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使用Zweymuller螺旋臼假体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髋臼骨缺损中股骨头中心性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 自2004年6月至2009年10月,26例(27髋)RA髋臼中心性脱位患者,其中男3例(4髋),女23例(23髋),平均年龄52岁(37~62岁),使用螺旋臼治疗,术中有4例行髋臼底部植骨。结果 平均随访6个月~6年3个月,术前Harris评分30.5分,术后平均84分,术后均未发现假体松动,1例出现假体早期感染,予以抗生素治疗6周后好转。结论 RA股骨头中心性脱位使用Zweymuller螺旋臼治疗,可以或不需在臼底植骨,中期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使用Zweymtiller双锥面螺旋臼治疗Ⅲ、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继发骨关节炎的早期疗效。方法使用Zweymtiller双锥面螺旋臼假体及sL柄治疗16例DDH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18髋),髋臼假体均安放于真臼位置,其中4例5髋Ⅲ型行髋臼植骨;6例7髋Ⅲ型未行髋臼植骨;6例Ⅳ型未行髋臼植骨,采用转子下短缩截骨髋关节置换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0~40(22.6±9.1)个月。患者术后疼痛均基本消失。Harris评分:术前22—61(43.5±5.2)分,末次随访时72~97(85.3±6.7)分。1例术后出现股神经损伤症状,6个月时症状基本消失。结论使用Zweymtiller螺旋臼假体治疗DDH继发骨性关节炎,关节功能可以达到良好的恢复,早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使用螺旋臼假体治疗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3年5月至2007年12月,使用Zweymaller螺旋臼假体治疗40例(43髋)DDH继发骨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6例(6髋),女34例(37髋),平均年龄47.6岁(22~70岁);单侧37例,双侧3例;Crowe分型:Ⅰ级6例,Ⅱ级24例,Ⅲ级10例,Ⅳ级3例。平均随访24.6个月,术前Harris评分最高61分,最低22分,平均43.5分。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基本消失,双下肢长度差异平均1.2cm,2例术后出现股神经损伤症状,术后6个月症状基本消失,Harris评分最高97分,最低62分,平均85.3分。结论使用Zweymtiller螺旋臼假体治疗DDH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患者,可以达到良好的恢复关节功能的临床疗效,手术不需大块植骨和骨水泥,初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中,单纯骨性关节炎及髋关节发育不良对髋臼安装角度的影响及两组病例疗效比较。[方法]自2006~2009年,本科共实施全髋表面关节置换术20例23髋,病因包括单纯骨性关节炎10髋及髋关节发育不良13髋。手术假体均采用金属对金属大直径表面置换假体,股骨侧骨水泥固定,髋臼侧生物型固定。[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近期随访(6个月~3年),随访包括临床评估和放射学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Harris评分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无一发生术后脱位、股骨颈骨折等并发症。其中单纯骨性关节炎患者术后臼杯外展角25.6°~56.0°(平均43.9°±9.9°),平均髋臼覆盖率达95.8%。髋臼发育不良患者术后臼杯外展角22.4°~69.3°(平均46.8°±12.9°),髋臼覆盖率达84.3%。[结论]金属对金属大直径表面置换假体在治疗单纯骨性关节炎及髋关节发育不良早期临床疗效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是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髋关节表面置换术中,髋臼假体外展角离散度要明显高于单纯骨性关节炎组,其髋臼杯假体外展角度控制要难于单纯骨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术后效果及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严重程度对于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对47例(55髋)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患者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Crowe Ⅰ型23髋;Ⅱ型19髋;Ⅲ/Ⅳ型共13髋.术前应用影像学方法评估髋臼和股骨的形态学变化,术中髋臼重建在真臼位置,逐渐扩大股骨髓腔,选用细而直的股骨假体.术前和术后对术侧髋关节行Harris髋关节评分.