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观察颈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后纵韧带骨化的手术治疗效果。方法8例患者均行全麻,手术减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行椎板切除减压加固定植骨融合术。结果本组术后随访,术后JOA脊髓功能评分平均14.2分,明显高于术前的平均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髓功能改善率68.5%,脊髓功能改善明显。术后四肢功能评定结果为:优5例,良2例,可1例。未出现血肿、脑脊液漏或者硬脊膜撕裂等并发症,未见颈椎反曲现象发生,未出现螺钉断钉和松动现象。结论行颈后路椎管减压成形术,联合椎板切除减压加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椎间盘突出症合并后纵韧带骨化,减压完全,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后路减压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颈后路侧块螺钉固定后行全椎板切除减压10例及单开门椎板成形术9例,采用JOA评分及Hirabayashi恢复率评价手术效果.结果 随访1~50月,平均(20.0±10.2)月,全椎板切除减压组JOA评分与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为首选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方法,但当骨化灶对双侧脊髓均有压迫,则更适合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  相似文献   

3.
吕厚存 《淮海医药》2010,28(5):406-408
目的总结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行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Cage椎间融合钢板内固定术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行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76例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临床资料、影像资料,随访时间平均(5.8±1.95)月,用SPSS16.0对获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组病例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平均77.38%,JOA评分平均由术前(4.8±0.64)分上升至术后(13.2±1.44)分,改善具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术后手术节段上下临近椎体高度平均丢失高度术后3月时为(1.03±0.25)mm,术后6个月为(1.17±0.32)mm,减少无统计学意义。植骨融合率为100%,颈椎活动度改善平均由术前的(39.38±6.83)度变为术后6月的(62.51±4.80)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颈前路减压颈椎前路减压Cage椎间融合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症状、体征缓解明显,颈椎活动度改善良好,植骨融合率高,椎间高度无明显丢失,该手术方式治疗急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外科针对性减压治疗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的临床疗效和手术方式选择。方法 2007年1至2011年3月,共收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31例,男23例,女8例;年龄17~71岁,平均年龄41.5岁;病理基础:先天性颈椎管狭窄3例,退变性颈椎管狭窄11例,急性颈椎间盘突出5例,后纵韧带骨化3例,颈椎不稳3例,黄韧带骨化1例,椎间盘突出合并椎管狭窄2例,颈椎不稳合并椎管狭窄3例;JOA脊髓功能评分为0-8分,平均4.5分。在有效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的前提下,针对不同病理基础分别采用前路减压融合、后路椎板开门椎管扩大成形、后路椎板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结合前路减压融合、后路椎板开门椎管扩大成形结合侧块螺钉固定等手术方式进行减压治疗,观察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平安度过围手术期并获得8~55个月随访,平均38.6个月,JOA脊髓功能评分为9~17分,平均13.2分。改善率为64.4%;优良率为79.8%。结论针对不同病理基础所致的无骨折脱位的颈脊髓损伤进行有针对性减压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神经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Mc+颈椎间融合器在颈前路融合术中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17例颈椎疾患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Mc+颈椎间融合器椎间融合术,术前及术后3 d、3个月、6个月、1年进行JOA评分,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摄X线片观察椎间高度及植骨融合率.结果 未见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患者术后次日下床活动,16例患者于术后第1天症状明显改善,术后椎间高度较术前明显增高.所有病例均获得平均10个月的随访,JOA评分平均恢复率80%,6个月均获骨性融合,融合椎体无畸形,融合器无移动.结论 Mc+颈椎间融合器能使融合节段获得即刻稳定,能有效恢复和维持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弧度,融合率高,近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并后纵韧带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外伤所导致的急性颈髓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并后纵韧带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外伤所导致的急性颈髓损伤的19例患者病历资料,对患者外伤前(T1)、外伤后(T2)、术后1周内几)、术后10个月后几)四个时期的颈椎曲度及神经功能评分(JOA)变化进行分析,判断手术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0—24个月随访,平均(15.2±6.7)个月。T1、T2、T3、T4四个时期的颈椎曲度分别为(28.621±1.850)°、(29.326±2.416)°、(38.384±2.611)°、(37.316±2.521)°。T1、T2、T3、T4四个时期的JOA脊髓型颈椎病评分分别为(12.79±1.316)、(4.00±2.082)、(9.68±3.001)、(11.68±3.334)。