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未动员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采集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应用血细胞分离机对112例未经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动员的健康供者进行PBSC采集,并分析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采集前血常规指标、采集循环血容量、处理血量及循环次数等因素对男女两组供者所采集获得的单个核细胞(MNC)、CD34+计数的影响,同时比较分析男女两组供者采集前血常规指标及采集过程、采集物等指标。结果男性组年龄,BMI,采集前血细胞比容(Hct)、血红蛋白(Hb)、MNC计数、白细胞(WBC)计数,总循环血量高于女性组,而采集处理血量、采集物中MNC计数低于女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男性组中,采集物中MNC计数的影响因素为采集循环数(P=0.018),CD34+计数的影响因素为采集前血小板(PLT)计数(P=0.048)。女性组年龄、采集前PLT计数、WBC计数、MNC百分比、MNC计数是采集物中MNC计数的影响因素(P<0.05),采集前Hct、PLT计数及采集处理血量是采集物中CD34+计数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未经rhG-CSF动员的健康供者其外周血中存在一定数量的MNC、CD34+细胞,并能采集到满足临床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疗法所需要的MNC阈值。健康供者不同年龄、性别、总循环血量等可致采集效果不一致;采集前关注血常规中PLT计数有助于预测PBSC采集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未作动员的无关供者其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采集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19年4月134例无关供者在本院未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就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分析比较男女2组采集前血常规指标及采集物指标的差异,并分别与采集前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Plt)、单个核细胞(MNC)数、采集时循环血量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所有采集者均采集成功,其外周血中是存在一定数量的MNC、CD34~+细胞。1)男性组采集前Hct、WBC、Hb、MNC数(46.34±2.22、6.71±1.30、159.97±8.71、2.71±0.47)均高于女性组(39.62±2.18、5.67±0.92、134.78±7.80、2.40±0.35),采集物中MNC%及MNC数(46.61±14.51、0.449±0.01)低于女性组(55.18±20.44、0.461±0.02)(P0.05)。2)男性组采集物MNC数(0.449±0.01)与采前WBC指标(6.71±1.30)成正相关、与循环总容量(5169.02±444.88)成负相关;女性组采集物MNC数(0.461±0.02)与采前WBC、Plt、MNC数(5.67±0.92、249.22±40.19、2.40±0.35)成正相关。3)女性组采集物CD34~+细胞(0.856±0.05)与采集者BMI、采前Plt成负相关(21.21±2.26、249.22±40.19)。4)女性组采集物容量(42.60±2.32)与采前WBC、Hct、Hb、Plt、MNC数指标(5.67±0.92、39.62±2.18、134.78±7.80、249.22±40.19、2.40±0.35)成负相关。结论未作动员的无关供者其外周血中是存在一定数量的MNC、CD34~+细胞,并能采集到满足临床CAR-T细胞疗法所需要的MNC阈值;供者因性别不同其PBSC采集效果不相同;男女两组PBSC采集效果与采集前血常规指标以及采集过程中循环血量等因素均有关联,但相关性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肿瘤患者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效果的因素。方法采用MCS+血细胞分离机对79例采集前未动员的肿瘤患者(A组)行自体血外周血干细胞(PBSC)采集,所采集获得单个核细胞(MNC)和CD34~+细胞数分别与采集前白细胞(WBC)计数、血红蛋白(Hb)、体质量指数(BMI)、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apoB)、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计数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同时与52例采集前动员的血液肿瘤患者(B组)所采集获得MNC和CD34~+细胞数进行比较。结果未动员的A组患者均采集成功:(1)其外周血中存在并能够采集到一定数量的MNC、CD34~+细胞。(2)与B组(动员组)比较,A组MNC、CD34~+细胞总数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A组与B组的MNC和CD34的百分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3)采集物的MNC、CD34~+细胞数量与采集前自身的WBC计数、Hb、BMI、apoB、Hct、血小板计数、MNC均无明显相关性,而采集的MNC细胞数与采集前自身的TG水平是呈负相关。结论未作动员的肿瘤患者其外周血都可以安全地采集到一定浓度的、并能够满足临床治疗需要的PBSC。肿瘤患者自身PBSC采集效果与采集前TG水平因素有关联。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影响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未动员的采集因素。 