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三氟拉嗪抑制吗啡依赖大、小鼠纳洛酮催促的戒断症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三氟拉嗪对吗啡依赖大、小鼠纳洛酮催促戒断症状的影响 ,并探讨其机制。方法 吗啡依赖大、小鼠纳洛酮催促实验。结果 三氟拉嗪 (2~ 2 0mg·kg-1)呈剂量依赖性抑制吗啡依赖小鼠纳洛酮催促所致的跳跃、湿狗样抖动、前爪震颤和体重下降。三氟拉嗪 5~ 2 0mg·kg-1ip ,对吗啡依赖大鼠大部分纳洛酮催促的阳性戒断症状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其中包括跳跃、湿狗样抖动、排泄物、体重下降、咬牙、流涎、腹泻、上睑下垂、激惹。作为DA1/DA2 受体激动剂 ,阿朴吗啡 (2~ 8mg·kg-1)对三氟拉嗪抑制吗啡依赖小鼠纳洛酮催促戒断症状无明显影响 ,而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吡啶 (5~ 2 0mg·kg-1)则呈剂量依赖性加强三氟拉嗪对吗啡依赖小鼠纳洛酮催促戒断症状的抑制作用。结论 三氟拉嗪对吗啡依赖大、小鼠纳洛酮催促的戒断症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受体后钙调素生物活性的抑制作用可能是三氟拉嗪抗吗啡依赖大、小鼠躯体戒断症状主要机制 ,而中枢神经系统DA2 受体可能不参与三氟拉嗪对吗啡躯体戒断症状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粉防己碱对小鼠吗啡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条件性位置偏爱实验研究钙拮抗剂粉防己碱对小鼠吗啡奖赏效应的影响 .实验采用有倾向性程序 .吗啡 ( 5mg· kg-1,sc,每日 1次 ,5d)引起小鼠显著的位置偏爱效应 .在训练阶段每天 sc吗啡前 30 min预先给予粉防己碱 ( 1 0 ,2 0和 40 mg·kg-1,ip)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吗啡引起的小鼠位置偏爱效应 .而粉防己碱 ( 1 0 ,2 0和 40 mg· kg-1,ip)只在测试前 30 min给药 1次 ,不影响吗啡已形成的小鼠位置偏爱 .结果说明粉防己碱能有效地抑制吗啡偏爱效应的获得 ,但不影响其表达 .  相似文献   

3.
槟榔碱对小鼠吗啡行为敏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槟榔嚼块的主要成分—槟榔碱,对小鼠吗啡行为敏化过程的影响。方法:测定小鼠的自主活动,观察ip槟榔碱对小鼠的自主活动及单次给予吗啡所诱导的小鼠高活动性的影响;建立吗啡诱导的小鼠行为敏化模型,观察槟榔碱对行为敏化形成、表达的影响。结果:(1)单次ip槟榔碱(0·25-2·0mg·kg-1)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小鼠的自主活动(P<0·05),多次给药后这种抑制作用既不产生耐受,也不形成敏化;(2)槟榔碱(2·0mg·kg-1)可增强单次给予吗啡所诱导的小鼠的高活动性(P<0·05);(3)槟榔碱(2·0mg·kg-1)可增强吗啡诱导小鼠行为敏化的形成(P<0·05);(4)虽然槟榔碱(2·0mg·kg-1)多次给药降低吗啡诱导小鼠行为敏化表达的程度(P<0·05),但是槟榔碱(0·5-2·0mg·kg-1)单次给药不影响吗啡诱导小鼠行为敏化的表达。结论:槟榔嚼块中的主要成分槟榔碱能增强小鼠吗啡诱导的急性高活动性和吗啡行为敏化的形成,提示槟榔嚼块有可能增强吗啡的成瘾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青藤碱 (sinomenine ,SIN)对吗啡依赖小鼠、大鼠及豚鼠离体回肠催促戒断反应的抑制作用。方法 :连续递增sc吗啡 (morphine ,Mor) ,建立大鼠、小鼠及豚鼠吗啡身体依赖性模型 ;纳洛酮 (naloxone,Nal)催促诱发吗啡身体依赖性豚鼠离体回肠的戒断性收缩。