[结果]Ⅰ、Ⅱ和Ⅲ/Ⅳ型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分别由术前的50.7±7.6、44.9±6.2和41.1±8.2增加到术后的90.6±3.7、87.3±4.5和82.7±7.3,和术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Harris髋关节评分分级显示,Ⅰ、Ⅱ和Ⅲ/Ⅳ型髋关节术后分级在良以上的关节分别占本组髋关节的100%、100%和69%,优分别为70%、53%和31%.随访23~81个月,平均45个月,关节假体稳定,关节功能正常.[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方法,Crowe Ⅰ和Ⅱ型患者术后效果优于Ⅲ/Ⅳ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髋臼内下移小臼解剖位安放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的结果。方法采用髋臼内下移小臼解剖位安装的全髋关节置换术对42例48髋进行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其中40例42髋关节得到了平均46.6个月的完整随访,通过Harris评分及X线片评价临床效果。结果Harris评分的优良率达95.8%。X线片未见假体松动和骨溶解。结论髋臼内下移小臼解剖位安装的全髋关节置换是成人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R)在成人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继发骨性关节炎的中期治疗经验。方法对26例(29髋)DDH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患者行THR。对23例中、重度骨缺损者,采用植骨修补外上方承重区骨缺损,并重建髋臼及股骨的解剖结构,合理安装假体。结果随访9个月~6年,Harris关节功能评分由术前的平均(33.8±0.7)分提高到术后的(87.1±0.3)分。所有患者活动度增加,未出现骨折不愈合、内固定断裂、感染、神经损伤、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8例双下肢不等长者,短缩差由术前平均2.7(2.1-4.5)cm缩小到术后平均0.5(0.1-0.7)cm,外观改善明显。结论 DDH继发骨性关节炎采用THR是行之有效的。充分的软组织松解、重建髋臼和股骨近端结构以及合适的假体选择是手术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S-ROM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2000年10月至2011年10月,应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30例36髋,其中6例双侧,24例单侧。采用S-ROM假体结合股骨转子下横断截骨短缩行人工关节置换术,髋臼侧均采用生物型假体,假体在真臼水平或接近于真臼水平植入。对临床结果采用改良Harris评分进行评价,术前及术后随访时均拍X线片进行观察。结果:30例中早期死亡l例(双髋),失访2例(2髋),余27例32髋获得随访,时间7~84个月,平均48个月。2髋分别于术后12、18个月随访时仍可见骨折线,下肢行走无异常,术后未发生感染或神经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改良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1.7±3.7改善至术后89.1±2.9。无假体松动或位置不当需要翻修的病例。影像学复查显示关节假体在位,金属臼杯、股骨假体与宿主骨嵌合良好,无明显松动。所有施行臼侧植骨及股骨截骨的患者植骨及截骨处均骨性愈合,无假体松动,活动度无明显受限,患髋无痛,Trendelenburg征阴性,均无须使用行走辅助工具。结论:对CroweⅣ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时,良好的真臼暴露、加深髋臼、股骨短缩、斜行截骨及使用S-ROM组配式股骨柄假体假体能提高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9.
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目的 探讨Zweymuller 型人工全髋关节假体置换治疗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有效性。方法 应用Zweymuller型人工全髋关节假体,对29例32个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THR)。患者全部为女性,单侧26例,双侧3例。Perner分型度17例,19个髋,Ⅱ度7例,7个,Ⅲ度4例,5个髋,Ⅳ度1例,1个髋。平均随访27.5个月,术前Harris评分最高59分,最低25分,平均44.5分.结果所有患者髋关节疼痛完全消失,关节活动度增加,Harris评分最高97分,最低63分,平均85分。结论 特殊设计的Zweymuller型人工全髋关节假体置换初期稳定,手术不需大块植骨和骨水泥,初期随访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0.
