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Le Fort型骨折的CT表现及其分型。方法对62例Le Fort型骨折患者进行薄层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组分析。结果在62例中,Le FortⅠ型10例,Ⅱ型9例,Ⅲ型8例,复合型35例(其中Ⅰ+Ⅱ型18例,I+Ⅱ+Ⅲ型7例,Ⅱ+Ⅲ型10例);55例同时伴发颌面部其他骨折。Le Fort型骨折在二维CT上表现为颌面部多发且杂乱的骨折,虽然在发现细小和深部结构的骨折方面优于三维CT成像,但难以作出Le Fort型骨折的诊断;三维CT成像能清晰立体地显示Le Fort型骨折的整体形状及走向,并可明确作出分型。结论三维CT成像是Le Fort型骨折最有效的诊断方法,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对细小骨折诊断不如二维CT。  相似文献   

2.
腮腺肿块的电子束CT平扫、腮腺造影CT和三维CT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索电子束CT平扫(EBCT)、腮腺造影CT和三维CT对腮腺肿块诊断的优缺点。材料与方法对43例腮腺肿块分别进行EBCT平扫、60%泛影葡胺腮腺造影CT扫描、腮腺造影图像应用四种方法进行三维重建,显示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腮腺造影CT较EBCT平扫对腮腺肿块的显示更为准确,三维CT对腮腺内导管的显示较腮腺造影CT更为理想。容积显示法三维重建对腮腺内导管的显示较好,而表面显示法三维重建有利于显示病变与周围骨结构的关系。结论EBCT、腮腺造影和三维重建对腮腺肿块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超高速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髁状突骨折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高速CT三维重建在颌面部髁状突骨折中应用价值。方法:对21例外伤病人进行常规X线检查及电子束CT扫描和三维重建检查.研究骨折的类型、骨折移位程度,提供合适的治疗方案。结果:超高速CT具有扫描速度快,层次薄,图像清晰的特点,其三维影像可任意旋转和切割,从不同角度观察(骨折)病变情况,准确显示骨折类型。结论:超高速CT平扫及三维重建在颌面部髁状突骨折中,能客观地提供骨折的所有特征,将二维和三维重建方法互相弥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线碎骨的移位,提示颌面部髁状突骨折诊断的正确率、显示率、降低漏诊和误诊率,为临床提供准确诊断信息。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混合型Le Fort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06-2006-06经临床证实的38例混合型Le Fort骨折.使用GE Lightspeed pro 16层螺旋CT扫描仪,应用容积重建(VR)及多平面重建(MPR)进行后处理.结果 38例混合型Le Fort骨折中,10例为Le FortⅠ型 Le FortⅡ型骨折(26.3%),21例为Le FortⅡ型 Le FortⅢ型骨折(55.3%),7例为Le FortⅠ型 Le FortⅡ型 Le FortⅢ型骨折(18.4%).VR能三维再现混合型Le Fort骨折类型,MPR可显示骨折的细节.结论 多层螺旋CT扫描结合VR和MPR重建,能清楚、准确、立体地显示Le Fort骨折部位和骨折类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分析颌面部外伤患者螺旋CT扫描后的三维重建图像,明确三维重建技术对颌面部骨折的位置、形态、走形、移位等情况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整理颌面部外伤患者行螺旋CT薄层扫描及三维重建成像56例,分析骨折的显示情况。结果:螺旋CT扫描三维成像能够立体、直观显示骨折的解剖空间信息。结论:螺旋CT扫描三维重建技术对解剖结构复杂的颌面部急诊检查、骨折后骨痂观察与修复评价、畸形矫正价值大,成为颌面部外伤医学影像学检查的常规。  相似文献   

