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观察线粒体ATP敏感性钾通道(mitoKATP)开放剂二氮嗪(DZ)对氯化锂-匹鲁卡品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超微结构及自由基的影响,探讨mitoK开放剂对癫痫发作后神经元的保护机制.方法 随机将成年雄性Wistar大鼠80只,分为对照组、癫痫组(PILO组)、DZ组(DZ组)、DZ+5-羟基癸酸(5-HD)...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甘草酸对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采用氯化锂-匹鲁卡品点燃制作大鼠癫痫模型,造模成功后大鼠随机分为癫痫组及甘草酸组,另外将不做任何处理的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每组12只。利用Nissl法和TUNEL法检测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及凋亡情况;JC-1法检测大鼠海马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比色法检测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 3)和caspase 9的活性;Western blot法检测大鼠海马组织中cleaved-caspase 3、9,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X蛋白(Bax),细胞色素C(CytC),凋亡蛋白酶激活因子(Apaf-1)蛋白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癫痫组神经元细胞数减少(P0.01),TUNEL阳性细胞数增加(P0.01),线粒体膜电位降低(P0.01),caspase 3、9活性提高(P0.01),Bcl-2及线粒体中CytC表达量下调(P0.01),Bax及细胞质中CytC、Apaf-1表达量上调(P0.01)。与癫痫组比较,甘草酸组神经元细胞数增加(P0.01),TUNEL阳性细胞数减少(P0.01),线粒体膜电位提高(P0.01),caspase 3、9活性降低(P0.01),Bcl-2及线粒体中CytC表达量上调(P0.01),Bax及细胞质中CytC、Apaf-1表达量下调(P0.01)。结论通过阻断线粒体途径,甘草酸能够抑制癫痫大鼠的海马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线粒体分裂蛋白抑制剂(mitochondrial division inhibitor,Mdivi-1)对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及机制。方法:121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4组,分别为对照(CON)组、PILO组、PILO+DMSO组和PILO+Mdivi-1组。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改变,并分别采用尼氏染色法及TUNEL法检测神经元损伤及凋亡,Western blot法检测动力相关蛋白1(dynamin-releted protein 1,Drp1)和半胱天冬酶3(caspase-3)表达水平。结果:Mdivi-1组较PILO组致痫成功率降低(P>0.05),海马神经元损伤显著减轻(P<0.05)。Mdivi-1明显降低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引起的海马神经元凋亡和caspase-3激活(P<0.05)。结论:Mdivi-1对癫痫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是抑制caspase-3激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间断低氧预处理(intermittent hypoxia preconditioning,IHP)对氯化锂-匹鲁卡品(lithium-pilocarpine,Li-pilo)致痫大鼠痫性发作的影响及其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 96只清洁级SD大鼠,随机均分为对照组,癫痫组和4个间断低氧预处理+癫痫组。癫痫组及4个间断低氧预处理+癫痫组(分别在5 d IHP预处理后1,3,7,14日注射)大鼠通过腹腔注射氯化锂-匹鲁卡品建立癫痫模型。随后进行240 min的发作行为学,全身性发作潜伏期及百分比量化分析并通过水迷宫实验测试大鼠认知功能。接着利用TUNEL标记和免疫印迹方法进行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及相关蛋白(BCL-2,Bax和cleaved-caspase-3)的检测。结果氯化锂-匹鲁卡品注射后50~150 min之间,癫痫发作的改良Racine评分达到峰值。间断低氧预处理后3日诱发癫痫组大鼠其平均改良Racine评分明显低于其余各组,该组全身性发作潜伏期及百分比与癫痫组相比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癫痫组和其余3个间断低氧预处理+癫痫组大鼠,间断低氧预处理后3日诱发癫痫组大鼠逃避潜伏期(escape latency)较短,神经元凋亡计数较低,而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百分比较高(P0.05)。