方法对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自2016年1月至2018年6月56例实体瘤组患者及53名健康组供者未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简称未动员)就使用MC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PBSC,比较分析2组采集前白细胞(WBC)计数、红细胞比容(Hct)、血小板(PLT)计数、血红蛋白(Hb)浓度、单个核细胞(MNC)计数及采集效果差异,并分别与部分影响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所有未动员采集者均成功采集到一定数量的MNC,CD34细胞。(1)健康组采集前Hct、PLT、Hb指标均高于疾病组[(44.81±3.99)% vs (38.38±4.49)%;(230.91±44.63)×109/kg vs(202.88±60.39)×109/kg;(146.09±16.62)g/L vs (129.07±15.54)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7.84、2.74、5.51,P<0.05)。(2)健康组采集物中MNC总数、WBC计数均高于疾病组[(2.81±1.35)×108/kg vs(1.99±1.05)×108/kg;(92.23±29.46)×109/L vs(54.60±23.61)×109/L],CD34、MNC却低于疾病组[(1.17±0.66)% vs(1.65±1.01)%;(53.68±20.19)% vs(65.11±16.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54、7.35、2.91、3.24,P<0.05)。(3)健康组采集物CD34细胞及MNC总数均与采集前Hct指标成负相关(r=-0.30915、-0.19624,P=0.00004、0.01119),CD34细胞数与采集血总容量、采集者体质量成负相关(r=-0.04114、-0.15436,P=0.02612、0.03071);(4)疾病组采集物CD34细胞及MNC总数与采集前PLT计数、采集者体质量指数成正相关(r=0.14135、0.19609;r=0.04678、0.14765,P<0.05),CD34细胞数与采集前WBC计数、体质量成正相关(r=0.02028、0.18605,P<0.05)。 结论所有未动员采集者其PBSC采集效果与采集前WBC和PLT计数、Hct、体质量指数、采集循环血量和成品量均有关联,其中健康组采集物中MNC总数、WBC计数高于疾病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的2种不同程序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与优缺点。方法将152例次外周血造干细胞采集术随机分成2组,分别使用Auto PBSC程序和MNC程序,将2组采集后的干细胞(PBSC)各种数值进行比较,同时比较2组被采集者术后的外周血液指标变化。结果在获得PBSC中的单个核细胞(MNC)总数相当的情况下,Auto PBSC程序采集的产品体积少于MNC程序(P<0.05),单个核细胞和CD34+细胞纯度提高(P<0.05),其中混有的血小板数和红细胞数也少于后者(P<0.05)。采用Auto PBSC程序的供/患者,其外周血的Plt下降明显低于采用MNC程序者(P<0.05),但Auto PBSC程序采集所耗时间与总循环血量要高于MNC程序(P<0.01),MNC程序在短时间内大容量的干细胞采集上具有优势。结论 2种程序各有优缺点,应根据供/患者具体状况选择不同的采集方法,以达到最佳采集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 PBSC程序、MNC程序及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对41例采集对象分别采用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 PBSC程序、MNC程序及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进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观察3种采集程序采集的MNC及CD34~+细胞数、采集后患者血红蛋白及血小板下降的差异以及3种采集程序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在全血处理量及采集时间基本相同的情况下,COBE Spectra和Spectra Optia的MNC程序采集的MNC数较COBE Spectra Auto PBSC程序采集的数高,但采集的CD34~+细胞数均低于Auto PBSC程序采集的CD34~+细胞数(P0.05)。COBE Spectra和Spectra Optia的MNC程序采集的终产物体积大于Auto PBSC程序采集的终产物体积。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与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相比,采集的M NC数无显著差异,但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 NC程序采集的CD34~+细胞数大于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采集的CD34~+细胞数(P0.05)。Spectra Optia的MNC程序采集后患者血小板及血红蛋白较采集前下降幅度最低(P0.05)。3种程序采集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相似,患者均可耐受。结论: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Auto PBSC程序和Spectra Optia血细胞分离机MNC程序采集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优于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的MNC程序。