结论颈前路椎体次全切并后纵韧带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可达到有效减压效果、可重建颈椎曲度,能提供脊髓型颈椎病并颈椎外伤所导致的颈髓损伤有效康复条件;术后积极康复治疗也是改善神经功能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X线、CT表现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X线、CT表现。结果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病程较长,好发45岁以上,以神经根或颈神经受损症状为主,多为上肢、肩及头颈部,为局限型骨化灶,80%呈乳头状及块状型,界清,密度均匀,并常合并该部位或上、下椎间盘突出或膨出。结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以其特有的X线、CT影像表现不难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脊髓型脊椎病和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open.doorELAP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患者71例,手术开门减压节段均为C3~C7。其中21侧是后纵韧带骨化症(A组),另50例是脊髓型颈椎病(B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C5神经根麻痹及JOA(17分法)评分,在X线片测量颈椎活动度,在末次随访时颈椎CT片上测量椎板掀开角度,对两组进行比较。结果A组随访13-95个月,平均(46.5±35.8)个月;B组随访13—96个月,平均(47.7±36.4)个月。两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轴性症状发生率、Cs神经根麻痹以及术前JOA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和B组术后随访时JOA评分较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A组改善率要低于B组(P〈0.05)。影像学资料显示两组患者术后活动度都有所丧失,但两组患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颈椎CT测量椎板掀开的角度分别为A组(38.04±4.76)。和B组(37.48±4.35)。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可以有效地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和后纵韧带骨化症,但是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脊髓功能的恢复低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  相似文献   

9.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可致椎管狭窄,压迫神经、脊髓出现一系列临床症状,笔者发现8例,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男5例,女3例;年龄最大66岁,最小40岁,平均54岁。颈痛、颈僵6例,肩背酸痛、两上肢麻木和/或疼痛6例,眩晕5例。2 X线表现颈椎侧位片见后纵韧带骨化,呈索条状,厚1~6mm,长短不一,呈连续、分节状,累及颈2~7范围,以颈3~颈6为多见,连续条索状3例,条索骨化影跨越两个椎体以上,与椎体大部分分离;分节状5例,骨化影在椎间盘水平中断。8例中有6例伴有不同程度的椎体骨质增生和/或椎间隙狭窄。3 讨论局部创伤是本症的主要致病原因。颈部活动最多,…  相似文献   

10.
颈椎管狭窄与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1],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颈椎及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肿瘤、后纵韧带骨化症及黄韧带肥厚钙化等原因所导致的颈椎管狭窄症发病率日趋增加,其中累及多个节段的颈椎间盘突出的颈椎病、后纵韧带骨化症、黄韧带肥厚钙化致颈椎管狭窄的比例已越来越大。我院2007 年6 月 -2011 年1 月行前后路联合减压治疗重型颈椎管狭窄症 27 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对脊髓型颈椎病及颈部外伤所致截瘫患者 ,临床治疗大多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我院自 1989年开始采用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 86例。由于医护之间加强了术前、术中及术后的密切配合 ,取得了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86例 ,男 5 3例 ,女 33例。年龄 2 4~ 6 8岁 ,平均 5 6岁。脊髓型颈椎病 36例 ,颈椎间盘突出症 31例 ,颈椎骨折脱位 16例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征 3例。完全性瘫痪 11例(包括急性椎间盘突出症 2例 ,颈椎骨折脱位 9例 ) ,不完全性瘫痪 75例。术前均经X线、CT或MRI等证实为手术适应证。入…  相似文献   

12.
颈椎管狭窄与颈椎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密切的关系[1],随着人口的老龄化,颈椎及间盘退行性变、颈椎肿瘤、后纵韧带骨化症及黄韧带肥厚钙化等原因所导致的颈椎管狭窄症发病率日趋增加,其中累及多个节段的颈椎间盘突出的颈椎病、后纵韧带骨化症、黄韧带肥厚钙化致颈椎管狭窄的比例已越来越大.我院2007年6月-2011年1月行前后路联合减压治疗重型颈椎管狭窄症27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颈椎间盘突出前路手术患者进行统计分析,比较后纵韧带切除与保留在颈椎间盘突出手术中的疗效。方法经前路减压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0例,其中后纵韧带切除组24例,保留组26例,按照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以术前MRI显示的脊髓最细处选取T1加权正中矢状切层面测量,对术前术后、切除与保留组之间比较。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对疗效进行χ2检验,对两组脊髓矢状径术前术后测量值进行t检验。结果随访时间7月至57月,平均27月,后纵韧带切除组神经功能恢复率为(76±21)%,高于后纵韧带保留组(62±24)%,(P<0.05)。后纵韧带切除组术后脊髓矢状径增加值为(3.26±1.05)mm,显著高于后纵韧带保留组(2.32±1.23)mm,(P<0.01)。结论后纵韧带的切除,使减压更加彻底,有利于脊髓形态及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正>我科于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对收治的27例确诊为单椎体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并椎管狭窄患者行颈前路病椎、后纵韧带切除减压、钛笼植骨、钛板内固定术[1],护理效果满意,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2009年1月至2011年2月我科手术治疗颈椎后纵韧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探讨显微镜下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的手术疗效。