结果 :(1)SIN 14.3 - 143mg·kg- 1 显著抑制纳洛酮催促后 3 0min内小鼠的跳台次数 ;(2 )SIN 10 0mg·kg- 1 降低纳洛酮催促后 1h内大鼠的戒断症状分值及抑制体重下降 ;(3 )SIN(1.5×10 - 4 - 6.0× 10 - 4 mol·L- 1 )剂量依赖性地抑制纳洛酮催促诱发的吗啡身体依赖性豚鼠离体回肠的戒断性收缩 ;(4)吗啡身体依赖性豚鼠ipSIN(87.0和 8.7mg·kg- 1 )后 ,其离体回肠经纳洛酮催促诱发的戒断性收缩幅值显著降低。结论 :SIN对吗啡身体依赖性大鼠、小鼠的戒断症状及豚鼠离体回肠的戒断性收缩具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酸枣仁提取物对小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酸枣仁提取物对吗啡(MOR)诱导建立小鼠条件性位置偏爱(CPP)行为的影响。方法:连续给予吗啡(6mg·kg-1,sc)5d,引起小鼠产生显著的CPP效应,观察酸枣仁提取物对CPP效应的影响。结果:吗啡可诱导小鼠对伴药箱产生显著的位置偏爱;训练阶段于每次给予吗啡前30min给予酸枣仁醇提物800mg·kg-1可拮抗小鼠对吗啡产生的CPP效应(与吗啡对照组比较P<0.05),但酸枣仁醇提物200和400mg·kg-1不影响其效应(P>0.05);酸枣仁乙酸乙酯提取物13mg·kg-1、20mg·kg-1,正丁醇提取物160mg·kg-1可拮抗小鼠对吗啡产生的CPP效应(P<0.05),但酸枣仁石油醚提取物、乙醚提取物、水提物均不影响其效应(P>0.05)。结论:酸枣仁醇提物及其乙酸乙酯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吗啡诱导小鼠建立的CPP行为。  相似文献   

6.
侧柏总黄酮的抗炎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研究侧柏总黄酮的抗炎作用。方法以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及角叉菜胶诱发大鼠足爪肿胀模型分别探讨侧柏总黄酮对小鼠耳片肿胀及大鼠足爪肿胀的抑制作用。测定大鼠足爪组织中一氧化氮 (NO)及前列腺素E2 (PGE2 )的含量。结果侧柏总黄酮在 12 5~ 5 0 0mg·kg-1内呈剂量依赖地抑制二甲苯诱导的小鼠耳肿胀 ,2 5 0mg·kg-1剂量能显著抑制大鼠足爪肿胀 ,其作用强于2 0mg·kg-1的地塞米松。侧柏总黄酮能抑制大鼠炎症足爪组织NO及PGE2 的生物合成。结论侧柏总黄酮具有较强的抗炎作用 ,其抗炎作用可能与抑制NO及PGE2 的生物合成或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7.
褪黑素对吗啡依赖大鼠复吸行为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褪黑素对吗啡依赖大鼠复吸行为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剂量递增法连续皮下注射 (sc)吗啡 6d建立吗啡诱导的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 (CPP)模型 ,d7用生理盐水替代吗啡训练大鼠 10d ,以使形成的CPP逐渐消退。单次sc 4mg·kg- 1 吗啡以唤起消退的CPP的恢复。部分大鼠在注射吗啡前 30min分别腹腔注射 (ip)褪黑素 2 0、4 0和 80mg·kg- 1 进行治疗。结果 :与吗啡依赖组相比 ,在sc 4mg·kg- 1 吗啡引燃刺激前 30min应用褪黑素 4 0和 80mg·kg- 1 急性治疗 ,可以使大鼠在伴药箱的停留时间明显缩短 ,(P <0 0 5、P <0 0 1) ;而褪黑素 2 0mg·kg- 1 急性治疗亦使大鼠在伴药箱的停留时间缩短 ,但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结论 :褪黑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吗啡引燃的吗啡依赖大鼠的复吸行为  相似文献   

8.
