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内镜切除直径>2~4 cm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省立金山医院和福建省老年医院接受内镜或外科治疗,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且直径≤4 cm的病例307例,将肿瘤直径>2~4 cm的病例采用倾向性评分(1∶1)匹配后,对内镜组(41例)和外科组(41例)病例的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内镜组较外科组中位手术时间明显缩短(580 min比1080 min,Z=-4789,P<0001),中位住院费用明显减少(227万元比420万元,Z=-7164,P<0001),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有7例(171%)发生并发症,包括术后急性感染5例、术后穿孔和术后出血各1例;外科组有9例(220%)发生并发症,均为术后急性感染。2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1,P=0577)。2组均为完全切除(切缘无肿瘤残留),内镜组随访时间(343±156)个月,外科组随访时间(422±202)个月,2组随访期间均无复发或远处转移病例。结论内镜切除较大胃间质瘤(直径>2~4 cm)是一种安全且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作为治疗胃肠间质瘤的手段之一。 目的评价内镜切除直径>2~4 cm胃间质瘤的安全性和长期疗效。方法收集2014年1月—2019年12月在福建省立医院、福建省立金山医院和福建省老年医院接受内镜或外科治疗,经术后病理证实为胃间质瘤且直径≤4 cm的病例307例,将肿瘤直径>2~4 cm的病例采用倾向性评分(1∶1)匹配后,对内镜组(41例)和外科组(41例)病例的手术相关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临床治疗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内镜组较外科组中位手术时间明显缩短(580 min比1080 min,Z=-4789,P<0001),中位住院费用明显减少(227万元比420万元,Z=-7164,P<0001),术后禁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有7例(171%)发生并发症,包括术后急性感染5例、术后穿孔和术后出血各1例;外科组有9例(220%)发生并发症,均为术后急性感染。2组并发症总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11,P=0577)。2组均为完全切除(切缘无肿瘤残留),内镜组随访时间(343±156)个月,外科组随访时间(422±202)个月,2组随访期间均无复发或远处转移病例。结论内镜切除较大胃间质瘤(直径>2~4 cm)是一种安全且长期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作为治疗胃肠间质瘤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十二指肠隆起病变内镜下治疗多种方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对经内镜治疗的十二指肠隆起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内镜手术方法、并发症和随访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7例中除1例十二指肠癌、1例类癌、1例>2 cm的间质瘤转外科手术外,其余114例均行内镜治疗.114例中行氩气凝固术45例,圈套切除术27例,内镜黏膜切除术36例,3例十二指肠囊肿行开窗引流术,3例直径≤2cm的间质瘤行介入性超声内镜(EUS)随访;4例术中发生出血,均在内镜下用钛夹或者氩气刀止血成功.术后随访1~12个月总有效率100%.[结论]十二指肠壁较薄,操作空间相对较小,内镜治疗时尤需注意切除深度.对来源于固有肌层的直径>2 cm的病变,不主张内镜下治疗;对≤2 cm的病变采用EUS随访为较适宜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无明确转移的胃巨大间质瘤内镜切除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12例经超声内镜和CT检查确认无转移灶的胃巨大间质瘤行内镜切除治疗,切除标本送检病理及免疫组化,记录内镜操作时间及出血、穿孔的发生情况.术后第2、6和12个月复查胃镜及超声胃镜,第12个月复查全腹部三期CT扫描,统计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情况.结果 10例内镜下成功切除,内镜切除成功率为83.3% (10/12);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的6例浆膜层均能保持完整性,无意外穿孔发生,行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FR)的4例术中采取主动穿孔,主动穿孔率为33.3% (4/12),穿孔后均能通过内镜下完成缝合;术中出血均超过100 ml,通过氩气、电凝及钛夹均能成功止血;8例最小横截面直径在3.5 cm以下的瘤体顺利经食管完整取出,另2例最小横截面直径超过3.5 cm的瘤体在胃腔内分割后通过贲门取出;9例瘤体最大直径小于5.0 cm者术后证实为低度危险胃间质瘤,另1例最大直径大于5.0 cm者证实为高度危险胃间质瘤;随访1年,所有患者未发现局部复发或腹腔转移.2例内镜切除治疗失败者,瘤体最大直径均大于5.0 cm,因术中发生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而转外科行手术治疗,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发生率为16.7% (2/12),术后病理均为高度危险胃间质瘤.结论 内镜下切除最大直径在5.0 cm以下且无转移的胃巨大间质瘤是安全而有效的,最小横截面直径小于3.5 cm的瘤体更适合经内镜切除,可通过贲门顺利取出.但最大直径超过5.0 cm的胃巨大间质瘤,高度危险的可能性大,术中易发生内镜难以控制的大出血,内镜切除应谨慎.  相似文献   

4.