6.
三维CT重建技术在颌面骨骨折诊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维CT成像技术在颌骨骨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3例疑似颌骨骨折患者行螺旋CT扫描并三维重建的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结果53例经常规检查和三维重建技术后,40例诊断为颌骨骨折,其中24例经手术治疗、16例经保守治疗痊愈,所有手术病例都证实了术前三维CT的诊断。结论三维CT成像技术可使颌面部复杂性骨折的移位情况达到近似模型般再现的效果,对颌骨骨折的诊断和手术方案制订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三维CT影像技术在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64例颌面部骨折患者采用多层螺旋CT检查,并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多平面重建(multi-planner reformation,MPR)和容积重建(volume rendering,VR)三维重建,对MPR图像、VR图像显示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64例颌面部创伤患者经临床诊断确诊骨折118处,其中上颌骨骨折28处,下颌骨骨折18处,眼眶骨折18处,鼻骨骨折22处,颧骨骨折28处,蝶骨骨折2处,颞颌关节脱位2处。对比轴位CT、MPR、VR及联合使用两种三维重建方法对所有骨折显示结果,可以发现MPR、VR及联合使用两种三维重建方法对骨折显示率均明显高于轴位CT,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其中MPR联合VR对颌面部骨折显示率最高,达99.15%。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两种方法相较于轴位CT扫描,均能明显提高颌面部骨折的检出率,可以作为诊断颌面部骨折的首选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诊断颌面部骨折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螺旋CT二维影像和三维影像对显示颌面部骨折的优缺点和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不同类型的颌面部骨折患者进行了螺旋CT薄层扫描和三维重建。结果:对于颌面部骨折的诊断,CT二维和CT三维重建影像不存在明显差异,但CT三维重建对下颌骨髁状突骨折 和Le-Fort各型骨折的显示优于CT二维影像,CT二维影像在发现细小骨折和深部结构骨折及骨折周围软组织改变方面优于CT三维重建。结论:CT二维、CT三维重建对于颌面部骨折的显示各有优缺点,两者结合应用,为最佳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对颌面部骨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颌面部骨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临床怀疑颌面部骨折的20例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薄层扫描和多平面重建及最大密度投影和容积再现等三维重建。结果20例患者中18例显示有颌面部骨折,16层螺旋CT的二维、三维重建能够立体直观地显示骨折线的位置、走向、骨折范围、类型及骨折块的移位情况等。结论利用16层螺旋CT扫描的横断图像及重建图像能准确全面地显示颌面部骨折情况,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三维和多平面重建诊断颌面部骨折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3D)结合多平面重建(MPR)在颌面部骨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利用多层面螺旋CT对62例颌面部创伤性骨折的患者进行扫描,并在后处理工作站进行3D成像及多平面重建.结果3D成像可清晰显示颌面部骨折的部位、骨折线的立体走行方向和骨折移位距离等,多平面重建可显示骨质的内部损失情况.结论螺旋CT3D成像及多平面重建技术对颌面骨骨折的诊断和手术方案制定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64排容积CT用于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颅面部骨折的优势.方法 收集整理112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颅面部骨折进行64排容积CT检查并重建成像的临床资料.结果 所有患者均显示颅骨及颅面部骨折,MPR 图像的显示率为100%;VR图像及轴位图像逐渐减低,通过一站式检查,全面检查颅脑损伤及颅面部骨折,能够通过图像旋转、切割等功能从不同方向观察骨折的位置、范围、骨碎块的移位,了解骨折线的走行及外伤所致的畸形情况.结论 64排容积CT并重建成像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颅面部骨折的诊断治疗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够提高对深部细微骨折的显示,尤其对于昏迷患者在治疗颅脑损伤的同时,可及时有效地配合五官科医师解决颅面部骨折,早期达到全面有效治疗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在先天性心血管憩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EBCT诊断并有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心血管憩室患者进行分析.其中8例行连续容积增强扫描,1例行单层容积增强扫描.结果 9例中包括1例心室憩室、3例心房憩室和5例主动脉憩室.EBCT三维重组能准确显示憩室来源、大小、形态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并显示其他重要伴发异常,如2例右心房憩室伴发房间隔缺损,4例主动脉憩室伴发单发右位心、右室双出口、共同动脉干、室间隔缺损等畸形.结论 EBCT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无创性诊断先天性心血管憩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索电子束CT腮腺造影泛影葡胺的最佳浓度,电子束CT平扫、腮腺造影CT和三维CT在腮腺肿块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对16例腮腺肿块分别进行电子束CT平扫,45%、60%和76%三种不同浓度泛影葡胺腮腺造影CT扫描,腮腺造影图像应用四种方法进行三维重建,显示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与手术病理对照分析。结果:腮腺造影CT泛影葡胺浓度以60%最佳,腮腺造影CT较电子束CT平扫对腮腺肿块的显示更为准确。三维CT对腮腺肿块和其与面神经的关系显示得更为直观,容积显示法可同时显示腮腺肿块和腮腺内导管的改变,较表面显示法更有价值。结论:电子束CT腮腺造影并三维重建是诊断腮腺肿块非常有价值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role of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 using 2D and 3D images in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Le Fort fractures.

Subjects and methods

30 cases referred from the Emergency unit in Zagazig University Hospital were included in this study, based on clinical evidence of facial trauma, they underwent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 examination and were shown to be positive for pterygoid fractures.All patients subjected to non contrast MSCT in axial cuts. Multiplanar reformatted (MPR) images were acquired using the machine software in sagittal and coronal planes. Finally images were transferred to a workstation for reconstruction of 3D images.

Results

Sensitivity of 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 (MSCT) in detecting compound Le Fort fractures for radiologists A, B and C was 94.4%, 66.7% and 100% respectively. Sensitivity of MSCT in detecting isolated Le Fort fractures for radiologists A, B and C was 100%. The difference between radiologists A, B and C in detecting Le Fort fractures types was insignificant. Good agreement between radiologists A, B, C and intraoperative findings.

