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板栗种仁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8,他引:4  
目的对板栗种仁的药用保健部位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为开发利用板栗种仁提供依据。方法板栗药用保健部位的正丁醇提取部位,经多次硅胶柱色谱和薄层色谱分离、理化常数测定、波谱分析、标准品比较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软脂酸-1-甘油单酯(hexadecanoic acid 2,3-dihydroxypropyl ester,1)、麦芽糖(maltose,2)、D-葡萄糖(D-glucose,3)、D-果糖(D-fructose,4)、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5)、山柰酚(kaempferol,6)。结论化合物1、5为属内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2、3、4、6为该种内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板栗总苞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目的分离并鉴定板栗总苞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多种分离方法对板栗总苞的体积分数为95%乙醇溶液回流提取物进行分离,并通过NMR和TLC等多种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1)、没食子酸(gallic acid,2)、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3)、对苯二酚(hydroquinone,4)、麦角甾-6,22-二烯-3β,5α,8α-三醇(ergost-6,22-diene-3β,5α,8α-tri-ol,5)、莽草酸(shikimic acid,6)、豆甾-4-烯-6β-醇-3酮(stigmast-4-en-6β-ol-3-one,7)、ganschisandrin(8)、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9)。结论其中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9为首次从栗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板栗种皮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更好地开发利用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Blume)的药用资源。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氧化铝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对板栗种皮的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通过NMR谱和薄层色谱等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 benzoic acid,1)、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2)、没食子酸(gallic acid,3)、香草酸(vanillic acid,4)、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5)、豆甾-4-烯-6β-羟基-3-酮(stigmast-4-en-6β-ol-3-one,6)、豆甾-4-烯-3,6-二酮(stigmast-4-en-3,6-dione,7)、豆甾烷-3β,6α-二醇(stigmastane-3β,6α-diol,8)。结论化合物7、8为首次从栗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板栗种仁的化学成分(Ⅲ)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离并鉴定板栗种仁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氧化铝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多种分离方法对板栗种仁的95%(φ)乙醇溶液回流提取物进行分离,并通过NMR、ESI-MS和TLC等多种方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 benzoic acid,1),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2),没食子酸(gallicacid,3),胡萝卜苷亚油酸酯(daucosterol-6′-linoleate,4),麦角甾-6,22-二烯-3β,5α,8α-三醇(ergost-6,22-diene-3β,5α,8α-triol,5),3′,3″-di methoxylarreatricin(6)。结论其中化合物4-6为首次从栗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目的更好地开发利用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Blum)种仁。方法对板栗种仁的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提取物进行酸水解,水解物采用硅胶柱色谱?氧化铝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方法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NMR谱数据并参考文献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1)、原儿茶酸(protocatechuic acid,2)、没食子酸(gallic acid,3)、5-羟甲基糠醛(5-hydroxymethylfurfural,4)、β-谷甾醇(β-sitosterol,5)、α-菠甾醇(α-spinasterol,6)、齐墩果酸(oleanane acid,7)、2α-羟基齐墩果酸(maslinic acid,8)、α-香树脂醇(α-amyrin,9)、单棕榈酸甘油酯(glycerolmonopalmitate,10)。结论化合物6、8为首次从栗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首次从板栗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板栗总苞(Castanea mollissimaBlume)的化学成分进行深入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制备性HPLC等多种分离方法对板栗总苞体积分数为95%乙醇溶液回流提取物进行成分分离,结合化合物的理化常数、谱学分析等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8-(3,5-dihydroxyphenyl)-1-propyloctyl 2,4-dihydroxy-6-undecylbenzoate(1)、苹果酸二丁酯(dibutylmalate,2)、槲皮素(quercetin,3)、山柰酚(kaempferol,4)、tiliroside(5)、山柰酚3-O-(2″,6″-双-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2″,6″-di-O-(E)-p-coumaroyl]β-D-glucopyranoside,6)、3′,3″-dimethoxylarreatricin(7)、大黄素(emodin,8)、乌索酸(ursolic acid,9)、原儿茶酸(3,4-dihydroxybenzoic acid,10)。