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通过观察肠益方对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治疗前后舌脉象参数的变化,分析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治疗前后舌脉象参数的特征。方法:将100例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28例,分别给予肠益方加减和平消胶囊口服治疗,治疗疗程为3个月。采用ZBOX-I型舌脉象数字化分析仪采集治疗前后患者的舌脉象客观化参数,观察治疗前后舌脉象参数的变化情况。结果:1舌象苔质参数:治疗组(两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舌象苔形参数:治疗湿热夹瘀组中胖瘦指数较治疗前升高(P<0.05);对照组中齿痕指数较治疗前降低(P<0.05);2左手脉象参数:治疗湿热兼虚组中h1,h3较治疗前升高(P<0.05);对照组中As较治疗前升高(P<0.05);右手脉象参数:治疗湿热夹瘀组中h3,h4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湿热兼虚组中h1,h3,h4,As较治疗前升高(P<0.05)。结论:肠益方能改善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舌象的胖瘦指数,齿痕指数;肠益方对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左手脉象"Lh4"和右手脉象"Rh4"、"Rh5"、"Ras"等部分指标治疗前后具有一定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的舌象变化与T细胞亚群之间的关系。方法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72例,其中湿热夹瘀者35例,湿热兼虚者37例;对照组28例。采用ZBOX-I型舌象仪采集其治疗前后的舌象参数,并由计算机软件对舌象参数进行自动分析;同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的检测结果;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舌象参数T细胞亚群的变化,并用统计学软件分析舌象参数与T细胞亚群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湿热夹瘀组中胖瘦指数较治疗前升高(P0.05),对照组中齿痕指数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湿热夹瘀组CD+3,CD+4,CD+8,CD+4/CD+8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湿热兼虚组CD+8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CD+3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3100例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舌象的瘀斑指数与CD+3值呈负相关(P0.05)。结论肠益方能改善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患者的部分舌象参数和免疫功能;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舌象参数与T细胞亚群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舌象参数的变化与机体免疫功能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肠益方对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治疗前后舌脉象参数的变化情况。方法:将140例大肠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02例,其中湿热夹瘀者49例,湿热兼虚者53例;对照组38例。对各组治疗前后舌脉象参数予以观察对比。结果:3组资料在舌象参数上,治疗前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3组之间各指标亦均无显著差异(P0.05)。3组资料在左手脉象"Lh4"和右手脉象"Rh4"、"Rh5"、"Ras"参数上,治疗前后的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其余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及3组之间比较均未见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肠益方对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左手脉象"Lh4"和右手脉象"Rh4"、"Rh5"、"Ras"等部分指标治疗前后具有一定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湿热蕴结型大肠癌( CRC)术后患者的舌象变化与中医症候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100例湿热蕴结型CRC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72例应用肠益方加减治疗,对照组28例应用平消胶囊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采用ZBOX-Ⅰ型中医舌脉象数字化采集分析系统采集患者治疗前后的舌象参数,并由计算机软件对舌象参数进行自动分析;同时对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进行评分;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舌象参数与中医症候的变化,并用统计学软件分析舌象参数与中医症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2组治疗前后舌象苔质参数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湿热夹瘀证治疗后胖瘦指数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胖瘦指数由治疗前的瘦舌转变为治疗后的正常舌;对照组治疗后齿痕指数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2组治疗前后中医症候总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降低。