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7 毫秒
1.
  目的  分析儿童青少年睡眠时间与社交焦虑的关联,为提倡儿童青少年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而促进心理健康提供依据。  方法  于2020年在北京市采取整群随机抽样的方式招募1 145名7~16岁儿童青少年,对其进行一般身体测量和问卷调查,使用儿童社交焦虑量表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评价儿童青少年的社交焦虑症状和睡眠时间。使用t检验比较不同组社交焦虑得分的差异,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睡眠时间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联。  结果  研究对象的社交焦虑平均得分为(5.47±4.18)分,女生、13~16岁、每日中高强度体力活动时间不足和睡眠时间不足的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分数较高(t值分别为-4.34,-6.14,3.35,2.93,P值均 < 0.05)。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结果显示,在调整相关的混杂因素后,总体的睡眠时间每增加1 h,社交焦虑分数降低0.78分(β=-0.78,95%CI=-1.03~-0.54,P < 0.01),男生和女生的社交焦虑分数分别降低0.60(95%CI=-0.95~-0.25)和0.90(95%CI=-1.24~-0.56)分,7~12和13~16岁儿童青少年的社交焦虑分数分别降低0.75(95%CI=-1.11~-0.40)和0.76分(95%CI=-1.11~-0.41),非超重肥胖和超重肥胖儿童分别降低0.78(95%CI=-1.09~-0.48)和0.81分(95%CI=-1.22~-0.41)(P值均 < 0.01)。  结论  不同性别、年龄、营养状况儿童青少年社交焦虑程度不同,睡眠时间延长与社交焦虑分数降低相关。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降低儿童青少年的社交焦虑程度,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银川市儿童青少年体脂肪(FM)和瘦体重(FFM)对心血管危险因素(CVRFs)聚集的交互作用,为预防儿童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7—2020年使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银川市1 822名12~18岁儿童青少年,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体成分测定和实验室检测。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FM、FFM与CVRFs聚集的关系,并分析交互作用。  结果  调整性别和年龄后,高FM低FFM组和高FM高FFM组发生CVRFs聚集个数至少为1(CVRFs≥1)的风险是低FM低FFM组的2.01(95%CI=1.46~2.77)、3.64(95%CI=2.66~4.98)倍,CVRFs聚集个数至少为2(CVRFs≥2)的风险分别为1.67(95%CI=1.06~2.63)、4.20(95%CI=2.76~6.38)倍(P值均 < 0.05);FM和FFM存在相乘交互作用,增加CVRFs≥1和CVRFs≥2的风险,调整后的OR值(95%CI)值分别为1.58(1.04~2.40)、1.95(1.12~3.42)(P值均 < 0.05)。  结论  高水平体脂肪和瘦体重对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有相加和相乘交互作用, 增加了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估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对其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并探究家庭支持的中介作用, 以期为有效的儿童肥胖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于2018—2019年在北京、长治、乌鲁木齐24所小学共1 392名四年级学生及其家长中开展的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项目,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家长的支持情况以及儿童的认知和行为。在学校—家庭—个人3个层面上对干预组儿童开展饮食运动行为干预, 对儿童的饮食运动知识、饮食习惯、运动行为、静坐视屏行为进行评估, 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先分析干预对儿童认知和行为评分的作用, 再探讨家庭支持的中介作用。  结果  干预1年后, 相比对照组, 干预组饮食运动知识评分高(OR=2.34, 95%CI=1.71~3.21)、饮食习惯评分高(OR=2.58, 95%CI=1.75~3.82)和静坐视屏评分高(OR=1.91, 95%CI=1.35~2.68)的儿童比例明显升高(P值均 < 0.01), 干预组儿童存在家庭支持的比例提高(OR=3.45, 95%CI=2.19~5.45), 其中父亲(OR=2.70, 95%CI=1.68~4.35)、母亲(OR=3.71, 95%CI=2.28~6.04)、祖母(OR=1.65, 95%CI=1.00~2.70)和外祖母(OR=2.14, 95%CI=2.12~2.16)支持儿童控制体重的比例提高(P值均 < 0.05)。中介作用分析显示, 家庭支持在综合干预与儿童饮食习惯和静坐视屏评分的关联中存在中介作用。  结论  儿童饮食运动行为干预可促进其认知和行为, 家庭支持是重要的中介因素。