Spectra Optia的MNC程序采集后患者血小板及血红蛋白损失最低。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Fenwal CS-3000 Plus(以下简名称Fenwal)与Amicus 2种血细胞分离机分离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的效果及干/祖细胞采集后供者血液指标的变化。方法共有56名供者入组,Fenwal组32名,年龄(36.2±11.6)岁,选择单个核细胞采集程序,共循环37次;Amicus组24名,年龄(35.4±12.1)岁,选择MNC采集程序共循环27次。比较2组采集物白细胞总数、单个核细胞百分率、CD34+细胞数及采集前后供者Hct、Plt的变化。结果2组采集物的白细胞数、单个核细胞百分率、CD34+细胞数、采集效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采集后供者Plt下降率Fenwal组供者较Amicus组高;2组采集后供者Hct下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采集物中MNC、CD34+细胞数均与外周血中MNC呈正相关,CD34+细胞百分率与外周血MNC无相关性。结论在分离外周血干/祖细胞方面Fenwal与Amicus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旨在分析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机自动采集程序(Auto PBSC程序)与半自动采集程序(MNC程序)在外周血干细胞采集中的效果及影响因素。109例采集按对象不同分为自体患者组(患者)和异基因供者组(供者),通过对采集物中干细胞数量与质量及采集程序特点的比较,对两种采集程序在两组中的采集结果及影响因素分别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全血处理量基本相同的情况下,患者组和供者组两种程序采集物中MNC%与CD34^+%、CD34^+细胞数及血红蛋白含量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MNC程序比较,Auto PBSC程序采集物中血小板混入少,采集物体积小,但抗凝剂用量多,采集时间长(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患者组两种程序采集物中MNC数(r=0.314,P=0.015)、CD34^+细胞数(r=0.922,P=0.000)与采集前对应参数呈正相关,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与WBC数(r=0.369,P=0.004)及MNC数(r=0.495,P=0.000)呈正相关;供者组Auto PBSC程序采集物中MNC数与采集前呈正相关(r=0.896,P=0.000),MNC程序采集物中CD34^+细胞数与采集前呈正相关(r=0.666,P=0.000)。患者组Auto PBSC程序采集物中MNC数与CD34^+细胞数在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在年龄40岁以下的患者显著高于年龄在40岁以上的患者(P〈0.05),而MNC程序年龄在40岁以上患者采集的CD34^+细胞数显著高于年龄40岁以下患者(P〈0.05)。供者组仅MNC程序采集物中MNC数与CD34^+细胞数在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5)。结论:在全血处理量相同时,自体患者和异基因供者PBSC采集中两种程序收获的MNC纯度与CD34^+细胞纯度及浓度高度一致,但自体患者PBSC采集结果受年龄与性别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种血细胞分离机不同转速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影响。方法 229例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病例依1 500、1 550、1 600、1 650、1 700、1 750 r/min分组采集,采集后分别检测干细胞采集物WBC、Hct、Plt、MNC及CD34+细胞比例,统计分析组间差异。结果结果提示,随转速提高,采集物WBC及Plt逐渐升高,而Hct、MNC及CD34+细胞比例则逐渐降低,与1 500 r/min组相比,除WBC无统计学差异(P0.05),自1 650 r/min组后,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不同转速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有一定程度影响,采集时应结合临床实际情况采用较低的离心转速[(1 500-1 600)r/min],以保证采集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不同的血管通路方式对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PBSC)单采产量的影响.方法 对2000年1月-2007年12月进行PBSC单采的118例健康供者根据2条血管通路方式组合不同分为4组.观察各组PBSC采集的产量,包括单个核细胞数(MNC)及CD34+细胞数. 结果 每例PBSC的产量分别为:肘静脉-肘静脉组MNC(5.31±2.29)×108/kg,CD34+细胞数(4.78±2.06)×106/kg;肘静脉-前臂静脉组MNC(5.11±2.34)×108/kg,CD34+细胞数(4.34±1.99)×106/kg;前臂静脉-前臂静脉组MNC(5.61±1.73)×108/kg,CD34+细胞数(4.60±1.42)×106/kg;肘静脉-桡静脉组MNC(4.60±×1.70)×108/kg,CD34+细胞数(4.05±1.50)×106/kg.4组的PBSC产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的血管通路方式不影响PBSC单采的产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健康供者性别与年龄因素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8年2月在河北燕达陆道培医院血细胞分离室接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311例单倍型健康供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者性别分为男性组和女性组,根据年龄分为≤35岁组和>35岁组,比较各组采集物WBC、单个核细胞(MNC)%、CD34+%、MNC数、CD34+数。