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的疗效。方法应用髋臼旋转截骨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16例(18髋),截骨线距臼周缘2 cm,做穹隆状截骨,凿断后再用弧度骨凿将髋臼向前外下方旋转。髋臼矫正到较正常位置后,截骨间隙呈楔形状,用类似间隙大小的楔形同种异体骨块嵌入,并用可注射状人工骨填满间隙,最后用2枚可吸收螺钉固定。测定并比较术前和术后JOA评分、CE角和Sharp角。结果16例均获随访,时间442个月。术后摄片髋关节复位位置好,股骨头及髋臼形状基本正常。髋臼旋转截骨及植入骨块2个月后骨性愈合,6个月后髋关节功能恢复正常17髋,较差1髋,无患髋的骨性关节炎病变继续恶化。JOA评分:术前为75.2分±3.1分,术后为93.5分±3.5分;CE角:术前为15.8°±1.3°,术后为33.4°±1.7°;Sharp角:术前为47.3°±2.5°,术后为29.8°±2.1°。JOA评分术后增加18.3分;CE角增加17.6°,Sharp角减少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髋臼旋转截骨术可矫正头臼间异常的匹配关系,使疼痛得到缓解,并使骨性关节炎的过程得到有效遏制,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合并早、中期骨性关节炎的理想术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THRA)治疗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并发骨关节炎的可行性及注意事项。方法自2006~2009年,本组完成20例(23髋)THRA,其中DDH并发骨关节炎共11例(13髋),男4例(4髋),女7例(9髋);左髋5例次,右髋8例次;年龄平均(43.0±11.6)岁;术前Harris评分平均(56.9±17.8)分。按照KarlPerner法分度,13髋中Ⅰ度发育不良7髋,Ⅱ度发育不良3髋,Ⅲ度发育不良3髋。按照Hartofilakids法分度,Ⅰ度11髋,Ⅱ度2髋。采用金属对金属表面置换假体,股骨侧骨水泥固定、髋臼侧生物型固定。结果患者获得近期随访(0.5~2年),出院时及末次随访时间Harris评分同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前髋臼角(Sharp角)33.8~56.4°,平均(47.7±6.5)°;头颈比例1.29~1.64,平均(1.47±0.11);颈干角126.7~162.2°,平均(141.2±9.7)°;CE角-7.5~28.8°,平均(12.3±12.3)°。术后臼杯外展角22.4~69.3°,平均(46.8±12.9)°;假体柄干角126.8~159.1°,平均(143.0±9.2)°。髋臼假体完全被骨床覆盖6髋,外上缘外露小于0.5cm的2髋,外上缘外露超过0.5cm的5髋。1例患者术后2年随访时发现髋臼松动。结论对DDH并发骨关节炎的患者实施THRA,会面临头臼假体无法良好匹配、异常头颈比和异常颈干角等问题,加之患者髋臼表浅及髋臼角过大,容易导致术后假体位置不良,所以DDH导致的骨关节炎并非THRA的良好适应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时不同方式髋臼重建对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0年1月至2007年10月,36例(44髋)先天性髋臼发育不良患者进行了全髋关节置换。年龄42~65岁,平均48岁。术前Harris评分平均为49.9分,双下肢长度差异平均为1.8 cm,髋关节平均活动度:屈曲59.6°,外展21.6°,内收13.9°,外旋10°,内旋8.2°。术中臼杯均安装于真臼处,髋臼内移14髋,髋臼内陷成形术18髋,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12髋。髋臼侧均选用非骨水泥型假体。疗效评价:根据Harris评分分为优、良、可、差四级。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9.2年,平均5.1年。平均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9.9分恢复到术后的90.1分,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t=28.807),其中评定为优23髋、良17髋、可4髋,术后优良率达90.9%。术后髋关节平均活动度:屈曲105°,外展35°,内收15.8°,外旋45°,内旋15°。本组病例无肺栓塞、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等并发症发生。X线检查示假体无松动移位,无翻修病例。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臼发育不良采用恰当的髋臼重建结合非骨水泥型髋臼假体可获得满意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自2004年3月至2011年2月对29例32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伴骨性关节炎患者行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l】例,女18例;年龄37-73岁,平均52.6岁;单侧26例,双侧3例。主要症状为髋部疼痛及跛行。根据术前髋关节正位X线片分型,Crowe分型:I型17例18髋,Ⅱ型6例7髋,Ⅲ型3例4髋,Ⅳ型3例3髋。术前除3例双侧髋关节发育不良外,余患者下肢不等长1-6cm。结果:29例术后无感染、关节脱位、坐骨神经牵拉伤等并发症发生,1例股骨近端劈裂者,术中用钢丝捆扎,术后4年随访,骨折愈合,未发生假体松动迹象。所有植骨块及粗隆下截骨获得愈合,所有患者术后获随访,时间8个月-5.3年,平均3.7年。21例髋部疼痛消失、关节功能恢复良好;5例仍有轻度跛行,但较术前明显减轻。3例术后双下肢不等长〉1cm,其余均≤1cm,2例下肢延长4~5cm。Harris评分由术前的43.6±7.1提高至术后的86.7±5.3。