间断低氧预处理后3日诱发癫痫组的水迷宫以及凋亡检测参数与对照组相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IHP预处理通过抑制异常凋亡降低大鼠癫痫易感性,并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免疫抑制剂他克莫司(FK506)对癫痫大鼠海马凋亡神经元、线粒体膜电位、凋亡诱导因子(AIF)表达的影响。方法 随机将108只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分为对照组、癫痫组和脑保护组,每组36只,建立氯化锂-匹鲁卡品癫痫模型。脑保护组在注射匹鲁卡品之前24、1h分别腹腔注射FK506,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应用TUNEL技术检测凋亡细胞,流式细胞仪测定线粒体内罗丹明123的荧光强度和线粒体的大小,免疫组化法检测AIF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癫痫组海马神经元凋亡阳性百分比、AIF的表达量显著增高(P<0.05),线粒体膜电位显著降低(P<0.05),应用FK506后,神经元凋亡阳性百分比、AIF的表达量明显降低,线粒体膜电位显著升高(P>0.05)。结论 FK506可逆转线粒体膜电位的改变,稳定细胞膜电位,抑制神经元的凋亡,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二氮嗪(DZ)预处理能否通过上调Akt信号增强Bcl-2表达、抑制Bax表达发挥抗凋亡作用.方法 离体培养9~10 d SD大鼠海马神经元分为正常对照组(A组)、缺氧组(B组)、缺氧+DZ 100 μmol/L组(c组)、缺氧+DZ 100 μmol/L+5-羟癸酸100 μmol/L组(D组)、缺氧+DZ 100 μmol/L+LY294002 50 μmol/L组(E组),自缺氧前2 d开始,神经元接受DZ预处理,每天1次,每次1 h.每次实验,每组16孔或2皿细胞,实验重复3次.比较缺氧4 h复氧48 h各组海马神经元的活力、凋亡率、Akt、Bcl-2和Bax蛋白的表达程度.结果 缺氧复氧后C组吸光度值较B、D、E组显著增高(P<0.05);其他缺氧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凋亡率较B、D、E组显著减低(P<0.05).C组Akt、Bcl-2表达较B、D、E组强烈(P<0.05),Bax表达则减弱(P<0.05).B、D、E组问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Z可经Akt信号通路上调Bcl-2/Bax蛋白比值而抑制缺氧复氧损伤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Bcl-2、Bax、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黄芪注射液溶剂组、黄芪注射液组,采用四血管阻断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采用免疫组化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海马Bcl-2、Bax、Caspase-3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模型组Bcl-2、Bax、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升高,Bcl-2/Bax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黄芪注射液组Bcl-2蛋白表达、Bcl-2/Bax明显升高,Bax、Caspase-3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黄芪注射液可通过升高Bcl-2的表达,降低Bax、Caspase-3的表达,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瞬时受体电位通道7 (TRPM7)在癫痫中与凋亡的关系。方法 采用CCK-8法检测匹鲁卡品(PILO)对Neuro-2A细胞活性的影响;设置对照组和PILO模型组,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 (caspase-3)、Bcl-2相关X蛋白(Bax)和细胞色素C蛋白(Cyt C)的表达;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TRPM7 mRNA的表达;设置对照组(Neuro-2A细胞转染无序siRNA序列)、PILO模型组(Neuro-2A细胞转染无序siRNA序列后经PILO处理24 h)和PILO+siRNA组(Neuro-2A细胞转染TRPM7 siRNA序列后经PILO处理24 h),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表达;采用TUNEL染色观察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Neuro-2A细胞活性随PILO浓度升高而降低;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ax、Cyt C和TRPM7mRNA在24 h时表达明显增加(均P <0.05);与PILO模型组相比,PILO+siRNA组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Bax和Cyt C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光照、黑暗、行为限制对心肌梗死大鼠缺血心肌细胞凋亡及Bcl-2、Bax、Caspase-3表达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心肌梗死组(B组)、黑暗组(C组)、光照组(D组)及行为限制组(E组),用TUNEL法检测心肌凋亡细胞,免疫组织化学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分别检测Bcl-2、Bax、Caspase-3的蛋白及基因表达.