将家庭干预纳入儿童肥胖综合防控策略可提高儿童饮食运动行为的干预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肥胖和孤独症谱系障碍(ASD)流行病学研究进行Meta分析,以探究儿童青少年孤独症谱系障碍和肥胖之间的关联,为改善ASD儿童青少年患者日常生活质量提供一定指导作用。  方法  系统检索PubMed、CNKI(2010年1月—2022年1月)中与肥胖、ASD相关的文献,采用Meta分析报告OR值。并对权重、体质量指数(BMI)获得方式、年龄等分类指标进行亚组分析。  结果  共筛选11篇文献纳入分析,总样本包括336 830名参与者,其中ASD患者58 187名,正常发育者278 643名。经Meta分析,与正常人相比,ASD儿童青少年有更高的肥胖发病风险(OR=1.80,95%CI=1.74~1.86)。根据BMI获得方式分组后,与正常人相比,BMI由客观测量、从病历中获得、父母报告获得的ASD患者有更高的肥胖发病风险,OR值(OR值95%CI)分别为1.43(1.04~1.96),5.23(4.44~6.16),2.57(1.79~3.69)。根据年龄分组后,与正常人相比,14~20岁ASD儿童青少年患者有更高的肥胖发病风险,OR值(OR值95%CI)=2.19(1.21~3.94)。  结论  相较于正常发育同龄人,ASD儿童青少年患者发生肥胖的风险更高。应在饮食、体力活动方面正确引导ASD患者,尤其是在青春期,避免其发生肥胖及肥胖引起的其他疾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盐诱导激酶3(SIK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12225230与儿童青少年肥胖相关表型的关联,为儿童青少年肥胖的筛查干预提供证据。  方法  整群抽取北京市2 030名7~18岁儿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进行身体测量及超重肥胖分组。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检测单核苷酸多态性rs12225230基因型频率。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rs12225230与肥胖、中心性肥胖相关表型的关联。使用Polyphen2数据库分析单核苷酸多态性rs12225230对SIK3基因蛋白质功能的影响;使用GTEx数据库探索与单核苷酸多态性rs12225230相关联的组织特异性基因表达。  结果  单核苷酸多态性rs12225230 C等位基因是儿童青少年肥胖、重度肥胖发生的危险因素(OR肥胖=1.50,95%CI=1.10~2.04,P=0.01;OR重度肥胖=1.72,95%CI=1.23~2.39,P < 0.01)。单核苷酸多态性rs12225230 C等位基因与腰围、腰高比存在正相关(β腰围=1.40,95%CI=0.28~2.52,P=0.01;β腰高比=0.01,95%CI=0.00~0.02,P=0.01);单核苷酸多态性rs12225230 C等位基因对SIK3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可能存在功能损害,且与心脏组织中APOA1基因表达升高相关。  结论  SIK3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rs12225230与儿童青少年肥胖、中心性肥胖相关,且与APOA1表达相关,但与脂代谢之间的关联尚需进一步论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PM2.5短期暴露与儿童青少年肺活量关联及其超重肥胖修饰效应,为中小学生合理安排室外活动和加强空气污染防护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取2017—2018年北京市中小学生年度健康体检数据中数据合格的学生1 036 273名为研究对象;采用反距离加权插值法得出研究对象所处区域的气象要素与空气质量;采用线性混合效应模型估计PM2.5短期暴露对肺活量7 d内的单独滞后效应与平均滞后效应,分析超重肥胖对PM2.5的短期暴露与儿童青少年肺活量关联的修饰效应。  结果  2017年9月1日至2018年6月30日,北京市PM2.5平均质量体积浓度为66.36 μg/m3;研究对象超重肥胖检出率为33.38%,平均肺活量为(2 286.72±956.77)mL。PM2.5对肺活量的单独滞后效应lag6时最大,即PM2.5日均浓度每增长10 μg/m3与儿童青少年肺活量降低2.81(95%CI=2.60~3.03) mL显著相关。PM2.5对肺活量的平均滞后效应lag07时最大,即PM2.5滑动平均质量体积浓度每增长10 μg/m3与儿童青少年肺活量降低5.82(95%CI=5.37~6.27) mL显著相关。超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对PM2.5短期暴露引起的肺活量下降易感性更高(P<0.01)。  结论  PM2.5短期暴露与儿童青少年肺活量呈负相关,且存在滞后效应,超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在PM2.5短期暴露后肺活量下降更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索儿童青少年肌肉质量指数(muscle mass index, MMI)与心血管危险因素(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CVRFs)聚集的关系, 为儿童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设计, 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银川市12~17岁1 622名儿童青少年, 运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体成分测定和实验室指标检测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未调整其他变量时, MMI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呈正相关(P值均 < 0.01), 调整年龄、性别和体质量指数(BMI)后, MMI与CVRFs≥1呈负相关(OR=0.74, 95%CI=0.62~0.89)。