归元片对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戒毒中药归元片对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conditionedplacepreference ,CPP)的影响及其自身是否引起CPP。方法:(1)♂Wistar大鼠sc吗啡(5mg·kg-1)训练7d ,干预组于每次给吗啡前15min注射不同剂量的归元片(12 . 5 - 37 .5mg·kg-1,sc) ,观察其对吗啡CPP效应的干预作用;(2 )♂Wistar大鼠sc归元片(2 5mg·kg-1及5 0mg·kg-1)训练7d ,d8测定大鼠对伴药侧的偏爱效应。结果:(1) 5mg·kg-1吗啡可以诱导大鼠对伴药侧产生显著的CPP ;而两个剂量的归元片均不能使大鼠形成CPP ;(2 ) 2. 5mg·kg-1和37 .5mg·kg-1的归元片可剂量依赖性地降低吗啡诱导的CPP的形成。结论:一定剂量的归元片可拮抗大鼠对吗啡偏爱效应的获得,且自身不引起CPP ,提示该药有治疗阿片类药物精神依赖性的潜力。  相似文献   

9.
左旋四氢巴马汀对吗啡辨别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 :了解不同剂量的左旋四氢巴马汀 (l-THP)对成瘾药物精神依赖性的影响。方法 :用固定比强化方法使大鼠对吗啡形成稳定的辨别效应。用不同剂量的吗啡 (0 31、0 6 3、1 2 5、2 5 0mg·kg- 1 )替代训练剂量的吗啡 (2 5 0mg·kg- 1 ) ;以不同剂量的l-THP (1 2 5、2 5 0、5 0 0mg·kg- 1 )对抗吗啡的辨别效应 ,并与多巴胺受体拮抗剂Sch2 3390和雷可必利的效应对照。结果 :2 5 0mg·kg- 1 吗啡能使大鼠形成稳定的辨别行为 ;Sch2 3390、雷可必利以及不同剂量的l-THP均能拮抗吗啡的辨别效应 ,且l-THP的对抗效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 :在本实验系统中 ,2 5 0mg·kg- 1 吗啡即能产生稳定的辨别刺激 ;DA受体参与调控吗啡的这种效应 ;l-THP能阻断吗啡的辨别效应 ,表明它可降低吗啡精神依赖性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奥丹西隆对小鼠吗啡条件性位置偏爱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 5 -HT3 型受体特异性拮抗剂奥丹西隆对吗啡诱导的条件性位置偏爱 (CPP)效应的影响。方法 :建立小鼠吗啡CPP模型 ,观察奥丹西隆对CPP的影响。结果 :吗啡 (5mg·kg-1,sc)可诱导小鼠对伴药箱产生显著的CPP ;测试前 30min注射奥丹西隆 (0 0 1- 1mg·kg-1,sc)不影响小鼠已形成的对吗啡的位置偏爱 ;而训练阶段于每次注射吗啡同时注射奥丹西隆 (0 0 1- 0 1mg·kg-1,ip)可拮抗小鼠对吗啡的CPP效应 ,但较大剂量奥丹西隆 (1mg·kg-1,ip)则不影响其效应 ,而且此剂量单独给药亦表现出自身的CPP潜力。结论 :一定剂量的奥丹西隆可拮抗小鼠对吗啡的偏爱效应的获得 ,但不影响其表达 ,提示该类药物有治疗阿片类依赖的潜力。  相似文献   

11.
D-半乳糖和三氯化铝诱导小鼠产生类阿尔茨海默病变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目的 探讨D 半乳糖和三氯化铝 (AlCl3 )联合使用制备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的可能性。方法昆明种小鼠 ,腹腔注射D 半乳糖 (60mg·kg-1 ·d-1 )和灌胃AlCl3 (5mg·kg-1 ·d-1 )每天 1次 ,连续 90d。给药结束后 ,通过Morris水迷宫、生化指标测定、RT PCR及常规HE染色和Aβ1 -4 0 免疫组化染色 ,观察D 半乳糖和AlCl3 对小鼠学习记忆、胆碱能系统及脑内β淀粉样前体蛋白 (APP)、早老素 1 (PS1 )、β位点APP内切酶 (BACE)基因表达的影响 ,并观察海马、皮质的形态学改变。结果 D 半乳糖和AlCl3共同作用导致小鼠学习记忆力减退 ;脑内ACh含量下降 ,AChE活性升高 ;APP ,PS1和BACE基因表达增强 ;海马和皮质老年斑形成。结论 D 半乳糖和AlCl3 联合使用可使小鼠产生类阿尔茨海默病变 ,该方法可用于制备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2.
