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 比较地特胰岛素与预混胰岛素在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的老年T2DM患者起始胰岛素治疗中,对血糖水平及血糖波动的影响. 方法 160例口服降糖药血糖控制不佳的老年T2DM患者,随机分为地特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A)组与诺和锐30治疗(B)组,每组各80例.治疗前后采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进行72 h血糖监测,观察平均血糖(MGB)、日内血糖最高值及最低值、最大血糖波动幅度(LAGE)、血糖4.1~11.1 mmol/L时间占日内时间百分比(GTT%). 结果 (1)2组治疗3个月后,FPG、2hPG和HbA1c水平均降低(P<0.05或P<0.01),2组间FPG、2 hPG和HbA1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BMI低于B组(P<0.05);(2) CGMS监测结果显示,治疗后A组日内血糖最高值、LAGE低于B组[(9.8±2.0) vs (12.5±2.4) mmol/L;(5.2±1.2) vs (8.7±1.8)mmol/L,P<0.01],日内血糖最低值高于B组[(4.4±0.5)vs(4.0±0.7) mmol/L,P<0.05].A组GTT%高于B组[(86.6±5.4)%vs(75.1±7.3)%,P<0.01];(3)A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低于B组(7.80%vs21.79%,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相对于预混胰岛素,地特胰岛素作为起始胰岛素联合阿卡波糖,治疗老年T2DM患者更安全、有效,血糖波动更小,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更低,且无明显体重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谷赖胰岛素和赖脯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对糖尿病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为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包括4周的导人期和12周的治疗期.2007年2月至2008年6月共人选糖尿病患者484例(1型34例,2型450例),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为6.5%~11.0%,之前已接受连续3个月的胰岛素治疗.按3:1随机给予谷赖胰岛素(363例)或赖脯胰岛素(121例)每日3次联合甘精胰岛素每日1次治疗,比较两组治疗12周后HbA1c、血糖变化及低血糖发生情况和治疗满意度.组间数据比较采用ANOVA方法.结果 治疗12周后,谷赖胰岛素和赖脯胰岛素组HbA1c分别由8.7%±1.2%降至7.9%±1.0%及由8.8%±1.2%降至7.9%±1.0%(组内治疗前后比较,t=- 12.55、-8.88,均P<0.05).两组空腹血糖(FPG)分别由(8.6±2.8)mmol/L降至(7.7±2.5)mmol/L及由(8.6±2.5) mmol/L降至(7.8±2.2)mmol/L(组内治疗前后比较,t=-6.55、-2.98,均P<0.05).谷赖胰岛素组标准餐后2h血糖(2 h PPG)由(10.6±3.8) mmol/L降至( 10.2±3.7) mmol/L(t=-2.07,P<0.05);赖脯胰岛素组2 h PPG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由( 10.9±4.0)mmol/L降至(10.4±3.5) mmol/L,t=-1.37,P>0.05].治疗12周期间,谷赖胰岛素组和赖脯胰岛素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3.9% (123/363)和34.7% (42/121).治疗前后谷赖胰岛素组和赖脯胰岛素组治疗满意度总评分分别由29±5升至31±5及由29±5升至31±4(组内治疗前后比较,t =6.81、4.21,均P<0.05).结论 谷赖胰岛素和赖脯胰岛素联合甘精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治疗满意度相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口服降糖药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对T2DM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32例口服降糖药及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使用DPP-4抑制剂进行12周的治疗观察,测定治疗前后BMI、SBP、DBP、TC、TG、FPG、2 hPG、Scr、谷丙转氨酶(AST)、HbA1 c、FC-P及2 hC-P水平.同时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C-P)]及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C-P)].结果 12周后FPG[(7.94±0.52)mmol/L]、2 hPG[(12.29±1.07) mmol/L]、HbA1c[(8.44±0.50)%]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FC-P水平[(6.52±0.13) pmol/L]、2 hC-P水平[(7.83±0.17) pmol/L]及HOMA-β均增加(P<0.01).研究期间均无严重低血糖事件发生. 结论 DPP-4抑制剂可降低T2DM患者FPG、2 hPG、HbA1c水平,同时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维格列汀是一种二肽基肽酶4( DPP-4)抑制剂,常与二甲双胍合用治疗2型糖尿病.多个临床试验表明,维格列汀和二甲双胍合用可以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HbA1c、、空腹血精和餐后血糖,不增加体重,胃肠道耐受性好,而且低血糖发生率低.