结果男性组采集物的WBC、CD34+%、MNC数、CD34+数与女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35岁者采集物的WBC、CD34+%、MNC数、CD34+数与女性组≤35岁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35岁者采集物的CD34+数、MNC%与女性组>35岁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组≤35岁者采集物的MNC%、CD34+%、CD34+数与>35岁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组≤35岁者采集物的各项指标与>35岁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供者的外周血造血干细胞质量优于女性供者,≤35岁男性供者优于>35岁男性供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确定外周血CD34+细胞绝对计数能否可靠预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的采集效果。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ProCOUNT方法对采集的 2 5份次移植物和采集当天外周血行CD34+细胞绝对计数 ,同时做外周血常规检查和移植物集落形成单位 (CFU)计数 ,每份次移植物以CD34+/kg ,单个核细胞 (MNC) /kg,粒 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FU GM) /kg ,红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CFU E) /kg等为指标 ,与患者采集当天的外周血CD34+细胞绝对计数、CD34+细胞百分比、WBC ,MNC ,中性粒细胞(NEU)或血小板 (PLT)等各项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 1)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 :外周血CD34+细胞绝对计数与移植物CD34+/kg高度相关 (r=0 790 ,P <0 0 0 1) ,外周血CD34+细胞百分比与移植物CD34+/kg相关 (r=0 6 17,P <0 0 5 )。外周血WBC、MNC、NEU、PLT或RBC与移植物CD34+/kg无关。外周血CD34+细胞绝对计数与移植物CFU E相关 ,而与CFU GM无关。外周血MNC与移植物MNC/kg相关。 ( 2 )逐步回归分析结果 :移植物CD34+/kg只与外周血CD34+细胞绝对计数高度相关 (P <0 0 0 1) ,而与外周血CD34+细胞百分比无关。结论 移植物CD34+/kg只与外周血CD34+细胞绝对计数高度相关 ,外周血CD34+细胞绝对计数能够可靠预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的采集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X+G-CSF和DA-EPOCH+G-CSF方案对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采集及造血恢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40例NHL患者分别采用CTX+G-CSF及DA-EPOCH+GCSF方案进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动员、采集,并予BEAM方案预处理后回输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分析动员效果、不良反应及自体移植后造血恢复情况。结果:CTX+G-CSF组动员期间1例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降至0.8×10~9/L,其余WBC数最低值均2.0×10~9/L,3例血小板数降至80×10~9/L左右,其余患者血小板数均正常,单次采集物CD34~+细胞比例中位数0.99(0.35-1.30)%,共采集单个核(MNC)数(3.80±2.05)×10~10~,累计MNC(5.84±2.48)×10~8/kg,CD34~+细胞数中位数3.84(3.91-6.5)×10~6/kg。DA-EPOCH+G-CSF组动员期间患者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最低降至(0.2-1.4)×10~9/L,1例血小板(Plt)数最低为8×10~9/L,其余均在40×10~9/L以上,单次采集物CD34~+细胞比例中位数0.85(0.34-1.2)%,共采集MNC中位数(3.68±1.56)×10~(10),累计MNC数(6.01±2.26)×10~8/kg,CD34~+细胞数中位数4.44(2.7-7.10)×10~6/kg。2组患者采集物CD34~+细胞比例中位数、总MNC中位数,累计每公斤体重MNC数及CD34~+细胞数中位数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CTX+G-CSF组自体干细胞移植后粒细胞植活平均时间为10.00(9.00-11.00)d,血小板植活平均时间为12.00(11.00-13.50)d;DA-EPOCH组自体干细胞移植后粒细胞植活平均时间为10.00(9.00-11.00)d,血小板植活平均时间为12.50(11.00-17.25)d,2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移植过程中无死亡病例。