治疗组湿热兼虚证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0.05)。治疗组治疗后中医单项症候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后黏液便、肛门灼热、口苦、神疲乏力、面色萎黄这5项中医症候评分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湿热夹瘀证治疗后面色萎黄这1项中医症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湿热兼虚证治疗后腹部疼痛、腹痛固定、面色萎黄这3项中医症候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舌象参数及中医单项症候评分进行Pearson简单相关系数的相关性分析,舌象胖瘦指数与黏液便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162,且呈负相关(P<0.05)。结论肠益方能改善湿热夹瘀证CRC术后患者舌象的胖瘦程度;改善湿热蕴结型CRC术后患者的中医症候,且疗效优于对照组;湿热蕴结型CRC术后患者舌象参数与中医症候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大肠癌患者及不同证候的舌诊客观特征的变化特点。方法:运用上海中医药大学自行研制的DKF-Ⅱ型中医舌诊数字化检测仪检测493例大肠癌患者的舌诊客观参数。统计方法运用t检验、方差分析。结果:(1)大肠癌组与正常人群组舌诊参数比较:舌象颜色参数与正常组比较,大肠癌组的舌色参数R、G、B值比正常组高(P0.05),而苔色参数R、G、B比正常组低(P0.05);大肠癌组与正常人群组舌质分析参数比较结果显示,大肠癌组的齿痕指数、点刺指数、瘀斑指数比正常组高(P0.05);大肠癌组与正常人群组舌苔分析参数比较结果显示,舌苔厚薄指数、润燥指数和腐腻指数比正常组高(P0.05),可能与肠癌患者的脾虚湿热体质相关。(2)大肠癌五证型舌象颜色参数结果比较:气血两虚组舌色参数G比其他组高,与脾肾阳虚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湿热蕴结组的苔色R、G、B值均比其他组高,且均与肾精亏虚组有显著差异(P0.05),湿热蕴结组的苔色R值与脾虚气滞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舌质分析参数结果比较:脾肾阳虚组瘀斑指数比其他组高,与脾虚气滞组有显著差异(P0.05);舌苔分析参数结果比较:肾精亏虚组的腐腻指数比其他组低,与脾虚气滞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大肠癌患者舌诊参数与正常人组有显著差异,不同证候类型的大肠癌患者舌诊信息特征也有所不同。这表明舌诊参数可以作为为辅助大肠癌临床辨证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100例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治疗前后的脉象参数与细胞免疫指标进行分析,探讨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的脉象变化与细胞免疫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ZBOX-I型舌脉象仪采集10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脉象参数,并由计算机软件对脉象参数进行自动分析;同时记录患者治疗前后血液细胞免疫指标;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脉象参数及细胞免疫指标的变化,并用统计学软件分析脉象参数与细胞免疫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患者左手脉象参数:治疗湿热兼虚组中h1,h3较治疗前升高(P0.05);对照组中As较治疗前升高(P0.05);右手脉象参数:治疗湿热夹瘀组中h3,h4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湿热兼虚组中h1,h3,h4,As较治疗前升高(P0.05)。(2)治疗湿热夹瘀组CD+3,CD+4,CD+8,CD+4/CD+8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湿热兼虚组CD+8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5);对照组CD+3指标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3)患者左手脉象研究结果示:As值与CD+3值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254,且呈负相关;h1,h3,h4,As值与CD+3值呈负相关;h1,h3,h4,As值与NK值呈正相关。右手脉象研究结果示:h3值与CD+4/CD+8值的相关系数最大为0.261,且呈正相关;h1,h3,h4,as值与CD+4/CD+8值呈正相关;t5,w值与CD+4值呈正相关。结论:(1)肠益方对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左手脉象"Lh4"和右手脉象"Rh4"、"Rh5"、"Ras"等部分指标治疗前后具有一定的变化趋势。(2)肠益方能改善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患者的免疫功能。