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颈推后纵韧带骨化是一临床常见病,病理学过程为后纵韧带内发生异位骨形成。研究发现与该病相关的因素有颈椎后纵韧带肥厚、颈椎间盘突出、XⅠ型胶原的基因异常和糖代谢异常等。  相似文献   

2.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指因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从而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产生肢体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及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疾患。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X线平片诊断颈椎退行性改变在指导临床治疗颈椎病过程中的重要价值。方法本文回顾性分析284例颈椎病病例。结果其中受累部位椎间隙狭窄,钩椎关节增生性改变,椎体后缘骨化,骨嵴形成,后纵韧带钙化,椎体管比例失调,椎间孔变形、变小等为颈椎退行性改变的主要X线表现。结论颈椎各种位置的X线摄片检查,能够证实颈椎骨性结构退行性改变所引起的椎管、椎间孔狭窄从而造成神经根、脊髓和椎动脉受压而引发的各型颈椎病。X线摄片检查不仅在诊断颈椎退行性改变时有重要价值,而且可根据其影像表现及数据寻找对策,对预防颈椎退行性改变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MRI及CT成像对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诊断及评估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颈椎后纵韧带手术患者76例,根据术前CT成像特点将其分为不规则型、块状型、山丘型和蕈伞型.其中山丘型和蕈伞型患者行前路手术,不规则型和块状型患者视其病情行后路或前路手术.术后采用JOA评分法对患者脊髓功能进行评估,并采用MRI T2加权图像分类法对患者进行手术预后评估.结果 不规则型组脊髓功能改善率为(56.1±16.9)%,块状型组为(58.8±9.5)%,山丘型组为(61.6± 13.8)%,蕈伞型组为(63.9±10.7)%,CT成像各组患者术后脊髓功能改善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RI成像各组患者中三角型组改善率最低(50.1±7.3%),水滴型组最高(65.9±1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能够为临床提供颈椎骨化后纵韧带的精确图像,对于制定手术方案及精确实施手术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但在患者术后评估方面,MRI成像对于脊髓功能的反映更为清晰.  相似文献   

5.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并发脊髓病的诊断和外科治疗山西省人民医院(030012)史向东汪宝新后纵韧带骨化偶发于胸、腰椎,多发于颈椎。骨化块在椎管内占位,致椎管狭窄,使脊髓直接受机械性压迫,或因颈椎不稳,反复挤压摩擦脊髓,终致瘫痪。我院自1990年~1995年...  相似文献   

6.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可致椎管狭窄,压迫神经、脊髓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笔者发现8例,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最大66岁,最小40岁,平均54岁。颈痛、颈僵6例,肩背酸痛、两上肢麻木和/或疼痛6例,眩晕5例。2 X线表现颈椎侧位片见后纵韧带骨化,呈索条状,厚1~6mm,长短不一,呈连续、分节状,累及颈2~7范围,以颈3~颈6为多见,连续条索状3例,条索骨化影跨越两个椎体以上,与椎体大部分分离;分节状5例,骨化影在椎间盘水平中断。8例中有6例伴有不同程度的椎体骨质增生和/或椎间隙狭窄。3 讨论局部创伤是本症的主要致病原因。颈部活动最多,…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临床特点、手术方式及疗效。方法对2002年5月-2009年5月间确诊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后纵韧带骨化患者2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均在外伤等明显诱因下起病或原有症状出现明显加重,病程较短,发病急。人院行x线片、CT和MRI检查,片示有1~3个节段的颈椎问盘突出,同时伴有多个(≥2个)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所有患者进行术前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OA)和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12例患者单纯经椎间隙手术摘除突出的椎间盘减压;10例进行椎体次全切除减压;2例一期经椎间隙摘除突出的椎问盘,二期后路椎板切除减压。结果术后患者根性疼痛及肢体麻木无力、走路不稳症状明显改善,术后随访10—40个月(平均17个月),术后疼痛VAS评分平均为2.3(1~4)分,JOA评分为13.2(11~16)分。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经对症处理后消失,无其他并发症出现。结论既往无明显临床表现或临床症状较轻微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可因颈椎间盘突出导致临床症状出现或加重。术前明确责任病灶,手术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常可获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对后纵韧带的骨化症患者于颈椎前后路予以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自2008年11月至2011年11月以来,于我科治疗的17例后纵韧带的骨化症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全部患者均在I期于颈椎前后路予以手术治疗,依据JOA评分标准与X线以及CT检查对治疗效果予以评价。结果患者术前的JOA评分是(9.47±0.55),而随访时患者JOA评分是(12.42±0.79),其差异呈显著性(P<0.01)。患者手术改善率是(62.37±5.58)%。在术后有3例患者(约17.5%)出现咽痛,均于3~5天后缓解。结论对后纵韧带的骨化症患者于颈椎前后路予以手术治疗,不仅安全可靠,而且能够提高其临床改善率,同时能够减少临床并发症的发生。而手术的关键则是熟练掌握解剖以及定位。  相似文献   

