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胸外心脏按压质量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明确高品质胸外心脏按压的培训及操作的要点.方法 使用Laerdal ACLS高级生命支持模型人(200-05050)对219名医护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利用Laerdal@计算机技能报告系统监测临床医护人员进行胸外心脏按压时的按压定位、按压频率、按压深度、胸壁回弹率,以及操作者自觉疲劳时间,并对各因素进行描述及相关性分析.结果 胸外心脏按压的质量指标与操作者的性别相关,男性的自觉疲劳时间、按压深度的正确率、按压频率和按压频率正确率均高于女性,但胸壁回弹率低于女性;胸外心脏按压的各个质量指标之间相互相关,其中自觉疲劳时间与除按压频率以外的所有质量指标相关.结论 应定期对临床医护人员进行胸外心脏按压的操作培训.在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临床实践操作时,建议在操作者感觉疲劳前换人,尤其对于体弱或女性操作者应缩短换人时间.在培训中,应着重培训操作者对按压频率的控制,要适当控制按压的频率来保证按足够的按压深度,延缓操作者疲劳的产生,从而来提高胸外心脏按压的质量.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护理人员胸外心脏按压质量影响因素及相关性。方法:对71名护理人员进行研究,要求所有研究对象均通过Laerdal ACLS高级型生命支持模拟人实施2 min的胸外心脏按压,由计算机内技能报告系统针对操作过程中按压定位准确率和按压频率,以及按压深度及胸壁回弹率实施监测,记录护理人员的自觉疲劳时间。对比护理人员的一般资料情况,不同性别护理人员胸外心脏按压质量指标,分析胸外心脏按压质量指标间相关性。结果:男性护理人员的自觉疲劳时间显著长于女性护理人员,按压正确率、深度≥5.1 cm正确率显著大于女性护理人员,而胸壁回弹率显著低于女性护理人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人员的自觉疲劳时间和定位准确率以及深度≥5.1 cm正确率均呈正相关(P0.05),但与按压正确率以及胸壁回弹率呈负相关(P0.05),护理人员按压正确率和按压平均心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建议根据该结果重新设定培训方案及考核标准,进而提高护理人员胸外心脏按压质量,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急诊科医护人员在急救胸外心脏按压的质量。方法选取该院53例急诊科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医生15例和护士38例。采用高级复苏模型、计算机技能报告系统监测急诊科医护人员胸外心脏按压疲劳时间、按压定位、按压频率、按压幅度、胸壁回弹,并进行分析。结果按压定位的完全正确率最高(60.76%),其次为较差(17.72%)、较好(12.66%);按压完全回弹的完全正确率最高(43.04%),其次为较好(22.78%)、中等(20.75%);按压幅度≥5cm完全不正确为56.96%,较差为34.18%。急诊科医生组疲劳时间明显多于护士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定位正确的次数、按压平均频率、频率≥100次/分钟次数、按压幅度≥5cm次数及胸壁完全回弹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位与按压姿势准确率在年龄、职称方面医护人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定位准确率在性别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压姿势准确率中男性准确率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肺复苏为所有人员均应掌握的基本急救技能,医护人员应按照心肺复苏指南进行心肺复苏急救培训,保持正确的按压姿势,着重实践操作培训;医院引进先进的监测反馈技术及高级仿真模拟人,对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培训,有利于提高急救胸外心脏按压质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北京市远郊农村居民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效果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2010年美国ACC/AHA心肺复苏指南》,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郊区居民116名进行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培训后进行胸外按压技能水平的测试。观察受训者心肺复苏的平均按压深度、平均按压频率和技能合格率。结果116名居民培训后平均胸外按压深度为(44.39±10.21) mm,合格率为30.2%(35/116);平均胸外按压频率为(118.70±22.81)次/min,合格率为78.4%(91/116)。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的受训者胸外按压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F值分别为2.960,4.149;P<0.05)。不同年龄、文化程度的受训者胸外按压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F值分别为2.037,6.587;P<0.05)。结论远郊居民胸外按压质量受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影响,胸外按压深度是今后心肺复苏培训项目的重点和难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临床低年资护士在胸外心脏按压技能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多元化培训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110名低年资护士(对照组),研究考核胸外心脏按压技能中存在的问题。