方法 选择在显微镜下采用经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置入融合内固定术或颈椎间盘切除减压cage置入内固定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75例。其中1 个椎间隙41例,2个椎间隙30例,3个椎间隙4例。术后定期随访,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评分系统(JOA)评分法分别对患者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脊髓功能进行评分,并计算神经功能改善率,以此评定显微镜下颈椎前路手术的临床疗效。结果 7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其神经功能改善情况为优44例,良25例,可6例,优良率为92%,各椎间隙组间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椎间隙组内患者术后末次随访JOA评分均高于术前(均P < 0.05)。结论 显微镜下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病安全有效,术中创伤小,出血少,减压彻底,术后恢复快,可早期下床活动,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后纵韧带切除在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CSM行颈前路减压术患者32例,分为两组:A组12例,行颈椎后纵韧带切除术;B组20例,未行后纵韧带切除.用MRI技术测量脊髓矢状径,用JOA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 随访3-24个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标准进行评分,A组术后与术前评分差值大于B组[(5.50±0.90)分vs.(2.40±0.89)分](P<0.01):MRI显示,A组术后与术前脊髓矢状径差值大干B组[(3.363±0.258)mm vs,(2.637±0.412)mm](P<0.05).结论 颈椎前路切骨减压时行增生后纵韧带切除可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有利于CSM患者脊髓形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减压椎板切除侧块螺钉植骨内固定在治疗颈椎管狭窄症的效果。方法 36例颈椎管狭窄症的患者行后路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固定植骨术。所有患者作手术前后的JOA评分和X线、MRI检查,观察颈脊髓受压情况和内固定位置。结果随访6~18个月。临床评分:手术前平均JOA评分(11.3±1.05)分,手术后随访期平均(15.7±1.11)分;术后MRI比较术前显示脊髓后移,脊髓受压解除明确。结论颈椎后路椎板切除侧块螺钉植骨内固定治疗颈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李宇卫 《江苏医药》2012,38(10):1177-1179
目的观察后纵韧带切除在颈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CSM行颈前路减压术患者32例,分为两组:A组12例,行颈椎后纵韧带切除术;B组20例,未行后纵韧带切除。用MRI技术测量脊髓矢状径,用JOA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疗效评价。结果随访3-24个月。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协会标准进行评分,A组术后与术前评分差值大于B组[(5.50±0.90)分vs.(2.40±0.89)分](P<0.01);MRI显示,A组术后与术前脊髓矢状径差值大于B组[(3.363±0.258)mm vs.(2.637±0.412)mm](P<0.05)。结论颈椎前路切骨减压时行增生后纵韧带切除可使病变节段减压更加彻底,有利于CSM患者脊髓形态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分期后、前路手术治疗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的的疗效.方法 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2例,均一期行颈椎后路椎板开门椎管扩大术,术后3~5个月,影像学提示前方脊髓压迫表现,二期行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骨化灶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结果 一期后路手术9例患者脊髓压迫症状缓解,2例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1例患者出现C5神经根麻痹,经保守治疗症状消失.二期前路手术1例患者出现脑脊液漏,经对症治疗后治愈.分期后、前路联合术后,脊髓压迫症状改善明显,12例患者随访8~15个月,JOA评分增加3~7分.结论 对于后纵韧带骨化症合并脊髓型颈椎病,经后路椎管扩大术后,原有症状不能完全缓解且影像学提示前方脊髓压迫,二期前路手术可进一步解除压迫,改善脊髓受压症状,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20.
椎间融合器在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前路融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颈椎间融合器(SOLIS)治疗外伤性颈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53例单纯外伤性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随机分成三组(A组、B组、C组),均按相同的标准完成颈椎前路减压术,A组18例植入带自体松质骨的SOLIS,B组16例植入带自体松质骨的syTlcage,C组19例植骨加ACPS行颈椎融合.观察三组骨融合情况、稳定性和椎间隙高度变化,并以JOA评分评价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全部患者均于术后3~9个月骨性融合;术后随访平均16.5个月,A组SOILS位置良好,病变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恢复正常并无丢失发生,术前后JOA评分分别为:(10.4±2.4)、(14.9±2.0)分(P<0.01);B组5例s),Syncage塌陷,椎间高度和颈椎生理曲度丢失,术前后JOA评分分别为:(10.6±2.5)、(13.2±2.3)分(P<0.05);C组18例ACPS位置良好,1例发生螺钉钛板滑脱,术前后JOA评分分别为:(10.5±2.4)、(15.1±19)分(P<0.01);手术后JOA评分A组和c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C组同B组之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SOLIS用于单纯外伤性单节段颈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融合率高,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高,椎间高度丢失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