Conclusion

Both 2D-CT and 3D-CT are the best methods in imaging of Le Fort fractures.  相似文献   

15.
电子束CT在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electronbeamcomputedtomography ,EBCT)血管造影及三维重建在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EBCT诊断的主动脉瘤 3 2例 ,男 2 4例 ,女 8例 ,其中 9例与手术结果作了对照。胸主动脉扫描采用单层步进容积增强扫描序列 (SVS ) ,心电门控采像 ;腹主动脉扫描采用单层连续容积增强扫描序列 (CVS ) ,无心电门控。所得图像进行后处理三维重建 ,主要采用多层面重组法 (MPR )、最大密度投影法 (MIP )、表面阴影显示法 (SSD )、容积再现法 (VR )进行处理。结果  3 2例主动脉瘤中 ,真性主动脉瘤 8例 ,假性动脉瘤 5例 ,夹层动脉瘤 19例。其中 9例动脉瘤接受手术治疗 ,手术证实EBCT诊断符合率为 10 0 %。结论 EBCT血管造影可获得高分辨率的大血管解剖影像 ,三维重建图像能直观地显示主动脉瘤病变的范围、大小形态及夹层动脉瘤内膜撕裂口 ,对诊断具有优良价值 ,并能指导手术。在主动脉瘤的诊断上 ,可取代常规血管造影。  相似文献   

16.
李涛 《实用放射学杂志》2017,(10):1569-1571
目的 探讨MSCT三维重建在桡骨远端骨折自体骨移植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复杂腕关节骨折患者72例,分别采用常规的X线检查和MSCT三维重建,分析影像表现,并与手术结果对照分析.结果 72例常规X线检查只有62例清晰成像后做出诊断,另外10例需要再次通过MSCT三维成像确诊,常规X线检查准确率为87%,MSCT三维重建成像诊断准确率为100%,二者诊断价值有显著性差别(P<0.05).术后患者随访,参照骨折愈合疗效标准,MSCT三维重建诊断后进行自体骨移植治疗能使患者骨折愈合良好.结论 MSCT三维重建能直观、全面、精确地显示桡骨远端的立体结构和解剖空间关系,为桡骨远端关节内骨折的粉碎程度、骨折移位程度进行合理的术前评估提供依据,对选择手术方案和内固定进行个性化临床治疗、评估手术疗效有一定的临床作用.  相似文献   

17.
CT三维重建在诊断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探讨CT三维重维在颌面部骨折诊断中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41例颌面部骨折患者行螺旋CT扫描后进行三维重建。结果三维影像在显示颌面部骨折的类型、位置、范围、碎骨块移位、塌陷、尤其是不规则骨折线的走行等空间信息方面优于二维影像。二维影像在显示深部结构骨折、细小骨折等方面优于三维影像。结论三维影像能清晰显示颌面部的空间解剖关系,可提供理想的整复模型,有较大临床实用价值,但二维影像是诊断颌面部骨折的基础,两者应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18.
How to simplify the CT diagnosis of Le Fort fractur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OBJECTIVE: The numerous components seen in the Le Fort fractures make classification difficult. Our objective is to simplify the task of classifying Le Fort fractures. CONCLUSION: Each of the Le Fort fractures has at least one unique component that is easily recognizable: I, the anterolateral margin of the nasal fossa; II, the inferior orbital rim; and III, the zygomatic arch. Classification of the Le Fort fractures is simplified by using these unique components to establish a tentative classification that is then confirmed.  相似文献   

19.
电子束CT在肺静异常连接诊断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在肺静脉异常连接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 EBCT诊断肺静脉异常连接患者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龄3-63岁,平均15.6岁。17例行增强单层容积扫描,4例行增强连续容积扫描。全部病例均行表面阴影显示法三维重建。17例有心血管造影或手术结果,其中9例单纯行造影,4例单纯行手术,4例造影后手术。结果 20例术前资料,EBCT诊断为完全型肺静脉异常连接12例,部分型肺静脉异常连接8例,前者包括心上型3例,心脏型8例和混合型1例。EBCT均清晰显示异常连接肺静脉的数目、分布和位置。1例术后复查病例,ERCT示吻合口狭窄。7例完全型肺静脉异常连接者,EBCT提示合并内脏心房异位综合征。8例有手术对照者,EBCT对肺静脉异常连接的定性、定位诊断全部正确。结论 EBCT及其三维重建可准确显示异常连接 肺静脉的位置、数目和术后狭窄,对明确胸腹并发畸形有明显优势,是一种重要的无创性诊断肺静脉异常连接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