《中华消化杂志》2022,(4):240-246
目的比较内镜下切除和腹腔镜手术治疗肿瘤最大径为2~5 cm胃间质瘤的临床疗效, 分析肿瘤表面情况、生长方式、病变起源等因素对手术方式选择的影响, 为胃间质瘤患者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9年11月因胃间质瘤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内镜下切除(内镜下切除组137例)或腹腔镜手术治疗(腹腔镜手术组164例)的301例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 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 肿瘤表面有无凹陷(肿瘤表面黏膜局部下陷深度>5 mm)、是否不规则(肿瘤表面表现为非半球形或非椭圆形)、有无溃疡, 肿瘤部位、形状、病变起源、生长方式(腔内生长或腔内外生长)、危险度分级(极低危、低危、中危、高危), 肿瘤是否整块切除, 手术时间、是否出血、禁食时间、留置胃管时间、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和随访情况。统计学方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卡方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内镜下切除组137例胃间质瘤患者中, 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85例(62.0%), 内镜黏膜下挖除术9例(6.6%), 内镜下全层切除术42例(30.7%), 隧道法内镜黏膜下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指导内镜下剥离联合圈套结扎治疗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内镜发现的上消化道SMT行EUS,对其中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行圈套结扎后应用针形切开刀行对应内镜下剥离治疗:内镜下圈套结扎病变;预切开病变表面中央的黏膜;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病变,完整切除病变。结果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的SMT共13例,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2例,胃平滑肌瘤3例,胃间质瘤7例,胃血管球瘤1例。病变直径0.8~1.5cm,平均1.2cm。13例病变均一次性完整切除,其中1例术后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封闭,未转外科手术。结论微探头超声内镜指导内镜下剥离联合圈套结扎治疗来源于上消化道固有肌层直径≤1.5cm的SMT是安全、有效的,可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可达到与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的可行性、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胃镜发现并由超声内镜和CT证实的胃固有肌层来源的肿瘤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若出现穿孔或难以完整切除的情况则给予腹腔镜介入治疗.结果 共对20例患者成功进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操作时间40~ 120 min,平均74.8 min.切除肿瘤的最大直径1.5 ~3.5 cm,平均2.6 cm.其中3例因出现较大穿孔而需腹腔镜介入进行全层切除.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诊断17例为间质瘤,3例为平滑肌瘤.结论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胃固有肌层肿瘤是安全有效的方法;部分肿瘤的完整切除需要腹腔镜的帮助.  相似文献   

7.
胃间质瘤的内镜早期诊断及腹腔镜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镜、超声内镜、腹腔镜联合应用在小胃间质瘤(直径<2 cm)发现、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和价值.方法:2004-08/2008-09我院胃镜发现的胃黏膜下隆起性病变患者23例,进行超声内镜检查,初步诊断胃间质瘤16例(直径0.89-1.95 cm,平均1.42 cm).随后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术后长期随访,有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果: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45-90(平均60)min,无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病例.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18-36(平均28)h,住院时间3-7(平均4)d.术后病理诊断间质瘤15例,术前诊断符合率93.8%,神经鞘瘤1例.15例胃间质瘤患者术后随访3-52(平均27)mo,未发现肿瘤局部复发和转移.结论:胃镜联合超声内镜有助于发现及诊断小胃间质瘤,并可在术前初步判定危险度.在胃镜辅助定位下,行腹腔镜胃部分切除术治疗小胃间质瘤安全、有效、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对来源于固有肌层的非腔内生长型胃间质瘤施行内镜下切除闭合术治疗的可行性.方法 46例患者经胃镜和超声内镜检查诊断为起源于固有肌层的非腔内生长型胃黏膜下肿瘤,采用内镜下切除闭合术切除肿瘤,行常规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后证实为间质瘤.