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掌握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实施以来成都市内生产和销售的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情况。方法 统计2015~2018年成都市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检测情况, 按照瓶装饮用水和桶装饮用水、饮用水的类型(纯净水、矿泉水、其他饮用水)、生产季节及厂址地域进行分析。结果 共计994批次, 检出率为8.8%; 瓶装饮用水检出率0.6%, 桶装饮用水检出率达12.9%; 各类型桶装水均有检出, 纯净水、矿泉水及其他饮用水的检出率分别为2.0%、5.4%、15.5%; 分季节统计, 第三季度的检出率最高, 高达22.1%; 检出铜绿假单胞菌的包装饮用水厂址地域主要分布在成都市西北(属于邛崃山脉)。结论 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非常严重(尤其是桶装其他饮用水); 三季度污染情况最严重; 地域主要集中在邛崃山脉一带。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徐州市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情况。方法 2018年徐州市抽检的包装饮用水按照GB853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进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结果 2018年共抽取包装饮用水310批次,总计48份水样检出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15.5%。生产环节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要高于流通环节,桶装饮用水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显著高于瓶装饮用水。结论徐州市包装饮用水存在铜绿假单胞菌污染风险隐患,相兲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广州市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情况, 分析广州市桶装饮用水的饮用安全性。方法 按照GB 8538-2016(200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 对广州市桶装饮用水进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验, 并根据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进行铜绿假单胞菌限量的判定, 统计2016~2017年广州市桶装饮用水的监督抽查检验情况, 分析桶装饮用水中的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情况。结果 2016~2017年, 共计抽样检验广州市生产领域和流通领域桶装饮用水654份, 总计18份水样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检出率为2.75%。其中2016年从285份水样检出铜绿假单胞菌10份, 检出率为3.50%; 2017年从369份水样检出铜绿假单胞菌8份, 检出率为2.17%。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环节。结论 广州市桶装饮用水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 确保消费者的饮水安全, 同时提醒消费者提高对桶装饮用水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岳阳市售饮用水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情况,掌握本市近年来包装饮用水及天然矿泉水的质量安全情况,为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制定食品监管方案和靶向抽样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岳阳市水质安全,按照GB 8538-2016(2008)《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对岳阳市市售饮用水进行铜绿假单胞菌进行检验,统计分析2016~2022年岳阳市市售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按照年份、饮用水的类型、生产季节及厂址地域对污染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6-2022年,共计检测水样485份,其中55份有检出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11.34%;其中2022年市售饮用水的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率最高,为14.58%;纯净水和矿泉水中均存在部分污染,但在其他饮用水中的污染最严重,检出率为15.51%;第三季度检出率最高,为20.98%;云溪区检出率高达35%。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宿迁市市售包装饮用水中大肠菌群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情况。方法按照GB4789.3-2010(第二法)和GB/T 8538-2008对市场上抽取的包装饮用水样品进行大肠菌群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对检测数据使用SPSS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分析,对市售包装饮用水中大肠菌群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情况以及两者的检出情况与产品包装规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抽检的86份样品中有4份样品检出大肠杆菌,检出率为4.65%,22份样品检出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25.58%,检出大肠菌群、铜绿假单胞菌为阳性的样品均为桶装包装饮用水。大肠菌群的检出率与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x2=7.340,P=0.007)。结论宿迁市包装饮用水存在安全隐患,食品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切实保障消费者健康。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广东地区2018年市售的包装饮用水及天然矿泉水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情况进行分析及检测。方法 采用国标《GB 853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对实验室2018年抽检的包装饮用水及天然矿泉水进行铜绿假单胞菌项目检测及分析。结果 275份包装饮用水及天然矿泉水中23份样品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总阳性率为8.36%; 包装饮用水、天然矿泉水的阳性率分别为9.87%、1.92%; 包装饮用水中桶装水的阳性率为100%, 共检出76株阳性菌株, 菌株形态主要为蓝绿色。结论 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状况比天然矿泉水严重, 且集中在桶装包装饮用水中。建议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采取控制措施, 相关监督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某市生产与流通环节中包装饮用水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状况,为其安全风险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GB 8538-2016铜绿假单胞菌检验方法,对某市2016~2017年生产与流通环节中的矿泉水(a)、纯净水(b)、其他包装饮用水(c)进行抽样监测与数据分析。结果共抽样228批次,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12.3%,各类包装饮用水间的检出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Fisher’s Exact Test);矿泉水的检出率比纯净水高(P_(a-b)0.0125,Fisher’s Exact Test),矿泉水与其他包装饮用水、以及纯净水与其他包装饮用水检出率无明显差别(P_(a-c)0.0125、P_(b-c)0.0125,Fisher’s Exact Test)。各类包装饮用水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蓝/绿色素表型无明显差异(P0.05,Fisher’s Exact Test)。同时发现分离株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啉、头孢替坦、呋喃妥因、复方新诺明耐药(耐药率均为100%)。结论纯净水卫生状况相对矿泉水较好,但各类包装饮用水均发现铜绿假单胞菌污染及出现耐药株,应对包装饮用水产品加强生产管理、改进生产工艺,加强水资源监测与保护。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铜绿假单胞菌对包装饮用水污染情况,对浙江省11个地区的水样进行了抽查,并对生产企业关键控制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包装饮用水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较高,已成为包装饮用水生产企业面临的新问题,需引起广泛重视。  相似文献   