单次灌胃杂色曲霉素对小鼠大脑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 探讨单次ig杂色曲霉素 (ST)对小鼠大脑细胞的影响。方法 采用形态学观察和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方法 ,研究ST对BALB/c小鼠大脑神经细胞的影响。结果 病理形态学观察可见 ,ig小剂量ST(3μg·kg-1 )后 1 2h或大剂量ST(3mg·kg-1 )后6h即可见小鼠大脑皮质、丘脑、海马CA2区神经元出现胞核固缩深染、胞浆嗜酸性变、空泡变性等病理变化 ,且随剂量增大和作用时间延长 ,病变神经元逐渐增多 ;光镜下对海马CA2区病变神经元进行计数分析 ,结果表明ST处理组发生病理变化的神经元比例均高于相应对照组 ,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增高 ;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结果表明 ,igST 3,30 ,30 0和30 0 0 μg·kg-1 1 2h后 ,小鼠脑细胞的凋亡率呈剂量依赖性增高 ;ig3mg·kg-1 的ST后 6~48h,随ST作用时间的延长 ,脑细胞凋亡率也明显增高。结论经口给予ST可导致小鼠大脑皮质、丘脑、海马CA2区神经元发生退行性病变 ,诱导并促进小鼠大脑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维生素E琥珀酸酯 (VES)对顺铂(CP)肝细胞毒性及联合用药增强抗肿瘤活性的可能。方法 用二步灌流法分离人和大鼠肝细胞 ,接种于胶原铺被的 96孔板 ,细胞贴壁后 ,分别加入一系列浓度的CP ,VES及CP +VES ,于 4 8h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 ,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 (IC50 ) ;同样方法用于检测CP ,VES及CP +VES对人前列腺癌细胞系DU 14 5和人大肠癌细胞系CCL2 2 9的抗增殖作用。结果 CP ,VES ,CP +VES 1mg·L- 1,CP +VES 5mg·L- 1,CP +VES 10mg·L- 1对人肝细胞的IC50 分别为 2 .35 ,>10 0 ,2 .2 6 ,4 .2 5 ,6 .93mg·L- 1;CP ,VES ,CP +VES 5mg·L- 1,CP +VES 10mg·L- 1,CP +VES 2 5mg·L- 1对大鼠肝细胞的IC50 分别为 4 .70 ,>10 0 ,10 .94 ,17.5 7,2 3.2 4mg·L- 1;CP ,VES ,CP +VES 5mg·L- 1,CP +VES 10mg·L- 1,CP +VES 2 5mg·L- 1对DU 14 5和CCL2 2 9的IC50 分别为6 .36 ,5 5 .36 ,5 .0 4 ,4 .85 ,0 .5 8和 9.5 8,39.4 7,7.2 9,4 .2 2 ,2 .4 3mg·L- 1。结论 VES能明显减低CP所致人和大鼠肝细胞毒性 ,增强CP对DU 14 5和CCL2 2 9细胞的抗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乙醇脱氢酶 3(ADH3)基因型对乙醇体内氧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PCR扩增反应测定ADH3基因型 ,将 2 2名健康受试者分为ADH31 -1 ,ADH31 -2 和ADH32 -2 3组。受试者一次po 0 .3g·kg-1 乙醇后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 4h内唾液和全血中的乙醛浓度经时过程。结果ADH31 -1 组的乙醛唾液cmax为 (1 2 .5± 2 .3) μmol·L-1 ,AUC为 (1 .4± 0 .4)mmol·min·L-1 ;ADH31 -2 组唾液cmax为 (9.4±1 .7) μmol·L-1 ,AUC为 (1 .1±0 .3)mmol·min·L-1 ;ADH32 -2 组唾液cmax为 (8.7± 2 .2 )μmol·L-1 ,AUC为 (0 .93± 0 .1 9)mmol·min·L-1 。ADH31 -1 组的唾液中乙醛浓度显著高于ADH31 -2 和ADH32 -2 组 ,但全血中的组间差异不如唾液中明显。结论 基因型为ADH31 -1 的个体在摄入乙醇后唾液中乙醛量显著增加 ,提示ADH31 -1 个体酗酒时由乙醛引发病理损害的风险性较大  相似文献   

15.
