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  了解研究生群体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社交焦虑状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为研究生群体健康促进提供参考借鉴。  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江苏省5所高校研究生进行在线问卷调查, 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疏离感量表(GAS)、社交焦虑量表(IAS)以及自编基本信息与居家生活状况调查表进行评估调查。  结果  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 研究生自我效能感、疏离感、社交焦虑得分分别为(2.58±0.50)(30.68±6.22)(47.55±8.77)分, 社交焦虑问题阳性症状检出率为43.96%;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对手机等电子设备的依赖加重(OR=1.86, 95%CI=1.32~2.61)及较高的疏离感(中水平: OR=2.06, 95%CI=1.45~2.92;高水平: OR=5.19, 95%CI=1.00~27.00)均与社交焦虑呈正相关; 与好友交流增多(OR=0.65, 95%CI=0.47~0.90)、较高的自我效能感(中水平: OR=0.37, 95%CI=0.21~0.66;高水平: OR=0.15, 95%CI=0.08~0.30)均与社交焦虑呈负相关。  结论  疫情防控常态化期间研究生社交焦虑问题仍较为严重。获得朋辈支持、缓解个体疏离、提升自我效能感与减少对电子设备的依赖有助于改善特殊时期研究生社交焦虑问题。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留守儿童行为生活方式因素与焦虑症状的关联强度,为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依据。  方法  运用广泛性焦虑量表(GAD-7)对江西省上饶市B县1 188名13~18岁儿童(非留守617名,留守571名)进行评估,同时问卷调查留守儿童的体力活动、看电视时间、使用电脑时间、膳食行为、睡眠情况等行为生活方式因素。  结果  留守儿童焦虑检出率(66.0%)高于非留守儿童(60.5%),其中轻、中、重度焦虑检出率分别为26.3%,15.4%和24.3%。在控制年龄、性别条件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留守儿童焦虑症状与使用电脑时间>3 h/d(轻度焦虑,OR=3.00,95%CI=1.27~4.16;中度焦虑,OR=4.09,95%CI=1.55~10.78;重度焦虑,OR=3.44,95%CI=1.46~8.11)、手机使用时间>3 h/d(轻度焦虑,OR=4.93,95%CI=2.71~8.94;中度焦虑,OR=5.93,95%CI=2.98~11.79;重度焦虑,OR=7.11,95%CI=3.85~13.15)、不吃早餐行为(中度焦虑,经常不吃,OR=6.09,95%CI=1.59~23.36;重度焦虑,经常不吃,OR=5.49,95%CI=1.68~7.97、有时吃,OR=2.68,95%CI=1.10~6.53)呈正相关;与适当的睡眠时间(中度焦虑,OR=0.28,95%CI=0.13~0.60)呈负相关。  结论  留守儿童视屏时间长、不吃早餐、睡眠时间长可能为焦虑症状潜在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PM2.5短期暴露与儿童青少年血压的关联,为综合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健康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择参加2017—2018学年某市中小学生健康体检中人口学特征和血压等资料完整且无心脏等重要脏器疾病史的144 813名初一和高一年级学生为研究对象。从各学校附近的空气质量和气象监测站获取PM2.5等污染物及气象要素数据,采用广义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分析PM2.5短期暴露与血压的关联。  