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5 毫秒
1.
目的研究滇重楼内生真菌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成分及结构。方法将米曲霉采用液体发酵方式发酵,萃取后运用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滇重楼内生真菌米曲霉发酵产物中分离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羟基-6-[(2S,3S)-3-羟基丁烷-2-基]-3-甲基-2H-吡喃-2-酮(1)、(R)-4-羟基-6-(1-羟基-2-甲基丙基)-3-甲基-2H-吡喃-2-酮(2)、flufuran(3)、flufuran methyl ester(4)。结论化合物1、2为新的α-吡喃酮类化合物,命名为米曲霉α-吡喃酮A和米曲霉α-吡喃酮B。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海绵共生真菌Chaetomium globosum HXL-1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肿瘤活性。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MS等多种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采用MTT方法评价化合物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从该菌株发酵液的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4-甲氧基-3,5-二甲基-6-(2-甲基丁酰基)-2氢-2-吡喃酮(1)、吡啶并戊二烯(2)、1-脱乙酰基-吡啶并戊二烯(3)、7-脱乙酰基-吡啶并戊二烯(4)、大黄素-8-甲醚(5)、8-羟基-1,3-二甲氧基-6-甲基蒽醌(6)、cytoglobosins D(7)、isochaetoglobosin D(8)、球毛壳菌素E(9)、球毛壳菌素Vb(10)、monohydroxyisoaflavinine(11)、aflavazole(12)、烟曲酶毒素C(13)、chaetoviridin B(14)、杀锥曲菌素(15)、oxidized-nodulisporic acid B(16)。结论化合物1是吡喃酮类新化合物;化合物7~13为吲哚生物碱类化合物;化合物1、11、12为首次从球毛壳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8、15对选定的人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体外抗增殖活性。  相似文献   

3.
仙人掌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政  丘鹰昆 《中草药》2012,43(9):1688-1690
目的研究仙人掌Opuntia dillenii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应用多种波谱技术对分得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仙人掌肉质茎的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R*-9,10-dihydroxy-4-megastigmen-3-one(1)、(-)-丁香脂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2)、琥珀酸(3)、(E)-阿魏酸甲酯(4)和D-酒石酸(5)。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仙人掌酮,化合物2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对叶百部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巧  邹吉斌  姜阳明  梁光焰  胡占兴  郝小江 《中草药》2020,51(13):3378-3382
目的研究百部科百部属对叶百部Stemonatuberos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反相C18、硅胶、凝胶柱色谱、制备型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光谱数据结合参考文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对叶百部根部甲醇提取物中分离鉴定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6-甲氧基-3-甲基-2H-吡喃-2-酮(1)、stilbostemin A(2)、stilbostemin K(3)、stilbostemin P(4)、stilbostemin Q(5)、stilbostemin R(6)、stilbostemin T(7)、stilbostemin W(8)、stilbostemin X(9)、stilbostemin Y(10)。结论化合物1为新的吡喃酮,命名为对叶百部吡喃酮A,化合物2、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野生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树皮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等方法分离纯化,并结合其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余甘子树皮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羽扇豆醇(1)、豆甾醇(2)、β-胡萝卜苷(3)、β-谷甾醇(4)、白桦脂醇(5)、没食子酸乙酯(6)、没食子酸甲酯(7)、3,4,3′-三氧甲基鞣花酸(8)、羽扇豆烷-20(29)-烯-3β,16β-二醇(9)、3-甲氧基鞣花酸-4′-O-α-L-吡喃鼠李糖苷(10)、没食子酸(11)、吡喃酮[3,2-b]吡喃-2,6-二酮(12)、没食子儿茶素(13)、表没食子儿茶素(14)、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α-L-吡喃鼠李糖苷(15)、3,4,3′-三甲氧基鞣花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6)。结论化合物12为一新天然产物,化合物9、1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5、8、10、1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有毒植物马钱内生真菌Exserohilumrostratum的次生代谢产物进行研究。方法 通过硅胶柱色谱及反相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运用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波谱、红外、紫外及圆二色谱等分析方法对所分离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Griess法对化合物进行抗炎活性测试。