二苯乙烯苷对大鼠主动脉舒张作用及其一氧化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研究中药何首乌中有效成分二苯乙烯苷 (2 ,3,5 ,4′ 四羟基二苯乙烯 2 O β D 葡萄糖苷 ,THSG)与结构相似的白黎芦醇 (resveratrol)是否有类似的血管舒张作用。方法 采用血管张力记录法及NO比色法 ,观察THSG对大鼠主动脉环张力及NO含量的影响。结果 ①在去氧肾上腺素预收缩的内皮完整及去内皮主动脉环上 ,THSG 0 .1~ 30 .0 μmol·L- 1浓度依赖性舒张主动脉环 ,其Emax分别为 75 %和5 2 % ,EC50 分别为 0 .86和 2 .70 μmol·L- 1。②在内皮完整的血管上 ,THSG 0 .1μmol·L- 1能增强乙酰胆碱1μmol·L- 1依血管内皮的舒张作用。③NO前体物L 精氨酸 1μmol·L- 1可增强THSG 1μmol·L- 1的血管舒张作用 ;而NOS抑制药Nω 硝基L 精氨酸甲酯0 .5 μmol·L- 1可部分削弱之。④鸟苷酸环化酶抑制药亚甲兰 1μmol·L- 1可部分削弱THSG 1μmol·L- 1的血管舒张作用。⑤THSG 30mg·kg- 1,iv ,可短暂降低麻醉大鼠动脉血压 ,但对心率无明显影响。⑥THSG 1μmol·L- 1显著提高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组织NO含量。结论 THSG对大鼠主动脉具有舒张作用 ,此作用主要是依血管内皮的 ,并主要由NO介导  相似文献   

16.
Z24经口染毒大鼠尿液的核磁共振谱代谢组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研究Z2 4染毒大鼠尿液代谢组学的改变及其与组织病理和血液生化指标的相关性 ,探讨代谢组学在药物毒性早期筛选中的应用。方法Wistar大鼠连续经口给予Z2 4 6 0 ,130及 2 0 0mg·kg- 1,连续 5d后收集 2 4h尿液 ,测定核磁共振([1H]NMR)谱 ,并进行血浆生化指标测定和肝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Z2 4 2 0 0mg·kg- 1组大鼠血浆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和总胆红素分别升高14 8% ,14 0 %和 110 % ;130和 2 0 0mg·kg- 1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肝脏炎症和坏死。 [1H]NMR谱主成分分析发现各组在不同染毒条件下的代谢状态可相互区分 ,与肝脏病理和血浆生化改变相一致。结论 大鼠尿液 [1H]NMR代谢谱与Z2 4毒性作用强度密切相关 ,代谢组学分析是一种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体内药物毒性早期筛选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2,5-己二酮对大鼠神经组织微管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初步探讨 2 ,5 己二酮的神经毒性是否与微管含量有关。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 ,2 ,5 己二酮 2 0 0和 4 0 0mg·kg- 1,ip ,连续 8周 (每周 5d) ,取大脑、脊髓、坐骨神经组织匀浆 ,制备各组织上清和沉淀 ,采用SDS PAGE和Western印迹方法检测α 管蛋白、β 管蛋白的相对含量。 结果  2 ,5 己二酮 2 0 0和 4 0 0mg·kg- 1,ip ,后大脑沉淀和上清中的管蛋白含量相当于对照组的 87%~ 114 % ,没有显著性变化。脊髓沉淀中管蛋白的含量为对照组的 88%~10 5 % ,2 0 0mg·kg- 1组上清中α 管蛋白、β 管蛋白的含量相当于对照组的 5 9% (P <0 .0 5 )和 4 7%(P <0 .0 1) ,4 0 0mg·kg- 1组为 12 6 % (P <0 .0 5 )和15 6 % (P <0 .0 1) ;坐骨神经沉淀中的含量相当于对照组的 88%~ 10 9% ,上清中的含量均明显降低(P <0 .0 1) ,相当于对照组的 2 2 %~ 70 %。