结果  PM2.5的6 d平均质量体积浓度(lag05)每增加10 μg/m3,收缩压增加0.177(95%CI=0.148~0.207)mm Hg(1 mm Hg=0.133 kPa),收缩压偏高检出率增加4.4%(OR=1.044, 95%CI=1.030~1.058),舒张压降低-0.021(95%CI=-0.040~-0.002)mm Hg,与舒张压偏高检出率关联无统计学意义;总体上PM2.5每增加10 μg/m3,可使血压偏高检出率增加3.3%(OR=1.03, 95%CI=1.02~1.05)。在体检当日至体检前第3~5天(lag3~lag5)时,男女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  结论  PM2.5短期暴露与儿童青少年收缩压升高以及血压偏高检出率的增加有关。应重视PM2.5短期暴露的防护,保护儿童青少年的血压健康。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安徽省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检出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为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 于2020年6—7月选取安徽省5个地市30所幼儿园, 使用Conners父母症状量表(PSQ)和相关因素调查表对7 982名3~6岁在园儿童家长进行调查。  结果  共检出多动行为儿童126名, 检出率为1.6%。男童检出率(2.2%)高于女童(0.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6.51, P < 0.01)。在126名多动行为儿童中, 40名(31.7%)共患1种行为问题, 82名(65.1%)共患至少2种行为问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 男童(OR=2.85, 95%CI=1.88~4.30)、睡眠时间不足(OR=1.87, 95%CI=1.31~2.68)和母亲职业为农民或其他(OR=1.81, 95%CI=1.11~2.94)的学龄前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较高, 近半年主要抚养人为父母(OR=0.61, 95%CI=0.40~0.92)的儿童多动行为检出率较低(P值均 < 0.05)。  结论  学龄前儿童行为问题早期干预应重点关注男童, 保持合理睡眠时间, 增加父母代养。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中国学龄前儿童贫血现况及其与不同能区及总体神经心理发育状况的相关关系。  方法  数据来源于“中国0~18岁儿童营养与健康系统调查与应用”项目,以14省28个调查点的3 261名2~6岁儿童及其家长为研究对象。儿童相关人口学特征由经过统一培训的调查员进行面对面调查。采用血红蛋白检测方法(Hemocue法)测定儿童全血血红蛋白,儿童的神经心理发育水平由经过培训的儿童保健人员采用《0~6岁儿童发育行为评估量表》(WS/T 580—2017)进行测查。  结果  儿童血红蛋白平均水平为(125.23±11.49)g/L,贫血率为10.30%。调整性别、年龄、民族、地区、喂养方式、母孕期情况等混杂因素之后,2~6岁贫血儿童在大运动(β=-2.15,95%CI=-3.89~-0.41)、精细动作(β=-2.46,95%CI=-4.12~-0.79)、适应能力(β=-2.59,95%CI=-4.42~-0.76)、语言(β=-3.65,95%CI=-5.53~-1.78)和社会行为(β=-3.11,95%CI=-4.94~-1.28)5个能区以及全量表(β=-2.79,95%CI=-4.10~-1.49)发育商水平均低于非贫血儿童(P值均 < 0.05)。  结论  2~6岁儿童贫血与其总体发育商以及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和社会行为五大能区发育商水平均呈负相关,建议积极开展学龄前儿童贫血监测、干预工作,进一步提高儿童的神经心理发育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上海市青少年饮食行为现状,并探讨情绪对饮食行为的影响,为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饮食行为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于2021年5月对上海市3个区10所初中和6所高中的7 45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饮食行为、患者健康问卷(2条目)和广泛性焦虑量表。  