结果 从有毒植物马钱内生真菌Exserohilum rostratum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exserone A(1)、(3R,4R)-4,8-二羟基-3-[(R)-2-羟基戊基]-6,7-二甲氧基异色满-1-酮(2)、(+)-monocerin(3)、11-hydroxymonocerin(4)、5-丁基-6-(羟甲基)-4-甲氧基-2H-吡喃酮(5)和setophapyrone B(6)。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聚酮类化合物,命名为突蠕孢酮。化合物3具有潜在的抗炎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白花鬼针草醇提物的化学成分。方法:以硅胶色谱、Sephadex LH-20色谱及C18反相硅色谱分离纯化白花鬼针草醇提物的化学成分,以~1H-NMR、13C-NMR以及质谱鉴定化学结构。结果:从白花鬼针草醇提物中分离、纯化、鉴定了6个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3,3′-二甲醚-7-O-β-D-吡喃酮葡萄糖苷(1)、奥卡宁4′-O-β-D-(2″,4″,6″-三乙酰基)-吡喃酮葡萄糖苷(2)、4-O-(6″-O-对-香豆酰基-β-D-吡喃酮葡萄糖)-对-香豆酸(3)、4-O-(2″-O-乙酰基-6″-O-对-香豆酰基-β-D-吡喃酮葡萄糖)-对-香豆酸(4)、邻苯二甲酸异丙酯(5)、原儿茶酸(6)。结论:6个化合物均首次从白花鬼针草中分离得到,其中,槲皮素-3,3′-二甲醚-7-O-β-D-吡喃酮葡萄糖苷(1)、4-O-(6″-O-对-香豆酰基-β-D-吡喃酮葡萄糖)-对-香豆酸(3)、4-O-(2″-O-乙酰基-6″-O-对-香豆酰基-β-D-吡喃酮葡萄糖)-对-香豆酸(4)、邻苯二甲酸异丙酯(5)4个化合物属于首次从鬼针草数药用植物植物中分离鉴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生附子Aconitum carmichaelii内生真菌Trichoderma sp. FZ-31的化学成分。方法内生真菌发酵物采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再通过核磁共振、质谱以及圆二色谱等方法鉴定单体化合物结构。结果从Trichoderma sp. FZ-31发酵产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得到1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蜂蜜曲菌素(1)、(R)-7-羟基蜂蜜曲菌素(2)、4-羟基蜂蜜曲菌素(3)、赤霉菌吡喃酮D(4)、阿魏酸甲酯(5)、吲哚-3-乙酸(6)、吲哚-3-甲醛(7)、苯甲酰胺(8)、(3R,6R)-4-甲基-6-(1-甲基乙基)-3-苯甲基全氢-1,4-噁嗪-2,5-二酮(9)、酒渣碱(10)、腐皮壳素A(11)。结论除化合物5、7外,其余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木霉菌Trichoderma sp.中分离得到,本研究为附子及其内生菌的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9.
一株毛壳属内生真菌次生代谢产物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富乾  蒋捷  马浩然  程璐  张耕 《中草药》2017,48(7):1298-1301
目的研究一株毛壳属内生真菌Chaetomium sp.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采用硅胶、凝胶和半制备等多种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发酵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hetoseminudin B(1)、gonytolide C(2)、chaetone D(3)、1H-indole-3-carbaldehyde(4)、1H-吲哚-3-羧酸(5)、indole-3-methylethanoate(6)、3R*,4R*-二羟基-3-甲基戊烷-2-酮(7)、大黄素(8)、3β,5α,9α-trihydroxy-(22E,24R)-ergosta-7,22-dien-6-one(9)、(3β,5α,6β,22E)-6-methoxyergosta-7,22-diene-3,5-diol(10)。结论化合物1~10均为首次从该菌种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徐景萱  刘力  杨胜祥  况燚 《中草药》2016,47(20):3569-3572
目的研究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多花黄精地上部分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R)-5,7-dihydroxy-3-(2'-hydroxy-4'-methoxybenzyl)-chroman-4-one(1)、5,7-dihydroxy-6-methyl-3-(2',4'-dihydroxybenzyl)-chroman-4-one(2)、5,7-dihydroxy-6-methyl-3-(4'-hydroxybenzyl)-chroman-4-one(3)、(3S)-3,7-dihydroxy-8-methoxy-3-(3',4'-methylenedioxybenzyl)-chroman-4-one(4)、芹菜素(5)、山柰酚(6)、香草酸(7)、反式对羟基桂皮酸(8)、反式对羟基桂皮酸甲酯(9)、水杨酸(10)、(+)-丁香脂酸(11)、balanophonin B(12)、咖啡酸(13)、苯丙氨酸(14)和松柏醛(15)。结论化合物1、2、7、11、14和15为首次从多花黄精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和12为首次从黄精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茶芎地上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魏倩  杨建波  王爱国  吉腾飞  苏亚伦 《中草药》2014,45(14):1980-1983