术后内镜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及有无并发症.结果 46例非腔内生长型胃间质瘤经内镜下切除闭合术治疗后均完全切除,切除后2例保留完整的浆膜层,44例术中遗留切口,切口最大径1.5 cm,行钛夹夹闭切口,予抑酸、胃肠减压、静脉应用抗生素等辅助治疗.病理报告全层切除46例,肿瘤直径为0.5~3.7 cm.44例患者术后48~72 h后进食,未见明显不适;2例术后出现气腹、局限性腹膜炎,其中1例切口1.5 cm患者术后第2天切口裂开,再次钛夹夹闭裂开切口,辅助治疗10~12 d,该2例患者痊愈出院.术后6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切口均形成白色溃疡瘢痕.结论 对于非腔内生长型胃间质瘤,内镜下切除闭合术是一种安全、经济、创伤小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超声内镜指导下套扎器套扎治疗胃间质瘤的效果.方法 选取经超声内镜检查诊断胃黏膜下来源于胃固有肌层的小间质瘤45例,瘤体直径0.5 ~1.3 cm,以六连环套扎器行内镜下间质瘤套扎治疗,套扎后用超声内镜观察间质瘤是否套入圈套中.术后观察有无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术后1~3月复查胃镜以了解愈合情况.结果 胃黏膜下来源于固有肌层小间质瘤45例中,位于胃底32例,胃体11例,胃窦2例.7例行细针穿刺组织病理及免疫组化结果证实为黏膜下间质瘤.行胃黏膜下间质瘤的套扎术,成功44例,成功率97.8%.3例术后黑便,无一例发生穿孔.结论 在超声内镜指导下对胃黏膜下固有肌层小间质瘤行套扎术,方法简便、安全、有效,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与腹腔镜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对比,探讨无腹腔镜辅助下内镜切除胃间质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肿瘤直径〈3.0em且边界清晰的胃间质瘤患者92例,其中53例独立行内镜下切除(内镜组),39例独立行腹腔镜切除(腹腔镜组),对比分析2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术后胃管留置时间、术后通便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复发率和转移率。结果内镜组与腹腔镜组比较,手术耗时短[50(48~58)min比70(50~95)rain,U=1575.00,P〈0.01],术中出血量少[10(5—15)ml比20(20—30)ml,U=1794.00,P〈0.01],术后通便早[18(8~36)h比24(20—40)h,U=1666.00,P〈0.01],而在术后胃管留置时间、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随访(27±15)个月,腹腔镜组术后随访(24±11)个月,2组随访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084,P〉0.05),随访期间均未见胃间质瘤复发和转移,亦无因胃间质瘤而死亡的病例。结论对于直径〈3.0em且边界清晰的胃间质瘤行内镜下独立切除是安全可行的,与腹腔镜手术疗效相近,且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内镜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thickness resection, EFR)与透明帽辅助内镜全层切除术(cap-assisted EFR, EFR-C)治疗老年患者(≥60岁)胃小间质瘤(≤1.5 cm)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2020年8月在南京鼓楼医院接受EFR(41例)或EFR-C(25例)治疗的胃小间质瘤老年患者资料。比较EFR组和EFR-C组胃小间质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手术情况、术中及术后并发症、术后疗效、经济效益及随访情况。结果 EFR组和EFR-C组的肿瘤R0切除率分别是95.1%(39/41)和100.0%(25/25);EFR组手术时间[45.0(32.5, 66.5)min比30.0(20.0, 42.5)min, U=259.500, P=0.001]及切除时间[30.0(20.0, 50.5)min比9.0(6.5, 16.5)min, U=127.000, P<0.001]均长于EFR-C组;EFR组热止血钳使用率高于EFR-C组[75.6%(31/41)比12.0%(3/25), χ2=25.159,...  相似文献   

12.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是一类起源于间质的具有恶性潜能的肿瘤,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本研究回顾性分析内镜下切除与外科手术治疗GIST的近期与远期疗效. 一、对象与方法 1.病例来源:纳入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行全瘤切除术后经病理证实为GIST的患者54例.其中在内镜下切除肿瘤患者23例,为内镜治疗组;通过外科开腹行胃局部或胃大部切除术患者31例,为外科手术组.为减少操作者技术水平不同而带来的偏倚,2组手术操作者尽量选择同一医师或有同等经验的医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内镜下圈套器法黏膜切除术对胃间质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5年5月收治的106例胃间质瘤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单纯采用ESD治疗,观察组采用内镜下圈套器法黏膜切除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肿瘤完整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操作时间。