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云贵两省三地牛带绦虫核糖体rDNA-ITS1序列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采用PCR克隆测序方法,对采自贵州省都匀、从江及云南省大理三地牛带绦虫,与台湾桃园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标本进行比较,为贵州都匀、从江及云南大理牛带绦虫标本鉴别提供分子生物学证据,并进一步探讨牛带绦虫亚洲亚种分类学地位.方法: 取贵州都匀株、贵州从江株、云南大理株和台湾桃园株成虫节片,抽提DNA,PCR扩增rDNA-ITS1区段,克隆测序;结合GenBank中已知猪带绦虫rDNA-ITS1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贵州都匀、云南大理牛带绦虫标本、台湾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标本的ITS1序列基本一致,同源性达98%~99%;贵州从江牛带绦虫标本ITS1序列与前三者有30个碱基差异,与台湾桃园、贵州都匀和云南大理同源性均为97%.系统发育树显示:贵州都匀和云南大理牛带绦虫标本与台湾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标本的遗传距离最接近,距贵州从江牛带绦虫标本较远,与猪带绦虫则更远.结论: (1)贵州都匀和云南大理牛带绦虫标本属于牛带绦虫亚洲亚种,贵州从江牛带绦虫标本属于传统牛带绦虫.(2)rDNA-ITS1序列分析可以用于牛带绦虫亚洲亚种与传统带绦虫分类学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和比较都匀亚洲牛带绦虫与从江牛带绦虫感染猪和牛的实验中,囊尾蚴与肝组织的病理变化。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从江牛带绦虫感染牛组(A组)、从江牛带绦虫感染猪组(B组)、都匀亚洲牛带绦虫感染牛组(C组)及都匀亚洲牛带绦虫感染猪组(D组),采用从江牛带绦虫和都匀亚洲牛带绦虫的孕节灌喂猪和牛,隔离饲养,分别于感染后67d剖解,切取病变组织制片、HE染色,作病理组织学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全面了解都匀亚洲带绦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情况,与其他带绦虫差异。方法:用两种带绦虫孕节直接灌喂荷尔斯坦乳牛和长白种乳猪,共分四组。A组:都匀亚洲带绦虫感染牛l头;B组:都匀亚洲带绦虫感染猪1头;C组:从江牛带绦虫感染牛1头;D组:从江牛带绦虫感染猪1头。四组实验动物感染后62、67d分别剖检,观察成虫形态特征、囊尾蚴在牛、猪体内分布及发育情况,并利用其14指标,与其他带绦虫进行聚类分析。结果:都匀亚洲带绦虫长度较短,节片数较少、较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从江及都匀牛带绦虫感染牛、猪的寄生部位分布及其形态。方法:取贵州从江及都匀牛带绦虫病人3节孕节(30000-40000虫卵)直接喂养14d龄约克种乳猪2头和17d龄Holsitin乳牛2头于62、67d剖杀,观察囊尾蚴分布、形态,测量大小,观察成熟情况。结果:都匀牛带绦虫实验感染猪、牛,其囊尾蚴寄生在肝脏。从江牛带绦业实验感染牛,其囊尾蚴寄生在全身肌肉,感染猪则仅寄生在肝脏。从江及都匀牛带绦虫感染猪、牛后,两者囊尾蚴寄生部位不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全面了解都匀亚洲带绦虫与从江牛带绦虫在中间宿主(猪、牛)体内的发育情况及生化、病理学差异。