结果  上海市青少年过去7 d每天食用含糖饮料、甜食、油炸食品及西式快餐(≥4次/周)的报告率分别为13.26%,16.90%,6.99%,13.01%,每天吃水果、蔬菜、牛奶、早餐的报告率分别为56.96%,73.00%,65.03%,76.11%,不同性别和学段学生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 0.05)。有抑郁或焦虑情绪青少年不良饮食行为的发生率高于无抑郁或焦虑者(P值均 < 0.01)。校正性别、学校、住宿、成绩、零花钱、社会阶层后,抑郁和焦虑情绪增加青少年各种不良饮食行为的发生风险(P值均 < 0.05)。与无焦虑者相比,轻度和中重度焦虑者每天喝≥1次含糖饮料的风险为1.42(95%CI=1.20~1.67)和2.51倍(95%CI=2.09~3.01),不是每天吃水果的风险为1.30(95%CI=1.16~1.45)和1.28倍(95%CI=1.11~1.47),不是每天吃蔬菜的风险为1.35(95%CI=1.20~1.52)和1.41倍(95%CI=1.21~1.65),不是每天喝牛奶的风险为1.29(95%CI=1.15~1.44)和1.20倍(95%CI=1.04~1.39),不是每天吃早餐的风险为1.75(95%CI=1.54~1.99)和2.97倍(95%CI=2.55~3.46)。  结论  上海市青少年不良饮食行为比例较高,应早期开展饮食行为宣教和干预,并关注青少年负性情绪的发生,以减少不良饮食行为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饮食行为在人格特征与儿童肥胖关联中的作用, 为有效预防中国儿童肥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8年9月在北京、山西长治、新疆乌鲁木齐3个地区调查1 271名小学四年级儿童。采用大五人格量表简表测量人格特征, 使用儿童饮食行为问卷测量儿童饮食行为, 通过体格检查获取5个肥胖相关指标。  结果  校正性别、年龄和地区后, 严谨性人格标准化评分与儿童BMI(B=-0.227, 95%CI=-0.422~-0.031)、BMI Z评分(B=-0.081, 95%CI=-0.158~-0.006)、腰围(B=-0.720, 95%CI=-1.281~-0.159)、腰臀围比(B=-0.004, 95%CI=-0.007~ -0.001)和体脂百分比(B=-0.727, 95%CI=-1.293~-0.162)均呈负相关(P值均 < 0.05)。中介作用分析结果显示, 严谨性人格可能通过食物响应和情绪性过食行为影响BMI、BMI Z评分、腰围、腰臀围比和体脂百分比; 食物响应和情绪性过食行为在严谨性人格与5个肥胖相关指标的中介作用占总效应的比例分别为27.5%~47.1%和0.9%~18.0%(P值均 < 0.05)。  结论  严谨性人格与较低的儿童肥胖风险相关, 食物响应和情绪性过食行为是两者关联的中介因素。应针对严谨性较低的儿童及时开展健康教育, 以早期预防肥胖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屈光筛查异常儿童青少年复诊率和复诊依从性相关影响因素, 为加强儿童青少年屈光发育档案管理与应用、提升近视防控效率和效果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选取上海市黄浦区3所小学和3所初中学校开展调查, 对所有学生建立屈光发育档案, 包括视力、非睫状肌麻痹电脑验光和眼轴长度等眼科检查, 并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复诊及相关因素信息, 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复诊的相关因素。  结果  筛查出疑似屈光异常的儿童青少年共2 104名, 通知需复诊儿童青少年实际复诊率60.4%, 其中指定定点医院复诊占58.8%。筛查前已有近视(OR=1.37, 95%CI=1.08~1.72)、筛查前已佩戴框架眼镜或角膜塑形镜(OR=2.05, 95%CI=1.62~2.59)、初筛后近视度数(OR-0.5 D以下=2.08, 95%CI=1.48~2.92, OR-3.0~-0.5 D=1.86, 95%CI=1.47~2.36)、初筛结果家长知晓(OR=2.92, 95%CI=1.89~4.50)、对复诊建议满意(OR=3.54, 95%CI=1.16~10.79)等5个因素为屈光筛查异常儿童青少年复诊依从性的影响因素(P值均 < 0.05)。  结论  屈光筛查异常需复诊儿童青少年实际复诊率有待提高。需进一步优化屈光档案医防融合信息化, 针对重点人群加强科普宣教、规范初筛屈光检查结果的专业解读, 并通过健康宣教提升家长知晓度、参与度和满意度, 实现屈光档案分级分类全流程闭环管理。  相似文献   

9.