(3)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脉象的h1,h3,h4,As,t5,w值与细胞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提示脉象参数的变化与机体免疫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脉象与中医证候相关性。[方法]采集脉象参数,记录中医证候,观察治疗前后变化,探讨相关性。[结果]1)治疗组左手主波幅度(Lh1),左手重搏前波幅度(Lh3),右手主波幅度(Rh1),右手重搏前波幅度(Rh3),右手降中峡幅度(Rh4),右手收缩期面积(RAs)及对照组左手收缩期面积(LAs)较治疗前升高(P0.05)。2)各组中医证候总积分及治疗组中医单项症状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3)脉象与中医证候存在相关性。[结论]1)肠益方对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治疗前后脉象具有一定的变化趋势,且能改善中医证候。2)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术后患者脉象与中医证候具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肺癌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后其舌脉象参数变化情况,探讨舌脉象参数变化在肺癌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于2015年1月至2016年4月,选取该阶段内我院采取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的50例肺癌患者作为此次研究的对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2个月,采用舌脉象数字化分析仪对肺癌患者的舌象图片和关部脉图进行检测,比较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2个月患者的舌象参数、脉象参数。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治疗后2个月肺癌患者脉象参数中的PSR1明显增高(P0.05),PSR2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治疗后2个月肺癌患者脉象参数中的PSR1明显降低(P0.05),PSR2、PSR3均明显增高(P0.05);治疗前与治疗后相比,肺癌患者的脉象参数CSR1、CSR2、CSR3均未出现明显改变(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肺癌患者的舌象润燥指数、腐腻指数、裂纹指数均明显增高(P0.05),厚薄指数明显降低(P0.05);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治疗后2个月肺癌患者的裂纹指数明显降低(P0.05),厚薄指数明显增高(P0.05),润燥指数和腐腻指数未发生明显改变(P0.05)。结论:在肺癌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的过程中,舌脉象参数的变化可有效反映肺癌患者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可作为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的疗效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胃溃疡患者客观化舌象与胃内炎症反应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道生四诊仪检测250例经胃镜诊断为胃溃疡并行病理活检患者的舌象,观察病理诊断不同炎性活动分级患者的舌象参数。舌象参数包括厚薄指数、腐腻指数、剥苔指数。比较不同炎性分级患者客观舌象的变化。结果:随着炎症活动性的增加,胃溃疡患者舌象的厚薄指数、腐腻指数、剥苔指数逐渐升高,其中厚薄指数和腐腻指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象客观检测参数可间接评估胃内局灶性炎症反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营养状态胃肠肿瘤患者中医客观化舌象特征。方法选择胃肠肿瘤化疗患者161例,其中胃癌患者83例,大肠癌患者78例。对纳入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和营养状态评定,采集舌象,分析不同营养状态胃肠肿瘤化疗患者中医客观化舌象特征。结果两组营养风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胃癌营养风险高于大肠癌,两组营养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患者不同营养风险的舌形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营养状态的瘀斑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营养不良组瘀斑程度高于营养良好组和中度或可疑营养不良组。大肠癌患者不同营养风险的瘀斑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瘀斑程度高;不同营养状态的齿痕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营养不良组齿痕程度高于营养良好组和中度或可疑营养不良组。不同营养风险胃肠肿瘤患者苔质厚薄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营养状态的苔质厚薄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线性趋势检验,存在线性相关(P0.01),即营养状态越差,苔质越薄。结论胃肠肿瘤化疗患者存在较高营养风险,且营养不良发生率高,胃癌患者营养风险高于大肠癌。