方法:用两种带绦虫孕节直接灌喂荷尔斯坦乳牛和长白种乳猪,共分四组,A组:都匀亚洲带绦虫感染牛1头;B组:都匀亚洲带绦虫感染猪1头;C组:从江牛带绦虫感染牛1头;D组:从江牛带绦虫感染猪1头。感染后62、67d分别剖检,进行形态特征、病理变化观察及生化指标检测。结果:都匀亚洲带绦虫成虫长度较短,节片数较少,节片较薄,囊尾蚴寄生中间宿主的肝脏,头节有两圈退化的点状小钧结构;而从江牛带绦虫囊尾蚴在牛体内全身分布,头节无小钧结构。四组感染动物肝纤维化HA、LN、IV-C值和肝功能ALT、AST、TBA含量随感染时间而升高。C组感染动物肾功能BUN、Cr值和心肌、肌肉酶CK、CK-MB、LDH值比其他三组各项指标明显升高,有显著差异。A组、C组囊尾蚴结构基本正常,其周围肝组织病理变化轻;而B组、D组囊尾蚴坏死、液化及钙化,其周围肝组织大量纤维增生。D组呈带状纤维组织浸润,B组有典型的肉芽肿形成。结论:根据囊尾蚴分布、大小、发育时间及形态特征,进一步证实都匀牛带带绦虫为亚洲带绦虫,生化、病理结果说明,由于绦虫不同虫种和寄生宿主、囊尾蚴寄生部位或在同一宿主体内环境不同,其生化、病理变化存在不同差异。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贵州省都匀亚洲带绦虫与从江牛带绦虫在牛和猪体内的发育情况。方法:用都匀牛带绦虫孕节和从江牛带绦虫孕节分别灌喂5~33d龄健康乳牛2头和3头、17~23d龄健康乳猪各2头。于感染后25-85d分别剖解,观察牛和猪体内囊尾蚴的分布、大小、形态及成熟情况。结果:在感染都匀牛带绦虫2、85d的2头乳牛肝脏共检获28个囊尾蚴,其大小为(1.16~1.19/1.03-1.50)mm。在感染都匀牛带绦虫50、62d的2头乳猪肝脏共检获67个囊尾蚴,2.84/1.28-2.57)mm.两组囊尾蚴仅分布在肝脏且形态特征相同.活体观察成熟囊尾蚴均可见到头节上4个吸盘和伸缩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都匀亚洲牛带绦虫及从江牛带绦虫实验感染猪(牛)的血清酶学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在肝脏损伤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都匀亚洲牛带绦虫及从江牛带绦虫孕节灌喂健康乳猪、乳牛,隔离饲养。分别于感染前,感染后25、50、75d抽血,检测γ-谷氨酰氨转移酶(γ-G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总蛋白(TP)、前白蛋白(PA)、碱性磷酸酶(ALP)、N-乙酰-B-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乳酸脱氢酶(LDH)、亮氨酸基肽酶(LAP)、α1-抗胰蛋白酶(α1AT)含量变化并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采自云南大理的6条人体带绦虫进行虫种分子鉴定.方法:对云南省大理有排节片史的病人以槟榔-南瓜子法驱虫,对6条人体带绦虫成虫进行形态学鉴定;提取虫体基因组DNA,用亚洲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线粒体cox1基因片段的特异性引物对DNA进行常规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将虫卵喂食2头幼猪(5×105/头),40d后解剖检查.观察囊尾蚴寄生情况.结果:6条人体带绦虫的形态和牛带绦虫相似,亚洲带绦虫cox1片段PCR为阳性,扩增产物约260 bp,牛带绦虫cox1片段PCR均为阴性;只在感染幼猪肝脏发现有囊尾蚴寄生,其他组织和肌肉内没有囊尾蚴寄生.结论: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6条人体带绦虫标本均属于亚洲带绦虫.  相似文献   

9.