结论2 ,5 己二酮导致大鼠脊髓和坐骨神经中管蛋白含量的变化 ,其含量改变与 2 ,5 己二酮的外周神经毒性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早期糖尿病大鼠血管平滑肌ATP敏感性钾通道 (KATP)的变化 ,进一步探讨糖尿病血管功能的改变机制。方法 大鼠单次注射链佐霉素6 0mg·kg- 1制作糖尿病模型 ;1周或 2周后 ,两步酶消化法进行肠系膜动脉平滑肌细胞 (MASMC)的消化分离 ;全细胞膜片钳制技术记录MASMC的ATP敏感性钾电流 (IKATP)。结果 在保持电位 - 40mV ,指令电位 +5 0mV时 ,对照组 ,糖尿病 1周和 2周组MASMC的IKATP 分别为 (79± 6 ) ,(70± 7)和(4 8± 9)pA·pF- 1,糖尿病 2周组的IKATP明显低于对照组。给予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0 .0 1~ 10 0nmol·L- 1,3个组的IKATP 均浓度依赖性增加 ,对照组 :Y =118.3+2 .9X ,r =0 .887;糖尿病 1周组 :Y =12 3+4.4X ,r =0 .981;糖尿病 2周组 :Y =10 0 .2 +4.6X ,r =0 .975 ;糖尿病组IKATP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量效反应斜率高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糖尿病血管平滑肌的基础IKATP减小 ,IKATP对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量效反应斜率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天然黄酮类抗氧化剂茶多酚(GTP)、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 (EGCG)、槲皮素、芦丁对脂氧合酶介导愈创木酚、联苯胺、对苯二胺和二甲氧联苯胺协同氧化的影响 ,初步探讨此类抗氧化剂通过抑制脂氧合酶协同氧化作用的机制发挥其抗氧化作用的可能性。方法 用分光光度法和电子自旋共振技术 (ESR)检测加入或未加抗氧化剂等调节物的反应体系中反应产物及自由基中间产物的生成情况。结果 GTP ,EGCG ,槲皮素、芦丁均可降低大豆脂氧合酶 (SLO)介导的受试化合物协同氧化反应的速度 ,以及氧化产物和自由基中间产物的生成量。其对SLO介导愈创木酚氧化的半数抑制浓度 (IC50 )分别为 8.2mg·L- 1,17.4 ,4 1.4和 4 6 .1μmol·L- 1,均有显著意义地低于还原型谷胱甘肽、二硫苏糖醇、丁基羟基茴香醚、棉子酚。结论GTP ,EGCG ,槲皮素、芦丁均可明显抑制SLO介导愈创木酚、联苯胺等的氧化活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揭示咪达普利(imidapril)抑制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机制。方法用多柔比星制备家兔DCM模型,咪达普利1.25 mg&#8226;kg-1&#8226;d-1 po, 连续8周进行干预。取心脏分离左室游离壁三层心肌细胞,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L-型钙电流(ICa-L)。结果 由于DCM模型心肌细胞的膜电容增加,所以ICa-L密度明显减少,心外膜下心肌、中层心肌和心内膜下心肌分别为(6.7±1.0),(10.6±0.5)和(7.4±0.7 )pA&#8226;pF-1,各层细胞间电流密度差异加大。咪达普利处理后可逆转心肌的病变,ICa-L的密度明显高于DCM组(P<0.05),心外膜下心肌、中层心肌和心内膜下心肌分别为(10.3±1.0),(12.7±0.6)和(11.1±1.6)pA&#8226;pF-1,使三层细胞间电流密度差异减小。结论 咪达普利可逆转DCM后心肌细胞ICa-L的改变,减少跨室壁差异。提示可能是其减少DCM后发生快速心律失常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