中医客观化舌象能反映胃肠肿瘤患者的不同营养风险或营养状况,营养风险或营养状态差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气虚血瘀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肺癌患者中医舌象客观化参数与生命质量量表的相关性,为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评价提供有中医特色的客观指标。方法:选择气阴两虚型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ZBOX-Ⅰ型舌象数字化分析仪采集患者的舌象客观参数,并选用EORTC QLQ-C30 V3.0、EORTCQLQ-LC13中文版及KPS量表来测定肺癌患者的生命质量,分析舌象参数与生命质量量表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点刺指数与生命质量量表中失眠之间的简单相关系数较大;(2)舌象参数与生命质量量表之间不具有典型相关性。结论:舌象指标与生命质量量表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提示舌象客观参数的变化可以作为临床评价中医/中西医结合治疗肺癌疗效的参考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对支气管哮喘临床辨证有意义的舌脉象客观指标,以辅助临床诊断.方法:应用TP-Ⅰ型中医舌脉象数字化分析仪检测108例患者舌脉象参数,分析支气管哮喘发作期与缓解期的舌脉象特征.结果:10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舌象中,舌色以淡红舌、淡紫舌多见,舌苔以白苔、黄苔、薄苔为多见;脉象以弦脉、滑脉、弦滑脉为多见;舌脉象参数中舌色指数、苔色指数、厚苔指数、胖瘦指数在哮喘发作期各证型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RPSR1、RPSR3、RPSR4、RBF、RLMS2、PLMP2、RLMS3、RLMP3在哮喘发作期与缓解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脉象参数、舌色指数、苔色指数、厚苔指数、胖瘦指数、RPSR1、RPSR3、RPSR4、RBF、RLMS2、PLMP2、RLMS3、RLMP3对其辨证分型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肠癌湿热蕴结证的舌象特征,检测舌苔脱落细胞的成熟度(MI、MV),通过中医舌诊与舌苔脱落细胞的检测,为大肠癌的早期诊断提供方法和思路。方法:观察舌象特征并记录,拍照后留存;舌苔脱落细胞的成熟度(MI、MV)用巴氏染色的方式检测。结果:湿热蕴结型大肠癌患者的舌象以紫舌、黄厚腻苔为主(P0.05);舌苔脱落细胞成熟度(MI、MV):大肠癌组与其他三组相比,表层细胞的数量最少,中层细胞数量最多(P0.05)。结论:当患者通过肠镜检查发现肠道肿物时,表现为紫舌、黄厚腻苔的舌象特征,巴氏染色舌苔脱落细胞,发现中层数量明显增加、表层数量明显减少时,提示发生大肠癌的可能性大。  相似文献   

14.
健脾清肠方结合化疗治疗大肠癌术后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健脾清肠方联合化疗治疗大肠癌术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免疫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60例大肠癌术后脾虚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以5-Fu+CF+奥沙利铂化疗方案为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化疗间期加用中药健脾清肠方;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脾虚湿热证证候、生活质量(KPS评分)、化疗毒副反应和细胞因子IL-2、IL-10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脾虚湿热证候总积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0.00%,对照组为23.33%(P<0.01)。治疗组治疗后KPS评分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在外周血白细胞、粒细胞,肝功能、肾功能及周围神经(感觉障碍)方面以及化疗毒副反应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后IL-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治疗组治疗后IL-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治疗前后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清肠结合化疗能明显改善大肠癌术后患者脾虚湿热证证候,提高生活质量,改善KPS体力状态,增强细胞免疫。  相似文献   

15.
杨雨竹  姜威 《光明中医》2023,(15):2920-2923
目的 探讨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中医证候学特点。方法 采用“痛风性关节炎中医证候回顾性临床研究调查表”,收集356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中医症状、中医证型分布情况,舌象、脉象特点。结果 356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共出现22个中医症状,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关节卒然红肿热痛和拒按。舌象中,出现频次较高的有舌质红、舌紫暗、苔黄腻、苔薄黄,频率在33.15%~47.19%之间。脉象方面,患者出现滑数脉,缓脉、细数脉、弦细脉的患者较少见。中医证型分为4种,最常见是湿热蕴结证,瘀热阻滞证和痰浊阻滞证次之,肝肾阴虚证最少见。结论 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以湿热蕴结证多见,临床治疗时应注重清热利湿。  相似文献   

16.