结果观察组肿瘤完整切除率与对照组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操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内镜下圈套器法黏膜切除术与ESD治疗胃间质瘤,均有较高的肿瘤完整切除率,但ESD对术者技术要求较高,而圈套器法黏膜切除术操作简便、快速、易于掌握、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对于直径≤1.2 cm的间质瘤是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内镜双镜联合技术切除胃肠道黏膜下肿瘤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采用腹腔镜、内镜双镜联合技术(双镜组)切除的46例胃肠道黏膜下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数据、切除标本等相关指标,其中36例胃间质瘤资料另与同期19例采用单一腹腔镜技术(腹腔镜组)切除的胃间质瘤资料比较。结果双镜组与腹腔镜组手术均成功。双镜组中26例超声内镜表现为腔内型的黏膜下肿瘤采取腹腔镜辅助内镜切除方式,20例腔外型/壁间型黏膜下肿瘤则应用内镜辅助腹腔镜切除的手术方式:两型患者在切除的肿瘤大小、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项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前者均小于后者。双镜组中1例术后第2天发生急性穿孔紧急修补,其余患者术后无并发症出现。对于胃间质瘤患者,双镜组(36例)与腹腔镜组(19例)比较,肿瘤最大径/切除标本最大径[(0.88±0.14)比(0.65±0.15)]、术后住院天数[(6.42±1.96)d比(9.26±3.46)d]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内镜联合技术切除胃肠道黏膜下肿瘤安全可行,切除精准,保证切缘阴性同时尽可能少切除正常组织,并可对术中的出血、穿孔闭合不全等及时进行补救。  相似文献   

15.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消化道固有肌层肿瘤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目的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来源于消化道固有肌层黏膜下肿瘤(SMT)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内镜发现的消化道SMT进行超声检查,对来源于固有肌层的SMT应用头端弯曲的针形切开刀进行ESD治疗:(1)黏膜下注射生理盐水;(2)预切开病变周围黏膜;(3)剥离黏膜下层组织显露病变,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结果 来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SMT 10例,术后病理诊断为食管平滑肌瘤1例,胃平滑肌瘤1例,胃间质瘤6例,直肠平滑肌瘤和间质瘤各1例.病变最大直径0.5~3.0 cm(平均1.4 cm).9例病变一次性完整剥离,1例创面肿瘤残留接受外科手术.ESD手术时间30~150 min(平均73.5 min).1例术中出现消化道穿孔,应用金属夹成功闭合,未转开腹手术修补.术中平均出血量约40 ml,术后均未出现出血,亦未出现其他并发症.结论 ESD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消化道SMT安全、有效,大多可以一次性完整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学诊断资料,达到外科手术同样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内镜手术[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 ESD)或内镜下全层切除术(endoscopic full thickness resection, EFTR)]和腹腔镜手术治疗胃困难部位间质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21年12月行内镜下治疗和腹腔镜治疗的位于胃困难部位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手术安全性、短期预后及随访结果。结果 共纳入64例患者,30例行内镜下治疗,34例行腹腔镜治疗。腹腔镜组肿瘤直径(3.51±0.80)cm大于内镜组(2.88±0.80)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首发症状、个人史、肿瘤部位、肿瘤危险度、核分裂象、术后辅助治疗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患者术后进食时间早于腹腔镜组[(3.1±0.5)d vs(5.4±2.0)d,P<0.01],术后住院时间短于腹腔镜组[(6.8±1.3)d vs(9.6±4.1)d,P=0.001],两组患者手术整块切除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肛门内镜显微外科手术(TEM)在直肠少见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方法2006年4月至2018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共收治157例直肠少见肿瘤患者。收集临床资料,建立回顾性准确数据库。其中男性89例,女性68例。平均肿瘤直径(1.2±0.7)cm(0.2~5.3 cm),距肛缘平均距离(6.6±2.3)cm(2~12 cm)。分析人口学特征、手术细节、肿瘤特点、并发症和随访资料。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全层完全切除,切缘阴性。术中并发症3例,术后并发症21例。