9.
依据国家标准要求在不同场所进行采样,并按照国家标准规定进行微生物项目的检测和结果判定。结果显示2016~2017年本研究采集瓶(桶)装饮用水样品2类共550组,总不合格率为3.82%;其中饮用矿泉水全部合格,包装饮用水不合格率3.86%,不合格样品中均有铜绿假单胞菌检出,且均为大桶装包装饮用水。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与包装规格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娄底市辖区内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状况, 为监管部门日常监管和安全饮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6~2017年在娄底辖区内从生产、流通环节采集包装饮用水共计383份, 按照相应国家标准检测铜绿假单胞菌和大肠菌群。结果 水样微生物指标总合格率为85.12%。饮用纯净水微生物指标均符合GB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标准要求。2016年和2017年桶装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分别为22.16%和13.64%, 年度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10, P>0.05); 大肠菌群的检出率为2.35%, 与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712, P<0.01); 所有检出阳性样品中, 具有蓝、绿色典型阳性菌特征菌落比例为87.72%; 样品采集来源与样品合格率之间无统计学意义, 2016年(χ2=0.060, P>0.05), 2017年(χ2=0.839, P>0.05)。结论 桶装水存在铜绿假单胞菌污染隐患, 监管部门应加大监督管理力度, 配合企业查找问题源头, 保证消费者饮水安全。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分析讨论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和溴酸盐污染情况。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10月到2017年9月桶装饮用水成品水样本144份,采用滤膜法和离子色谱法对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和溴酸盐进行检测,并统计铜绿假单胞菌和溴酸盐超标率。结果:2016.10-2017.9和2015.10-2016.9铜绿假单胞菌超标率分别为15.28%和27.78%,2016.10-2017.9桶装饮用水样本铜绿假单胞菌超标率明显低于2015.10-2016.9,P0.05。2016.10-2017.9和2015.10-2016.9溴酸盐超标率分别为11.11%和29.17%,2016.10-2017.9桶装饮用水样本溴酸盐超标率明显低于2015.10-2016.9,P0.05。结论:近一年来桶装饮用水污染情况明显好转,但仍存在污染问题,想要给予人们安全用水,需要挖掘其具体好转原因,提高桶装饮用水制造新技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桶装饮用水回收桶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情况以及清洗消毒工序消除铜绿假单胞菌的有效性。方法 参考GB 853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中铜绿假单胞菌滤膜过滤法, 对大中小型(各2家)桶装饮用水生产企业的清洗消毒工序前后的回收桶进行检测, 并对检出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结果 大中小型生产企业的回收桶清洗消毒前的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依次为75%、80%、70% (平均75%), 清洗消毒后的检出率依次为0、20%、45% (平均22%), 同时检出其他假单胞菌及不动杆菌。结论 桶装饮用水回收桶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普遍比较严重, 中小型企业的现有清洗消毒工序不足以清除铜绿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广东省桶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情况进行监测分析, 构建广东省水源性铜绿假单胞菌种质资源库及药敏风险评估数据库。方法 根据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 对广东省20个城市进行桶装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专项污染调查, 并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对81株分离株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758份样品中共81份样品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铜绿假单胞菌总检出率为10.7%, 81份阳性样品中有51份样品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水平在1~100 CFU/250 mL; 81株分离株对四环素(tetracycline, TE)、米诺环素(minocycline, MH)、磺胺甲基异恶唑/甲氧苄氨嘧啶(sulphamethoxazole with trimethoprim, SXT)的耐药率分别为18.5%、60.5%、91.4%, 对另外13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几乎100%。81株分离株中多重耐药菌株18株。结论 本研究初步构建了广东地域性铜绿假单胞菌种质资源库及水源性铜绿假单胞菌药敏风险评估数据库, 从中发现本次污染调查的水源性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率为10.7%, 且对四环素类和磺胺类抗生素具有较强抗性, 建议相关监管部门进一步增强桶装饮用水食品安全监管。  相似文献   