对全院低年资护士开展胸外心脏按压技术的相关知识及技能的培训,培训3个月后随机抽取125名低年资护士进行考核(观察组),比较培训前后两组护士的考核结果。结果:观察组平均成绩、合格率高于对照组(P0.01),并且观察组的6项相关质量指标按压疲劳时间、定位准确率、按压平均心率、按压频率正确率、按压深度(≥5 cm)正确率和胸壁回弹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低年资护士在胸外心脏按压技能方面存在问题,通过多元化的培训可提高临床低年资护士胸外心脏按压技能的水平,使其更好的胜任临床护理工作。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医务人员佩戴N95口罩进行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对胸外按压质量及疲劳情况的影响。方法纳入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近两年内获得美国心脏协会基础生命支持认证的医护人员80名,复习按压要点并熟悉模型后,通过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佩戴外科口罩组(SM组),佩戴N95口罩组(N95组),进行2 min胸外按压。记录参与者身高、体质量及按压前后Borg疲劳评分、生理参数,通过Laerdal QCPR?软件记录2 min的按压质量(包括按压位置、按压深度、深度达标率、按压频率、频率达标率、按压回弹)。两组间各按压质量指标的差异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和Mann-Whitney检验。结果按压后,相比于SM组,N95组Borg疲劳评分高(中位数16 vs 14,P=0.027),胸外按压质量下降,包括按压深度(均数47 mm vs 52 mm,P=0.020)、频率(均数107次/min vs 118次/min,P=0.004)、回弹率(均数89.8%vs 98.1%,P=0.046)及按压2 min深度达标率(均数67.4%vs 89.6%,P<0.01)、频率达标率(均数60.6%vs 74.8%,P<0.01)。结论佩戴N95口罩进行心肺复苏会降低按压质量,加重按压者的疲劳程度,需要及时替换按压者以保证胸外按压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PDCA循环理论在胸外心脏按压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应用PDCA循环理论对70名急诊科和ICU医护人员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培训,并比较培训前后考核质量。结果培训后胸外心脏按压定位、频率、深度、胸壁完全回弹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PDCA质量持续改进方案能有效提高临床医护人员的胸外心脏按压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在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操作中应用实时反馈系统对胸外按压质量改善的效果.方法 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110名急诊科和院前急救人员利用高级复苏模型,在心肺复苏反馈技术报告系统的监测下(背对电脑显示器),按照《2015AHA CPR 指南》推荐要求实施胸外心脏按压2 min.观察并记录每位操作者胸外心脏按压平均速率(次/min)、平均深度(cm)、胸廓回弹速率(chest compression release velocity,CCRV)(centi-inches/s).在休息1h后面对反馈系统的显示屏再次进行2min的胸外按压,电脑系统记录以上参数,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应用反馈系统前后,有效胸外按压率分别为(20.25±26.89)% vs.(70.16±20.18)%;按压深度分别为(5.15±0.76) cmvs.(5.52±0.29) cm.按压深度不够以及按压深度过度的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应用前43.64% vs.10%;14.55% vs0.09%;平均按压频率分别为(102.26±6.76)次/min vs.(121.29±9.89)次/min;平均按回弹速率分别为(1 430.81±218.79) centi-inches/s vs.(1 575.62±135.71) centi-inches/s,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n =110).结论 加强CPR质量参数的监测与实施实时反馈系统能有效提高胸外按压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智能高仿真模型人的实时反馈系统研究优势手接触胸壁对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胸外按压质量的影响.方法 研究纳入228名武汉大学2013级临床医专业研究生,完成相同的心肺复苏课程学习.模拟抢救一位中年男性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情景,要求学生在高仿真模型人SimMan Essential上完成5个循环完整的成人单人徒手心肺复苏.依据学生的优势手与实际按压中的接触胸壁用手分为非优势手组(non-dominant hand,NH)和优势手组(dominant hand,DH).将两组学生的胸外按压质量(按压频率、深度及回弹情况)运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的整体按压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按压频率的区间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DH组达到正确按压频率(> 100次/min)的比例显著高于NH组(97% vs.92%,P=0.002).两组的按压深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DH组(44±8)mmvs.NH组(43 ±8) mm,P=0.001;并且在NH组中,第5个循环的按压深度明显下降,为(41±8)mm,分别与第1个循环(44 ±7) mm,笫2个循环(43±7) mm及第3个循环(43 ±8) mm的按压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学生整体CPR按压回弹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NH组中充分回弹(100%)的比例较DH组多(85% vs.79%,P<0.05).