目的 研究藁本属植物茶芎Ligusticum sinense cv. chaxiong地上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 综合采用硅胶柱色谱、反相柱色谱及制备HPLC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利用紫外、质谱及核磁共振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茶芎地上部位的95%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和二氯甲烷萃取部位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羟基正丁基苯酞(1)、3-hydroxy-octa-1, 5-dien-7-one(2)、伞形花内酯(3)、pumbinernoid A(4)、crocinervolide(5)、(3R, 6R, 7E)-3-hydroxy-4, 7-megastignadien-9-one(6)、洋川芎内酯G(7)、莨菪亭(8)、(2Z)-3-(3, 4-二羟基苯基)-2-丙烯醛(9)、(3S, 5R, 6S, 7E, 9R)-5, 6-epoxy-3, 9-dihydroxy-7-megastigmene(10)、吐叶醇(11)、二氢猕猴桃内酯(12)、7-羟基正丁基苯酞(13)、洋川芎内酯A(14)。结论 化合物11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6913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首次作为天然产物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黄独鲜块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等方法,对鲜黄独块茎Dioscorea bulbifera的95%乙醇提取物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运用波谱学技术手段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鲜黄独药材分离鉴定了18个化合物,依次为6-羟基-2,10,10-三甲氧基-9-蒽酮(1)、薯蓣皂苷元(2)、豆甾醇(3)、3,7-二甲氧基-5,3,4-三羟基黄酮(4)、2,7-二羟基-3,4-二甲氧基菲(5)、3,7-二羟基-2,4-二甲氧基菲(6)、2,7-二羟基-4-甲氧基菲(7)、2,7-二羟基-3,4-二甲氧基-9,10-二氢菲(8)、壬二酸(9)、8-表黄独素E(10)、1,7-双-(4-羟基苯基)-4E,6E-庚二烯-3-酮(11)、黄独素B(12)、二十五烷酸-α-单甘油酯(13)、2,7-二羟基-4-甲氧基-9,10-二氢菲(14)、1,7-双-(4-羟基苯基)-1E,4E,6E-庚三烯-3-酮(15)、6-乙氧基-1H-嘧啶-2,4-二酮(16)、3,5,4'-三羟基联苄(17)、黄独素F(18)。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7,9,13,1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瑶药石柑子Pothos chinensis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各种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石柑子全草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反式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1)、N-反式香豆酰酪胺(2)、N-顺式香豆酰酪胺(3)、N-反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4)、N-顺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5)、黑麦草内酯(6)、去氢催吐萝芙木醇(7)、(3S,5R,8R,9R)-5,8-epoxy-6-megastigmene-3,9-diol(8)、(3R,6R,7E)-3-hydroxy-4,7-megastigmadien-9-one(9)、(3R)-4-[(2R,4S)-2-hydroxy-2,6,6-trimethyl-cyclohexylidene]-3-buten-2-oneiol(10)、7-甲氧基香豆素(11)、欧前胡素(12)、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13)、6-羟基-7-甲氧基香豆素(14)、吲哚-3-醛(15)、(-)-杜仲树脂酚(16)和大豆苷元(17)。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党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运用各种色谱分离技术对党参的水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利用各种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该研究从党参中分离得到8个单体成分,分别鉴定为:(-)-(7R,8S,7'E)-3',4-dihydroxy-3-methoxy-8,4'-oxyneoligna-7'-ene-7,9,9'-triol(1)、9-(tetrahydropyran-2-yl)-nona-trans,trans-2,8-diene-4,6-diyn-1-ol(2)、9-(tetrahydropyran-2-yl)-trans-non-8-ene-4,6-diyn-1-ol(3)、党参炔苷元(4)、党参炔苷(5)、去氢双松柏醇(6)、5-羟甲基-糠醛(7)、4,4'-dihydroxy-3,3'-dimethoxy-trans-stilbene(8)。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木脂素类化合物,2,3为首次从党参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桂枝Cinnamomi Ramulu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分离方法和技术对其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桂枝7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羧酸及其衍生物,分别鉴定为桂枝酸A(1)、二氢红花菜豆酸(2)、rel-5-(3S,8S-dihydroxy-1R,5S-dimethyl-7-oxa-6-oxobicyclo[3,2,1]-oct-8-yl)-3-methyl-2Z,4E-pentadienoic acid(3)、香草酸(4)、丁香酸(5)、对羟基苯甲酸(6)、反式肉桂酸(7)、反式邻羟基肉桂酸(8)、erythro-guaiacylglycerol-8′-vanillic acid ether(9)、水杨酸(10)、decumbic acid(11)、邻羟基苯丙酸(12)、原儿茶酸(13)、邻香豆酸葡萄糖苷(14)、cryptamygin-B(15)。