叶盛  杨月  刘辉  刘黎 《中国学校卫生》2022,43(7):1015-1018
  目的  了解南京市中学生抑郁症状现况,探讨视屏时间、睡眠时间与抑郁症状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抑郁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分层整群随机选取南京市城区5所中学、郊县3所中学共2 010名学生,通过问卷调查中学生视屏时间和睡眠时间,应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CES-D)评价抑郁症状。  结果  27.71%(557名)的中学生存在抑郁症状(CES-D≥16分)。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视屏时间>2 h/d(OR=1.90,95%CI=1.53~2.37)、睡眠时间 < 7 h/d(OR=2.54,95%CI=1.88~3.42)与抑郁症状发生风险增加有关。按视屏时间分层分析发现,睡眠时间 < 7 h/d与抑郁症状的关联在视屏时间>2 h/d组(OR=2.46,95%CI=1.64~3.71)高于视屏时间≤2 h/d组(OR=2.35,95%CI=1.51~3.65)。  结论  南京市中学生抑郁症状检出率较高,视屏时间长、睡眠时间少与抑郁症状风险增加相关。应重点关注视屏行为和睡眠不足联合暴露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青少年睡眠状况与C-反应蛋白(CRP)异常及高胰岛素血症的相关性, 为代谢异常相关疾病的预防提供参考。  方法  基于中国安徽代谢综合征研究, 共选取653名12~19岁青少年, 分析晨起时间、就寝时间、睡眠呼吸障碍(SDB)与CRP异常及高胰岛素血症之间的相关性。  结果  晨起时间晚与空腹高胰岛素血症发生风险上升相关(OR=1.68, 95%CI=1.03~2.75)。就寝时间晚(OR=1.96, 95%CI=1.29~2.99)与餐后2 h高胰岛素血症发生风险上升呈正相关。在高CRP浓度状态下, 晨起时间晚和就寝时间晚与高胰岛素血症相关性的效应强度增大, 且SDB与高胰岛素血症呈正相关。  结论  晨起时间晚和就寝时间晚可能是青少年高胰岛素血症的危险因素。高浓度CRP可能会使睡眠问题所致的高胰岛素血症的发生风险进一步提高。青少年晨起及就寝时间应尽可能提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父母养育方式与学龄孤独症谱系障碍(ASD)儿童睡眠问题的关联性,为开展相应的干预和家庭支持提供参考。方法 在中山大学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研究中心招募就读于普通小学的6~10岁ASD儿童和年龄、性别匹配的典型发展(typically developing, TD)儿童各98名。采用父母行为问卷和儿童睡眠习惯问卷调查父母养育方式和睡眠问题发生情况,评估ASD症状严重程度和智力水平等指标,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父母养育方式与儿童睡眠问题的关联性。结果 两组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各维度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SD儿童的周末睡眠时间低于TD儿童[(9.1±0.7)(9.5±0.8)h,P<0.01],入睡潜伏期延长问题得分高于TD儿童[(1.8±0.7)(1.5±0.7),P<0.01],两组在总的睡眠问题和各类问题的发生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SD儿童父母支持/参与的养育方式得分与睡眠问题总分(β=-2.68,95%CI=-4.88~-0.47)、就寝阻抗得分(β=-1.65, 95%CI=-2.54~-0.77)和睡眠焦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视屏和睡眠状况及其与超重肥胖的关系,为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保持健康体型提供参考和借鉴。  方法  2019年11月借助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工作,参考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指南对京津冀地区4 262名中小学生进行体力活动、睡眠状况、视屏时间调查,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超重肥胖之间存在的关联。  结果  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为22.03%;其中超重检出率12.01%,肥胖检出率10.02%。男生(26.09%)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女生(17.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77,P < 0.01);城市(24.09%)和汉族(22.74%)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检出率高于乡村(21.05%)和少数民族(17.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00,7.63,P值均 < 0.05)。体力活动时间合格率为24.85%,视屏时间合格率为38.69%,睡眠时间合格率为57.09%。体力活动时间、视屏时间、睡眠时间3项均不合格的比例为21.68%,1项合格和2项合格分别占42.80%和28.77%,3项均合格的仅占6.76%。