结论:DA-EPOCH联合G-CSF方案可有效动员NHL患者的外周血干细胞,安全性高,且经济实惠,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ABO血型不合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及移植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ABO血型不合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率及不去除红细胞和/或血浆进行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的安全性。方法经G-CSF 5μg/(kg.d)动员的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供者33名,应用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的干细胞采集程序于动员后d 5采集,其中ABO血型主要不合12名,次要不合8名以及ABO血型相合13名。根据供者外周血的红细胞压积(Hct)和单个核细胞(MNC)计数,对分离机参数作相应调整。输注前从产品袋中留取干细胞,检测有核细胞数、MNC比例、CD34+细胞数、红细胞、血浆含量。单次处理循环血量(9 986±2 489)ml,抗凝剂用量(971±162)ml。供者采集前注射10%葡萄糖酸钙,以预防低钙反应。观察PBSC输注后受者的生命体征、尿液颜色及是否有溶血相关不良反应等。结果ABO血型主要不合组、次要不合组与ABO血型相合组采集物中的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数、MNC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供者每次采集的PBSC产品终体积近60 ml,ABO主要不合组采集物中混入红细胞为(3.67—10.25)×1010/袋,ABO次要不合组采集物中血浆量为22—38 ml,不去除红细胞及血浆,直接回输给受者,均未出现溶血反应,所有患者造血功能均获得重建。结论应用CS-3000 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ABO血型不合供者的外周血干细胞,通过调整分离机参数,减少ABO血型不合红细胞的混入,可以获得足够的干细胞数量并安全用于移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COBE Spectra血细胞分离系统的自动采集程序(AutoPBSC程序)与4.7版半自动采集程序(MNC程序)采集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差异及对供者血常规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 2002年3月~2008年3月期间对53例健康供者随机采用Auto PBSC程序和MNC程序进行了113例次造血干细胞采集,其中采用AutoPBSC程序63例次,MNC程序50例次。分析比较2种程序采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的采集体积、单个核细胞百分数及总数、CD34+细胞百分数及总数等指标,采集前后供者红细胞、血小板变化。结果 2种程序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体积、单个核细胞百分数、CD34+细胞百分数、CD34+细胞总数、采集袋中血小板及红细胞混入量、采集前后供者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2种程序采集的单个核细胞总数无显著性差异;血小板计数在应用MNC程序组呈下降趋势,较AutoPBSC程序更加明显(P<0.01);1例地中海贫血供者应用Auto PBSC程序采集失败。结论 2种程序均可有效采集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与MNC程序比较AutoPBSC程序具有以下优势:单个核细胞和CD34+细胞百分数提高、采集物体积减少有利于采集物的冻存、采集物中血小板数少对供者血小板影响小。地中海贫血供者需慎用Auto PBSC程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性别、年龄、外周血白细胞(WBC)和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NC)计数对儿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月期间,本院采集的儿童外周血干细胞28例,年龄2岁10个月~14岁,中位年龄10岁。共采集31次,自体7例次采用化疗+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异体24例次采用粒系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均在动员后4~5 d进行外周血干细胞采集。单次平均循环血量(7593±2248)ml,单次产品体积(126±42)ml。干细胞产品进行血常规计数和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细胞数量。结果儿童外周血干细胞单次采集产品MNC与性别、年龄无关(P=0.44;P=0.81),与外周血WBC、MNC计数相关(P=0.03;P=0.01),产品CD34~+细胞数与性别、年龄、外周血WBC无关(P=0.15;P=0.79;P=0.66),与采前MNC计数相关(P=0.02)。其中24例患者采集前外周血MNC3.75×10~9/L,单次采集的干细胞产品MNC数为(9.88±3.16)×10~8/kg,CD34+细胞数为(7.51±4.74)×10~6/kg。结论外周血MNC数量是儿童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动员后外周血MNC数量3.75×10~9/L,具有做为造血干细胞动员效果评价指标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周俊  冯谦  张秀  王华 《中国输血杂志》2011,24(9):770-771