用cox1基因片段的PCR鉴别亚洲带绦虫和牛带绦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用cox1基因片段的PCR技术对亚洲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的快速鉴别。方法:用亚洲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线粒体cox1基因片段的特异性引物以及带绦虫cox1基因片段的通用引物,对贵州省都匀地区和从江地区的带绦虫虫卵和节片DNA进行常规PCR扩增,扩增产物经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和核酸序列测定,并用NC-BI Blast对扩增产物的核酸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带绦虫的cox1基因进行比对。结果:5株都匀带绦虫DNA样品经亚洲带绦虫cox1基因片段的特异性引物PCR,均扩增出约260 bp的产物,PCR产物的核酸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亚洲带绦虫线粒体cox1基因片段的同源性为100%;2株从江带绦虫的DNA样品用亚洲带绦虫特异性引物和牛带绦虫特异性引物的PCR均未见扩增产物,而通用引物PCR则扩增出约1 000 bp的产物,核酸序列与NCBI数据库中牛带绦虫线粒体cox1基因片段的同源性为99%,在牛带绦虫特异性引物的结合位点存在一个碱基差异。结论:常规PCR扩增特异性的cox1基因片段可快速鉴定亚洲带绦虫;从江牛带绦虫株的cox1基因特异性片段部分存在变异,导致与特异性引物结合能力的差异,可采用cox1基因通用引物PCR结合测序进行鉴定。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都匀地区亚洲牛带绦虫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亚洲牛带绦虫病在我省都匀地区的流行特点。方法:采用传统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即:询问病史、驱虫、肛门拭子法等),对都匀米秀地区相邻六个村寨进行实地调查,并对70位有临床表现的成人(男性67,女性3)进行驱虫治疗。结果:在67例男性患者中有24人驱出虫体;在3例女性患者中有1人驱出虫体,成人感染率为35.4%;对100名儿童,进行了肛门拭子法查虫卵,均未检出。结论:贵州省都匀地区亚洲牛带绦虫病感染严重,患者主要是男性青壮年。  相似文献   

11.
目的 2000—2014年对云南禄丰干海资、牟定蟠猫、昆明远郊农村、兰坪河西等4地区人群进行亚洲带绦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查明流行地区,掌握流行特征、人群感染现状,为制定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亚洲带绦虫病例线索,设病例居住地为调查点。采用访问法进行病史调查及收集近期感染者带绦虫孕节片病原学检查等方法。结果 病史调查共912户5 081人,查出亚洲带绦虫感染者849人,总感染率为16.71%。病原学检查感染者孕节片标本585份,均为亚洲带绦虫。各地区人群感染率分别为:禄丰干海资22.64%(144/636)、牟定蟠猫8.78%(51/584)、昆明远郊农村2.53%(40/1 580)、兰坪河西26.92%(614/2 281)。不同地区人群感染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民族和职业感染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流行因素调查,四地居民普遍有生食猪肝的饮食习惯占调查人数的93.11%(4 731/5 081),未查见有生食猪肉、牛肉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不良者占调查人数的30.49%(1 549/5 081);牲畜放养率占其饲养户的55.83%(407/729);有“连茅圈”的居民户占41.54%(140/337)。结论 云南禄丰干海资、牟定蟠猫、昆明远郊农村、兰坪河西为亚洲带绦虫病流行区,本病的流行系多种因素综合的结果,生食猪肝的饮食习惯是人体感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云南兰坪地区带绦虫种类进行鉴定。方法选取成虫样本,进行基因组抽提,扩增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Ⅰ(mtCOXⅠ)部分基因片段,序列测定后,用生物学软件DNAMAN进行同源性分析并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LP1和LP4同源性达99.8%,LP1-4与BZ2—3的同源性均在95%以上,而与BZ1的同源性较远,低于88%。亚洲带绦虫与牛带绦虫较接近,远离猪带绦虫。结论云南兰坪地区带绦虫株与亚洲带绦虫标准株相似,同属于亚洲带绦虫。mtCOXⅠ片段可用于带绦虫分类鉴定。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感染乳猪后肝脏的病理学和组织化学改变.方法: 以牛带绦虫亚洲亚种虫卵感染乳猪,封闭饲养;采用HE染色及组织化学染色观察不同时期肝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并测定脂肪、糖原、蛋白质的含量,定量图像分析和SPSS统计学处理.结果: 感染组感染4 d时,肝脏开始有炎性细胞浸润;10~20 d时,炎症反应加剧,Kupffer细胞增生,肝细胞水肿、部分气球样变,肝细胞有点片状坏死,中央静脉、肝血窦扩张和淤血;40~60 d时,肝脏肉芽肿形成,肝脏呈早期肝硬化改变;70~80 d时,部分肝脏呈肝硬化改变,胆管增生;感染不同时期均有不同程度脂肪含量的增多,糖原、蛋白质含量的减少,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乳猪无感染.结论: 乳猪是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的适宜中间宿主,牛带绦虫亚洲亚种感染可引起肝组织严重的病理学损害和组织化学改变.  相似文献   

14.