9.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在1969年以前认为仅发现日本人。该病虽为良性,但能引起脊髓病。1964年 Terayama 等人为了不与强直性脊椎炎,老年性脊椎增生及脊椎病相混淆,将该病称“脊椎后纵韧带骨化”。作者介绍了16例为新加坡人,具有颈、胸及腰椎后纵韧带骨化。16例相等,年令在45—79岁之间。骨化最厚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X线在青年型颈椎病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4年2月本院收治的86例青年型颈椎病患者行X线、CT及MR检查的临床资料,分析青年型颈椎病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X线检查可显示颈椎生理曲度改变、颈椎失稳、椎体滑位、颈椎骨质增生硬化、钩椎关节退变、椎间隙改变及韧带钙化等征象。患者多发于C4、C5、C6椎体,受累椎间盘多为C5-6。CT和MR检查除上述征象外,还可显示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神经根肿胀以及脊髓受压等征象。结论青年型颈椎病患者影像表现主要为椎间盘突出、颈椎生理弧弓改变以及神经根受压等,X线能够准确显示青年型颈椎病失稳、双边征、生理曲度改变以及钩椎关节刺样增生等征象,但需进一步采取CT及MR检查以显示椎间盘改变。  相似文献   

11.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其病理表现为:①后纵韧带内有异常的骨化组织,但在椎间盘部位,骨化组织多呈中断现象,由纤维软骨组织连结。②骨化韧带与硬脊膜之间常有粘连,有时粘连很紧,甚至硬脊膜也发生骨化。③韧带骨化继续增厚,使椎管逐渐发生狭窄变小,对脊髓产生不同程度的压迫,使其受到损害。④骨化韧带附近的椎问盘均有变性,骨化区的椎间盘稳定不动,而骨化中断部及骨化区与非骨化区交界部的椎间盘却代偿性活动增加,容易发生椎间盘突出。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分型及观察采用经关节突环椎管减压融合术治疗不同类型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效果.方法 2002年1月~2012年5月,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52例,通过CT及MRI进行分型,均采用经关节突环椎管减压融合手术治疗.直线型9例,鸟嘴型8例,连续锯齿型21例、复杂型14例.通过随访,评估术后1年的JOA评分.结果 术后1年的JOA评分,52例患者中优3例,良21例,可23例,差5例,4种类型的术前与术后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鸟嘴型及复杂型的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存在术后神经功能加重的情况.结论 采用经关节突环椎管减压融合术治疗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有效的,但对鸟嘴型及复杂型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应用需谨慎.  相似文献   