结论 医学生使用优势手接触胸壁进行胸外按压时,可以获得相对较高质量的CPR,主要体现在具有更快胸外按压频率的趋势以及更深的胸外按压深度,同时能够延缓疲劳的出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在心肺复苏(CPR)培训中应用心肺复苏实时反馈系统对培训效果的影响。方法:采用对照研究的方法,169名临床医学本科生按培训方式不同取分为,视频指导结合讲解培训A组(84人)和应用心肺复苏反馈系统+视频指导结合讲解培训B组(85人)。两组均利用高级复苏模型,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培训后,对两组人员进行理论和操作考试。理论测试评分标准均依据2015年心肺复苏指南更新版,自行设计,经急诊医学专家反复修改而成。操作考试由心肺复苏反馈系统根据胸外按压的有效率系统评分生成,达到深度5~6cm为按压有效。A组人员在心肺复苏反馈系统的监测下(背对电脑显示器),实施胸外心脏按压2min;B组人员面对反馈系统的显示屏进行2min的胸外按压。电脑系统记录以上心脏按压平均速率(次/min)、平均深度(cm)、胸廓回弹速率(chest compression release velocity,CCRV)(centi-inches/second)参数,并对两组人员主观疲劳程度的评估,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应用反馈系统前后,理论成绩分别为(90.19±6.51)vs.(90.53±6.2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平均有效胸外按压率分别为(25.33±26.76)%vs.(77.23±17.18)%;按压深度分别为(4.85±0.76)cm vs.(5.52±0.29)cm。按压深度不够以及按压深度过度的百分比均显著低于应用前(47.62%vs.10.59%)、(14.29%vs.1.18%);平均按压频率分别为(102.25±6.83)次/min vs.(118.29±9.76)次/min;平均按回弹速率分别为(1 425.839±215.48)centi-inches vs.(1 582.637±134.82)centi-inches/secon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应用反馈系统前后,两组间主观疲劳程度评分无显著差异[(13.1±2.1)vs.(13.5±1.5)]。结论:在心肺复苏培训中加强CPR质量参数的监测与实施实时反馈系统能有效提高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改善心肺复苏培训中胸外按压的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外按压频率及按压者的身高、体重、年龄对按压质量的影响,以便确定最佳按压频率,为高品质胸外心脏按压培训提供依据。[方法]对2013年9月我院招聘的192名新护士进行为期3d的心肺复苏相关理论及技能的培训后,将其随机分为6组,其中1个自由按压组,5个引导组。自由按压组在没有任何频率指引的情况下,在心肺复苏按压模型上实施2min的胸外按压,5个引导组分别在节拍器引导的80/min、100/min、110/min、120/min、140/min的频率下实施2 min的胸外按压。按压过程中使用Laerdal计算机技能报告系统监测并记录各项质量指标数据,然后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非参数检验、相关及回归分析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最终纳入研究对象186人,6组间的按压深度、足够按压深度次数所占比例、下压/上放比例以及疲劳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保证最好按压质量的按压频率是100/min;按压者的体重与正确按压次数所占比例、按压深度、足够按压深度次数所占比例、下压/上放比例以及疲劳时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节拍器能按照设置引导频率稳定的胸外按压,且100/min的按压频率比其他频率更能保证足够的按压深度、延长按压者的疲劳时间;按压者的体重对按压质量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社区青年成人心肺复苏(CPR)培训现状和疗效,探索城镇化社区青年急救技能培训模式。方法:随机抽取石龙镇辖区内多个社区群体的青年194名,分析其CPR知识问卷调查、技能培训和考核测试情况。结果:社区青年接受过CPR培训者占32.5%,完全没有接受过任何急救技能培训者占48.0%,复苏黄金时间及单纯胸外按压复苏知晓率分别占21.1%和4.6%,胸外按压部位、频率与深度正确率在培训前后的试卷测试和操作考评中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应反复对社区青年进行CPR技能培训,重点培训胸外按压操作。  相似文献   

13.
胸外心脏按压对心室颤动的直接转复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心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往往取决于尽早实施电除颤和(或)除颤前所实施正确的徒手心肺复苏术(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等综合复苏措施。但在临床上我们发现,心肺复苏中单纯胸外心脏按压对某些患者的心室颤动具有直接的转复作用,国内外文献未见相似报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心脏骤停是急诊科常见的急危病症,胸外心脏按压是保证心肺复苏成功的关键。以往徒手胸外心脏按压是我科心肺复苏最为常用的急救技术,然而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按压位置、深度、频率等都直接影响着心肺复苏的成功与否。近年我科引进了美国密执安公司生产的1007型萨勃心肺复苏机,现将我科使用该心肺复苏机与徒手复苏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5.