贵州都匀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了解贵州省都匀市河阳乡牛带绦虫病的流行因素及病原虫种,为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对该市河阳乡米秀村等7个村寨进行牛带绦虫病流行病学调查,对106例现症病人(男95例,女11例)的感染原因、临床症状进行分析并作驱虫治疗;对驱出的成虫作形态学鉴定和测量。结果:当地牛带绦虫感染主要是因群众喜吃生的或不熟的猪肝引起,患者的临床表现以排节片、肛门搔痒、腹痛、腹泻等为主;106例有临床症状的成人中,有37例驱出成虫(男35例,女2例);成虫外形与牛带绦虫极其相似,头节上无顶突及小钩。虫体较短,大小在0.61~4.19m。节片较薄而且数量少(链体节片数:232~828),孕节子宫分支数每侧为17~28支。结论:贵州省都匀有牛带绦虫病局部流行,患者的感染方式以及感染虫体的形态与牛带绦虫亚洲亚种相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牛带绦虫成虫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结构并预测其编码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方法:利用生物信息学网站如NCBI和ExPASY系统中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并结合其它分析软件,分析该基因的结构并预测其编码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结果:该基因全长908 bp,编码区为135~771 bp,编码212个氨基酸,无各种亚细胞定位序列;与猪带绦虫GST的一致性为93%,相似性为96%;预测3个主要的抗原表位33~53 aa,62~68 aa,179~184 aa位于空间结构上相距较远的分子表面。结论:从牛带绦虫成虫cDNA文库中筛选出GST基因,预测为胞浆型蛋白,可能具有较好的免疫学诊断抗原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与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factor-betal,TGF-β1)在都匀亚洲牛带绦虫小鼠肝纤维化肝脏中的表达状况及意义。方法用昆明小鼠感染都匀亚洲牛带绦虫建立小鼠肝纤维化模型;感染小鼠于30、40、50、60 d剖杀,HE染色观察肝脏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肝内CTGF、TGF-β1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感染小鼠30 d时形成都匀亚洲牛带绦虫肝纤维化,40d时肝内CTGF和TGF-β1蛋白表达达高峰,随后出现下降,感染小鼠CTGF和TGF-β1蛋白表达水平具有直线相关性。结论CTGF与TGF-β1的表达与都匀亚洲牛带绦虫小鼠肝纤维化形成有密切关系,TGF-β1的致纤维化作用可能部分通过CTGF的生物学作用介导,阻断CTGF的传导通路可能是绦虫病肝纤维化治疗的有效靶点。  相似文献   

17.
新疆乌什县牛带绦虫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初步了解目前新疆乌什县牛带绦虫病的流行情况.方法: 采用改良加藤法粪检及询问病史等方法抽样调查了该县火箭一大队6小队的60人,对粪检带绦虫卵阳性并有排节片史的7名患者用槟榔 - 南瓜子法及硫酸镁进行驱虫治疗,同时分析其感染原因和临床症状.结果: 7名患者中有4人驱出成虫,年龄17~45岁.该县牛带绦虫病的人群感染率约为6.67%,其流行的主要原因可能是当地群众喜欢吃未煮熟的牛肉或羊肉.患者以排节片和乏力为主要临床表现.结论: 目前新疆乌什县存在牛带绦虫病的局部流行,感染者以青壮年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