结果:(1)与A组比较,B、C、D、E组的凋亡指数增加(P<0.01);与B组比较,D、E组的凋亡指数增加(P<0.05);与C组比较,D、E组的凋亡指数增加(P<0.05).(2)与A组比较,B、C、D、E组的Bcl-2、Bax、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P<0.01);与B组比较,D、E组的Bax、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P<0.05);与C组比较,D、E组的Bax、Caspase-3蛋白表达增加(P<0.05).(3)与A组比较,B、C、D、E组的Bcl-2、Bax、Caspase-3 mRNA表达增加(P<0.01);与B组比较,D、E组的Bax、Caspase-3 mRNA表达增加(P<0.01);与C组比较,D、E组的Bax、Caspase-3 mRNA表达增加(P<0.01).结论:光照环境、行为限制可增加大鼠缺血心肌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上调Bax、Caspase-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癫痫对大鼠海马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COX)的mtDNA和nDNA编码亚基Ⅲ、Ⅳ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癫痫持续状态(SE)后急性期(3h)、静止期(7d)、慢性期(45d)组和注射匹鲁卡品(PILO)但未出现SE组,每组8只。荧光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海马线粒体COX Ⅲ、Ⅳ 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 COX Ⅲ mRNA和蛋白在SE后3h表达明显升高(P<0.001, P<0.01),7d时降到对照水平,45d显著降低(P<0.001, P<0.01);COX Ⅳ mRNA和蛋白在3h时表达较对照组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7d和45d时下降至对照水平。注射PILO但无SE组与对照组结果类似。结论: 颞叶癫痫海马cox功能紊乱与痫性发作相关,线粒体编码的基因更易受痫性发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电针刺激百会穴对锂-匹罗卡品诱导致痫大鼠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及行为的影响,为进一步揭示穴位刺激治疗癫痫的机制提供基本的实验依据.方法:选用锂-匹罗卡品诱导致痫成年大鼠模型,采用BrdU标记分裂细胞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比较致痫后7,14,42 d时电针刺激穴位干预致痫组大鼠与相应对照组大鼠之间海马齿状回神经前体细胞的增殖速度,并同时观察动物行为学改变.结果:电针穴位刺激后,明显促进了大鼠致痫后7 d,14 d时齿状回的神经发生水平,BrdU免疫阳性细胞数目较相应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而致痫后第42日时两组大鼠齿状回BrdU免疫阳性细胞数目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电针穴位刺激干预组大鼠(存活42 d大鼠)平均每周SRSs次数明显少于电针刺激对照组和无刺激对照组大鼠.结论:电针刺激百会穴可促进癫痫后海马齿状回神经发生水平的改变,即电针刺激百会穴在一定的程度上参与了癫痫后海马的神经可塑性变化.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癫痫大鼠海马小胶质细胞在癫痫持续状态后不同时间点激活的特点。方法:采用锂-匹罗卡品癫痫大鼠及免疫组化方法比较不同时间点OX-42阳性细胞的增殖及形态变化。结果:小胶质细胞在癫痫持续状态(SE)后被激活;OX-42阳性细胞在SE 3~7 d时增加达到一个峰值,7~14 d时细胞的增加处于一个相对稳定状态,而14 d以后增加的OX-42阳性细胞逐渐下降,大约在21 d时细胞数恢复到较先前稍高的水平。结论:癫痫发作后的炎症病理损伤与小胶质细胞的增殖活化密切相关,小胶质细胞的激活是构成癫痫炎症损伤机制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大鼠癫痫持续状态后线粒体融合分裂相关基因Mfn2和Drp1在海马中的动态变化,探讨线粒体融合分裂在癫痫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将成年雄性Wistar大鼠48只分为对照组、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后2 h、8 h及24 h组,后3组建立氯化锂-匹鲁卡品诱导的大鼠癫痫持续状态模型。观察各组大鼠行为学变化;采用Nissl染色检测海马神经元损伤;采用实时定量PCR(real time quantitative PCR,QT-PCR)方法观察大鼠海马Mfn2及Drp1 mRNA表达变化。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SE组可见大鼠海马CA1和CA3区细胞正常结构破坏、神经元脱失等改变,以癫痫发作后24 h最显著。②与对照组相比,SE后Mfn2 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F=5.362,P=0.006),而Drp1 mRNA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升高(F=6.655,P=0.002)。