14.
<正>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为一种常见的条件致病菌,属于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通常存在于空气、土壤、水体、动物和人皮肤、呼吸道及肠道中;该菌能够产生水溶性的红脓菌素、绿脓菌素、荧光色素等,对人类健康具有危害作用。在食品安全领域,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水源性致病菌,其广泛存在于水源水及各类型包装饮用水中。近年来,随着包装饮用水消费量的不断上升,包装饮用水  相似文献   

15.
随着商业化饮用水的不断普及,包装饮用水的质量安全越发受到重视。本文分析了包装饮水易受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的现状和超标原因,探讨了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研究了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方法,为从事包装饮用水工作的企业和人员提供技术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铜绿假单胞菌原称绿脓杆菌,属于非发酵革兰氏阴性杆菌,为土壤中存在的最常见的细菌之一。铜绿假单胞菌在自然界分布广泛,它存在的重要条件是潮湿的环境,各种水、空气、正常人的皮肤、呼吸道和肠道等都会有本菌存在。铜绿假单胞菌对人体有害,因此,本文重点探讨包装饮用水铜绿假单胞菌检测的相关问题及污染控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2017~2018年茂名地区内瓶、桶装饮用水污染情况。方法 根据饮用水类别分别按GB 19298-2014《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包装饮用水》和GB 8537-2008《饮用天然矿泉水》对各污染物开展检测。结果 2017~2018年间采集辖区范围内共计239批瓶、桶装饮用水, 其中检验耗氧量项目的有118批次, 共有10个批次检出污染物, 检出率为4.17%。有6批次产品检出铜绿假单胞菌, 检出率为2.51%; 2批次检出溴酸盐, 检出率为0.84%; 2批次耗氧量超标, 检出率为1.69%。结论 大多数企业的产品安全, 但仍存在铜绿假单胞菌等污染物的污染情况, 应加强对瓶、桶装饮用水生产过程的监管, 以保证饮用水质安全。  相似文献   

18.
铜绿假单胞菌,又名绿脓杆菌,因其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内毒素等致病因子,是导致急性肠道疾病和皮肤炎症的完全致病菌,故成为包装饮用水检测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鉴于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包装饮用水》(GB 19298-2014)明确规定,每250mL水样中铜绿假单胞菌不得检出,并要求出厂前对每批次成品包装饮用水进行铜绿假单胞菌检测,若检出该物质,则为不合格产品,必须召回且停止销售。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广州市售瓶(桶)装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污染现状及其耐药状况,采用国标GB 8538—2016对抽查的392件瓶(桶)装水样品进行检测,用革兰氏阴性菌药敏卡片(AST-GN09)对阳性菌株进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392件样品中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为5.1%,不合格样品均为桶装水,纯净水检出率为6.3%,矿泉水检出率为2.4%;按抽查月份分析,检出率从高到低依次为:6月(16%)8月(7.0%)7月(5.6%)4月(3.8%)5月(2.0%)3月(0);药敏结果显示,95%(19/20)的菌对所有11种抗生素完全敏感,并发现一株7重耐药菌株。瓶(桶)装水中铜绿假单胞菌污染与产品包装方式极显著相关(P0.01),而与产品过滤方式无关,6月的检出率极显著高于其他月份(P0.01),水源性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耐药性处于较低水平。  相似文献   

20.
正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它非常广泛地分布于自然界内,存在于水、土壤、空气中,甚至有可能存在于健康人群的皮肤组织、肠道和呼吸道中,铜绿假单胞菌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食源性条件致病菌。对于机体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而言,如果饮用了被铜绿假单胞菌污染的饮用水,有可能会引发脑膜炎、肺炎甚至败血症。本研究根据湖南省食检院检验的100批次包装饮用水中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包装饮用水的质量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