)、多方位重组(MPR)及曲面重建(CPR)。结果 3D-MSCTA在31例患者中, 共发现38个动脉瘤。其中3例为两个动脉瘤, 2例为三个动脉瘤。38个动脉瘤中大脑中动脉瘤9个, 大脑前动脉瘤7个, 大脑后动脉瘤2个, 后交通动脉瘤3个, 颈内动脉瘤12个, 基底动脉瘤3个, 胼周动脉瘤1个, 小脑上动脉瘤1个。MSCTA均清晰显示瘤体的大小、位置、形态及瘤颈宽度、瘤轴指向、载瘤动脉、动脉瘤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动脉瘤最小1.0mm×1.3mm, 最大59mm×73mm。有DSA资料对照的13例中, MSCTA发现16个动脉瘤中DSA只发现13个, 另外DSA发现1个动脉瘤而MSCTA漏诊。3D-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9%、97.1%、81.3%、99.0%。结论 3D-MSCTA在颅内动脉瘤临床诊断和术后随访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小儿腹部恶性肿瘤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对一期手术切除困难的腹部恶性肿瘤术前行介入治疗的意义。材料和方法:对13例腹部恶性肿瘤进行介入治疗,肝母细胞瘤6例,神经母细胞瘤4例,肾母细胞瘤2例,肾上腺皮质癌1例。所有病例先行动脉插管造影,确定肿瘤主要供血动脉,对肿瘤供血动脉行超选 择性插管,局部注入化疗药物有栓塞剂。结果:13例中7例手术切除了肿瘤,1例剖腹探查余5例通过介入治疗后,肿瘤缩小。13例病人随访6~13个月,生存11例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讨胸部巨大肿瘤切除术前介入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对7例经胸部CT确诊的胸部巨大肿瘤患者行手术前介入栓塞治疗。栓塞术后第2天行肿瘤切除术。造影可见参与肿瘤供血动脉均为多支,增粗、迂曲,远端分支增多、杂乱。7例患者均顺利切除肿瘤,无介入栓塞及外科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手术中平均出血量较以往未行术前栓塞者明显减少,手术时间也明显缩短。初步治疗体会,对胸部巨大肿瘤切除术前栓塞肿瘤供血动脉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肝脏血管系统与肝内占位病灶的MR三维重建与融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Li Y  Liang BL  Zhang R  Xu XM  Ren JJ  Ye RX  Zhong JL 《癌症》2006,25(7):888-891
背景与目的:肝内血管和肝内占位病灶解剖关系的确立,直接影响到治疗计划的选择。本研究利用三维动态增强磁共振血管造影(three dimensional 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DCE MRA)序列重建肝门及肝内血管系统并与肝内的占位病灶进行融合,探讨其对临床治疗的指导作用。方法:利用上腹部3D DCE MRA扫描技术,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aximum intensity projection,MIP)和表面容积再现(surface shaded display,SSD)的方法重建血管及肝内占位病灶,并将两者融合及三维重建,共27例得到理想图像,包括血管瘤2例,局灶性结节增生3例,腺瘤1例,巨结节性再生结节2例,肝囊腺癌2例。肝细胞癌17例;其中23例有手术证实,4例有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DSA)对照。结果:肿块与血管的显示及相互关系包括:肝内血管系统主分支未见异常5例,可见由肝动脉发出的供血动脉6例,肝内血管主干受压移位13例,肝内血管主干受侵6例。门静脉或下腔静脉内癌栓11例。9例合并有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表现。MIP法在显示重建血管的级数方面高于SSD法。结论:肝脏血管系统和肝内占位病灶的三维重建和融合技术可较好地显示病灶和血管的立体解剖关系.有助于临床医生确定能否手术及手术的方式、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