维格列汀通过增加血浆胰升糖素样肽1( GLP-1)促进胰岛素分泌,而二甲双胍除增加肝脏胰岛素敏感性,抑制肝糖输出外,尚有增强维格列汀增加GLP-1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预混双相门冬胰岛素30强化治疗伴有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学的血糖控制及对8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前后对照,42例初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就诊时空腹血糖(FPG)≥11.1mmol/L和(或)餐后2小时血糖(2hPG)≥14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1c)〉18.0%,予门冬胰岛素30餐前皮下注射控制血糖12周,治疗前后分别检测FPG、空腹胰岛素(Fins)、空腹C-肽(FPC)、HbA1c和2hPG、餐后2小时胰岛素(2hIns)、餐后2小时C-肽(2hPC)、体重指数(BMI),计算并比较治疗前后胰岛β细胞功能(HOMA-β)、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42例患者血糖达标时间平均为(12.3±4.5)天,治疗后FPG、2hPG、HbA1c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FIns、2hIns、FPC、2hPC、HOMA—β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结论门冬胰岛素30强化治疗伴有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能够快速降低血糖并达标,有助于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延缓其衰竭。  相似文献   

6.
维格列汀是一种强效的特异性二肽基肽酶4抑制剂,通过抑制二肽基肽酶4对胰升糖素样肽l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分泌多肽的降解作用发挥效应.维格列汀为口服制剂,已经被批准治疗2型糖尿病.单药使用维格列汀或联合其他药物可以有效降低患者HbA1C水平.此外由于维格列汀降糖作用是血糖依赖性的所以低血糖发生率低,其不良反应如胃肠道反应和水肿发生率低,因此绝大多数患者对该药耐受良好.所以,维格列汀是2型糖尿病患者新的选择,良好的血糖控制可让患者减少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价二肽基肽酶-4 (DPP-4)抑制剂与二甲双胍联合治疗T2DM的疗效. 方法 受试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在原二甲双胍治疗的基础上加用DPP-4抑制剂或安慰剂,并于治疗前及治疗第12周检测相关指标的变化. 结果 试验中,DPP-4抑制剂组有2例、安慰剂组有1例出现低血糖.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DPP-4抑制剂组血糖、HbA1 c均下降[FPG:(9.25±1.69)vs(6.79±0.88) mmol/L;HbA1 c:(8.79±1.71)%vs(6.76±2.09)%,P<0.05],安慰剂组各指标变化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PP-4抑制剂组血糖、HbA1c较安慰剂组降低[FPG:(6.79±0.88)vs(8.61±1.12) mmol/L;2 hPG:(8.68±0.91)vs(9.98±1.35) mmol/L;HbA1c:(6.76±2.09)%vs(8.33±1.45)%,P<0.05].无论组内还是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体重、血脂及肝肾功能的变化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PP-4抑制剂与二甲双胍联用可有效降低患者血糖及HbA1c水平,未发现体重增加,且不影响患者肝肾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应用预混胰岛素治疗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转换为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 选择62例应用预混胰岛素治疗但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将其治疗方案转换为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药治疗16周.以治疗前后FPG、2hPG及HbA1c的变化评价方案的有效性和低血糖发生率及BMI的变化评价治疗的安全性,采用调查问卷评分比较治疗前后满意度. 结果 治疗16周后,FPG、2hPG及HbA1c较治疗前下降(P<0.01),HbA1c下降幅度大于1%者占63.79%;治疗期间共有16例发生非重度日间低血糖27次;患者对治疗的满意度较治疗前增加(P<0.01). 结论 应用预混胰岛素治疗但血糖控制不佳的T2DM患者转换为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治疗具有安全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对比联合吡格列酮治疗新诊断HbA1 c>9.0%的T2DM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 方法 新诊断的T2DM患者92例随机分为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A)组和联合吡格列酮(B)组,观察治疗前后,两组BMI、FPG、2 hPG、HbA1 c、胰岛β细胞功能、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单日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 结果 12周后,两组FPG、2hPG、HbA1c、HOMA-IR均比治疗前下降(P<0.01);FC-P、2 hC-P、胰岛素功能指数(HOMA-islet)均升高(P<0.01);B组治疗后较治疗前体重增加(P<0.05),而A组无明显变化(P>0.05);与B组比较,A组达标时间短,单日胰岛素用量少、体重增加少,且低血糖发生率低(P<0.05). 结论 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与联合吡格列酮治疗新诊断T2DM均能较好地控制血糖,但甘精胰岛素联合格列美脲低血糖发生率更低,体重增加更少.  相似文献   

10.