病理组织学结果报告神经内分泌肿瘤(NETs)114例;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s)35例,黑色素瘤、淋巴瘤和平滑肌瘤各2例;脂肪瘤和鳞癌各1例。145例患者平均随访(56.25±32.13)个月(19~144个月),2例死亡,1例局部复发,1例出现淋巴结转移。1例在术后1个月出现直肠阴道瘘。其余患者无局部复发、转移、大便失禁。神经内分泌瘤亚组分析中,初次手术组与内镜术后补救组之间比较,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间质瘤亚组分析中,新辅助治疗组与直接手术组之间,同样在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TEM是治疗直肠少见肿瘤的可靠方法。并发症发生率低,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重新评估胃小间质瘤(直径<2 cm)的潜在风险,评价内镜切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讨胃小间质瘤的处置策略。 方法 2008年9月至2015年12月,584例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并经病理确诊为胃黏膜下肿瘤(SMT)的病例资料纳入回顾性分析,重点调查胃小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并分析其潜在风险;总结ESD的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术后随访结果,并与同期纳入的45例疑诊为胃小间质瘤而选择定期内镜超声(EUS)监测患者的随访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 584例胃SMT中,间质瘤(239例,40.9%)最为常见,其中203例(84.9%,203/239)属于胃小间质瘤,核分裂象数均≤5/50高倍视野(HPF),但94例(46.3%)有EUS下不良因素,主要包括强回声和异质性,EUS下不良因素与肿瘤的大小有关(P=0.000)。203例胃小间质瘤均成功行ESD,无一例发生严重并发症及围手术期死亡,术后随访12~84个月,81.4%(144/177)的患者术后症状改善,未发现间质瘤复发和转移。45例定期EUS监测的患者中,38例(84.4%)伴有胃肠道症状,随访期间84.2%(32/38)的患者诉症状未得到缓解,12例(26.7%)有较重的的心理负担且严重影响到生活质量。 结论 胃小间质瘤合并EUS下不良因素的发生率高,且随着肿瘤的增大发生率升高。ESD切除胃小间质瘤安全有效,有助于明确诊断,能改善患者症状,减轻心理压力,是一种很好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9.
背景经粘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ubmucosal tunneling endoscopic resection, STER)是近年出现治疗粘膜下肿瘤的新方法,该方法微创,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本研究通过对我院实施该手术患者的病例资料统计分析,探讨该手术治疗粘膜下肿瘤的可行性、有效性及安全性.目的探讨STER治疗食管贲门粘膜下肿瘤的有效性、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消化科2018-03/2019-03间行STER的食管贲门粘膜下肿瘤病例60例.观察患者超声内镜诊断,手术成功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病理诊断,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STER,手术成功率100%.粘膜下肿瘤直径1.0-5.0 cm,平均直径1.83 cm±1.37 cm.手术耗时31-123 min,平均耗时81.73 min±23.23 min.粘膜下隧道长度为4-8 cm,平均隧道长度为5.88 cm±1.17cm.术前超声内镜:平滑肌瘤45例,间质瘤15例.术后病理:平滑肌瘤为42例,间质瘤18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例出现皮下气肿,经内科保守治疗痊愈出院.患者住院时间为7-11 d,平均住院天数9.96 d±2.24 d.结论 STER治疗来源于固有肌层的食管贲门粘膜下肿瘤疗效确切有效,并发症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索高风险胃间质瘤的术前预测评分系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2018年在西京医院行内镜或外科切除治疗的275例直径≤5 cm的胃间质瘤患者资料,经多因素分析找出高风险胃间质瘤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根据其回归系数对独立危险因素进行赋分,建立术前预测评分。以评分系统为检验变量,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结果 肿瘤直径>1.75 cm(OR=6.474,95%CI:2.335~17.948)、肿瘤不规则形态(OR=3.548,95%CI:1.745~7.216)和溃疡(OR=2.412,95%CI:1.154~5.041)是预测直径≤5 cm高风险胃间质瘤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评分系统设置:溃疡为1分,不规则形态为2分,肿瘤直径>1.75 cm为3分。评分系统的AUC值为0.781,最佳截断值为4;将评分0~3分定义为低危组,4~6分定义为高危组,低危组的高风险胃间质瘤发生率为13.3%(26/196),高危组的高风险胃间质瘤发生率为48.1%(3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266,P<0.001)。结论 对于≤5 cm的胃间质瘤,肿瘤直径>1.75 cm、肿瘤呈不规则形态和溃疡,这3个因素构建的术前评分系统具有较好的高风险个体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