目的以Cobe Spectra细胞分离系统为基础,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采集选择效率高,经济、运行时间短,更切合临床实际工作的方法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分别用Cobe Spectra细胞分离系统的Auto PBSC(外周血干细胞自动采集)方法和MNC(单个核细胞采集)方法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对采集产品的进行细胞计数,记录采集过程参数,计算有核细胞、单个核细胞采集数和采集时间,分析采集效率以及经济成本。应用统计学分析方法,对这2种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2组间处理血量差异没有统计学习意义,Auto PBSC采集组的采集产品中有核细胞数浓度和单个核细胞百分比高于MNC采集组,但产品体积小于MNC采集组(T=-1.704,0.494,1.941,1.742,P>0.05);2)MNC采集组获得的产品中有核细胞总数、单个核细胞数及CD34+细胞浓度均显著高于AutoPBSC采集组,采集所用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3.596,-0.349,13.188,-2.554,-2.818,P<0.05);3)MNC采集组的有核细胞采集率(22%)和单个核细胞的采集率(97.7%)也高于Auto PBSC采集组的15%和85%(T=5.5754,.572,4.3842,.926,-0.044,3.229,P<0.05)。结论 MNC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的采集效率优于AutoPBSC采集,并且经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的MNC程序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的效果。方法用Amicus血细胞分离机的MNC程序采集健康供者和肿瘤患者外周血干细胞;供者给予G-CSF动员,患者采用化疗加G-CSF动员。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抗原表达细胞数。供患者共采集了53次,处理(8±2)个循环,处理抗凝全血(11420±2401)ml,时间(236±28)min,抗凝剂(957±195)ml。结果采集CD34+细胞(235.26±298.53)×10~6,MNC的采集效率为(53.05±39.03)%;患/供者采集前外周血CD34~+计数>0.04×10~9/L(n=28),采集CD34~+细胞为(4.94±4.57)×10~6/kg;而当患/供者采集前外周血CD34~+计数<0.04×10~9/L(n=25),采集CD34~+细胞为(1.07±0.64)×10~6/kg;所采集的干细胞制品中血小板含量为(5.57±4.26)×10~(10)/袋。单采后患/供者Plt、Hb、Hct分别下降14.79%,12.21%和12.23%,所有程序没有观察到严重的副反应。结论Amicus血细胞分离机的MNC采集程序能安全地采集到血小板含量低、高产量的异体和自体CD34~+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拟行CAR-T治疗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以及健康供者使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单个核细胞后血细胞的变化,探讨影响终产品单个核细胞数量的因素以更好的提高采集效率。方法使用COM.TEC血细胞分离机采集23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以及22例健康供者的单个核细胞,分别于采集前,采集后即刻抽取血样,检测红细胞(RBC)、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phocyte cell)、单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血小板(PLT)计数,分析采集前后血细胞变化情况。同时将年龄、身高、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MI)、采集时间、白膜泵出量、单次收集量、循环次数、单次循环量、总循环量等与终产品单个核细胞计数(MNC)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健康供者及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采集单个核细胞后,血细胞计数较采集前有所下降(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采集前MNC、单次收集量以及循环次数与终产品MNC密切相关(P均<0.05);而年龄、身高、体重、BMI、全身循环血量、流速与终产品MNC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结论为保障患者及供者的健康水平,针对不同的被采集者应制定个体化的采集方案;单次收集量、循环次数以及采集前单个核细胞计数是影响单个核细胞采集效率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患者部分术前常见血常规指标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效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我科外周血干细胞采集患者(供者)样品32例次,检测采前血常规相关指标包括WBC、单个核细胞比例、Hct,并将这些指标与产品中CD34+细胞总数、单位循环量CD34+细胞数等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产品中单个核细胞相关指标与采前WBC、单个核细胞计数以及Hct均显著正相关,但在CD34+细胞水平,则与采前各血常规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就目前的采集方法而言,外周血造血干细胞采集的效率与采前常见血常规指标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