对22例新诊断T2DM患者进行为期2周的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强化治疗,分析比较治疗前后空腹血糖(FPG)及餐后2h血糖(2h 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静脉葡萄糖耐量试验(IVGTT)时胰岛素及C肽分泌水平和胰岛素曲线下面积、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β)。结果FPG、2hPG和HbA1c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空腹及IVGTT时每一时间点的胰岛素和C肽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及Homaβ值均明显增加(P〈0.01)结论早期胰岛素类似物强化治疗可显著改善新诊断T2DM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在口服降糖药(OADs)血糖控制欠佳的中国T2DM患者中,了解起始胰岛素治疗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OADs血糖控制欠佳的中国T2DM患者按临床常规起始胰岛素治疗,于基线和治疗16周后分别收集患者的临床数据,主要安全性指标有低血糖事件和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主要疗效指标包括HbA1c的变化和达标率、平均FBG和2hBG的变化。结果共观察4847例T2DM患者,女性患者有2327例(48.0%)。完成研究的患者共4364例(90.0%)。基线年龄(59.7±12.2)岁,HbA1c(9.65±2.12)%,糖尿病病程(7.94士6.13)年。起始胰岛素使用比例最高为预混人胰岛素(38.1%),其次为预混胰岛素类似物(31.3%)。重度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事件/人年)在基础人胰岛素和类似物组最低(均为o.02)。夜间低血糖发生率在基础-餐时胰岛素类似物组最低(0.27)。治疗后HbA1c降幅为2.3%(P〈O.001),基础-餐时胰岛素类似物组降幅最大(3.02±1.94)%,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组次之(2.61±1.97)%。HbA1c〈7.0%的达标率为43.2%。胰岛素治疗后平均FBG和2hBG的降幅分别为3.21mmol/L和5.21mmol/L(P<0.001),均在基础一餐时胰岛素类似物组降幅最大。结论起始胰岛素治疗后T2DM患者整体血糖控制均有显著的改善。基础胰岛素的安全性较好;基础一餐时胰岛素HbA1c、空腹和餐后血糖的改善情况最佳;预混胰岛素是目前我国T2DM人群最常用的起始治疗胰岛素,其疗效和安全性介于上述两种治疗方案之间,预混胰岛素类似物的无低血糖事件达标率优于其他的常用胰岛素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单用二甲双胍血糖控制不佳的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加用沙格列汀降糖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2011年11至2012年9月选取180例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均为单用二甲双胍12周而血糖尚不达标),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沙格列汀联合治疗(90例)与阿卡波糖联合治疗(90例),随访12周,观察各项血糖指标变化,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定性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疋。检验。结果治疗12周后,沙格列汀组与阿卡波糖组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较治疗前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1.401、1.321、1.574、1.510、1.421、1.601,均P〈0.05)。沙格列汀组2hPG及HbAlC较阿卡波糖组下降幅度大(t值分别为-2.711、-2.600,均P〈0.05),且HbAlc达标率(83.33%)高于阿卡波糖组(67.78%)(x2=5.870,P〈0.05)。沙格列汀组与阿卡波糖组空腹胰岛素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分别为(9.24±1.21)比(8.17±0.25)U/L,(8.62±1.20)比(8.15±0.24)U/L,t值分别为1.563、1.620,均P〈0.05};HOMA-IR指数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分别为2.60±0.21比3.02±0.39,2.76±0.40比3.01±0.38,t值分别为1.431、1.459,均P〈0.05);沙格列汀组空腹胰岛素水平及HOMA—IR指数的改善优于阿卡波糖组(t值分别为3.451、-3.359,均P〈0.05);阿卡波糖组胃肠道副反应发生率高于沙格列汀组;沙格列汀组患者服药依从性优于阿卡波糖组(矿=8.760,P〈0.05)。结论沙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效果比较明显,不增加体重,低血糖发生风险及胃肠道反应低,患者依从性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胰岛素持续皮下输注(CSⅡ)与胰岛素多次皮下注射(MSⅡ)方案治疗儿童T1DM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T1DM患儿72例随机分为CSⅡ组32例和MSⅡ组40例,治疗3个月.