结论:线粒体融合分裂失平衡可能是造成癫痫神经损伤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重组腺病毒心肌营养素1(Adv—CT1)对癫痫持续状态(SE)大鼠海马神经元缺失及苔状纤维发芽的影响,探讨CT-1对SE后脑损伤的修复作用.方法: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大鼠SE模型,随机将SE成功模型分为CT-1组(n=6,海马区注射Adv—CT1)及模型对照组(n=6,海马区注射生理盐水),另设正常对照组(n=6,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各组动物于SE后14d进行检测:①Nissl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形态学变化,并计数海马CA1区细胞数;②Timm染色检测苔状纤维发芽(MFS)程度;③免疫组化检测Caspase-3表达,结果用积分吸光度(IOD)值表示.结果:模型对照组可见海马区神经元变性、坏死,CT-1组病变较轻,正常对照组未见类似改变.模型对照组及CT-1组CA1区细胞数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但CT-1组细胞数明显多于模型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对照组可见致密MFS染色颗粒;CT-1组虽也见MFS染色,但评分明显低于模型对照组(P〈0.05).模型组Caspase-3的表达明显高于CT-1组(P〈0.05).结论:CT-1可减轻SE后的神经细胞损伤,抑制MFS,其保护机制可能与抑制神经元凋亡,增加神经细胞存活有关.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迷走神经刺激(VNS)的抗癫痫作用,观察了VNS对正常大鼠和戊四氮(PTZ)致痫大鼠行为和脑电图的影响,结果发现,VNS可明显延长致痫大鼠癫痫发作和痫波释放的潜伏期(P<0.05),减轻癫痫发作的严重程度(P<0.01),并能抑制皮层及海马癫痫波的释放(P<0.01),而对正常大鼠脑电图无影响。结果提示VNS可明显抑制PTZ诱导的大鼠癫痫。  相似文献   

16.
柴胡皂苷α对实验性癫痫大鼠模型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研究柴胡皂苷α对实验性癫痫大鼠痫性发作的影响.方法 采用戊四氮诱导大鼠急性痫性发作来制作癫痫模型,通过记录大鼠痫性发作的潜伏期和强直性惊厥发生率的变化,研究柴胡皂苷α对戊四氮致痫大鼠的抗癫痫作用.结果 柴胡皂苷α可显著性延长戊四氮诱发的大鼠痫性发作的潜伏期(P<0.01),降低大鼠强直性惊厥发生率(P<0.05).结论 柴胡皂苷α具有抑制戊四氮致痫大鼠痫性发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建立难治性癫痫大鼠模型,通过对海马线粒体蛋白质组的研究,探讨其发病机制并寻找新的治疗靶点。方法 应用固相pH梯度等电聚焦和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 PAGE)二维电泳,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 TOF)技术分析和鉴定耐药/非耐药癫痫大鼠海马线粒体差异蛋白。结果 耐药组癫痫大鼠海马线粒体19种蛋白表达异常,5种表达上调的蛋白为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磷酸丙糖-1、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1、醛糖A和微管蛋白,14种表达下调的蛋白质为顺乌头酸酶、谷氨酸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NADH脱氢酶、ATP合成酶、丙酮酸激酶同工酶类似物、ATP结合盒B亚家族、磷脂酶A2、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热休克蛋白、解偶联蛋白、Cofilin 1、醛脱氢酶和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2。结论 难治性癫痫大鼠海马线粒体存在大量差异表达蛋白,可能参与癫痫耐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氯化锂-匹鲁卡品制备Wistar大鼠急性癫痫模型,探讨匹鲁卡品合适的剂量及用法。方法54只wistar大鼠腹腔注射氯化锂3 mmol/kg,在三天内分六个时间段给予不同剂量的匹鲁卡品腹腔注射。结果30只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E)发作,5只死亡,以氯化锂预处理16小时-24小时后注射30 mg/kg匹鲁卡品量组的SE发作率高,死亡率低。结论用氯化锂-匹鲁卡品制备Wistar大鼠SE模型,氯化锂预处理16小时-24小时后注射30 mg/kg匹鲁卡品量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氧化苦参碱(OMT)对癫痫大鼠脑组织丙二醛(MDA)浓度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影响。方法通过腹腔注射青霉素制备癫痫动物模型,测定腹腔内注射氧化苦参碱后的癫痫鼠脑组织MDA浓度和SOD活性。结果癫痫鼠脑组织MDA浓度升高;OMT腹腔内注射可降低癫痫鼠脑组织MDA浓度,提高SOD活性。结论氧化苦参碱对于大鼠癫痫模型脑组织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