结论:在真臼位置加深髋臼重建髋关节,根据Crowe分型不同特点,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案,利用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可获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 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疗效及围手术期并发症。方法:2000年3月至2010年3月,对19例(23髋)Crowe Ⅳ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5例,女14例;年龄41~72岁,平均61.3岁。髋臼侧采用小臼杯结合髋臼内陷技术安置臼杯假体,股骨侧采用粗隆下短缩截骨放置股骨假体。采用Harris评分评价术后髋关节功能。结果:所有患者获随访,时间1~8年,平均4.2年,术后X线片显示髋臼假体均位于真臼内,无髋臼假体松动。股骨侧截骨处均骨性愈合。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4.0±6.9)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5.0±7.5)分。发生围手术期并发症11例,包括股骨劈裂骨折3例,神经并发症3例,截骨延迟愈合2例,术后脱位3例。结论:采用小臼杯、假体内陷技术、股骨短缩截骨对Crowe Ⅳ型DDH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可以重建关节功能,恢复下肢长度,早期疗效满意,但并发症发生率高。后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表面置换术(total hip resurfacing arthroplasty,THR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继发骨关节炎的中期疗效。方法2005年3月至2006年6月,采用THRA治疗DDH患者25例,女18例,男7例;30~59岁,平均48岁;双髋1例,共26髋。根据Hartofilakidis分型,半脱位22髋,低位脱位4髋。采用Conserve-plus金属对金属全髋关节表面置换假体,髋臼假体为非骨水泥固定,股骨头假体采用低黏骨水泥固定。临床随访采用Harris评分,测量髋臼外展角、垂直距离、水平距离、股骨柄干角、髋臼假体覆盖率;记录髋臼和股骨假体周围透亮线及骨溶解;以各种原因所致翻修或影像学松动为随访终点。结果所有患者均随访3年以上,平均随访3.5年。截至随访终点无翻修或影像学松动。患者的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6分提高至术后平均92.1分,26髋均为优。术后轻度跛行2例,所有患者均无迟发感染、术后股骨颈骨折、术后残余股骨头坏死、术后假体松动、脱位、术后异位骨化。髋关节活动度:屈曲由97.5°增加至127.5°,外展由19.3°增加至40°,外旋由23.2°增加至42.5°,内旋由4.2°增加至28.5°。X线片显示:关节假体位置正常,髋臼假体平均外展角为41.6°,髋关节旋转中心位置平均下移6.2 mm、内移15 mm,股骨柄干角平均146.4°。宿主骨对臼杯的平均覆盖率为94.4%,1例宿主骨与臼杯界面在2区出现透亮线,宿主骨与股骨假体柄界面无一例出现透亮线。结论THRA治疗成人半脱位型及低位脱位型DDH继发骨关节炎具有良好的中期疗效,熟练的手术技术和正确的适应证选择是降低中远期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髋关节发育不良(DDH)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方法与疗效。方法对48例DDH继发骨性关节炎的患者(56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CroweⅠ型24髋,Ⅱ型19髋,Ⅲ/Ⅳ型13髋。术前应用影像学方法评估髋臼和股骨的形态学变化。手术采用常规髋关节置换术,恢复髋关节旋转中心35例(40髋),采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性植骨重建髋臼旋转中心6例(8髋),髋臼假体内置5例(6髋),高位重建髋臼2例(2髋)。结果 48例均获得随访,时间3个月~8年。关节假体稳定,关节功能正常,双下肢短缩均有明显改善,未出现感染、脱位、神经损伤并发症。Ⅰ、Ⅱ和Ⅲ/Ⅳ型患者按Harris髋关节评分,分别由术前的(47.3±6.5)分、(42.7±5.5)分和(38.6±7.8)分增加到术后的(92.4±4.1)分、(88.2±4.7)分和(83.9±6.6)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成人DDH按照Crowe分型采用不同方法行全髋关节置换,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方法。充分的软组织松解、重建髋臼和股骨近端的结构以及正确选择假体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CroweⅣ型先天性髋脱位采用小臼杯置换和髋臼加深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14例(16髋)患者,其中男2例,女12例;单髋12例,双髋2例;年龄38-75岁,平均49岁。所有患者均符合Crowe分型标准的Ⅳ型诊断。手术指征:因髋关节严重疼痛和下肢不等长影响日常行走和活动者。臼杯均采用金属杯+聚乙烯内衬组装设计,外径42-44mm,内径22.225mm,聚乙烯内衬厚6~7mm,其中Duraloc(Depuy,Warsaw,USA)10髋,PressfitSⅡ(LINK,Germany)6髋。全部患者均采用髋臼内壁磨锉加深,以改善髋臼对臼杯的覆盖,无一例因臼杯覆盖不满意而采用大块骨植骨加盖。