比较治疗前后FPG、2hPG、HbA1 c、24 h血糖波动情况及低血糖事件发生情况. 结果 (1)治疗后,两组FPG和HbA1c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CSⅡ组24 h内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GE)、全天血糖值标准差(SDBG)、日间血糖平均绝对差(MODD)均低于MSⅡ组[MAGE:(1.9±0.5) vs (2.2±0.4)mmol/L;SDBG:(2.1±0.3)vs(2.4±0.4)mmol/L;MODD:(3.3±1.4) vs (4.1±1.5) mmol/L,P<0.05];(3)CSⅡ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MSⅡ组,但两组均无严重低血糖事件. 结论 CSⅡ治疗血糖波动较大的T1DM患儿疗效和安全性均优于MSⅡ.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择T2DM患者47例,健康对照(NGT)35名,测定受试者一般临床及生化指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空腹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并分析各指标的关系。结果与NGT组相比,T2DM组内脏脂肪素水平明显升高(70.43±20.710g/Lw98.48±22.37μg/L,P〈0.01);相关性研究显示,内脏脂肪素水平与腰围、臀围、腰臀比、空腹血糖、HbA1c均呈正相关;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表明,腰围和空腹血糖是影响内脏脂肪素水平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T2DM患者空腹血清内脏脂肪素水平升高,血清内脏脂肪素可能在T2DM发生发展中起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T2DM男性患者性激素水平变化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T2DM男性患者100例,记录年龄、身高、体重和病程,检测FPG、HbA1c和性激素水平.采用国际勃起功能指数-5(IIEF-5)量表评估性功能状况.结果 患者IIEF-5评分较发病前降低[(15.40±7.41)vs(23.41±1.65),P<0.01].无勃起功能障碍(ED)患者与轻、中、重度ED患者相比,其睾酮水平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卵泡刺激素和黄体生成素水平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2DM男性患者性功能障碍可能与糖尿病症状同时出现,部分患者以性功能障碍为糖尿病首发症状.睾酮、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水平与性功能障碍程度、血糖控制水平等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胃癌行胃切除后不同消化道重建方式对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代谢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1月至2012年1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普外科就诊的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的胃切除患者6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胃肠道重建方式进行分组,分为胃远端大部切除术并行毕Ⅰ式吻合组(A组,26例)和胃远端大部切除术并行毕Ⅱ式吻合组(B组,40例)。观察2组患者术前年龄、病程、体质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剂量、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比较2组患者术后1周及3个月FPG、2hPG的变化。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A组手术前后FPG和2hP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术后1周、术后3个月FPG及2hPG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PG:(7.0±0.6)比(6.1±0.4)比(10.2±1.0)mmol/L,F=4.25,P〈0.05;2hPG:(8.8±0.1)比(7.3±1.1)比(11.4±1.8)mmol/L,F=3.87,P〈0.05];同时B组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FPG及2hPG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FPG:术后1周为(7.0±0.6)比(10.0±0.7)mmol/L,t=5.35,P〈0.05;术后3个月为(6.1±0.4)比(9.8±0.7)mmol/L,t=4.78,P〈0.05;2hPG:术后1周为(8.8±0.1)比(12.3±0.5)mmol/L,t=6.12,P〈0.05;术后3个月为(7.3±1.1)比(11.7±0.6)mmol/L,江6.78,P〈0.05]。