总人群中, 相比于MMI不足, MMI良好及充足与CVRFs≥1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OR=0.60, 95%CI=0.46~0.79;OR=0.56, 95%CI=0.37~0.85), 与CVRFs≥2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OR=0.54, 95%CI=0.37~0.79;OR=0.51, 95%CI=0.30~0.87), 男生中也有相似的结果(P值均 < 0.05)。  结论  相同BMI水平下, 肌肉质量指数是儿童青少年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保护因素。应重视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 保持最佳肌肉质量和体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广州市6~11岁儿童生命早期因素与超重肥胖之间的关系, 为儿童超重肥胖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基线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 于2017年抽取广州市5所小学共5 172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进行2年的随访, 最终纳入学生3 315名。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的生命早期因素, 并测量基线和随访中身高和体重等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生命早期因素与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  广州市6~11岁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率为8.7%。校正混杂因素后, 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母亲孕前消瘦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比母亲孕前正常体重的儿童降低了46%(OR=0.54, 95%CI=0.38~0.76);母亲孕期增重过多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比孕期增重正常的儿童增加了55%(OR=1.55, 95%CI=1.14~2.10);与自然分娩儿童相比, 剖宫产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增加了30%(OR=1.30, 95%CI=1.00~1.68)(P值均 < 0.05)。  结论  母亲孕期增重过多和剖宫产增加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母亲孕前消瘦降低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三大宏量营养素供能比对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的影响。  方法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对象为1997—2011年中国营养与健康调查6轮调查中膳食及腰围数据完整的7~17岁的儿童青少年。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的研究标准判定儿童青少年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宏量营养素供能比与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的关系。  结果  调整相关混杂因素后,与脂肪供能比 < 25%组相比,≥30%组增加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风险(OR=1.29, 95% CI: 1.12~1.48);与蛋白质供能比 < 10%组相比,≥15%组增加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风险(OR=1.47, 95% CI: 1.19~1.82);与碳水化合物供能比 < 55%组相比,55%~ < 65%组(OR=0.75, 95% CI: 0.64~0.87)与≥65%组(OR=0.68, 95% CI: 0.58~0.80)都降低了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风险。男生蛋白质供能比≥15%增加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的风险与女生相比更大(OR=1.78, 95% CI: 1.31~2.41, 交互作用P=0.012)。   结论  儿童青少年膳食结构中,脂肪和蛋白质供能比越高、碳水化合物供能比越低会增加中心性肥胖前期/中心性肥胖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PM2.5短期暴露与儿童青少年血压的关联,为综合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择参加2017—2018学年某市中小学生健康体检中人口学特征和血压等资料完整且无心脏等重要脏器疾病史的144 813名初一和高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各学校附近的空气质量和气象监测站获取PM2.5等污染物及气象要素数据,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PM2.5短期暴露与血压的关联。  