气动胸腹反向按压心肺复苏装置应用的动物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对比观察应用气动胸腹反向按压心肺复苏装置与常规胸外心脏按压的复苏效果,并进一步探讨胸腹反向按压心肺复苏技术对脏器保护的可能机制。方法:用静注高钾冷停跳液法造成猪心脏停搏模型,在复苏过程中分别观测气动胸腹反向按压心肺复苏装置和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法2组动物冠状动脉灌注压,血气分析,血酸、氧自由基、细胞因子检测及组织病理观察,结果:与传统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法相比,气动胸腹反向加压心肺复苏装置可使冠状动脉灌注压平均增加35.8%,动静脉血氧分压差增加,血乳酸水平降低,胸组织匀浆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升高,丙二醛(MDA)水平下降,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1(IL-1)的水平明显降低、心、肺、肺等重要脏器损伤减轻。结论:气动胸腹反向按压心肺复苏装置通过提供稳定,有效的心脏血流主,提高组织供氧及氧利用,减轻由于缺血缺氧造成的组织细胞膜氧化损伤及组织间缺血性炎症反应,从而综合地起到更为有效的重要脏器(心、肺、脑)保护作用,复苏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的单纯胸外按压。  相似文献   

16.
心肺复苏机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德胤  庞建国  刘汉青  袁逾喆 《临床荟萃》2006,21(23):1723-1724
心肺复苏(CPR)是对呼吸心跳骤停的患者给予呼吸和循环支持。基于胸泵理论和心泵理论,通过挤压胸腔建立人工循环和呼吸,为患者提供基础生命支持,从而为心肺脑复苏创造条件。徒手胸外按压,操作者的熟练程度,按压的位置、频率、深度等都直接影响着CPR的效果,心肺复苏机采用机械按压,克服了人工按压的不足。本研究中我们应用心肺复苏机或徒手胸外按压治疗心搏骤停患者,旨在观察心肺复苏机对心搏骤停患者复苏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音乐节拍器引导胸外心脏按压频率的可行性.[方法]在对63名护士进行为期半小时熟悉音乐节拍器的节拍后,应用节拍器使用120/min的频率引导心肺复苏(CPR)胸外心脏按压,并对操作者进行节拍器使用态度的调查.[结果]有5人(7.94%)认为节拍器对胸外心脏按压有很大干扰,37人(58.73%)认为有干扰,21人(33.33%)认为无干扰;45人(71.43%)认为需要使用节拍器,58人(92.06%)认为规范培训后节拍器能起到引导频率的作用.[结论]护士经过规范培训后认为节拍器可有效引导胸外心脏按压频率.  相似文献   

18.
刘海英  陈雁   《护理与康复》2018,17(2):105-106
正气垫床又称为"医用喷气气垫",通过电动气泵持续性的喷气,使气垫床充气后产生一定的浮力作用,能有效缓解长期卧床患者、危重患者局部受压部位的压力,是临床压疮防治护理中有效的减压工具[1-3]。在气垫床使用中,也存在一些弊端,如:患者一旦发生病情变化需要心肺复苏时,气垫内气体不能快速放气,放气不全的气垫床由于易变形的特点,医护人员在为患者实施胸外心脏按压时,使胸部按压深度不够、胸壁回弹不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列车上适应性心肺复苏技术。[方法]按照《2005国际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急救指南》单人操作法在陆地上进行训练,操作者准确掌握之后,在开动的列车上实施心肺复苏,对复苏的结果进行评价,找出列车上复苏失败的原因,研究改进技术方法,采用改进后的技术在开动的列车上再次进行心肺复苏,并评价正确率。[结果]采用陆地训练的技术方法,列车上实施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正确率低,与陆地上实施正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进后的心肺复苏技术在列车上实施较改进前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正确率显著提高(P〈0.01)。[结论]特定的环境应有相适应的护理技术,改进后的心肺复苏技术能较好地适应列车上抢救需求,初步形成了列车上的心肺复苏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临床心跳骤停病人行胸外按压时的血流动力学机制。方法:13例使用Swan-Ganz导管和有创血压监测的危重病人在呼吸心跳停止后给予高浓度吸氧,并持续胸外按压(频率80~170次/min)心肺复苏,分段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1.心排量(0.98~4.18L/min,平均2.34±1.19L/min)在按压的前1~3min内呈先升后降变化;2.所测各处右房压、肺动脉压、外周动脉压不等,心脏灌注压为5.60±6.80/0.80±1.87(平均压2.00±3.33)kPa。由于收缩压差大,舒张压差小,故按压期可能为心脏的灌注期;3.心排量在按压频率100~150次/min范围可获得较高心排量,高频率的作用在于使胸壁、胸腔、大血管(动脉、静脉)、心腔之间产生了最佳的频率共振,达到了较理想的心排量,可能最佳胸外按压频率在120~140次/min之间,能有2倍于常规频率(80~100次/min)的能量传递;4.肺循环阻力(PVR)大于外周循环阻力(SVR),右心室功(RVW)及右室每搏功(RVSW)下降幅度小于左心室功(LVW)、左室每搏功(LVSW),说明胸外按压更多影响在肺循环和右心腔部分。结论:胸外心脏按压在高频率时存在频率共振机制,最佳的共振频率可能在120~140次/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