结论化合物1、2为从栗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8为该种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以上化合物均为板栗总苞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苗药了哥王[Wikstroemia indica(L.)C.A.Mey]石油醚部位中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中压ODS柱色谱、制备HPLC等多种分离纯化手段,对了哥王乙醇提取后石油醚萃取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各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石油醚萃取部位中分离并鉴定10个化合物,分别为木栓酮(friedeline,1)、瑞香毒素B(daphnelantoxin B,2)、瑞香醇酮(daphnolone,3)、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4)、3β-乙酰氧基-27-[(4-羟基苯甲酰基)氧代]-12-烯-28-齐墩果酸甲酯(3β-acetoxy-27-[(4-hydroxybenzoyl)oxy]olean-12-en-28-oic acid methyl ester,5)、1,3,5-三甲氧基苯(1,3,5-trimethoxybenzene,6)、瑞香毒素A(daphnelanotoxin A,7)、(+)-1,5-二苯基-3-羟基-1-戊烯[(+)-1,5-diphenyl-3-hydroxy-1-pentanone(8)]、7-羟基香豆素(umbelliferone,9)和苯甲酸(benzoic acid,10)。结论化合物5为首次从荛花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辽细辛[Asarum heterotropidesFr.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NMR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S)7,8-dihydroxy-3-methyl-1H-2-Benzopyran-4(3H)-one(1)、5-oxymaltol(2)、吲哚-3-甲酸甲酯(1H-indole-3-carboxylic acid,methylester,3)、3,4-亚甲二氧基-苯甲酸(3,4-methylenedioxy-benzoic acid,4)、4-octenedioic acid,2,7-dim-ethyl(5)、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6)、山柰酚-3,7-二-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7-di-O-β-D-glucopyranoside,7)。结论化合物1-5为从细辛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6、7为从该种植物首次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沙蓬Agriophyllum squarrosum(L.)Moq.中具有降血糖作用的总黄酮有效部位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按照总黄酮有效部位的制备工艺制备总黄酮,采用大孔吸附柱色谱、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半微量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总黄酮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通过1H-NMR、13C-NMR等谱学数据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总黄酮有效部位中分离鉴定了8个单体化合物。其中,7个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quercetin,1)、木犀草素(luteolin,2)、银锻苷(tiliroside,3)、牡荆素-2″-O-鼠李糖苷(2″-O-rhamnosylvitexin,4)、芒果酚(mangiferin,5)、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isorhamnetin 3-O-β-D-rutinoside,7)和芦丁(rutin,8)、以及1个三萜类化合物eupatoric acid(6)。结论化合物3、5和6为首次从藜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和4为首次从沙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水蓼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中药水蓼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和重结晶等分离方法对体积分数为75%的水蓼全草乙醇溶液提取物进行成分分离,通过谱学分析方法结合理化性质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蒲公英萜酮(taraxerone,1)、木栓烷醇(friedelanol,2)、乌索酸(ursolic acid,3)、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4)、3β,13β-二羟基-11-烯-28-乌索酸(3β,13β-dihydroxy-urs-11-en-28-oic acid,5)、没食子酸(gallic acid,6)、(-)-clovane-2,9-diol(7)、槲皮素(quercetin,8)、槲皮苷(quercitrin,9)、芦丁(rutin,10)。结论化合物5、7为从蓼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1~4为从水蓼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苦楝皮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对中药苦楝皮(Melia azedarachL.Sied.)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利用理化性质和1H-NMR1、3C-NMR等谱学技术,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中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羽扇豆醇(lupeol,1)、α-菠甾酮(-αspinasterone,2)、丁香树脂酚双葡萄糖苷(syringaresinol-di-O--βD-glucoside,3)、阿魏酸(ferulic acid,4)、β-谷甾醇(-βsitosterol,5)、胡萝卜苷(daucosterol,6)。结论化合物2、3和4均为首次从楝属植物中分离得到的已知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火绒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对中药火绒草[Leontopodium leontopodioid (Wild.)Beauv.]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 应用硅胶柱色谱、薄层制备色谱、葡聚糖凝胶等色谱技术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火绒草中分离得到5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1)、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2)、β-谷甾醇(3)、阿魏酸(4)以及香草酸(5)。结论 化合物1、2为首次从火绒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裸花紫珠的脂溶性化学成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裸花紫珠(Callicarpa nudiflora Hook. Et Arn.)