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睡眠时间合格与超重肥胖发生的风险呈负相关(OR=0.72,95%CI=0.52~0.98);与睡眠时间和视屏时间均未合格者相比,2项合格与超重肥胖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OR=0.57,95%CI=0.36~0.87)。  结论  京津冀地区儿童青少年体力活动时间合格率较低,保障睡眠时间将对超重肥胖的发生起到保护作用。应注重睡眠时间和视屏时间对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的影响,并在以后的防控和干预中得以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索纯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学龄期儿童入睡潜伏期延长的关联,为促进学龄期儿童睡眠健康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  2019年4—6月在上海市采取多阶段整群抽样方法开展横断面调查,纳入17所小学10 686名7~12岁小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儿童睡眠问卷(CSHQ)评估学龄期儿童睡眠特征,通过自制问卷回顾收集纯母乳喂养持续时间。采用线性回归和Logistic回归分析纯母乳喂养持续时间与学龄期儿童入睡潜伏期得分和入睡潜伏期延长的关联。  结果  在校正混杂因素后,与从未纯母乳喂养相比,纯母乳喂养 < 3,3~6和>6个月分别可降低入睡潜伏期得分0.07,0.08和0.05;降低入睡潜伏期延长发生风险39.0%(OR=0.61,95%CI=0.47~0.79)、41.1%(OR=0.59,95%CI=0.47~0.75)和21.1%(OR=0.79,95% CI=0.65~0.96)。上述结果在性别分层分析中有类似发现,但效应强度在男生中更为显著。补充益生菌制剂/酸奶只对纯母乳喂养≤6个月者的入睡潜伏期延长有保护作用,纯母乳喂养>6个月时则保护作用消失。  结论  纯母乳喂养在6个月内持续时间越长,儿童学龄期入睡潜伏期延长风险越低,但当纯母乳喂养>6个月时,保护作用反而减弱。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宁夏银川市城区儿童青少年高三酰甘油腰围(HTW)表型与血压异常的关系,为儿童青少年及成人期高血压的识别和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18-2020年采取整群抽样的方法,抽取银川市1566名学龄儿童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所有研究对象均完成问卷调查、体格测量和血液生化检验.结果 调整年龄、吸烟、饮酒和高血压家族史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睡眠行为及其变化对中小学生体重变化的影响,为制定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取来自“全国学生常见病和健康影响因素监测”浙江省3座城市中同时参与2017和2019年问卷调查和体格测量的中小学生,形成605人的追踪调查数据,分析睡眠时长与体质量指数(BMI)的关联。  结果  2017—2019年,男、女生BMI Z评分分别升高了0.24和0.13,9~12岁学生的BMI Z评分升高了0.29,城市和乡村学生BMI Z评分分别升高了0.11和0.25(P值均<0.05);同期睡眠不足总体检出率由37.0%增加到41.8%(χ2=3.68,P=0.06)。在调整混杂因素后,睡眠不足学生的BMI Z评分较睡眠充足学生高0.20(P < 0.01);与睡眠始终充足的学生相比,2017—2019年睡眠时长由充足变为不足、睡眠始终不足的学生BMI Z评分均增加了0.23(P值均<0.05)。  结论  睡眠不足是肥胖的危险因素,睡眠时长缩短的学生体重增长明显,增加睡眠时长可能降低学生远期肥胖风险。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索儿童青少年肌肉质量指数(muscle mass index, MMI)与心血管危险因素(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CVRFs)聚集的关系, 为儿童青少年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现况研究设计, 以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银川市12~17岁1 622名儿童青少年, 运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体成分测定和实验室指标检测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未调整其他变量时, MMI与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呈正相关(P值均 < 0.01), 调整年龄、性别和体质量指数(BMI)后, MMI与CVRFs≥1呈负相关(OR=0.74, 95%CI=0.62~0.89)。总人群中, 相比于MMI不足, MMI良好及充足与CVRFs≥1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OR=0.60, 95%CI=0.46~0.79;OR=0.56, 95%CI=0.37~0.85), 与CVRFs≥2的发生风险呈负相关(OR=0.54, 95%CI=0.37~0.79;OR=0.51, 95%CI=0.30~0.87), 男生中也有相似的结果(P值均 < 0.05)。  结论  相同BMI水平下, 肌肉质量指数是儿童青少年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的保护因素。应重视儿童青少年体育锻炼, 保持最佳肌肉质量和体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