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3、9~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桂野桐Mallotus conspurcatus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分离手段对桂野桐75%乙醇粗提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1H-NMR、13C-NMR、ESI-MS等波谱方法以及与文献数据对比,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桂野桐根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5-二羟基-3-甲氧基-7-甲基蒽醌(1)、(-)-丁香脂素(2)、2,3-二羟基-5,7-二-甲氧基-2,8-二甲基-6-(3-甲基-2-丁基)-吡喃-4-酮(3)、2,3-二氢-5,7-二羟基-2,6,8-三甲基-吡喃-4-酮(4)、paeoveitol B(5)、pinellic acid(6)、反式对羟基肉桂酸(7)、反式对甲氧基肉桂酸(8)、反式对羟基肉桂酸乙酯(9)、对羟基苯甲酸(10)、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11)、3,4-二羟基苯甲酸(12)、阿魏酸(13)、丁香酸(14)、丁香酸乙酯(15)、1-正十六酸甘油酯(16)、没食子酸(17)和没食子酸乙酯(18)。结论除化合物3、4和13外,其余均为首次从野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分心木中的木脂素类化学成分及其抗HIV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冬雪  马晓玲  魏鸿雁  陆雨  马国需  陈刚  石磊岭  张晶 《中草药》2018,49(17):3992-3997
目的研究分心木Diaphragma Juglandis Fructus中的木脂素类化学成分及其抗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活性。方法运用柱色谱方法对分心木的95%甲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波谱技术与理化常数鉴定结构,通过LEDGF/p75-IN蛋白复合体ELISA筛选模型对化合物进行抗HIV活性筛选。结果从分心木95%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木脂素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丁香脂素(1)、(+)-松脂素(2)、(+)-(7R,7′R,7″S,7′′′S,8S,8′S,8″S,8′′′S)-4″,4′′′-dihydroxy-3,3′,3″,3′′′,5,5′-hexamethoxy-7,9′;7′,9-diepoxy-4,8″;4′,8′′′-bisoxy-8,′-dineolignan-7″,7′′′,9″,9′′′-tetraol(3)、2,3-二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丙-1-酮(4)、3-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丙-1-酮(5)、3′,4′-二甲氧基苯丙二醇(6)、(2S)-3,3-二-(4-羟基-3-甲氧基苯基)-丙-1,2-二醇(7)、3-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丙-1-酮(8)、(1R,5R,6R)-6-{4′-O-[8″-(7″-(4″-hydroxy-3″-methoxyphenyl))glyceol]-3′,5′-dimethoxyphenyl}-3,7-dioxabicyclo[3.3.0]octan-2-one(9)、curcasinlignan B(10)、evofolin-B(11)、(7S,8R)-dihydr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12)、pinnatifdanin C I(13)、(+)-(7S,8S)-4,1′-dihydroxy-3,3′,5′-trimethoxy-7,8,9-trinor-8,4′-oxyneolignan-7,9-diol(14)、八角莲醇(15)、1-(4′-羟基-3′-甲氧基苯基)-2-[4″-(3-羟丙基)-2″,6″-二甲氧基苯基]-丙-1,3-二醇(16)。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分心木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3具有潜在的抑制HIV-1的活性。  相似文献   

18.
亳芍内生真菌Alternaria alternate次生代谢产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亳芍内生真菌Alternariaalternate的次生代谢产物。方法利用硅胶、SephadexLH-20、反相、中压、高效液相制备等多种色谱法分离化合物,采用波谱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内生真菌Alternaria alternate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methyl 4-acetamido-3-hydroxybenzoate(1)、(E)-methyl-5-hydroxy-3-methylpent-2-eno(2)、异苯并呋喃酮A(3)、对羟基苯乙酮(4)、6-hydroxy-isosclerone(5)、talaroflavone(6)、7-hydroxy-2-hydroxymethyl-5-methyl-4H-chromen-4-one (7)、 alternarienonicacid (8)、 7-hydroxy-2,5-dimethy-4H-1-benzopyran-4-one (9)、 5-hydroxy-epialtenuene(10)、交链孢醇(11)、methyl 3-hydroxybenzoate(12)、stemphyperylenol(13)、细格菌素(14)、交链孢烯(15)。结论其中化合物1、3、5~10、12~13为首次从内生真菌Alternaria alternate次生代谢产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段绪红  何培  裴林  赵建成  孟玉刚 《中草药》2016,47(17):2993-2996
目的对蛇床子(蛇床Cnidium monnieri的干燥成熟果实)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探讨所得化合物对类成骨细胞UMR106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结构。对所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类成骨细胞UMR106增殖活性的测试。结果从蛇床子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7-二羟基-6,8-二甲氧基-2-甲基色原酮(1)、5-羟基-2-羟甲基色原酮(2)、(+)-marmesin(3)、佛手酚(4)、异佛手柑内酯(5)、7-羟基-8-异戊烯二醇基香豆素(6)、murraol(7)、松柏醛(8)、间-羟基苯甲酸(9)。样品溶液浓度为1×10-10 mol/L,化合物1、3、7对类成骨细胞UMR106的增殖促进率分别是31.55%、32.39%和30.87%。结论化合物1~6为首次从蛇床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7能促进UMR106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