叶的脂溶性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大孔树脂HPD-100柱色谱分离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裸花紫珠叶的水提取物中分离得到8个已知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4′-二羟基-3,7,3′-三甲氧基黄酮(1)、5-羟基-3,7,3′,4′-四甲氧基黄酮(2)、木犀草素(3)、木犀草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4)、七叶內酯(5)、乌苏-12-烯-3β-醇(6)、熊果酸(7)、β-谷甾醇(8)。结论 化合物5、6为首次从紫珠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3、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香豆素类化合物为首次从紫珠属植物中分得的化合物类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软蒺藜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以及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软蒺藜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了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苜蓿素(1)、异鼠李素-7-O-α-L-吡喃鼠李糖苷(2)、异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7-O-α-L-吡喃鼠李糖苷(3)、β-谷甾醇(4)、胡萝卜苷(5)。结论化合物2、3为首次从滨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巴戟天根皮中的醌类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巴戟天(Morinda officinalisHow.)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色谱学方法对巴戟天根皮体积分数70%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并根据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rubiasin A(1)、rubiasin B(2)、2-羟基-1-甲氧基蒽醌(2-hydroxy-1-methoxy-anthraquinone,3)、3-羟基-1-甲氧基-2-甲基蒽醌(3-hydroxy-1-methoxy-2-methyl-anthraquinone,4)、1,3-二羟基-2-甲氧基蒽醌(1,3-dihydroxy-2-methoxy-anthraquinone,5)、2-甲基蒽醌(2-methyl-anthraquinone,6)、1,3-二羟基-2-甲基蒽醌(1,3-d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7)、2-羟甲基蒽醌(2-hydroxymethyl-anthraquinone,8)、3-羟基-1,2-二甲氧基蒽醌(3-hydroxy-1,2-dimethoxy-anthraquinone,9)、1,8-二羟基-3-甲氧基-6-甲基蒽醌(1,8-dihydroxy-3-methoxy-6-methyl-anthraquinone,10)、苯乙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2-phenylethyl-O-β-D-glucopyranoside,11)、2-丁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sec-butyl-O-β-D-glucopyranoside,12)、3,4-二羟基苯乙醇(3,4-di-hydroxyphenylethanol,13)、3-(4-羟基-苯基)-1,2-丙二醇(3-(4-hydroxyphenyl)-1,2-propandiol,14)、阿魏酸(ferulic acid,15)、熊果酸(ursolic acid,16)、β-谷甾醇(β-sitosterol,17)。结论化合物1,2,11~14为首次从巴戟天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土茯苓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土茯苓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和鉴定,为土茯苓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大孔树脂、硅胶、聚酰胺、ODS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根据IR、1H-NMR、13C-NMR等谱学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土茯苓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棕榈酸酯(β-sitosterol palmitate,1)、β-谷甾醇(β-sitosterol,2)、胡萝卜苷(daucosterol,3)、1-棕榈酰基-3-O-β-D-半乳糖基甘油酯(1-O-hexadecanoyl-3-O-β-D-galactop yranosyl-glycerol,4)、落新妇苷(astilbin,5)、槲皮素(quercetin,6)、花旗松素(taxilfolin,7)、槲皮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4′-O-β-D-pyranglucoside,8)、异落新妇苷(isoastilbin,9)。结论化合物1、4为首次从菝葜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凤眼草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凤眼草的质量分数95%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并鉴定。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等方法分离纯化,1H-NMR、13C-NMR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5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kaempferol(1)、quercetin(2)、kaempferol3,7-O-bis-α-L-rhamnopyranoside(3)、kaempferol-3-O-α-L-arabinofuranosyl-7-O-α-L-rhamnopyranoside(4)、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5)。结论化合物3~5为首次从臭椿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半夏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对其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以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和各种波谱技术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半夏的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环-(苯丙氨酸-酪氨酸)[cyclo-(Phe-Tyr),1]、环-(亮氨酸-酪氨酸)[cyclo-(Leu-Tyr),2]、尿嘧啶脱氧核苷(2′-deoxyuridine,3)、(+)异落叶松脂醇9-O-β-D-葡萄糖苷[(+)isolaricires-inol9-O-β-D-glucopyranoside,4]、(+)异落叶松脂醇[(+)isolariciresinol,5]、尿嘧啶(uracil,6)、没食子酸(gallic acid,7)、尿苷(uridine,8)、腺苷(adenosine,9)、环-(缬氨酸-酪氨酸)[cyclo-(Val-Tyr),10]。结论化合物1、3、4为首次从半夏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7、10为首次从半夏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