13.
颈椎管狭窄与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1],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颈椎及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肿瘤、后纵韧带骨化症及黄韧带肥厚钙化等原因所导致的颈椎管狭窄症发病率日趋增加,其中累及多个节段的颈椎间盘突出的颈椎病、后纵韧带骨化症、黄韧带肥厚钙化致颈椎管狭窄的比例已越来越大。我院2007 年6 月 -2011 年1 月行前后路联合减压治疗重型颈椎管狭窄症 27 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颈椎管狭窄与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1],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颈椎及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肿瘤、后纵韧带骨化症及黄韧带肥厚钙化等原因所导致的颈椎管狭窄症发病率日趋增加,其中累及多个节段的颈椎间盘突出的颈椎病、后纵韧带骨化症、黄韧带肥厚钙化致颈椎管狭窄的比例已越来越大.我院2007年6月-2011年1月行前后路联合减压治疗重型颈椎管狭窄症27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是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 the 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OPLL的70%[1,2].颈椎OPLL患者早期可无明显症状,随着骨化物的不断增多,导致椎管狭窄、脊髓受压而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近期我院收治1例罕见...  相似文献   

16.
刘俊英  丁俊琴  赵金彩 《河北医药》2010,32(18):2610-2611
脊髓损伤是指脊柱骨折或脱位引起脊髓结构和功能的损害,导致损伤平面以下脊髓功能障碍的综合征。它是脊柱骨折的严重并发症,由于椎体的移位或碎骨片突出于椎管内,使脊髓或马尾神经产生不同程度的损伤,胸腰段损伤使下肢感觉与运动产生障碍,可致截瘫。如果颈段脊髓损伤后可致四肢功能障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PLL)是指颈椎后纵韧带发生骨化改变,引起颈椎管狭窄,  相似文献   

17.
作者通过对近年来收治的 12例急性创伤性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的临床分析 ,强调对本病诊断应提高警惕。凡有颈部、面部、头部外伤或颈部过度活动后出现颈髓平面的运动、感觉、反射 (包括病理反射 )及大小便异常者 ,尤其中老年人 X线平片未发现骨折脱位 ,应高度怀疑此类型损伤的可能 ,应尽早作 CT,最好是 MRI检查 ,以获得早期诊断并正确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治疗上由于该病常合并有颈椎退行性变如发育性颈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后纵韧带骨化、椎体后缘骨质增生、骨赘形成等 ,以及因外伤造成颈椎间盘突出 ,因此主张早期手术治疗 ,本组 12例中 10例行早期手术治疗 ,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骶结节韧带与骶棘韧带骨化的X线表现和发病机制。方法搜集3例典型表现的骶结节韧带与骶棘韧带临床及影像资料。结果 3例均为老年患者,其中1例为患有强直性脊柱炎,另1例有骨盆外伤史。X线平片上双侧骶结节韧带骨化呈"羊角"状、一侧骶棘韧带骨化呈"条状"。结论骶结节韧带与骶棘韧带骨化易发生于老年患者,强直性脊柱炎、骨盆外伤可能是其发病机制之一,X线平片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青少年颈椎病的X线征象分析(附50例报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兵 《中国医药指南》2009,7(9):124-125
目的探讨青少年颈椎病的X线征象特点。方法2001年1月至2008年12月经临床确诊的50例青少年颈椎病患者应用日立-41胃肠机摄取立位颈椎正、侧位片及左右双斜位片,部分加摄过伸过屈位片。结果50例青少年颈椎病患者X线征象表现为:颈椎生理曲度的改变37例包括生理曲度变直20例、成角或反凸9例、生理前凸增大或减小5例、弧顶上移或下移2例、侧弯或"S"型改变1例;颈椎失稳7例包括双边双突征5例,椎体滑脱1例,阶梯状错位l例;椎间孔变形2例;椎体缘、小关节等处骨质增生2例;前纵韧带钙化1例;项韧带钙化1例。结论近年来青少年颈椎病患者发病呈上升趋势,其X线影像特点主要表现为颈椎曲度改变、颈椎失稳,X线平片具有简单、快捷、低价、易显示等优点,在基层医院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  相似文献   

20.
神经根型颈椎病简称根型颈椎病,是由颈部外伤、颈椎骨质增生、韧带劳损和关节囊松弛而导致颈丛及臂丛神经根在侧隐窝和神经孔内直接受压或牵拉所致的一种颈椎综合征;常表现为在一个或多个神经根分布区出现疼痛、感觉异常及腱反射异常。其临床症状复杂,影像学检查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本文回顾分析24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及影像学中的X线表现,复习文献资料探讨CT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