结果  PM2.5的6 d平均质量体积浓度(lag05)每增加10 μg/m3,收缩压增加0.177(95%CI=0.148~0.207)mm Hg(1 mm Hg=0.133 kPa),收缩压偏高检出率增加4.4%(OR=1.044, 95%CI=1.030~1.058),舒张压降低-0.021(95%CI=-0.040~-0.002)mm Hg,与舒张压偏高检出率关联无统计学意义;总体上PM2.5每增加10 μg/m3,可使血压偏高检出率增加3.3%(OR=1.03, 95%CI=1.02~1.05)。在体检当日至体检前第3~5天(lag3~lag5)时,男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PM2.5短期暴露与儿童青少年收缩压升高以及血压偏高检出率的增加有关。应重视PM2.5短期暴露的防护,保护儿童青少年的血压健康。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系统评价不同运动方式对肥胖青少年炎症反应改善的差异性,为选择合理运动方式应对青少年全身慢性炎症反应导致肥胖相关的各种慢性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CNKI)、PubMed、Web of Science、EBSCOhost等数据库,采用Cochrane评价工具对纳入的肥胖青少年炎症指标影响的随机对照试验(R...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饮食行为在人格特征与儿童肥胖关联中的作用, 为有效预防中国儿童肥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8年9月在北京、山西长治、新疆乌鲁木齐3个地区调查1 271名小学四年级儿童。采用大五人格量表简表测量人格特征, 使用儿童饮食行为问卷测量儿童饮食行为, 通过体格检查获取5个肥胖相关指标。  结果  校正性别、年龄和地区后, 严谨性人格标准化评分与儿童BMI(B=-0.227, 95%CI=-0.422~-0.031)、BMI Z评分(B=-0.081, 95%CI=-0.158~-0.006)、腰围(B=-0.720, 95%CI=-1.281~-0.159)、腰臀围比(B=-0.004, 95%CI=-0.007~ -0.001)和体脂百分比(B=-0.727, 95%CI=-1.293~-0.162)均呈负相关(P值均 < 0.05)。中介作用分析结果显示, 严谨性人格可能通过食物响应和情绪性过食行为影响BMI、BMI Z评分、腰围、腰臀围比和体脂百分比; 食物响应和情绪性过食行为在严谨性人格与5个肥胖相关指标的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27.5%~47.1%和0.9%~18.0%(P值均 < 0.05)。  结论  严谨性人格与较低的儿童肥胖风险相关, 食物响应和情绪性过食行为是两者关联的中介因素。应针对严谨性较低的儿童及时开展健康教育, 以早期预防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究中国青少年营养状况与心理亚健康之间的相关性,为中国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方法  在中国华东、华北、中南、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分别采用分层随机整体抽样法抽取16 545名13~22岁青少年,采用青少年亚健康多维评定问卷(Multidimensional Sub-health Questionnaire of Adolescents,MSQA)中的心理问卷进行心理亚健康测试。采用χ2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对营养状况与心理亚健康的关系进行分析。  结果  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正常组的心理亚健康状态总体检出率为18.5%,BMI消瘦组、超重组和肥胖组分别为22.3%,38.7%和44.7%,不同营养状况青少年的心理亚健康状态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8.68,P < 0.05)。Logistic回归模型在调整了性别和年龄后,相对于BMI正常者,消瘦者(OR=1.19,95%CI=1.09~1.30)、超重者(OR=2.76,95%CI=2.47~3.09)和肥胖者(OR=3.43,95%CI=2.83~4.15)发生心理亚健康的风险增加。  结论  中国青少年营养状况与心理亚健康相关,消瘦、超重和肥胖者发生心理亚健康的风险均高于正常者,改善青少年营养状况将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系统评价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对超重肥胖女大学生体重、身体成分的干预效果,以期为超重肥胖大学生选择HIIT方法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Embase、CNKI、CBM、VIP、WanFang Data数据库中有关HIIT对超重肥胖女大学生体重、身体成分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期年限从各数据库收录起始年限至2020年12月14日,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并对纳入文献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Meta分析及发表偏倚检验。  结果  共纳入20个随机对照试验,中等质量研究14篇。