评定指标:手术前、后的髋关节功能均采用Harris标准评分,臀中肌按5级肌力标准和Trendelenburg征检查。术后X线摄片检查包括臼杯的固定区域(真臼区的大小和位置按Ranawat三角测量法确定)、覆盖度(以臼杯最内和最外缘距离的百分率表示)以及外展角等。结果:术后X线摄片显示臼杯负重区获髋臼覆盖达98%以上,臼杯平均从Ranawat三角内移(5.8±1.2)mm,上移(6.2±1.7)mm。随访3-9年,髋关节功能从术前的25~32分改善至手术后1年的90~98分。X线片显示:加深后的髋臼内壁缺损和骨水泥覆盖区均在手术4-8个月后获骨性愈合,聚乙烯内衬线性磨损率每年(0.10±0.03)mm,至今无一髋需行翻修术治疗,也无一髋假体显示有肯定松动或可能松动以及骨溶解。结论:采用小臼杯置换与髋臼加深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CroweⅣ型髋脱位具有手术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且早、中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THA治疗45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50髋)。记录术后感染、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神经损伤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65(24.1±16.0)个月。术后无感染、髋关节脱位、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Harris评分由术前7~77(38.0±15.4)分增加到末次随访68~96(87.2±6.0)分,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患侧髋关节疼痛症状消失,关节活动功能满意;摄髋关节X线片复查显示关节假体位置、宿主骨对臼杯覆盖良好,假体骨骼界面稳固、无松动。结论TH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疗效满意,术中髋臼处理、真臼重建以及股骨假体的选择与安放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9.
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臼发育不良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因髋臼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dysplasiaofthehip,DDH)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手术方法。方法1986年2月~2004年11月,对24例因DDH致髋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4例,女20例。年龄33~59岁,平均47岁。双侧8例,单侧16例。主要症状为疼痛及跛行。根据Hartofilakidis分类方法,半脱位2髋,低位脱位21髋,高位脱位9髋,术前Harris评分分别为56.70±2.75、36.09±4.16及29.45±2.16分。结果术后均获随访6个月~8年,平均3年4个月。半脱位、低位脱位及高位脱位患者术后Harris评分分别为93.10±2.10、92.73±3.20及88.09±3.6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6侧下肢轻度跛行,均无疼痛,可以长距离行走。X线片示人工髋关节位置佳,无明显松动及下沉。结论加深髋臼、内移髋关节活动中心及改进植骨方法,是增加人工臼稳定性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髋臼重建治疗Crowe Ⅲ型髋臼发育不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 2001年1月至2007年6月43例(54髋)Crowe Ⅲ型髋臼发育不良继发骨关节炎患者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术前Harris评分平均39分.髋臼重建方法包括单纯加深或穿透髋臼(A组)27例(34髋)、髋臼内壁截骨(B组)12例(15髋)、髋臼自体股骨头植骨(C组)4例(5髋).分别记录每种重建方法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术后随访进行放射学及临床疗效评估.结果 40例(50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9个月.在术后3~5个月随访时截骨和植骨已愈合.摄x线片测量A、B、C组重建方式的髋臼外倾角分别为(41.0±7.5)°,(46.0 ±7.7)°,(39.0±11.0)°;前倾角分别为(10.0±2.8)°,(9.0±2.5)°,(4.0±1.9)°;旋转中心上移分别为(8.4±3.6)mm,(7.3 ±2.6)mm,(1.2±0.5)mm;旋转中心内移分别为(7.0±1.5)mm,(9.9 ±1.7)mm,(-2.7 ±1.2)mm.A、B、C组末次随访平均Harris评分分别为B9、91、86分.随访患者中2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可疑肺栓塞,4例坐骨神经麻痹.结论 单纯加深或穿透髋臼、髋臼内壁截骨、自体股骨头植骨是Crowe Ⅲ 型髋臼发育不良髋臼重建的有效方法.应根据术前评估、术中具体情况采用相应的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