结论胃远端大部切除术行毕Ⅱ式吻合重建对胃癌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有明显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肾小球疾病患者糖代谢异常的患病状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无糖尿病史、初治的肾小球疾病患者1885例。监测血糖或OGTT,并收集临床、病理及化验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1)T2DM患病率15.3%,糖调节异常(IGR)26.6%。若单纯检测FPG将漏诊全部IGR的72.9%及全部T2DM中的61.5%;(2)糖代谢异常的患病率随着增龄和肾功能下降而升高(P〈0.01);有DM家族史、伴高血压、肥胖、高尿酸或高甘油三酯血症者糖代谢异常患病率均明显升高(P〈0.05);(3)糖代谢异常组肾内小血管病变、小管间质病变及肾小球硬化发生率均明显增加(P〈0.05);(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0R=3.156)、BMI、T2DM家族史(OR=1.334和2.541)、伴高血压、高甘油三酯血症(OR=1.587和1.669)、肾功能异常是糖代谢异常的高危因素。结论无糖尿病史的肾小球疾病患者中糖代谢异常患病率41.9%,其相关因素包括年龄、DM家族史、伴高血压、肥胖、高尿酸和(或)高甘油三酯血症。  相似文献   

18.
2型糖尿病患者预估肾小球滤过率与血清胆红素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预估肾小球滤过率(eGFR)与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1年11月至2012年9月于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糖尿病肾病科住院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523例为研究对象,按eGFR分为肾小球高滤过组(133例)、肾功能正常组(194例)、肾功能轻度下降组(125例)、肾功能中重度下降组(71例).比较各组TBIL、DBIL、IBIL水平,并行相关因素分析,多组计量资料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结果 肾小球高滤过组各胆红素水平较肾功能正常组水平均明显下降[分别为TBIL:(10.9±4.0)比(12.5 ±4.5)μmol/L、DBIL:(3.8±1.6)比(4.4±1.7) μmol/L、IBIL:(7.1 ±2.8)比(8.0±3.1)μmol/L,均P<0.05].肾功能中重度下降组TBIL、DBIL、IBIL水平较其他3组均明显下降(F=15.296、15.024、11.609,均P<0.05).在eGFR< 130 ml/min的人群中,eGFR的相关分析结果提示:eGFR与年龄、病程、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r=-0.307、-0.203、-0.149、-0.111,均P<0.05),与TBIL、DBIL、IBIL呈正相关(r=0.291、0.275、0.254,均P<0.05).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胆红素水平与肾小球滤过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改良的血栓弹力图技术(TEG)评估老年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后凝血功能变化,探讨肾小球滤过率(eGFR)对TEG各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TEG、常规凝血功能检查资料完整的住院患者87例,根据eGFR分为eGFR正常组(eGFR≥90ml· min 1·1.73m-2)52例,以及eGFR低下组(eGFR< 90ml·min-1·1,73m-2) 35例,比较两组间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和/或氯吡格雷)治疗后常规凝血功能和TEG指标的差异,分析eGFR与TEG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抗血小板治疗后,与eGFR正常组比较,eGFR低下组TEG; K时间[K值,(1.59±0.53) min比(1.35±0.48) min]显著减少(P=0.037),α角度[Angle值,(66.05±7,63)°比(69.49±7.58)°、MA30min血块减少速度(Ly30):(0.99±1.88)%比(2.80±4.60)%]显著增加;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2.96±0.65) mg/L比(3.60±1.08) mg/L]显著升高(P<0.05~<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Angle值(r=-0.308,P=0.008)、Ly30值(r=-0.258,P=0.03)均与eGFR呈负相关.结论:抗血小板治疗后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功能损害患者血凝度仍高于肾功能正常患者;这些患者应定期检查肾功能和血栓弹力图,以评估抗血小板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