Meta分析结果显示,HIIT能显著减轻超重肥胖女大学生体重(MD=-4.22,95%CI=-7.20~-1.25,P<0.01);改善体脂率(MD=-5.31,95%CI=-6.88~-3.73,P<0.01)、体质量指数(BMI)(MD=-2.11,95%CI=-2.65~-1.56,P<0.01)、全身脂肪量(MD=-3.66,95%CI=-4.89~-2.43,P<0.01)、腹部脂肪量(MD=-0.31,95%CI=-0.47~-0.15,P<0.01)、躯干脂肪量(MD=-2.15,95%CI=-2.86~-1.44,P<0.01),对瘦体重(MD=0.42,95%CI=-0.94~1.78,P=0.55)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HIIT能显著减轻超重和肥胖女大学生的体重,改善其身体成分,可为超重和肥胖女大学生进行长期的HIIT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不同体质量指数(BMI)的世居高原藏族大学生移居平原初期肝脏功能变化规律,为世居高原藏族脱适应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基础。  方法  选取从高原(西藏)初入平原(陕西)的3 035名藏族大学生为研究对象,进行脱适应症状筛查。将受试者分为体重偏轻、体重正常、超重及肥胖4组,分别于初入平原3,6,9 d检测肝脏功能指标。采用χ2检验比较各组肝功能指标异常率,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BMI与肝功能指标异常的关系。  结果  超重藏族男生与肥胖藏族男女生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超重藏族男生和肥胖藏族女生的总胆汁酸(TBA)在脱适应初期均高于体重正常组(P值均 < 0.05)。在脱适应3,6,9 d,指标总体呈上升趋势的包括超重组男、女生直接胆红素(DBIL)、肥胖组女生血清总蛋白(TP)、球蛋白(GLOB)(P值均 < 0.05)。超重组男生ALT(13.9%),肥胖组男、女生ALT(34.3%,26.7%)、GGT(11.4%,13.3%)和女生AST(10.0%)肝功能指标异常率高于体重偏轻(2.8%,3.5%,0,1.0%,1.5%)、正常组(3.5%,3.4%,0.9%,3.6%,4.1%)(χ2值分别为48.07,20.55,20.55,17.93,10.23,P值均 < 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和性别因素后,超重与ALT(OR=2.10,95%CI=1.20~3.62)异常呈正相关,肥胖与ALT(OR=5.50,95%CI=4.23~7.40)、GGT(OR=4.10,95%CI=2.03~6.74)异常均呈正相关(P值均 < 0.05)。  结论  世居高原藏族大学生移居平原初期,肝脏功能指标变化与BMI相关。超重肥胖者肝功能损伤指标异常率较高。肥胖高危人群从高原移居平原地区时需进行健康检查及医务监督。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儿童青少年体脂率(FM%)、体脂指数(FMI)、去脂体质量指数(FFMI)和体质量指数(BMI)与身体素质的关联性,为探讨身体成分指标对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程度的潜在价值提供参考。  方法  数据来源于2013年教育部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修订北京地区样本,采用Inbody 230对北京市4 069名6~20岁儿童青少年进行身体成分测定,用四分位数法将FM%、FMI、FFMI和BMI分别分成4组,用GraphPad Prism 8.0软件对4组的体测成绩进行差异性分析。  结果  男生FM%(20.03±10.39)和FMI[(4.35±2.84)kg/m2]均小于女生,而FFMI[(14.21±4.95)kg/m2]和BMI[(20.31±4.27)kg/m2]均大于女生(t值分别为-13.36,-7.66,11.49,8.16,P值均 < 0.01)。在男生中随着FM%和FMI增加,50 m跑、1 000 m跑、立定跳远和引体向上的成绩呈下降趋势; 随着FFMI增加,50 m跑、立定跳远和引体向上成绩有上升趋势。在女生中,随着FM%和FMI增加,50 m跑时间逐渐缩短,800 m跑时间逐渐增长;FFMI越大50 m跑时间呈现出下降趋势,而在800 m跑中未见FFMI的显著趋势性。4个体成分指标对于坐位体前屈和1 min仰卧起坐无明显预测作用。  结论  FM%、FMI、FFMI和BMI对于儿童青少年身体素质有很好的预测作用。FFMI较高、FM%和FMI较低者在肌肉爆发力、肌肉耐力、柔韧性、有氧能力、无氧能力方面有更好表现,且这种趋势在男生中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强度篮球锻炼对肥胖初中生体成分的干预效果,为肥胖初中生制定减肥降脂计划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2020年9—11月,运用典型抽样法,在武汉光谷实验中学抽取48名单纯性肥胖初中生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大、中、小强度篮球训练组和对照组(各12名),对实验组进行为期12周,3次/周,45 min/次不同运动强度的篮球锻炼干预,对照组不做干预,并对干预前后体成分指标进行统计比较。  结果  经过12周小强度篮球锻炼后,肥胖初中生体脂百分比干预后(32.16±2.26)%与干预前(34.44±2.3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2,P < 0.05),体重、BMI、腰围、骨骼肌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31,1.98,1.26,-1.65,P值均 > 0.05)。中强度篮球锻炼对肥胖初中生的体重、体质量指数(BMI)、体脂百分比和腰围在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4,3.76,6.56,2.45,P值均 < 0.05)。高强度篮球锻炼后,所有指标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14,5.18,11.26,5.89,-2.56,P值均 < 0.05)。  结论  12周篮球锻炼可以有效地改善肥胖初中生体成分的各项指标,高强度篮球锻炼的效果最好,其次为中、小强度,锻炼强度越大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