10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舌脉象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对支气管哮喘临床辨证有意义的舌脉象客观指标,以辅助临床诊断。方法:应用TP—I型中医舌脉象数字化分析仪检测108例患者舌脉象参数,分析支气管哮喘发作期与缓解期的舌脉象特征。结果:10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舌象中,舌色以淡红舌、淡紫舌多见,舌苔以白苔、黄苔、薄苔为多见;脉象以弦脉、滑脉、弦滑脉为多见;舌脉象参数中舌色指数、苔色指数、厚苔指数、胖瘦指数在哮喘发作期各证型中有显著性差异(P〈0.05);RPSR1、RPSR3、RPSR4、RBF、RLMS2、PLMP2、RLMS3、RLMP3在哮喘发作期与缓解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脉象参数、舌色指数、苔色指数、厚苔指数、胖瘦指数、RPSR1、RPSR3、RPSR4、RBF、RLMS2、PLMP2、RLMS3、RLMP3对其辨证分型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和分析胃癌患者在化疗前后中医证候的临床变化规律。方法采取奥正南和希罗达联合用药,观察患者的中医证候和舌部,并行中医证候评分。结果患者化疗前后,仅阳虚患者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其余单一证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前后的舌色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化疗后除点刺舌无明显差异外,舌形中呈胖且大、瘦且小、裂纹舌和齿痕舌的舌形较化疗前有显著增多(P0.05),而瘀斑舌则有所减少(P0.05),舌苔厚薄比较中,少苔、稍厚苔和厚苔情况在化疗后均有明显增加(P0.05),薄苔则比化疗前减少(P0.05);化疗后脉象中细脉的呈现例数比化疗前增多(P0.05);化疗前后的中医的单一证候评分比较中,化疗后评分低于化疗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胃癌患者进行化疗前后中医证候的临床观察可以为中医干预治疗胃癌患者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试验通过观察痰热清注射液治疗风热型急性气管-支气管炎(acute bronchitis/bronchiolitis,ABB)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对其治疗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采用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RCT),选取风热型ABB患者120例,分为A、B两组,A组60例(对照组:常规西药治疗),B组60例(治疗组: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痰热清注射液20ml ivgtt qd)。治疗观察3天。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浆IL-4、IL-8、IL-10水平、中医症候(症状:咳嗽、痰量、咳痰、发热、恶寒、口干;体征:舌象、脉象)改善水平,比较两种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并进一步研究临床疗效的相关机制。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咳嗽、痰量、咳痰、发热、恶寒、口干、舌象、脉象)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咳嗽、痰量、咳痰、发热、恶寒、口干、舌象、脉象在治疗前后均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组间比较: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咳嗽、咳痰的差值比较B组明显高于A组(P0.05),治疗3天后2组在发热、恶寒、口干、舌象、脉象方面的构成比有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IL-4、IL-8、IL-10无显著差异(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浆IL-4、IL-8、IL-10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0.05);组间比较:治疗前后IL-4、IL-8、IL-10的差值比较B组明显高于A组(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联合西药治疗较单纯西药治疗风热型ABB患者疗效显著,可使患者某些中医症候(如咳嗽、咳痰、发热、恶寒、口干、舌象、脉象)会有明显改善,其机制有可能与炎症介质如IL-4、IL-8、IL-10的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湿热证黄腻苔舌微生态与细胞凋亡指数的变化,探讨湿热证舌苔形成机理. 方法 42例湿热证黄腻苔患者为实验组,28名健康人正常舌象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清洁口腔后刮取舌苔送检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细菌总数,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 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厚黄腻苔与实验组薄黄腻苔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变化表现为正常舌苔>湿热证薄黄腻苔>湿热证厚黄腻苔;细菌总数实验组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厚黄腻苔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变化表现为湿热证厚黄腻苔>湿热证薄黄腻苔>正常舌苔;两组舌上皮细胞凋亡指数与细菌总数相关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湿热证的病因病机和病位的变化反映在舌苔的变化上,可能与舌微生态和细胞凋亡指数的变化有关,但两指标间的相关性未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20.
231例不同季节开颅患者围手术期舌象脉象的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观察不同季节231例开颅患者手术前1-3天、手术后1-7天舌象、脉象变化,探讨湿热与季节及手术本身的关系。结果:手术后患者机体湿热化明显,有一定季节特点。舌象、脉象表现为湿热的比例超过60%,与症状频次变化一致,为湿热是术后发热主要病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